过秦论作者及朝代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贾谊,西汉初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年轻时就有才名,18岁便以饱读《诗》《书》,善写文章扬名郡中。他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治安策》《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
文学的眼睛
读过《过秦论》的人首先会被文章那种恢弘的气势、充沛的感情所震到: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这咄咄逼人的文笔给人一种排山倒海、锐不可当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那是因为贾谊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这篇说理散文。比如“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都是同义连用,还有很多句子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用了写赋的铺陈和夸饰的手法。
另外,作为一篇说理性散文,《过秦论》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这得益于贾谊无论是叙述还是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
这也是一种文学性的笔法。比如,在文章中有秦与六国的对比,有秦与陈涉的对比,有陈涉与六国的对比,还有秦国自身先强后弱、先兴后亡的对比。这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使得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贾谊是用一种文学家的素养来发表政治家的见解。正是因为这些文学手段的运用,使得《过秦论》在浩如烟海的政论文中得以流芳百世,传诵至今。
历史的眼睛
从历史的角度看《过秦论》,它简直就是一部浓缩版的《大秦赋》,贾谊以概括性的语言历数从秦孝公到秦王朝覆灭期间的诸多历史事件和当时的风云人物。
比如商鞅变法: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比如战国四君子:
“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比如六国名士:
“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比如合纵连横外交政策的结局: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比如秦始皇的祖父、父亲的短命: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比如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的骄奢和残暴: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比如陈涉起义的势如破竹: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
《过秦论》以史实为论据,要弄懂这些史实就要睁开一双“历史的眼睛”。
哲学的眼睛
再从哲学的角度看《过秦论》。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贾谊用文学的语言记录了秦国由崛起到一统天下再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吗,能有什么哲学性可言?
其实不然,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贾谊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提出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
当秦处于“攻势”的时候,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励精图治,惠文、武、昭襄开拓进取,孝文王、庄襄王继承祖业,正是一代代秦王的功绩累积起来给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候的秦国无论是在军事上、国力上还是外交上,各方面都完胜六国。当秦国走向巅峰之后,秦国还是以前那个秦国,为什么一场农民起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美梦?秦始皇怎么就把一手好牌打烂了、打坏了呢?
因为万事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胜负都是可以转化的。彼时的“胜”可以转化成此时的“负”,彼时的“攻”里面蕴含了“守”的因子。
这正像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当统治者还一味地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用以前的老一套对待新形势,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不好的结局。
这也是贾谊写这篇《过秦论》的目的所在,写古只不过是为了讽今。如果当年的统治者能明白这个哲学原理,也不枉贾太傅的一番苦心了。
其实,中国语文的传统就是文史哲不分家的,一篇《过秦论》教会我们学好语文就需要“三只眼”。第一只,文学的眼睛;第二只,历史的眼睛;第三只,哲学的眼睛。用三只眼睛看语文,才能看清语文的本来面目。


过秦论作者及朝代视频

相关评论:
  • 17730539458过秦论是哪个朝代
    方康德过秦论是汉代。《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代表作之一,出现在汉代。这篇文章通过作者对秦朝兴亡过程的分析,总结了秦朝覆灭的历史教训,以此警醒当时的统治者。贾谊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向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理国家的建议和启示。贾谊是西汉初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他...

  • 17730539458《过秦论》通假字有哪些?
    方康德2,振:通“震”,震惊(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3,倔:通“崛”,突起(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4,耰:通“耰”(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古时的一种碎土平田用的农具,似耙而无齿。5,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附图 (过秦论【作者】贾谊 【朝代】汉)

  • 17730539458《过秦论》、《阿房赋》、《六国论》按写作时代顺序是?
    方康德《过秦论》希望汉文帝能以仁义治天下;《六国论》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妥协投降;《阿房宫赋》则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三篇文章相同点:1、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2、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3、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4、都采用了逐...

  • 17730539458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怎么断句?
    方康德出处:《过秦论》【作者】贾谊 【朝代】汉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白话释义: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

  • 17730539458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伶官传序 的时间排序
    方康德苏洵面对北宋王朝的社会现实,在《六国论》中借总结六国因赂秦被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来讽谏最高统治者,强调人君不应赂敌以求苟安,不要被敌人的积威所劫。其借古讽今的用意十分明显。三篇文章引述史料的原则是相同的,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无论是《过秦论》中叙述的秦国由兴到亡的经过,...

  • 17730539458委命下吏句式是什么?
    方康德“委命下吏”句式是:省略句,正常的是“委命(于)下吏”,这里省略了“于”。出处:《过秦论》【作者】贾谊 【朝代】汉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 17730539458作者作品朝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什么
    方康德作者作品朝代对应正确的一项:贾谊一《过秦论》一汉。相关资料:《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过秦论》上篇先...

  • 17730539458谁知道过秦论的中心句是什么?
    方康德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秦论 【作者】贾谊 【朝代】汉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 17730539458《过秦论》翻译是什么?
    方康德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过秦论》【作者】贾谊 【朝代】汉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

  • 17730539458贾谊写过秦论的目的是什么啊?
    方康德对他人行为做不同的解释,经常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西汉的贾谊写过一篇有名的《过秦论》,细数秦朝之所以亡国的过失,譬如统治暴虐、焚书坑儒、劳役过重、不施仁义等等,一发表即震动当世,而且还流传千古。每当朝代更迭后,总是有人探讨前朝覆亡的原因,而几乎所有的原因都指向施政的缺失,也就是“祸福无门,唯...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