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有哪些?~

生活中常见的自然地理现象有:
一、降水
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但是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
二、台风
台风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64节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称为飓风或其他在地近义字。西北太平洋地区采用之近义字乃台风。
三、龙卷风
龙卷风是发生于直展云系底部和下垫面之间的直立空管状旋转气流,是一类局地尺度的剧烈天气现象 。龙卷风可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包括美洲内陆、澳洲西部、印度半岛东北部等,常见的发生时间是春季和夏季。
龙卷风的产生条件包括近地面的风切变和显著的垂直运动/不稳定能量,雷暴是能够满足以上条件的理想环境,也是引发龙卷风的主要原因,其中由超级单体引发的龙卷被称为超级单体龙卷,其它情形被称为非超级单体龙卷 。超级单体龙卷强度的强度和规模通常大于非超级单体龙卷。

四、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 的总称,是荒漠化的标志。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颗粒物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五、霜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到霜点以下, 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霜是一种天气现象, 属于中国地面气象观测内容。
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0℃时,才会结霜。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降水
百度百科—台风
百度百科—龙卷风
百度百科—沙尘暴
百度百科—霜

感谢大家收看本期视频飞地,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地理现象,随着Stomach去视频中一探究竟吧!如果大家喜欢这一期视频,记得点赞加关注哦!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私信或者评论区告诉Stomach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

1、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时刻都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因为地球的自转才有了昼夜之分。

2、重庆一带吃辣。原因是西南地区气候潮湿,辣椒可以去潮。

3、大树底下好乘凉。因为绿地能降低环境的温度,绿地中园林植物的树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带来的热能,更主要是绿地中的园林植物能通过蒸腾作用吸收环境中大量热能,降低环境的温度,同时释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环境空气的湿度。

4、无寒暖流交汇的大渔场。寒流和暖流交汇的海区,浮游生物的滋长和繁殖特别迅速,鱼类饵料丰富。同时,暖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都滞留在那里,所以渔业资源丰富。

5、重雾三日,必有大雨。重雾系指大雾,大雾维持三天,说明暖湿气流特别强盛。暖湿气流越强盛,等冷空气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这条谚语预测天气,不论哪个季节,准确性都比较高。



辩证之一:水面是平的

在生活中,小范围的水面看上去确实是平的。如一口塘,一个水库,看上去水面的
确是平的。但水面范围一扩大,水面就不是平的了。例如,大洋的表面(水面)就是球
面凸起的。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水体被地心引力吸附于地球表面,而地心引力具有均
势效应,所以面积广大的大洋表面就以相对平面呈球面隆起,成为地球表面的一部分。
例如:
从卫星拍的照片上看或从地球仪上看,
太平洋的水面就是一大块球面,
是凸起的。
人站在大海边看日出或看轮船由远驶来,仿佛它们是从水里钻出来一样,就因为大范围
的水面凸起呈球面状,
而人的视线不能弯曲。
而当太阳或轮船在凸面的那一边被挡住时,
我们当然看不到。所以,地球表面的水面,不是平的,而是球面凸起的。从这个意义上
来讲,小范围的水面也不是绝对平的,也会有一点点的凸起。只不过水面太小而地球太
大,这个凸起率小到无法计算而可以忽略的程度而已。

辩证之二:人到了南极,就会脚朝上,头朝下倒挂在地球上

有学生问:
人到了南极不会往下掉到太空去吗?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忽略了一个平
常而又重要的问题──地心吸引力。人们(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最直观的认识来自于地
球仪,
而地球仪都是北极朝上而南极朝下,
南极附近的地面都是如同天花板一般的倒面,
所以容易给人造成这种错觉;其实,把地球仪倒过来放也无所谓。实际上,地心引力在
任何地方都垂直于地面,人站立于地球表面,人走到任何地方都是脚被地球引力吸住并
且身体垂直于地面。但是,在地球仪上演示人的站立,在赤道处人体是“横插”在地球
上的,而在南极则是头朝下脚朝上“倒挂”在天花板一般的倒面──地面上。事实上,
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南、北两个极点上,那么两个人应该是脚对着脚的,只不过中间隔
了一个巨大的地球。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在赤道也好,在两极也罢,一切物体(包括人
的五脏六腑)的重力都垂直于地面并指向地心。所以无论是在赤道还是在南极,人无论
是在视觉上还是在重力感受上,都没有横插或倒挂在地球上的感觉,而是脚踏实地,一
切都合符平时的感觉和习惯。这就需要澄清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上方?从科学的角度
去看,“上”的要领与生活中的直觉是有很大区别的。从地理学或天文学的宏观角度来
说,与地心引力相反的都是上方;而地心引力是多维立体空间的向心力,所以地球上的
上方是多维放射状的,
而不是像我们平时感觉那样专指高于头顶的那一小块空间。
所以,
无论“横插”在赤道也好,“倒挂”在南极也罢,人站立于地面,脚永远在下,头永远
朝上,头永远顶着蓝天。如果硬有人说,在南极要往下掉入太空,那确切地说也应该是
朝上飞向了天空。

辩证之三: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地球上绝大多数地方都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但在南、北极点上,方向有些特殊。
南极点的四周都是北方,北极点的四周都是南方;站在极点上,没有东、西方向之分。
极点四周附近地区东、西概念比较模糊,东、西方向只能是极点除外的两个地点相对而
言。假设极点是一个很小的点,以北极点为圆心,以
10
米为半径画一个纬线圈,
A
坐在
北极点上,
B
在这条纬线圈上沿逆时针方向奔跑,
C
沿同样的路线和方向追赶
B
,那么,
B

C
跑到任何位置,都在
A
的南方;只要
B

C
没有拉开到大于半圈的距离,那么
B
无论跑到什么位置都在
C
的正东方。

辩证之四:地球任何地方每天都有昼夜更替

南、北极及其附近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不是每一天都有昼夜变化。而离极点的
距离远近不同,极昼和极夜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以北半球而言,春分日(
3

21
日前
后)之后,北极点出现极昼,随后,极昼范围向极点四周地区慢慢扩大。到夏至日(
6

22
日前后)极昼扩大到最大范围──北极圈。北极圈的极昼只有这一天。过了这一
天,极昼范围又向其中心点──北极点慢慢缩小。到秋分日(
9

23
日前后,),极昼
范围缩小到最小的程度──只有一个点,即北极点。过了秋分日,随着太阳直射点越过
赤道进入南半球,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并且极夜的范围慢慢地扩大。到冬至日(
12

22
日前后),北极附近的极夜扩大到最大的范围──北极圈。北极圈上的极夜也只有这
一天,过了这一天,极夜范围又向中心点──北极点慢慢缩小。到春分日(
3

21
日前
后)

极夜的范围缩小成一个点,
即北极点。
如此循环,
周而复始。
由此可见:
①北
(南)
极圈及其以内的地区有极昼、极夜的现象,但极圈上的极昼、极夜只有夏至日(
6

22
日前后)和冬至日(
12

22
日前后)各一天,而北(南)极点上,极昼和极夜各有半
年。从极圈上的一天到极点上的半年,极昼、极夜的时间,随着离极点的距离的缩短而
逐渐加长。②春分日(
3

21
日前后)是北极点由极夜转为极昼的分界点;秋分日(
9

23
日前后)是北极点由极昼转为极夜的分界点。春分日和秋分日这两天,北(南)
极点处于晨昏圈上,太阳终日位于地平线上,作水平“移动”。

辩证之五:太阳升起来了

这是一个日常口语,本来无可厚非,但以科学的观点来看,这句话是错的,因为太
阳是恒星,是相对静止的。太阳之所以“升起来”,实际上是地球自转造成的。地球上
的某一主体观察者(人)随着地球的自转,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在不断变化,观察太阳的
视角也在不断地变化。当地球自转使面向东方的观察者与太阳之间的视角大于
0
度时,
太阳就出现在观察者所看到的地平线以上,这时太阳就“升起来”了。而此时相对于地
球的受光面来说,观察主体是从侧面斜侧着看太阳(升起)的。再过几个小时,当地球
自转使观察主体位于地球受光面的相对正中部,再面向太阳时,太阳就出现在观察者头
顶或正前上方,这时就到了中午。

辩证之六:太阳从东方升起

这句话基本上是正确的。但这里所说的东方,只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不是指正
东方,因为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太阳都从正东方升起。严格地说,只有太阳直射某
一条纬线上,这条纬线上的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太阳直射点以一
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所以,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包括南、北回
归线)的地方,才有太阳直射的时候。换言之,只有南、北回归线及其以内的地区,才
能看到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但并非这个地区的任何地方都常年如此,因为太阳直射点
每天都在移动,每天都在不同的纬线上。拿某一天来说,这个地区只有太阳直射点所在
的纬线的各地方,才是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南、北回归线上,每年分别只有北半球的
冬至日(
12

22
日前后)和夏至日(
6

22
日前后)各一天,太阳才从正东方向升起。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天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
以南的地区,
全年都没有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的时候;
前者太阳升起点偏南,
后者偏北。
中国除南部少数地区之外,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全年都看不到太阳从正东方向升
起。

辩证之七:朝南的房屋就向阳

由于太阳直射点只能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所以,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
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永远达不到
90
°,太阳光线永远有不同程度的倾斜。在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太阳光线从南向北斜射,房屋座北朝南比较向阳,中国的大部分
地区都是这种情况;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太阳光线从北向南斜射,房屋座南朝北比
较向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房屋向南还是向北关系不大,但在赤道以北至北
回归线之间,房屋朝南,向阳的时间比较多;赤道以南至南回归线之间,房屋朝北,向
阳的时间比较多。

辩证之八:“坐地日行八万里”,何以毫无感觉?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在赤道处为
1670
公里/小
时,一天时间(
24
小时)地球自转一周,即赤道上的某一点随着地球自转转了一周,其
运动里程等于赤道的周长,即大约四万公里,这也就是所谓的“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来
历;在南、北纬
60
°附近,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减少到
837
公里/小时,如果一个人坐在
这条纬线上,一天
24
小时下来,他一步不动也走了
20088
公里。地球在高速自转的同
时,又以每秒
30
公里的速度作飞快的公转运动,撇开自转不说,地球的公转每天带着
我们“走”了二百五十九万二千公里。可以说,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事物,每时每

刻都在随地球高速地运行,但是我们自己却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地球自
转、公转的速度都很稳定,几乎是匀速运动;而且自转、公转方向是恒定的,不用拐弯。
这种运动不像在地面行驶的汽车那样,随时都可能扭动方向盘转方向,而且会因地面不
平而颠簸抖动。因此,地球运动而产生的惯性力也很稳定,不会因地球颠簸抖动而运动
方向改变而产生变化。因此,地球上的万事万物,包括水、空气、白云以及一草一木都
处于这种恒定而快速的运动之中,
并服从于统一的惯性力。
所以,
如果不是空气的流动,
处在这种高速运动中的每片树叶都是静然不动的。反过来说,树木摇曳和红旗飘扬也不
是因为地球的运动而产生的,而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即风的作用而形成的。所以,我们
从生活周围的事物中无法找到证明自身的高速运行的参照物,正如坐在快速前进的列车
上,看到车厢里的一切都是“静止”的一样。我们只能从太空中寻找参照物,从太阳和
恒星的位置的相对变化来证明自己(地球)在运动。而太阳和恒星毕竟太大太远,我们
从它们的位置的缓慢变化中体会不出自己的快速运行。
试想,
假如地球突然停止了运动,
那地球上所有的一切,包括我们人、水和大气圈,都将被甩向太空,那将是人类的灭顶
之灾,也是地球的末日!

可以说的还很多,
以上说的这些,
都是各位地理老师所熟知而微不足道的平凡小事,
本来不必小题大做。但我觉得,把这些平凡细小的现象和规律讲透彻了,对学生形成完
整的地球空间概念,从宏观上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地球的特点、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是很有必要而且大有裨益的。

感谢大家收看本期视频飞地,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地理现象,随着Stomach去视频中一探究竟吧!如果大家喜欢这一期视频,记得点赞加关注哦!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可以私信或者评论区告诉Stomach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