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翻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
何: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1、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翻译: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扩展资料:
虚词的注意点
1.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偏旁的通假字。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2.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

安、但、耳、夫、盖、故、或、即、既、然、虽、遂、惟维唯、已、矣、犹、哉

扩展资料
虚词用法
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何: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2、而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
3、乎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4、乃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5、其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视频

相关评论:
  • 15780577600文言文中的虚词
    彭琼彼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15780577600高考的18个古文言文虚词及意思
    彭琼彼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一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

  • 15780577600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
    彭琼彼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何:(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

  • 15780577600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和例子
    彭琼彼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一、而 ér 1.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①:余方...

  • 15780577600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
    彭琼彼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如下:1、其: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2、焉: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3、于: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

  • 15780577600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什么?
    彭琼彼18个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15780577600高中文言文18个常见的虚词
    彭琼彼18个常见的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扩展资料 一、而 (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

  • 15780577600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彭琼彼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部分虚词例句:【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1、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3...

  • 1578057760018个虚词文言文用法
    彭琼彼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

  • 15780577600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
    彭琼彼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