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铁骑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国古代最凶的铁骑有哪些?~

"铁骑"一词源自古代军事领域,是古代军事战争中骑兵的一种,属重型兵种,又称重骑兵,是古代战争中威力巨大的力量之一。铁骑也称重骑或重骑兵、铁甲军,与轻骑构成了骑兵的两大分类。中国的骑兵源于匈奴。战国后期,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军制,命士兵着紧身的胡服,习骑射,创立了华夏族的第一支骑兵。自战国至秦汉的骑兵都是轻骑,"轻"就是骑兵本着快速、长途奔袭的原则,装备轻便,战马无护甲,骑士也只有前胸和后背的两片护甲(铠甲或皮甲),骑士的武器为弓箭加弯刀,或仅为戟(另有仅使用弩的骑弩手)。重骑兵的雏形是汉末袁绍用300铁甲骑兵作亲兵卫队,后曹操加以扩大,拥有5万人的铁骑虎卫军。重骑兵的"重"就是指战马和骑士全用盔甲包裹,装备厚重,铁骑的"铁"也是源于这些铁制的盔甲。标准的铁骑其战马除了马腿,其余马头、马身、马腹部等全用铁甲防护。骑士则盔甲包裹的只露两个眼睛,武器多是长矛,另带有盾牌和佩剑,西方中世纪的骑士就类似于中国的重骑兵,只不过他们的骑士因为骑士精神以弓箭射杀敌人为耻,而不带弓箭,中国铁骑则有带弓箭也有不带的。
(铁骑)
铁骑之第一:西凉铁骑
西凉铁骑又称西凉兵团有两支,一支是凉州军阀董卓的部队(凉州政府军出身岷县),董卓死后由部将李?嗦柿臁A硪恢?锹硖凇⒑?斓牟慷?凉州起义军),后马超继任西凉军首领。凉州地处汉、羌边界,民风剽悍,悍不畏死。自古陇右精骑便横行天下,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秦始皇得之,便扫平六国,唐太宗得之,便虎视天下。马超凭借西凉铁骑的威猛,与曹操六战渭水,杀的曹操割须弃袍,狼狈逃窜,可见西凉铁骑战斗力之强悍。刘备真正有实力入川自立地盘的决定因素就是得了西凉马超和西凉军团。
西凉铁骑的作战是古罗马军团和东汉初期的凉州铁骑的完美融合,兼具了两者的优秀特质,作战彪悍、凶狠、尤其适合沙漠戈壁的长距离持久奔袭作战,这也与凉州人的特质和大宛马的特质有关,古说"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从凉州东汉雷台汉墓出土的凉州铁骑方阵看,确实如此。
(西凉铁骑)
西凉铁骑是蜀国最具有攻击力的骑兵部队,东汉蜀国的三大精锐之一。这支军队是蜀国五虎上将之马超率领下的重甲骑兵,乃是蜀国骁勇骑兵军团,令敌人闻风丧胆。周身精钢铁甲的西凉铁骑,攻击力不俗,防御力更是强悍之极。
西凉铁骑出身在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其统领西凉马腾、西凉马超、马休、马铁,大漠豪侠董卓、西凉霸主韩遂,凉州自古就是兵家极其重视之地,过兰州翻过乌鞘岭入古浪峡到凉州就是一马平川,东临银川,西通西宁,南依兰州,北接敦煌。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重地之称。
"西凉铁骑"的威名,来自于对曹魏全国的对抗,据《山阳公载记》上说,渭水之战时,曹操就曾说过这样的话来:"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实在是对马超及其他所统领的部队有些惧怕感。"西凉铁骑"的最大威风,也可能就是上面所说的,当大军兵临界益州城下时,惊得满城震恐,因而就早早地投降了。而后来蜀国建立之后,也正是这支西凉兵团,一直把守着蜀国的边疆之地,使得化外外族不敢侵犯。
马超的祖父是凉州姑臧的马肃,而马肃是东汉初年开国重臣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起初随父亲马腾在西凉为一方军阀,后与韩遂雷台汉墓西凉铁骑方阵(刘斌元制)一同进攻潼关,被曹操以离间计击败。此后马超又起兵攻杀凉州刺史韦康,不久被韦康故吏杨阜击败,投奔张鲁。刘备入蜀后马超投奔刘备,并为刘备作前驱,进入成都。刘备称汉中王后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又进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料绾睢9??22年,马超病逝,终年47岁。
铁骑之第二:虎豹骑
关于曹操最精锐的虎豹骑部队,《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提及,倒是《三国志》里有所记载。然而受漫画《龙狼传》的影响,虎豹骑疑被过分神话了。
首先虎豹骑的统领历来都是曹氏将领,比如曹纯、曹休和曹真。大家都知道曹操最信任曹氏将领,虎豹骑历来由曹氏将领统帅,由此可见其重要。《三国志·魏书》说:"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其精锐可见一斑。关于虎豹骑统领,根据《三国志卷九诸夏侯曹传》可知比较有名的共有八人,也称为八虎骑。即曹仁、曹洪、曹纯、夏侯??⑾暮钤ā⒉苷妗⒉苄荨⑾暮钌小?/p>(虎豹骑)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曹操是有这么一支精锐骑兵的,称其为"虎豹骑"是因为他的战斗力极强,作战时像虎豹一样勇猛。虽然史书记载不多,《三国志》只在《武帝纪》和《诸夏侯曹传》有过记载。说他是曹操的精锐部队是有依据的,据《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魏书》说:"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可以看出,这支部队的成员皆是百里挑一,夸张一点来说,在普通部队中可以担任将领的人在"虎豹骑"中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可以想象一下他的战斗力之强是三国部队中顶尖的。
三国骑兵其实主要是辅助兵种,少有用来冲锋陷阵。吕布为袁绍攻打张燕亲自冲锋陷阵,实际应该肉痛的很。他手下高顺带领的陷阵营七百甲士作为先锋精锐,却是步兵。乐进以步兵乌巢斩淳于琼,南皮之战先登斩严敬,全是攻坚硬战,危险大,积功也快,表现自然抢眼。
虎豹骑在成立之初并无大的表现。建安十年南皮之战是围攻战,先锋为乐进。袁谭败走被虎豹骑追斩。
而后北征三郡,先锋为张辽,功第一,大破敌军后虎豹骑追获乌桓单于。期间对比曹魏名将,增岜易封甚多,曹纯此时虽然积功为三百户亭侯,却没多少英勇战绩的表现。联想起此后曹氏子弟三级跳一样的升迁经历,只能说此时的虎、豹骑并没有多少恶战。
长阪追击刘备,曹纯参与其中,但是精骑五千,是曹操亲自指挥的,曹纯此时跟随其中。五千骑应该是全部曹操亲军骑兵的数量,或者此时的虎豹骑尚没有五千之数。但是关西大战,曹操纵虎骑夹击关西兵。时曹操炫耀过精骑五千人,或者以此说此时虎豹骑已经有5000人。但5000骑似乎不应该以曹休骑都尉或以下官职就可以领,存疑。官渡之战,领五六千骑的文丑至少是将军以上的官位了(职位不应该低于张?,中郎将)。
铁骑之第三:铁浮屠
铁浮屠,又称为铁浮图,浮屠是佛语中铁塔的意思。根据记载,属于具装重骑兵,即人马俱披重型盔甲,对敌阵发起冲击的骑兵,与拐子马一起随同完颜宗弼(金兀术)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1140年,金兀术率领手下十万大军、一万五千名拐子马、五千名铁浮图一起,浩浩荡荡杀奔南宋行在临安,途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直气势汹汹杀到长江边上的顺昌。顺昌守将刘?带领士兵英勇奋战,终于将完颜宗弼(金兀术)的五万大军、一万拐子马、三千铁浮图全部剿灭。金兀术带领部队撤退,途中遭遇岳飞拦截,两千铁浮图、五千拐子马、三万大军被剿灭,铁浮图彻底覆灭。
(铁浮屠)
"铁浮图"是女真重装骑兵的别称,他们护甲厚重,攻坚能力强。南宋杨汝翼的《顺昌战胜破贼录》最早记载"铁浮屠"("铁浮图")。文中称兀术"自将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铁浮屠,又号叉千户",这"叉千户"便是指侍卫亲军。《金虏图经》记载金军"专尚骑",骑兵是早期金国唯一的正规军,金军中所有的步兵都由汉人签军充当,他们不是常备的正规军,其作用"惟运薪水,掘壕堑,张虚势,般粮草而已"。他们是不可能装备造价昂贵的重型铠甲的。也就是说,穿戴此等重铠的不会是金军的步兵,而有资格穿戴重铠的只能是女真骑兵。
金军骑兵的主力只能是轻型和中型的左右翼骑兵"拐子马",而非重装骑兵"铁浮图"。这是因为古代重甲十分昂贵,不可能大规模装备,而由于重骑兵在承受铠甲重量的同时,还要进行战斗,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拥有超人的体魄。见诸南宋史籍,凡提及"铁浮图",必会称其"常胜军"、"精锐特甚"、"所向无前"诸如此类等等,其身份也应当不同于一般的女真骑兵。除此之外,才是"重铠全装",战斗力和防御力都极强的重装骑兵。"拐子马"可以"或进或退,见可而前",而"铁浮图"去必须"后用拒马子,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与"拐子马"两翼包抄的战术不同,"铁浮图"的任务是正面攻坚,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这也是为什么要以牺牲骑兵的机动性为代价而装备如此厚重铠甲的原因。
金军的"铁浮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某些不利于重装骑兵作战的场合,他们经常下马,作为重装步兵使用。
"兀术所恃,号常胜军。......其所将攻城士卒号铁浮屠,又曰铁塔兵,被两重铁兜鍪,周匝皆缀长檐,其下乃有毡枕。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后用拒马子,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
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自用兵以来,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军。......"
1140年,完颜兀术率领手下十万大军和一万五千名拐子马、五千名铁浮图一起浩浩荡荡直奔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途中,铁浮图与拐子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直气势汹汹杀到长江边上的顺昌,顺昌守将刘?带领士兵英勇奋战。终于将完颜兀术的五万大军和一万拐子马、三千铁浮图剿灭。完颜兀术带领部队撤退,途中遭遇岳飞的拦截,两千铁浮图与五千拐子马、三万大军被剿灭,铁浮图因而覆灭。
(历史悠久的)

一、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重骑兵叫“甲骑具装”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重骑兵叫“甲骑具装”,源于魏晋南北朝。甲骑具装只是大分裂时期昙花一现的产物,南北朝时发展到顶峰,隋唐即逐步消亡,仪仗的作用大于作战。

汉朝的重骑兵身披铁铠,身上装备长矛钢刀以及强弓劲弩,这样的骑兵西方直到拜占庭的查士丁尼一世才发展出类似的重骑兵,这样的骑兵被西方称为“双重功效骑兵”,这样的骑兵也迅速成为当时最为强悍的骑兵。

汉朝重装骑兵的兵器配备主要有环柄长铁刀、马戟等,可以在马上进行劈砍,增强了骑兵的格杀能力。(典型西汉帝国军队的骑兵长铁戟,学名‘马戟’,戟长约37厘米,装上必之后长2米多。骑兵用戟一般长2米多,步兵的可以达到3米。)

隋炀帝征讨高丽时,一次就动用了十二万多甲骑具装的骑兵,这在世界上都是空前绝后的规模。

唐代远征高丽,白岩城一战,猛将契苾何力以800重骑突击万余高丽军,高丽军以长矛对阵,结果是高丽军大溃,唐军追杀十余里,斩首千余级而还。

中国马在重量级上比不上欧洲马,这确实是甲骑具装不能推广延续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均规定重骑兵在行军时要下马步行,作战是才准上马。

汉朝时期开始出现的的铁甲一般分两种,从陕西咸阳杨家湾出土的披甲武士俑中,可以看到两种铠甲的样式,一种为札甲,采用长方形甲片,胸背两甲在肩部用带系连,有的还加披膊,为汉代铠甲的主要形式。另一种甲采用鱼鳞甲片(在腰部、肩部等活动部位,仍用札甲形式)。

札甲一般由超过600片的铁片穿缀而成,重量超过十公斤,而鱼鳞甲则由2000至3000片铁片穿缀而成,重量超过十六公斤。我们目前出土的汉代铁甲中,最重的一领铁甲是安徽阜阳发掘出的一套铁甲,全身由三千零八片铁甲组成,全重为二十多公斤。在北燕冯素弗墓中发掘出的马甲达到了四十多公斤。

东汉后出现了百炼钢技术制造铠甲,陈琳 《 武库赋 》 中记:“销则东胡阙巩,百炼精刚,函师震旅,韦人制缝.元羽缥甲,灼檎流光”即是对这种铠甲的描述。

我国对于马匹的防护历史源远流长,最初的起源是在战车时代对战马的防护,后来开始有皮制的“当胸”对马匹进行防护,到了汉末就已经有发展的比较完善的铁制全身式马甲,我国称之为具装。

汉末到三国的这段时间是我国铠甲的大发展时期,我国铠甲的主要类型基本均在此时期产生,例如筒袖铠,明光铠,锁子甲,两当铠等等。而我国的重骑兵也因此在随后的南北朝大乱世中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

明光铠是最为重要的铠甲,这种铠甲因为胸前和背后各有两面大型金属圆护,很象镜子,反照太阳光即发明光,正如汉代镜铭所谓“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所以称为“明光铠”。明光铠一般颈有盆领,肩覆披膊,腰上束带,个别的还带有腿裙;其在北朝晚期日益流行,表现出取代两当铠的趋势。

明光恺有两种类型,一种胸背各有两面大型圆护,颈设盆领,肩有披膊,腰部束带;另一种形制略有变化,胸甲分成左右两片,居中纵束甲绊,左右各有一面圆护,或作凸起的圆弧形花纹;两肩覆盖披膊,背上套有臂护;腰间扎带,腰带之下有两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则多裹缚“吊腿”。此种盔甲形式已经向着欧洲重骑兵的最终形态——全身式板甲发展。

重骑兵的大发展,骑兵手中所持的钢刀已经很难完成破开敌人铠甲杀伤敌人本体的任务,于是慢慢地骑兵手中的武器从钢刀之类的锐利型武器演变成鞭锏锤之类的钝器,靠兵器的重量直接杀伤敌人在盔甲内的本体。

骑兵铠甲的制造愈加精良,当然重量也继续稳步提高,以至于负担如此沉重的甲胄作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当时对士兵的选拔都要求“胜举衣甲”,而马甲也是如此。(就是挑选出的士兵和战马能够着重甲骑战)

二、宋代的重骑兵

宋朝铁甲的发展又有了变化,整体形制的明光铠渐渐被淘汰,整体形札甲和山文甲再次成为主流,而铁甲的重量则进一步加重,铁甲往往会超过二十五公斤,因为太重,朝廷不得不下令将铠甲的重量限制在二十公斤到二十五公斤之间。

宋代骑兵稀少,因此大多披马甲,这使得宋代军队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从上到下均为重装。在盔甲的制造技术方面利用了冷锻技术,使得铠甲经久耐用,更为坚固。

为了与西夏、辽,金的重甲骑兵抗衡,宋军除制作了祥符钢铁锁子甲和黑漆吸水山字铁甲外,还推广重甲的使用。重骑兵的马甲,也进行了大全装和小全装的划分。

大全装:马头的面帘,颈部的鸡项,马身上的甲身,胸前的荡胸,马屁股的搭后连成一片,密不透风,一点都不比西方重甲骑兵逊色。

  小全装:包括甲身,搭尾、了项,鸡项、面子、秋?(左铁右或)六个部分。

  在实战中总结出,小全装比大全装更适用。

  马上重骑兵,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每副用甲叶一千八百二十五片。《宋史》卷一九七《兵志十一》载,南宋初年,一领铁甲的重量是45至50斤(约26.86—29.84公斤)。可见战马驮载的人甲和马具装的重量至少有60—80公斤,最重者可达130公斤。重铠增加了战马的负担,使其难以持久战斗,只有高大健壮而又稳重的马匹才能充当甲骑具装的坐骑,即使是这样的高头大马也只能以小跑、慢跑冲锋。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也出现过重骑兵,如金军的“铁浮屠”、西夏的“铁鹞子”(装备了重甲和大夏龙雀刀的赫连勃勃的胡夏铁骑)等,辽国的重骑兵,蒙古也有少量的重骑兵。

由辽朝皇帝亲自统率的御林军“鹰军”即为重甲骑兵。近年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发现的一幅辽代“鹰军图’,生动地描绘出这支军队的情形。

金军常常排出轻重骑兵混编的作战队形,即“每五十人为一队,前二十人全装重甲,持棍枪。后三十人轻甲操弓矢。每遇敌必有一二人跃马而出,先观阵之虚实,或向其左右前后结队驰击之”(《二朝北盟会编》卷3)。

蒙古骑兵:蒙古汗国和元代军戎服饰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毡帐诸部未被成吉思汗统一之前曾用过鲛鱼皮甲胄、翎根甲,后来则用以牛皮为里的铜铁盔甲。在彼德堡宫中藏有蒙古骑士遗存的甲胄,内层皆以牛皮为之,外层则满挂铁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

在描自元代居庸关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罗圈甲、鱼鳞甲和柳叶甲。《黑鞑事略》:"其军器,有柳叶甲、有罗圈甲(革六重),有顽羊角弓,有响箭,有驼骨箭。" 关于蒙古骑兵的精良的军器装备,在有关历史文献中以及有关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确记载。

据普兰诺.加宾尼记述,蒙古骑兵装备有:2至3张弓、3个装满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还要带拖兵器的绳子。领兵者要挎一种其尖端尖锐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弯刀,将其装在精美的刀鞘里。他们所骑的马均有护身甲,有些兵士的马也有护身甲。马匹的护身甲由5个部分组成,在马的两侧 各有一片甲,一直盖到马头;另一片甲放在马的臀部,和两侧的甲片系结起来,这片甲片上留一个洞,以便马尾从洞里伸出来;另一片甲在马的胸部。在马额上他们放一块铁板,把它系结在两侧的甲片上。 蒙古骑兵的胸甲是由4个部分组成,一片是从大腿到颈,根据人体的形状来制作;另一片从颈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连接起来,每一边肩上固定一块铁板。他们每一条手臂上也有一片甲,从肩覆盖到手腕,在每一条腿上面覆盖着另一片甲。所有这几片甲都用扣环连接在一起。 头盔的上部分是用铁或钢制成,但保护颈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制成。根据普兰诺·加宾尼介绍,蒙古骑兵的甲胄,制法极为精巧,就拿柳叶甲为例,他们先制成宽一指长一掌的若干铁片,在每一个铁片上钻8个小洞。他们放置3根坚固而狭窄的皮带作为基础,然后把这些铁片一一放在另一块铁片上面,因此这些铁片就重叠起来,他们用细皮线穿过上述小洞,把这些铁片捆在3根皮带上。在上端他们再系上一根皮线,因此这些铁片就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就这样,他们用这些铁片制成一根铁片带,然后把这些铁片带连接在一起,制成铁甲的各个部分。他们把这些部分连接起来,制成保护人身和马匹的铁甲。他们将铁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够在铁片上映出人影。

据《中国古代服饰史》记述,元代有一种翎根铠,用蹄筋,翎根相缀而胶连的甲片,射之不能穿。还有象蹄掌甲。蒙古骑兵多为带盔。另有一种胄作帽形而无遮眉,但在鼻部作一个极大的护鼻器,其状颇怪。 蒙古民族的军队之所以能称霸于欧、亚二洲者,实全恃其精良的骑兵。

少数民族出现的重骑兵主要用于冲击步兵方阵,但始终无法形成主流。作为游牧骑兵,关键还是机动能力,只要机动力占优,象蒙古轻骑以骑射击败欧洲重装骑兵的战例相当多。

三、明朝的重装骑兵

明朝继承了宋朝的铠甲形制,并将之继续发展完善,中国骑兵身上的重量再次加重,重量再一次上二十公斤。

四、清代的重装骑兵

清代继承了女真人的一贯传统,依然是重骑兵大行其道,不过此时因为火器大行,所以铠甲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女真人一般内穿锁子甲外披棉甲,棉甲外缀铜钉,中敷铁叶,作战时还可浇水让棉花吸水,增加防御枪弹的能力。这种重骑兵在清代的中前期风光无限,将四周的对手一一打败,最终稳定了中国的疆域。

五、中国重骑兵消亡的主要原因:

1、中国最终没有发展出板甲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板甲的不可替换性。中国的封建社会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的体制完全不一样,骑兵铠甲马匹都是国家提供,而板甲则往往都是需要为本人专门定制,这样对于中国这种规模化,国家化的军队组织不能相适应,所以最终并没有在中国出现。而盔甲发展到板甲的程度其实已经属于华而不实,规模化集团化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重铠和欧洲重铠发展轨迹的不同之处。

2、马匹的因素:不阉割的战马每年春季都要发情,如果发情的战马上了战场,对方阵营中的异性战马稍加引诱,战马便会闻风而去——即使它背上驮着的是一位将军。古代中国的战斗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开战时间从来不让对手选择。因此,所有的国家都不得不警惕敌人使用手段损害自己的战斗力,对战马阉割就成了“非如此不可”的选择。

基于此,所有被选进军营的雄性战马都免不了被阉割的命运,当
第一批优秀战马消耗殆尽时,又不得不从原先淘汰下来的马匹中,选择能驮动马铠的战马补充入军营。

在大约100代的时间内中,每代中最优秀的马总被挑出来阉割,剩下的都是千挑万选留下的、不能做战马的驽马生育出的后代。

中国的马种体形小、耐粗饲、基数庞大,这适合中国人口多的现状,但选育始终是弱项,与欧洲上至贵族下至平民都热衷品种培育的风气不同,中国(包括北方游牧民族)对马种的培育相当随意,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从未订立谱系,导致不少良马的基因流失,特别是由于中国以农业立国,对马匹的类型的需求以挽为主,由此骑兵用马大多是挽乘、乘挽型,真正的骑乘种少之又少。驾着拉车的马怎么能和游牧骑兵作战呢?

由于地理位置封闭,中国马种长期封闭,外血流入很少,汉武帝千里远征带来的“汗血宝马”就是现在的中亚阿克哈—塔克马,直到现在也算形貌神俊,耐力速力出众的优秀马种,汉武帝希望以此改良骑兵用马,可惜因长期封闭蒙古马系的遗传过于稳定,这种良马对中国马种未产生足够的影响。

3、明、清以后火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随着专门的火器部队和炮兵的出现,骑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明以后曾作为主要战略力量的骑兵日渐式微了

1. 13世纪的蒙古铁骑

13世纪初,在中国北部的大草原上,活跃着一支与众不同的骑兵部队。这支蒙古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这支军队的建立应归功于雄才大略的铁木真。正是他把一个许多部落的民族,建成为一个无往不胜的军事组织;也正是由于他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尊称他为成吉思汗,意为非凡的领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汗国”一词原指一个蒙古游牧部落或一支野战部队,后来变成了“巨额数量”的同义词。打了败仗的敌人始终无法相信,自己竟会被一支游牧部族所征服,因而他们一直错误地坚持认为,蒙古军队是一群声势浩大却又缺乏纪律的乌合之众,他们之所以取胜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优势。事实上,蒙古军队取胜的秘诀恰恰在于成吉思汗拥有一支前所未有的组织严密,训练有素而且军纪极其严格的军队。

组织体制 简洁单一

蒙古军队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通常,蒙古军队比它主要敌手的军队规模要小。成吉思汗组建的最大一支军队是他用来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队,人数也不过24万。后来他们用来征服俄罗斯和整个东欧及中欧地区的军队也从没超过15万。

简洁单一的组织体制是蒙古军队的显著特征。标准的蒙古野战部队由3个骑兵纵队组成。每个纵队有10000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10年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10个班,每班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是骑马作战,一旦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兵部队的掩护下立于马后射箭。

武器使用权 积极创新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没有什么重大改革,但对当时武器的使用方法作了一些创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典型的蒙古军队中,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他们头戴简易头盔,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也有的敌人好里缴获的锁子铠甲。重骑兵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的腰间还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

每个部队中的另外百分之六十为轻骑兵,他们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轻骑兵除了戴一顶头盔外,身上一般不披盔甲。他们的主要兵器是弓。这种弓相当大,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射击距离为200至300码。他们身带两种箭,一种轻,箭头小而尖,用一于远射,另一种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同重骑兵一样的是,他们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一根套索,有时也有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枪或长枪。

每个士兵在战前都要披一件丝质长袍。这种长袍用生丝制成,编织得相当细密。成吉思汗发现简很难穿透这种丝衣,只是会连箭带衣一同插进伤口。因此,医护人员只须将丝布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

严格训练 机动保障

为了确保和驾驶高度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向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在部队后面,行军途中,甚至在战斗进行过程中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换马是提案 接力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安全,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预定任务的完成。

蒙古军的骑兵和战马都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心挑选的。成吉思汗认识到没有素质过硬的士兵和战马,便难以达到良好的机动性。因此,蒙古骑兵都是从当时训练得最好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学校,进行严格的骑马射击训练,因而他们个个具有过人的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本领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他们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能够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不容忽视的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那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使他们个个都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种中世纪的其它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对战马的训练也极其严格。与欧洲马匹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必要时可以连行数日而不进粮草,甚至能在相当短时间内在最险恶的地形上越过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

由于行军时不必马匹带饲料,士兵又自带各人的食物和装备,而且通常只带最少的用量,因此,蒙古军队不需要拖带庞大的后勤供应辎重车队,也不必保留一个后方供应基地。由于大部分蒙古战马都是母马,士兵能喝马奶生活,因此也减轻了军队食物供应的负担。这同时也使蒙古军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强。

战术战法 灵活巧妙

成吉思汗及其剽悍的将领在战术战法上从不因循守旧。

蒙军最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在轻骑兵的掩护下,将部队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以一条很宽的阵地线向前推进,各主要部队间由传达室令兵传送消息。当第一纵队遇到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停止前进或稍向后退,其答卷部队仍旧继续前进,占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这样往往迫使做人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蒙军趁机逼近敌人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最后将敌人完全包围关彻底歼灭。当发现非主力敌军后,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这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全部情报都被迅速送往总指挥部,估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如果委员长人规模太大,无法马上吃掉,那么蒙军主力便在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其分别击溃。

标准的蒙军战斗队形是由5个横队组成,每个横队都是单列的。各横队之间相隔很宽的距离。前两个横队都是重骑兵,其余为轻骑兵。在这5个横队的前面。另外还有一些轻骑兵负责侦察、掩护。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当敌对双方的部队越来越靠近时,位于后面的3列轻骑兵便穿过前两列重骑兵之间的空隙向前推进,经过仔细瞄准后向敌人投射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标枪和互箭。接着,在仍然保持队形整齐的情况下,前两更重骑兵先向后撤退,然后轻骑兵依次退后。即使敌人的阵线再稳固,也会在这种预有准备的密集箭的袭击下发生动摇。有时光靠这种袭击就能使敌人溃散,不必再进行突击冲锋,那么样就下令让轻骑兵撤退,由重骑兵发起冲锋。命令的传送方式是白天采用信号旗和三角旗,夜晚则采用灯光或火光。

作战时,各个骑兵队靠得很紧。但是如果位于中央的部队已经跟委员长人交为,那么两翼部队便向侧翼疏开,绕向敌人的两侧和后背。在进行这种包抄运动时,常常借助烟幕、尘土来迷惑敌人,或者利用山坡或谷地的掩护。完成对敌人的包围后,各部即从四面八方发动戟,引起敌阵大乱,最后将敌人撒谎击溃。

蒙古人在作战中善于运用计谋和策略,这一点使他们在作战时往往非常占先,减低了自己的损失,增加了敌人的伤亡。比如,作战中蒙军常使用烟幕。他们常常派一支小分队,在草原上或牧民居住区烧起大火以迷惑敌人,掩蔽自己的作战意图或行动。蒙军首领常常先派一支先贵队持久战敌人,打一个便后撤,引诱敌人尾随。撤退可能会持续绿几天,下到敌人发觉自己已落入蒙军的、陷阱进,已无路可逃了。

情报系统 周密广泛

周密广泛的情报系统对于蒙军取胜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蒙军每次作战所采取的战术都是预先周密细致辞地计划好的。情报系统是参与制定作战方案的一个重要部门。作战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对完整而又准确的情报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蒙军情报网遍布欧亚大陆,其机构之词庞大,工作之周密超过了中世纪的所有国家。间谍一般都是披着商贾的外衣从事情报活动的。

一旦对情报作出了分析估计,整个战役的进行路线便被确定下来,并指定各骑兵纵队的路线和作战目标,下级指挥官在不违背整体作战方案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指挥权。命令的传递和战斗情报的交换通过信心令兵迅速敏捷地往来于作战总部和下属部队之间实现,这就确保了各级指挥机构的直辖市统一,同进使成吉思汗绐终能亲自指挥最大范围内的作战行动,直至战争的最后胜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功绩在于建立起了一支以弓箭、长枪为主要武器,以骑兵为主体的蒙古军队。这是一支经过严格军事训练,有着良好纪律养成以及绝妙无双的军事体制的军队。他们穿梭穿梭懂得并充分运用突然袭击和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同时采取智取计赚的战术手段。战争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所向无敌的旋风部队。

蒙古骑兵的甲胄

蒙古汗国和元代军戎服饰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毡帐诸部未被成吉思汗统一之前曾用过鲛鱼皮甲胄、翎根甲,后来则用以牛皮为里的铜铁盔甲。

在彼德堡宫中藏有蒙古骑士遗存的甲胄,内层皆以牛皮为之,外层则满挂铁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关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罗圈甲、鱼鳞甲和柳叶甲。《黑鞑事略》:"其军器,有柳叶甲、有罗圈甲(革六重),有顽羊角弓,有响箭,有驼骨箭。"

关于蒙古骑兵的精良的军器装备,在有关历史文献中以及有关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确记载。据普兰诺.加宾尼记述,蒙古骑兵装备有:2至3张弓、3个装满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还要带拖兵器的绳子。领兵者要挎一种其尖端尖锐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弯刀,将其装在精美的刀鞘里。他们所骑的马均有护身甲,有些兵士的马也有护身甲。

马匹的护身甲由5个部分组成,在马的两侧 各有一片甲,一直盖到马头;另一片甲放在马的臀部,和两侧的甲片系结起来,这片甲片上留一个洞,以便马尾从洞里伸出来;另一片甲在马的胸部。在马额上他们放一块铁板,把它系结在两侧的甲片上。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蒙古骑兵的胸甲是由4个部分组成,一片是从大腿到颈,根据人体的形状来制作;另一片从颈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连接起来,每一边肩上固定一块铁板。他们每一条手臂上也有一片甲,从肩覆盖到手腕,在每一条腿上面覆盖着另一片甲。所有这几片甲都用扣环连接在一起。

头盔的上部分是用铁或钢制成,但保护颈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制成。

根据普兰诺·加宾尼介绍,蒙古骑兵的甲胄,制法极为精巧,就拿柳叶甲为例,他们先制成宽一指长一掌的若干铁片,在每一个铁片上钻8个小洞。他们放置3根坚固而狭窄的皮带作为基础,然后把这些铁片一一放在另一块铁片上面,因此这些铁片就重叠起来,他们用细皮线穿过上述小洞,把这些铁片捆在3根皮带上。在上端他们再系上一根皮线,因此这些铁片就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就这样,他们用这些铁片制成一根铁片带,然后把这些铁片带连接在一起,制成铁甲的各个部分。他们把这些部分连接起来,制成保护人身和马匹的铁甲。他们将铁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够在铁片上 映出人影。

据《中国古代服饰史》记述,元代有一种翎根铠,用蹄筋,翎根相缀而胶连的甲片,射之不能穿。还有象蹄掌甲。蒙古骑兵多为带盔。另有一种胄作帽形而无遮眉,但在鼻部作一个极大的护鼻器,其状颇怪。

蒙古民族的军队之所以能称霸于欧、亚二洲者,实全恃其精良的骑兵。

2.旷古奇才陈庆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提到铁骑这个词,似乎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的名字立刻便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的确,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总是利用他们的铁骑进犯内地,窥伺着中原王朝手中的花花江山。其实,汉族汉族将领中也有一些杰出的骑兵将领,例如先秦时代的赵国李牧、秦国白起;汉武帝时代的卫青、霍去病以及三国时代的公孙瓒等都是精通骑兵战术的名家。不过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运用骑兵最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最神奇却是陈庆之。

曾写过《银河英雄传说》等作品的日本作家田中芳树,曾在他的小说《奔流》中描写了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大将陈庆之传奇事迹:陈庆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指挥能力第一的军事家,他率领不善骑术的南方骑兵渡江北伐,面对由北方游牧民族组成的北魏王朝完成了北伐大业。《梁书·列传第二十六·陈庆之·兰钦》中记载着:“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也。少为高祖随从……其人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陈庆之少年时充当雍州刺史萧衍得侍从,萧衍嗜好下围棋,经常下到深夜。每当这时众多侍从大多睡着,只有陈庆之能随叫随到前来伺候。于是陈庆之深得萧衍喜爱,当萧衍提兵进入健康成为梁武帝之后,他也被提拔担任主书、奉朝请等官职。

梁大通元年,陈庆之与旬阳太守韦放合攻北魏之涡阳(今安徽孟城),北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15万援军来救,陈庆之趁北魏军远来疲惫,仅率200骑击破其前锋。本来攻城未克又遇援军应该退兵,但陈庆之反常的于诸将联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魏军筑就13座坚垒防御梁军,他领兵夜出连破4垒,吓得涡阳城守将王纬立刻投降。梁军乘胜强攻俘斩甚多,北魏其余9垒皆溃全军覆没。

如果说涡阳之战表现了陈庆之异于常人的勇敢和坚毅,那么数年之后陈庆之的壮举便只能解释为是中国古代军事的奇迹了——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以少胜多的最辉煌战例其实既不是赤壁也不是淝水,而是陈庆之的壮烈北伐;当时正值北魏内乱,陈庆之受命率3000骑兵护送南投的北魏王颢北还。从至县出发到达洛阳,14个月攻陷32座城池,大小47战,奇迹般全部获得胜利,并且在3日内陷落要塞虎牢关,进入洛阳。

《梁书》中的记载是“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这四十七战最精彩的就是他在荥阳城下率领白马白袍的3000铁骑背城迎战30万魏军(其中15万是精锐的少数民族骑兵)。《梁书》记载:“时荥阳未拔,士众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众曰:‘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梁朝骑兵听完陈庆之地话后,各个抱着必死地决心冲上前线,是役陈庆之大破敌军,,有四万敌军就地投降,剩下全部溃散被消灭殆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于是洛阳便有童谣说:“名军大将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毛主席在批阅二十四史时,看到这一段便写下这样一行字“读来令人神往!”可惜后来梁朝后来援兵不来,而北海王颢又实在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不让陈庆之继续进攻北魏残余力量,也不让他征集当地民众扩充军队。后来陈庆之在卷土重来的北魏军队巨大压力下被迫南撤,即使是败归江南时陈庆之的三千骑兵依然没有崩溃;他十战十捷杀的杀得追兵魂飞魄散,可惜在最后渡河时“值嵩高山水洪溢,军人死散。”不败的三千铁骑被洪水吞没,陈庆之被迫化装成和尚逃回江南。其后梁朝再未北伐,而陈庆之也忙碌在消灭梁朝内部叛乱的征途中,他担任了一连串职务,最后积劳成疾,于56岁时在任上去世。

陈庆之决不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史书上说他是“射不穿札,马非所便。”也就是说他没有臂力,箭术糟糕,还几乎不会骑马。尽管史书上评价他是“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钦。”即也能和廉颇、李牧等相提并论的名将,但他无疑是一位文弱书生型的统率。在陈庆之北伐前,他精心训练了自己的白马队,,使之做到招之则来挥之则去,指挥部队布阵、防御、进攻就如同使用自己的手臂一样自如。而此时北方人心动荡,正给了他发挥军事天才的机会,在荥阳城下他进攻时,北魏军中被强征来的汉族步兵首先倒戈,接着少数民族骑兵中的非鲜卑部队也随之喧扰纷乱自乱阵脚,这就让陈庆之的骑兵能够一举冲乱敌军主帅的指挥,然后将这股失去指挥瘫痪掉的庞大军队一举消灭。陈庆之的事迹充分说明了古代战争中精神力量和质量战胜数量的实质。

从诸葛亮北伐中原屡战屡败就可以看出陈庆之北伐的不易,况且他手下只有区区三千骑兵!陈庆之是一位纯粹的军队统率,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第一大将。

中国古代最精锐的两只铁骑

1. 13世纪的蒙古铁骑

13世纪初,在中国北部的大草原上,活跃着一支与众不同的骑兵部队。这支蒙古骑兵摆脱了欧洲传统军事思想的束缚,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这支军队的建立应归功于雄才大略的铁木真。正是他把一个许多部落的民族,建成为一个无往不胜的军事组织;也正是由于他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尊称他为成吉思汗,意为非凡的领袖。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汗国”一词原指一个蒙古游牧部落或一支野战部队,后来变成了“巨额数量”的同义词。打了败仗的敌人始终无法相信,自己竟会被一支游牧部族所征服,因而他们一直错误地坚持认为,蒙古军队是一群声势浩大却又缺乏纪律的乌合之众,他们之所以取胜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优势。事实上,蒙古军队取胜的秘诀恰恰在于成吉思汗拥有一支前所未有的组织严密,训练有素而且军纪极其严格的军队。

组织体制 简洁单一

蒙古军队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通常,蒙古军队比它主要敌手的军队规模要小。成吉思汗组建的最大一支军队是他用来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队,人数也不过24万。后来他们用来征服俄罗斯和整个东欧及中欧地区的军队也从没超过15万。

简洁单一的组织体制是蒙古军队的显著特征。标准的蒙古野战部队由3个骑兵纵队组成。每个纵队有10000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10年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10个班,每班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是骑马作战,一旦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兵部队的掩护下立于马后射箭。

武器使用权 积极创新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没有什么重大改革,但对当时武器的使用方法作了一些创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典型的蒙古军队中,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他们头戴简易头盔,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也有的敌人好里缴获的锁子铠甲。重骑兵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的腰间还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

每个部队中的另外百分之六十为轻骑兵,他们的任务是侦察掩护,为重骑兵提供火力支援,肃清残敌以及跟踪追击。轻骑兵除了戴一顶头盔外,身上一般不披盔甲。他们的主要兵器是弓。这种弓相当大,至少需要166磅的拉力,射击距离为200至300码。他们身带两种箭,一种轻,箭头小而尖,用一于远射,另一种较重,箭头大而宽,用于近战。同重骑兵一样的是,他们也有一柄很重的短弯刀或狼牙棒,或一根套索,有时也有一支头上带钩的标枪或长枪。

每个士兵在战前都要披一件丝质长袍。这种长袍用生丝制成,编织得相当细密。成吉思汗发现简很难穿透这种丝衣,只是会连箭带衣一同插进伤口。因此,医护人员只须将丝布拉出,便可将箭头从伤口中拔出。

严格训练 机动保障

为了确保和驾驶高度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向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在部队后面,行军途中,甚至在战斗进行过程中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换马是提案 接力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可以保证安全,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预定任务的完成。

蒙古军的骑兵和战马都有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精心挑选的。成吉思汗认识到没有素质过硬的士兵和战马,便难以达到良好的机动性。因此,蒙古骑兵都是从当时训练得最好的士兵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在三四岁的时候就被送入戈壁沙漠中的学校,进行严格的骑马射击训练,因而他们个个具有过人的驾驭马匹和使用武器的本领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体格强壮,能适应战斗的需要;他们能在快速撤退时回头射击跟在其后的敌人;能够吃苦和忍耐严酷的气候条件,不贪图安逸舒适和美味佳肴。不容忽视的是:训练过程中形成的那种严格的纪律制度,使他们个个都服从命令,严谨不怠,这种中世纪的其它军队中是闻所未闻的。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对战马的训练也极其严格。与欧洲马匹不同,蒙古马不论严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必要时可以连行数日而不进粮草,甚至能在相当短时间内在最险恶的地形上越过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距离。

由于行军时不必马匹带饲料,士兵又自带各人的食物和装备,而且通常只带最少的用量,因此,蒙古军队不需要拖带庞大的后勤供应辎重车队,也不必保留一个后方供应基地。由于大部分蒙古战马都是母马,士兵能喝马奶生活,因此也减轻了军队食物供应的负担。这同时也使蒙古军队的机动性大大增强。

战术战法 灵活巧妙

成吉思汗及其剽悍的将领在战术战法上从不因循守旧。

蒙军最常使用的作战方法是在轻骑兵的掩护下,将部队排成许多大致平行的纵队,以一条很宽的阵地线向前推进,各主要部队间由传达室令兵传送消息。当第一纵队遇到敌人主力时,该纵队便根据情况或停止前进或稍向后退,其答卷部队仍旧继续前进,占领敌人侧面和背后的地区。这样往往迫使做人后退以保护其交通线,蒙军趁机逼近敌人并使之在后退时变得一片混乱,最后将敌人完全包围关彻底歼灭。当发现非主力敌军后,附近所有的部队均以此为目标实施突击。这时,有关敌人的位置、兵力、运动方向等全部情报都被迅速送往总指挥部,估后再转给各野战分队。如果敌人不多,则由靠得最近的指挥官立即率部迎战。如果委员长人规模太大,无法马上吃掉,那么蒙军主力便在骑兵掩护部队的后面迅速集结,然后高速前进,在敌人还来不及集结兵力的时候就将其分别击溃。

标准的蒙军战斗队形是由5个横队组成,每个横队都是单列的。各横队之间相隔很宽的距离。前两个横队都是重骑兵,其余为轻骑兵。在这5个横队的前面。另外还有一些轻骑兵负责侦察、掩护。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当敌对双方的部队越来越靠近时,位于后面的3列轻骑兵便穿过前两列重骑兵之间的空隙向前推进,经过仔细瞄准后向敌人投射具有毁灭性力量的标枪和互箭。接着,在仍然保持队形整齐的情况下,前两更重骑兵先向后撤退,然后轻骑兵依次退后。即使敌人的阵线再稳固,也会在这种预有准备的密集箭的袭击下发生动摇。有时光靠这种袭击就能使敌人溃散,不必再进行突击冲锋,那么样就下令让轻骑兵撤退,由重骑兵发起冲锋。命令的传送方式是白天采用信号旗和三角旗,夜晚则采用灯光或火光。

作战时,各个骑兵队靠得很紧。但是如果位于中央的部队已经跟委员长人交为,那么两翼部队便向侧翼疏开,绕向敌人的两侧和后背。在进行这种包抄运动时,常常借助烟幕、尘土来迷惑敌人,或者利用山坡或谷地的掩护。完成对敌人的包围后,各部即从四面八方发动戟,引起敌阵大乱,最后将敌人撒谎击溃。

蒙古人在作战中善于运用计谋和策略,这一点使他们在作战时往往非常占先,减低了自己的损失,增加了敌人的伤亡。比如,作战中蒙军常使用烟幕。他们常常派一支小分队,在草原上或牧民居住区烧起大火以迷惑敌人,掩蔽自己的作战意图或行动。蒙军首领常常先派一支先贵队持久战敌人,打一个便后撤,引诱敌人尾随。撤退可能会持续绿几天,下到敌人发觉自己已落入蒙军的、陷阱进,已无路可逃了。

情报系统 周密广泛

周密广泛的情报系统对于蒙军取胜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蒙军每次作战所采取的战术都是预先周密细致辞地计划好的。情报系统是参与制定作战方案的一个重要部门。作战方案的制定首先要对完整而又准确的情报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蒙军情报网遍布欧亚大陆,其机构之词庞大,工作之周密超过了中世纪的所有国家。间谍一般都是披着商贾的外衣从事情报活动的。

一旦对情报作出了分析估计,整个战役的进行路线便被确定下来,并指定各骑兵纵队的路线和作战目标,下级指挥官在不违背整体作战方案的前提下有一定的指挥权。命令的传递和战斗情报的交换通过信心令兵迅速敏捷地往来于作战总部和下属部队之间实现,这就确保了各级指挥机构的直辖市统一,同进使成吉思汗绐终能亲自指挥最大范围内的作战行动,直至战争的最后胜利。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的功绩在于建立起了一支以弓箭、长枪为主要武器,以骑兵为主体的蒙古军队。这是一支经过严格军事训练,有着良好纪律养成以及绝妙无双的军事体制的军队。他们穿梭穿梭懂得并充分运用突然袭击和灵活机动的作战原则,同时采取智取计赚的战术手段。战争实践证明,这的确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所向无敌的旋风部队。

蒙古骑兵的甲胄

蒙古汗国和元代军戎服饰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毡帐诸部未被成吉思汗统一之前曾用过鲛鱼皮甲胄、翎根甲,后来则用以牛皮为里的铜铁盔甲。

在彼德堡宫中藏有蒙古骑士遗存的甲胄,内层皆以牛皮为之,外层则满挂铁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关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罗圈甲、鱼鳞甲和柳叶甲。《黑鞑事略》:"其军器,有柳叶甲、有罗圈甲(革六重),有顽羊角弓,有响箭,有驼骨箭。"

关于蒙古骑兵的精良的军器装备,在有关历史文献中以及有关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确记载。据普兰诺.加宾尼记述,蒙古骑兵装备有:2至3张弓、3个装满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还要带拖兵器的绳子。领兵者要挎一种其尖端尖锐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弯刀,将其装在精美的刀鞘里。他们所骑的马均有护身甲,有些兵士的马也有护身甲。

马匹的护身甲由5个部分组成,在马的两侧 各有一片甲,一直盖到马头;另一片甲放在马的臀部,和两侧的甲片系结起来,这片甲片上留一个洞,以便马尾从洞里伸出来;另一片甲在马的胸部。在马额上他们放一块铁板,把它系结在两侧的甲片上。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蒙古骑兵的胸甲是由4个部分组成,一片是从大腿到颈,根据人体的形状来制作;另一片从颈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连接起来,每一边肩上固定一块铁板。他们每一条手臂上也有一片甲,从肩覆盖到手腕,在每一条腿上面覆盖着另一片甲。所有这几片甲都用扣环连接在一起。

头盔的上部分是用铁或钢制成,但保护颈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制成。

根据普兰诺·加宾尼介绍,蒙古骑兵的甲胄,制法极为精巧,就拿柳叶甲为例,他们先制成宽一指长一掌的若干铁片,在每一个铁片上钻8个小洞。他们放置3根坚固而狭窄的皮带作为基础,然后把这些铁片一一放在另一块铁片上面,因此这些铁片就重叠起来,他们用细皮线穿过上述小洞,把这些铁片捆在3根皮带上。在上端他们再系上一根皮线,因此这些铁片就很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就这样,他们用这些铁片制成一根铁片带,然后把这些铁片带连接在一起,制成铁甲的各个部分。他们把这些部分连接起来,制成保护人身和马匹的铁甲。他们将铁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够在铁片上 映出人影。

据《中国古代服饰史》记述,元代有一种翎根铠,用蹄筋,翎根相缀而胶连的甲片,射之不能穿。还有象蹄掌甲。蒙古骑兵多为带盔。另有一种胄作帽形而无遮眉,但在鼻部作一个极大的护鼻器,其状颇怪。

蒙古民族的军队之所以能称霸于欧、亚二洲者,实全恃其精良的骑兵。

2.旷古奇才陈庆之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提到铁骑这个词,似乎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的名字立刻便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的确,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总是利用他们的铁骑进犯内地,窥伺着中原王朝手中的花花江山。其实,汉族汉族将领中也有一些杰出的骑兵将领,例如先秦时代的赵国李牧、秦国白起;汉武帝时代的卫青、霍去病以及三国时代的公孙瓒等都是精通骑兵战术的名家。不过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运用骑兵最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最神奇却是陈庆之。

曾写过《银河英雄传说》等作品的日本作家田中芳树,曾在他的小说《奔流》中描写了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大将陈庆之传奇事迹:陈庆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指挥能力第一的军事家,他率领不善骑术的南方骑兵渡江北伐,面对由北方游牧民族组成的北魏王朝完成了北伐大业。《梁书·列传第二十六·陈庆之·兰钦》中记载着:“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也。少为高祖随从……其人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

陈庆之少年时充当雍州刺史萧衍得侍从,萧衍嗜好下围棋,经常下到深夜。每当这时众多侍从大多睡着,只有陈庆之能随叫随到前来伺候。于是陈庆之深得萧衍喜爱,当萧衍提兵进入健康成为梁武帝之后,他也被提拔担任主书、奉朝请等官职。

梁大通元年,陈庆之与旬阳太守韦放合攻北魏之涡阳(今安徽孟城),北魏遣征南将军元昭率15万援军来救,陈庆之趁北魏军远来疲惫,仅率200骑击破其前锋。本来攻城未克又遇援军应该退兵,但陈庆之反常的于诸将联营而进,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魏军筑就13座坚垒防御梁军,他领兵夜出连破4垒,吓得涡阳城守将王纬立刻投降。梁军乘胜强攻俘斩甚多,北魏其余9垒皆溃全军覆没。

如果说涡阳之战表现了陈庆之异于常人的勇敢和坚毅,那么数年之后陈庆之的壮举便只能解释为是中国古代军事的奇迹了——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以少胜多的最辉煌战例其实既不是赤壁也不是淝水,而是陈庆之的壮烈北伐;当时正值北魏内乱,陈庆之受命率3000骑兵护送南投的北魏王颢北还。从至县出发到达洛阳,14个月攻陷32座城池,大小47战,奇迹般全部获得胜利,并且在3日内陷落要塞虎牢关,进入洛阳。

《梁书》中的记载是“十四旬平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无前。”这四十七战最精彩的就是他在荥阳城下率领白马白袍的3000铁骑背城迎战30万魏军(其中15万是精锐的少数民族骑兵)。《梁书》记载:“时荥阳未拔,士众皆恐,庆之乃解鞍秣马,宣喻众曰:‘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君等杀人父兄,略人子女,又为无算。天穆之众,并是仇雠。我等才有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义不图存。’”梁朝骑兵听完陈庆之地话后,各个抱着必死地决心冲上前线,是役陈庆之大破敌军,,有四万敌军就地投降,剩下全部溃散被消灭殆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于是洛阳便有童谣说:“名军大将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毛主席在批阅二十四史时,看到这一段便写下这样一行字“读来令人神往!”可惜后来梁朝后来援兵不来,而北海王颢又实在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他不让陈庆之继续进攻北魏残余力量,也不让他征集当地民众扩充军队。后来陈庆之在卷土重来的北魏军队巨大压力下被迫南撤,即使是败归江南时陈庆之的三千骑兵依然没有崩溃;他十战十捷杀的杀得追兵魂飞魄散,可惜在最后渡河时“值嵩高山水洪溢,军人死散。”不败的三千铁骑被洪水吞没,陈庆之被迫化装成和尚逃回江南。其后梁朝再未北伐,而陈庆之也忙碌在消灭梁朝内部叛乱的征途中,他担任了一连串职务,最后积劳成疾,于56岁时在任上去世。

陈庆之决不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史书上说他是“射不穿札,马非所便。”也就是说他没有臂力,箭术糟糕,还几乎不会骑马。尽管史书上评价他是“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钦。”即也能和廉颇、李牧等相提并论的名将,但他无疑是一位文弱书生型的统率。在陈庆之北伐前,他精心训练了自己的白马队,,使之做到招之则来挥之则去,指挥部队布阵、防御、进攻就如同使用自己的手臂一样自如。而此时北方人心动荡,正给了他发挥军事天才的机会,在荥阳城下他进攻时,北魏军中被强征来的汉族步兵首先倒戈,接着少数民族骑兵中的非鲜卑部队也随之喧扰纷乱自乱阵脚,这就让陈庆之的骑兵能够一举冲乱敌军主帅的指挥,然后将这股失去指挥瘫痪掉的庞大军队一举消灭。陈庆之的事迹充分说明了古代战争中精神力量和质量战胜数量的实质。

从诸葛亮北伐中原屡战屡败就可以看出陈庆之北伐的不易,况且他手下只有区区三千骑兵!陈庆之是一位纯粹的军队统率,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第一大将。

元朝。元朝的疆域首先要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征伐扩张谈起。从13世纪初到70年代,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先后进行了三次西征和三次南征。具体情况如下:

征战
领导者
年代
灭亡政权或地区

第一次西征
成吉思汗
1218—1223年
西辽、花剌子模王国

第一次南征
成吉思汗、窝阔台
1226—1234年
西夏、金

第二次西征
拨都
1236—1242年
中亚及东欧、中欧平原

第二次南征
蒙哥、忽必烈
1253—1257年
大理

第三次西征
旭烈兀
1252—1259年
阿拉伯帝国(黑衣大食)

第三次南征
忽必烈
1259—1279年
南宋

然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蒙古汗位的争夺。成吉思汗死后,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三子窝阔台即位为大汗,1242年窝阔台病死,其后由于继承权的争夺,汗位虚悬达五年之久,1246年才由其子贵由继为大汗,贵由继位不到三年病死,由拖雷之子蒙哥为大汗,1259年在征伐南宋时蒙哥在合州(今四川合川县)被宋军炮石射中而亡。蒙哥死后,其四弟忽必烈和少弟阿里不哥为继承大汗位展开了激烈争夺,1264年忽必烈在汉族地主和一部分蒙古贵族的支持下击败了阿里不哥夺得了最高统治权。

蒙古军队的征战和大汗位的争夺都使蒙古汗国领土发生剧烈的扩张和变动。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四个汗国的建立情况:

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后,把占领区作为“兀鲁思”(封建领地)分封给他的儿子:长子术赤封于钦察(位于中亚、东欧的一个部落联盟),领有咸海以西、里海以北地区;次子察合台封于西辽地区,领有东起阿尔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天山南北地区;三子窝阔台封于乃蛮(蒙古高原的一个部落)故地,领有今鄂毕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按照蒙古惯例,在成吉思汗死后,幼子拖雷获得父亲的直接领地即斡难河地区及蒙古本部。“兀鲁思”都是蒙古汗国的组成部分,并不是独立的国家。

第一次西征后,成吉思汗把西辽和花剌子模(中亚古国)地区封给次子察合台,并让他留守此地,察合台汗国建立,但是城郭地区则由大汗直接派官管辖。他在窝阔台在位时期,曾企图排挤大汗在河中城郭地区的势力,但遭制止。

术赤早于成吉思汗病逝,其子拔都继承其封地,1243年拔都结束第二次西征后建立了东起额尔齐斯河、西到多瑙河、南及高加索山、北至北极附近的钦察汗国(俄语又音金帐汗国),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时已事实上独立。

1229年窝阔台继大汗位后,将封地赐给其子贵由。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窝阔台的孙子海都因不满他的堂兄继位,便在也迷里城(今新疆额敏)称汗,正式建立窝阔台汗国。

旭烈兀西征后占领了今伊朗、伊拉克、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中亚的土库曼斯坦等广大地区。1259年大汗蒙哥逝世,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旭烈兀在里海南岸的帖必力思(今伊朗大不里士)自立为汗建立了伊尔汗国。

至此,经过长期征战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在他的孙子们时最后定型,除大汗的固有领地大汗辖区外,还有服从大汗宗主权的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

子国
都城
辖区


大都(今北京)
包括原来的西夏、金、宋、大理及蒙古本部

察合台汗国
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
今新疆西部、中亚南部

窝阔台汗国
也迷里(今新疆额敏)
今新疆北部、哈萨克东部

钦察汗国
萨来(今俄罗斯阿斯特拉罕)
东欧平原

伊尔汗国
帖必力思(今伊朗大不里士)
今伊朗、伊拉克、高加索地区

四个汗国的汗本是中央分封出去的最高军政首脑,与中央保持藩属关系,直接向大汗负责。后来蒙古各统治集团为争夺大汗权位,彼此之间矛盾激化,加上各汗国之间缺乏必要的经济联系,因而使蒙古国这个复杂的政治混合体日趋瓦解,其中钦察汗国和伊尔汗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而窝阔台汗国由于窝阔台及其子贵由相继为大汗,其领地一直归中央管辖,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国家。察合台汗国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原腹地及蒙古草原连成一体,在政治上也与中央保持着密切的从属关系,在察合台汗位的继承上经常受到中央王朝的左右,汗位继承须经大汗认可,因此它和窝阔台汗国一样,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1309年,窝阔台汗察巴儿因参与察合台汗国的一次内争失败而逃归元朝,元册封他为汝宁王,他的领地则被并入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灭亡。因而形成了教材中“元朝疆域图”中三个汗国与元朝并立的形势。

另外,针对“元朝疆域图”笔者再补充一点。元朝实行了新的地方区划制度——行省制度,打破了以往以“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的惯例,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分裂势力,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单位以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元朝疆域图”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像黄河、长江这些大河山川都并入了一个省,而且在南方设置的行省都是南北走向,目的就是消除地方割据。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等地被称为“腹里”,为中央特区,由中书省直辖,西藏作为宣政院辖区,其他地区共设十个行省,分别是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而我们教材上讲的管辖琉球(台湾)的澎湖巡检司则归属江浙行省管辖。

1. 中国的骑兵最鼎盛时期必须是元朝的蒙古骑兵,铁木真的骑兵横扫欧洲当时叫(黑十字时期)联合兵团,打败了几乎所有的亚洲欧洲大小国家数十个,并且在当地繁衍后代
比如今日的土耳其,仍然有超过百分之65的人的是蒙古后裔,连现在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也有这种血统......当然,武力向外的扩张也造成了大量当地平民的死亡,加上蒙古骑兵生性剽悍,有杀死男人霸占女子的野蛮行经给当时亚洲欧洲(主要是中欧)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黄祸"之说便是从此而来,但是就历史而言元王朝的军事力量和扩张力度堪称世界之最,当时的西方一片混乱,但是中国执政者只顾吞并土地却不顾巩固新领土的地域统治,最终没有守住这片大块的亚欧大陆.....

2 .汉朝的骑兵是发展最为快的兵种,为了能够威慑匈奴,反击叛羽,汉武帝刘彻让工匠在武器上和马种上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最终在准备完毕之后展开了空前绝后的反击匈奴之战,从历史意义上来说是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这是我汉族首次对外族的欺凌坚决而彻底的抵抗和反击,但是在实力和技战术而言,比较简单和冒险,其攻击能力我认为也应该在元朝之下.

3 .唐王朝是中国国力最强大,在当时世界最具影响力,军事理念更具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朝代,强大而不欺凌弱小,战时先守再反击,很有古风之雅,但是这种风度是建立在国家的强大的基础之上的,虽然从某中意义上说,唐王朝的军队岁经历的战事较为平和但是,强大的驾御国家的能力是历来中国王朝所欠缺的,唐朝的骑兵曾经创下李靖夜袭行军三千里的千古神话,更有后期乱世的"安史之乱""唐朝岳飞"张巡5000汉军拒十二万叛敌以及张巡帐下勇士南霁云单枪匹马进出城搬救兵的不朽篇章更张显大唐盛世为何能够源源流长的原因,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有这种民族脊梁的国家军队,难道还不能算是王道之师吗?

4 .明王朝 不去计较覆灭与皇太极的反间计之下的名将袁崇焕的冤屈,不理会忠诚良将被凌迟杀死后尸体被愚昧的北京人民如何一拥而上咽下肚去,不去回忆这段让历史哭泣的记忆,不要忘记了,在哪个时代里,一个孤木难支的时候,一个男人用自己的信心和才华用50000兵马守住了北地无险可守的平原,收复失地,炸死努尔哈赤,一个智慧化身的新生代诸葛亮在快要达到自己事业顶峰的时候,居然被他死命守护的国家和人民,扼杀了.
一代名将袁崇焕 所带领的 宁远骑兵,我认为是我国封建时期最后一个王道之师~~~~~~~~

元朝蒙古骑兵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可以算得上是称霸天下。
蒙古人的骑兵是精通骑射的轻甲骑兵,和一般意义上的重装骑兵有一定差距。
其他时期,可以说几乎没有。汉族为主体的王朝主力兵种都出自农耕民族,精锐的骑兵绝大多数出自游牧民族及边塞民族杂居地区。
相对来说知名度低一点,较为鼎盛的:西汉文景之治,东汉光武中兴,隋朝开皇之治。


中国古代铁骑视频

相关评论:
  • 18531601805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骑兵部队?最后各自的归宿如何?
    邬甘壮答:历史上汉武帝的重装骑兵,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精锐部队,由著名将领霍去病和卫青统帅,曾先后重创匈奴,并大获全胜,降服匈奴三十万人。汉朝国力的强盛也给骑兵部队创造了好的训练和战备条件。据《三国志》记载中,曹操有一支精锐骑兵,号称“虎豹骑”,“虎豹骑”成员百里挑一,...

  • 18531601805中国古代十大骑兵?
    邬甘壮答: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的。因为中国古代的骑兵从来都不是作为绝对主力出战的。而不同时代骑兵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秦朝主要是轻弩骑兵,只用来侦查和小股骚扰。汉代的骑兵其实更多是为了和匈奴赛跑。晋朝到宋代的骑兵随着马甲的产生以及马镫的普及骑兵开始能够产生大杀伤力,骑兵一般是拿来作为背后冲击的。在此期间...

  • 18531601805刘裕,为何会成为北魏铁骑的梦魇呢?
    邬甘壮答:在中国古代,骑兵一直是战争中最为重要的兵种,北方游牧民族时常利用善于骑射的优势,侵扰中原地区,甚至将汉族王朝赶到长江以南地区。南方政权由于丧失马匹的来源,最终被强大的北方政权平定,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何大多北方统一南方的原因之一。北魏是由拓拔鲜卑建立的,他们的勇猛铁骑纵横驰骋,终结了十六国的...

  • 18531601805燕云十八骑,中国古代最强的特种兵,有何厉害之处?
    邬甘壮答:如果要论中国古代最强的“特种部队”,非燕云十八骑莫属。这只神出鬼没的神奇部队,曾经缔造了十八人杀突厥上万人的传说,令人闻风丧胆。燕云十八骑的带头大哥叫罗艺,这只王牌特种部队有四大特点:一是人数有规定,人如其名,只有18人。二是着穿有讲究。他们个个身怀绝技,且身着寒衣,腰佩弯刀,脸...

  • 18531601805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历史军队野战,以骑射著称,骑射最厉害最狠的是哪个...
    邬甘壮答:蒙古弓骑兵 他们当时可以说相当于现代的装甲部队,一昼夜可以机动100公里,集火力机动性与一体,他们在远距离上用弓箭,等一旦冲进就是轻装骑兵,这样的能力不是一般部队能够比较的,所以在历史上他们的战绩最辉煌

  • 18531601805古代中国有重骑兵吗?
    邬甘壮答:一、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重骑兵叫“甲骑具装”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重骑兵叫“甲骑具装”,源于魏晋南北朝。甲骑具装只是大分裂时期昙花一现的产物,南北朝时发展到顶峰,隋唐即逐步消亡,仪仗的作用大于作战。 汉朝的重骑兵身披铁铠,身上装备长矛钢刀以及强弓劲弩,这样的骑兵西方直到拜占庭的查士丁尼一世才发展出类似...

  • 18531601805朱元璋为什么可以打败元朝的蒙古铁骑呢?
    邬甘壮答:而大明的军队,更是“远迈汉唐”。明军开国的起点是非常高的,甚至说对比之前其他历代封建王朝,明军在大明开国战争中所遭遇到的对手、是极其强大的。它所战胜的,是在中世纪曾横扫欧亚的世界最强骑兵——元朝蒙古骑兵。而且它还完成了两个奇迹:第一,它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

  • 18531601805中国古代战场的铁浮屠到底指什么?
    邬甘壮答:“浮屠”这两字实际上是梵语“塔”的音译,因此,顾名思义,“铁浮屠”就指的是金朝军队的重装骑兵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时候就好比是移动的铁塔一样,所向披靡而难以抵挡。实际上,“铁浮屠”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历史“重装骑兵”以及铠甲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结合了西夏骑兵“铁鹞子”,以及辽朝的铁骑。“...

  • 18531601805中国古代战斗力最强的四支军队,有一支差点征服世界
    邬甘壮答:一个国家强不强大,军事力量是衡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在古代更是强者为尊,因此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都会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来稳固自己的政权。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出现过不少非常强盛的王朝,他们都拥有着当时所向无敌的军队。经过一番艰难的抉择,小编现在就来给大家来盘点下中国古代战斗力最强...

  • 18531601805古代哪个朝代的骑兵作战能力最强?
    邬甘壮答:就单论骑兵作战能力而言,我们第一反应肯定都是全民皆兵的游牧民族,金辽 ,然而金灭辽只用了五年,所以单我个人想法,元朝的骑兵能力最强。首先从本体来讲,蒙古骑兵,也就是元朝的骑兵人选择短小而精壮的蒙古人,大多数作战能力强悍,悍不畏死,其次长期的游牧民族,使得有马背上出生这一说法,全民...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