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来自:韩乐坊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我国古代儒道法三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2、法家则反其道而行之,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另类。在先秦诸子诸家当中,唯独法家的思想,是必须献出性命来实践,流出鲜血来祭奠,是血染的思想。这里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当时许多有罪或者无辜的贵族和贫民,还有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韩非。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当代学者刘木鱼(刘铎)在《非法非人治》中提到:“法之卫意,在乎君政,政之所为,在乎一道”。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具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3、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这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老子开创的。《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

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二年,卒于前四七九年.其先人为宋人,后来避难于鲁.其父叔梁纪曾做过鲁国陬邑大夫.在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世中落,家境贫闲.大约二十岁左右,做过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和乘田,职务是管理牛羊,还做过儒、即富贵人家有婚丧等事,为人赞礼,司仪.可能从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五十岁以后作了官,是鲁国的中都宰,后为小司空(工程建筑)和司寇(司法行政).孔子后来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游说,试图在政治上谋求发展,施展自己韵政治抱负.但是,始终未能如愿.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书活动,先后有四十余年,培养了众多的贤能弟子,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他广收门徒,据说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所谓贤者,即深浮孔学,在事业上或学术上有成就的人.从而,培养了人才,组成了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术群体.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由于思想上的分歧,或对孔子学说理解的各异,出现了各立门户的情况,孔门分化了.分化的情况,韩非在《显学》中说:儒分为八,即分为八个派别.八个学派的具体内容,多数没流传下来,其中思孟学派和荀子一派却大显于后世.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孔子以后,儒学成为显学,战国时期许多学者出自孔门,如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等人.两汉以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政治观点的主干.因而,对中华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主要特点表现为:
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儒家一贯主张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欣赏古昔,效法先王.孔子就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甚至认为自己长时间梦不见周公,是一种衰老的表现,真的达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他整理六经,也是提倡古道,不过不是不作,而是古题有新解,按照他的认识赋于新意,是述而有作,不是泥古不化.后来,孟子则提倡法先王少言必称尧舜.荀子主张法后玉,不过荀子的后王指的也是文武周公,与孟子的先王是一致的.后儒也都继续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2、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孟荀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3、政治和伦理结合.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论语,学而》)忠是孝的扩大.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从董仲舒起把礼具体为三纲五常,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违反了它,就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4、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如何治民,统治阶级历来有德与刑两手,即镇压与教化并用.孔子主张对民要道(引导)之以德,齐(整齐)之以礼.(《为政》)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管理民众,民众不但有廉耻而且民心归服,是最高尚的政治.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应当是免刑、无讼和去掉残暴、免除虐杀.但在现实生活中孔子也不是绝对不要刑.其倾向是重德轻刑,刑只能是不得已而用之.孟子继续了这个传统,主张省刑罚,提倡以教化为主.他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尽心上》)、荀子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更张,他主张重法,提倡禁之以刑,但他的重法是和隆礼相联的,二者并重.同时他也把刑看作是惩戒未来、减少犯罪、进行教他的一种手段.他说:凡刑之本,禁暴恶恶,且惩其未也.(《正论》)荀子的德刑并重的主张显然有别于孔子,这表明荀子开始向刑治靠扰.后来的儒者,在如何运用法刑洽民上,也随社会历史各种的变化,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总的倾向还是强调以德为主.
5、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从孔子起就不大探究无或自然的奥秘,《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他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可见孔于是很少讲关于夭命鬼神一类的问题.孟子讲天就比孔子多了,讲天人合一,但他是把天合于人,合于人性,合于人心,把天道德化了.最终归于地上的人间伦理,而不是化于神秘莫卜的天.荀子则明确提出天人相分,要制天命而用之.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从这里可以看出,仁的思想渊源,是来自原始的氏族公社,当时人们的关系靠血缘关系维系,在氏族内人们是相亲友爱的.所以仁是从父子兄弟的关系开始,是从亲中来的.后来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就是这个道理.孔子自己也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驮!(《学而》)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孔子的仁是否仅限于亲?不是的,孔子说的爱人适用于所有的人,但又不是对一切人一视同仁.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如何去为仁?孔子提出要推己及人.他说:失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就是自己想站得住、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做得到这一步.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把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叫着忠恕之道,也就是仁道.这是一种忍让和与人为善的精神.孔子把它提到一以贯之的吾道,即贯串一切的核心观念或孔学的根本宗旨.
2、关于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
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的克已复礼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在孔子时代大都是以刑治国的人治社会,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社会,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先进》).即用礼来治国.就是主张建立一种礼制,也就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的社会.在《礼记·衷公问》中还记载孔子的一一段话,他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他认为治国首要的是礼,礼是治国之本.而孔子崇尚的礼又是周礼.他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制定的,十分丰富多采,我主张周朝的.(见《八佾》)因此池立志恢复周礼.由于孔子时代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秩序与制度,因此,孔子主张恢复他认为的秩序与制度社会,即周礼也是很自然的.
与复礼相联系的,他还提出了正名.他的弟子子路问他:假如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首先准备处理的大事是什么?他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子路》)简要明确,一定是正名.所谓正名,不是指纠正一般事物的名,而是指名分、职事、仪则这种关系到制度仪礼等具有政治内容的大事.当时由于社会动荡和变革,把原有的制度、秩序打乱了,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好多事情已经名实紊乱、名实不符了.譬如大夫诸侯情用天子才可议用的礼,臣弑君、子弑父等等.正就是把现实已经紊乱了的、按原有的规定把它匡正过来,使之名与实相符,一切按周礼行事.这表明了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主张恢复周朝的国家秩序,但却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孔子要复辟奴隶制.
孔子的主张是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句话的本意是,礼乐只能由仁人来实行,不仁的人是无法行礼乐的.显然,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孔子的政治思想还包括他的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他说:道(引导)之以政(政法),齐(整齐)之以刑(刑罚),民免(免罪)而无耻(廉耻),道之以德(道德),齐之以礼(礼教),有耻且格(人心归服).(《为政》)很明显,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儒家政治上主张“德治”和“礼治”,儒家提倡仁政,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它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三个主义
1、“礼治”主义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2、“德治”主义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3、“人治”主义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视频

相关评论:
  • 17790241008孔子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蓬强严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儒家 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学说基本内容: 孔子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学生众多,有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之誉。而孔子的思想学说体系所涉及的范围又相当广泛,孔门弟子对孔子...

  • 17790241008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蓬强严仁、义、礼、智、信”,这些道德意识及其规范是孔子首先提出的。孔子之后,经过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阐发,形成了一套内容博大精深的儒家伦理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有关这方面著述甚多,可谓汗牛充栋。秦汉是儒家伦理学说走上政治化、社会化的时期。汉代中叶以前,这一学说就对...

  • 17790241008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蓬强严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

  • 17790241008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思想主张是什么
    蓬强严1、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2、孟子,主要思想主张: 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主张“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提出“民贵...

  • 17790241008儒家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圣贤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蓬强严导读:每个思想都有自己的核心所在,在春秋时期,出了很多名家的思想政策,最有名的就是儒法道三家了,那么儒家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呢?圣贤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想要知道思想的具体内容,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儒家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仁政”是孟子乃至整个儒家的政治主张,认为统治者不仅要对人民进行...

  • 17790241008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蓬强严-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以春秋时的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二、道家:-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 作品:《道德经》、《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

  • 17790241008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蓬强严儒家思想 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基本上...

  • 17790241008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蓬强严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成为中国以德治国的一大特点和政治优势。“过犹不及”的辩证思维体现了高超的处世方法和领导艺术。丰富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仍有启迪意义。当然了,也有消极影响,儒家思想是为封建迷信政治制度服务的,带有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理论,是...

  • 17790241008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什么,主张为政以德,修已治人
    蓬强严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仁政"这种儒家思想在它诞生之后的很多个朝代中都作为统治者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

  • 17790241008需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什么
    蓬强严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君为轻,民为重。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