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情并茂读古文——《与朱元思书》朗读指导

来自:痛风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每次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都会在心里偷偷地羡慕寿镜吾先生。他读起书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特别是读到入神的时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样的镜头在如今的语文课上难得一见了,读书的快乐也少了许多。 《与朱元思书》是六朝尺牍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吴均在书信中以简约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表达了对自然风景的赞美之情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流露出了对友人的规劝之意。文章句式骈散结合,文笔洗练,韵律优美,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怎样才能声情并茂地读好这篇文章呢?我进行了如下朗读教学尝试,请各位老师指正。

读出广度。文章起笔“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视野开阔,一览无遗。朗诵时,眼神随着语速缓慢移动,边环视边仰视,想象着看天望山的情境,延长每个字的时值,读作:“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读出长度。“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一句寥寥十个字,写了一百多里水路。朗读时重读“一百”并适当延长时值,令人想象出江水之长。

读出深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两句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了水的清澈,朗诵时略作俯视状,延长、重读“千—丈—”,强调夸张手法,然后定目细视,轻缓地读出“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表现出惊异喜悦之情,仿佛真的看到了“千丈”之下的鱼儿和石头,深度于是就读出来了。

读出高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描绘了江岸巍峨的高山及茂密的树木。读出“夹岸”两个字的同时,眼神由俯视转换为极目仰视,延长、重读“高—山—”以强调高度,轻声缓读“寒—树”以表现阴森之感,从“负势竞上”开始,语速渐读渐快,语气渐读渐强,眼神渐读渐高,延长、重读“直—指—”,特别是要用力读出“指”字上声转折的语调以表现出望到了最高之处,略微停顿换气后以最强音读“千—百—”两字,接着舒缓语速语气读“成—峰—”,惊羡之情淋漓尽致。

读出速度。这里的速度不单指朗诵的语速,更侧重指文中写到的三种速度,“从流飘荡”有船行速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江水流速,“泉水激石”有泉水流速。如何用恰当的朗诵表现出这三种不同的速度呢?读“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时,不妨想象自己已穿越时空,幻化为文人吴均,独立舟头,以潇洒舒放的语气吟哦出顺流而下的自由陶醉之感;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应以较快的语速、较强的语气读出江涛急促迅猛之感,重读“箭”、“奔”二字;读“泉水激石,泠泠作响”,要用缓慢的语速、轻柔的语气并适当延长每个字的时值,读出细流的轻快之感。

读出响度。吴均笔下的山水,不仅有形有色,还有声音,如:泉水声、鸟鸣声、蝉声、猿声。这些声音音色不同、响度不同,朗诵起来自然应有所区别,否则怎么能读出“奇山异水”的意境呢?读好这四种声音,先要联系生活感受,揣摩准不同的音色特征,为朗诵做好心理准备。诵读时要重点读好描摹声音的词语。泉水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这两个拟声叠词一定要咬字清晰,发音清越,语气婉转,读出叮咚、悦耳之感;蝉声是“千转不穷”,猿声是“百叫无绝”,为了读出前后的对比反差效果,应重读“千转”、“百叫”,表现出连续不断的刺耳之感。

读出气度。诵读时,宜心静神凝,抛却一切杂念,全神贯注于文字,仿佛天地之间只有富春江的山水与我共处。我亦非本我,而是幻化为吴均,独立舟头,随波逐流,醉心山水,其乐何极。

综上所述,要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先须情感积于内,即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体验文章意境,做到朗诵者与文章融为一体。然后把情感以声音、眼神、表情、动作等形式发之于外,从声音角度说就是要读得抑扬顿挫,主要是读好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至于眼神、表情、动作等则须与文章内容巧妙吻合,与声音自然衔接。情感为神,其他为形,形神兼备。

(刊发于《语文建设》2011年第5期,有改动)


声情并茂读古文——《与朱元思书》朗读指导视频

相关评论:
  • 15839745541项目式推进古诗文统整教学策略暨“整合视觉”研讨
    韦生胜三、《项目式推进古诗文统整教学——以<与朱元思>为例》 成章中学的董玉意老师的微课《项目式推进古诗文统整教学——以<与朱元思>为例》从“项目化学习概念解说”侃侃谈起,首先罗列了学生目前学习中的三大困境——虚假学习、机械学习、竞争性学习,明确了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原因;继而条分缕析地讲解了项目化学习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