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避免焦虑

来自:感人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父母如何减少焦虑呢?
一、把教育目标放长远,
让孩子学会自立
宾夕法尼亚大学专注于青少年行为与心理健康的教授Dr. Kenneth Ginsburg认为:“我们必须要停止去用孩子在十八岁时的成就来定义成功,比如说进好的大学,学热门的专业,这种思维会毁了孩子在他们二三十、四五十岁成功的能力。”

我们不应该以眼前孩子的状态给他的未来下结论,应该把目标放长远,想象孩子成长到30多岁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如果父母考虑30多岁成年人的成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眼前的子女教育就会减少很多焦虑,也会更明智地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和成功做准备,培育有后劲,能在人生后面几十年取得成功的人。把目标放长远,我们对于眼前童年和青少年的理解就宽阔了很多。

父母一定要清楚对孩子的高要求并不指的是外在成就,不是名校,不是年级第一,也不是获奖和荣誉,这些并不能使孩子将来生活幸福。而是拥有责任、感恩、诚实、善良等等这些家长希望孩子所拥有的优良品性,这些品质将大大地增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找到意义和幸福。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的考试、比赛、活动、作业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就会经常心急气燥、河东狮吼,孩子在被吼中内心充满恐惧,孩子和家长就会天天生活在这种紧张焦虑之中。

家长需要在与孩子一起吃饭、散步、睡前等高质量的陪伴中,了解孩子的特质以及在想什么,了解孩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如果父母眼睛只盯着作业与分数,误以为教育成功就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琢磨怎样才能提高孩子分数,获得更多奖项,考取名校。那么家长将永远也找不到正确的教育方向,孩子的内驱力得不到激发,更谈不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短期的成就可能会让孩子兴奋一阵子,但是很快他们就会丧失激情与动力,不少家长与孩子认为“考上大学就好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家长更多地需要让孩子发现自我,鼓励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

如果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场短跑,我们会尽一切可能冲向终点,不筹划未来。奔跑的过程中一旦摔倒,我们就输了,而且是我们输不起一点的失败,现实中为什么一些孩子遇到挫折就选择决绝地放弃生命,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如果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场马拉松,那么我们的目标就设的更长远。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长跑,如果碰壁跌倒,爬起来继续跑,更可能寻找到一条更好的路。

二、教育的重点不是能量化的知识
而是能力的培养

在育儿这件事上,很多父母不理性。看到其他孩子报班学习,忙着给孩子报钢琴、绘画、英语、识字、数学等等一堆的课外班,在他们看来这些对孩子的培养一个不能少。

父母的教育需要抓重点,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能量化的知识上,比如识多少字、背多少首古诗,英语单词量、数学题,弹几首曲子,而忽视了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的培养,比如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等。事实证明这些无形的能力比可以量化的知识对未来适应社会与生活更重要。

很多父母忽视孩子童年时期的自由玩耍,家长眼中的“瞎玩”,其实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做决定。比如选择与哪些小朋友一起玩,选择玩什么项目,选择怎么玩。即使玩捉迷藏也有很多种玩法,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决策、选择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全面发展.jpg
如果一个孩子整天被老师家长安排作业与课外班,又要听家长老师指挥,怎么可能发展出自己自主的能力呢?这些能力培养也需要时间和练习的机会。

儿童时期的哪怕发呆与幻象,也是有意义的。那些意趣横生、天马行空的想象一定会为孩子的童年甚至青年时代带来无尽的美好体验。这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静修创造力,因为人发呆时大脑并不是关机休息了,而是启动了“默认模式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创造力的来源。中西方教育在培养青少年想象力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马斯克的疯狂与探索,背后折射出西方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强大。

现实中很多父母面临选择方面的焦虑,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选择金融还是计算机专业?学艺术将来有饭吃吗?哪一种更好?真的很难下定论。也许到最后你会发现,无论哪一种人生,都自有其独特的价值。而且这些选择,远没有你想象得那么沉重,因为人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怕家长失望,无形中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容易在心理方面出问题;如果家长怕孩子现在失败,那么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失败得更惨,因为孩子小时候没有学会怎样正确面对失败。

现实中很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的“圆满”,便放弃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与自我的进步,一些家长非常地固执而且墨守成规并高估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眼前的认知茫然地猜测孩子不确定的未来,这是众多焦虑的根本原因。

父母如何减少焦虑呢?
一、把教育目标放长远,
让孩子学会自立
宾夕法尼亚大学专注于青少年行为与心理健康的教授Dr. Kenneth Ginsburg认为:“我们必须要停止去用孩子在十八岁时的成就来定义成功,比如说进好的大学,学热门的专业,这种思维会毁了孩子在他们二三十、四五十岁成功的能力。”

我们不应该以眼前孩子的状态给他的未来下结论,应该把目标放长远,想象孩子成长到30多岁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如果父母考虑30多岁成年人的成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眼前的子女教育就会减少很多焦虑,也会更明智地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我们的教育应该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和成功做准备,培育有后劲,能在人生后面几十年取得成功的人。把目标放长远,我们对于眼前童年和青少年的理解就宽阔了很多。

父母一定要清楚对孩子的高要求并不指的是外在成就,不是名校,不是年级第一,也不是获奖和荣誉,这些并不能使孩子将来生活幸福。而是拥有责任、感恩、诚实、善良等等这些家长希望孩子所拥有的优良品性,这些品质将大大地增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找到意义和幸福。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的考试、比赛、活动、作业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就会经常心急气燥、河东狮吼,孩子在被吼中内心充满恐惧,孩子和家长就会天天生活在这种紧张焦虑之中。

家长需要在与孩子一起吃饭、散步、睡前等高质量的陪伴中,了解孩子的特质以及在想什么,了解孩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如果父母眼睛只盯着作业与分数,误以为教育成功就是想方设法、绞尽脑汁琢磨怎样才能提高孩子分数,获得更多奖项,考取名校。那么家长将永远也找不到正确的教育方向,孩子的内驱力得不到激发,更谈不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短期的成就可能会让孩子兴奋一阵子,但是很快他们就会丧失激情与动力,不少家长与孩子认为“考上大学就好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家长更多地需要让孩子发现自我,鼓励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完一生,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

如果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场短跑,我们会尽一切可能冲向终点,不筹划未来。奔跑的过程中一旦摔倒,我们就输了,而且是我们输不起一点的失败,现实中为什么一些孩子遇到挫折就选择决绝地放弃生命,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如果我们把人生看作一场马拉松,那么我们的目标就设的更长远。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长跑,如果碰壁跌倒,爬起来继续跑,更可能寻找到一条更好的路。

二、教育的重点不是能量化的知识
而是能力的培养

在育儿这件事上,很多父母不理性。看到其他孩子报班学习,忙着给孩子报钢琴、绘画、英语、识字、数学等等一堆的课外班,在他们看来这些对孩子的培养一个不能少。

父母的教育需要抓重点,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能量化的知识上,比如识多少字、背多少首古诗,英语单词量、数学题,弹几首曲子,而忽视了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的培养,比如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等。事实证明这些无形的能力比可以量化的知识对未来适应社会与生活更重要。

很多父母忽视孩子童年时期的自由玩耍,家长眼中的“瞎玩”,其实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做决定。比如选择与哪些小朋友一起玩,选择玩什么项目,选择怎么玩。即使玩捉迷藏也有很多种玩法,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决策、选择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全面发展.jpg
如果一个孩子整天被老师家长安排作业与课外班,又要听家长老师指挥,怎么可能发展出自己自主的能力呢?这些能力培养也需要时间和练习的机会。

儿童时期的哪怕发呆与幻象,也是有意义的。那些意趣横生、天马行空的想象一定会为孩子的童年甚至青年时代带来无尽的美好体验。这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静修创造力,因为人发呆时大脑并不是关机休息了,而是启动了“默认模式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创造力的来源。中西方教育在培养青少年想象力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马斯克的疯狂与探索,背后折射出西方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强大。

现实中很多父母面临选择方面的焦虑,选择文科还是理科,选择金融还是计算机专业?学艺术将来有饭吃吗?哪一种更好?真的很难下定论。也许到最后你会发现,无论哪一种人生,都自有其独特的价值。而且这些选择,远没有你想象得那么沉重,因为人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怕家长失望,无形中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容易在心理方面出问题;如果家长怕孩子现在失败,那么孩子长大后往往会失败得更惨,因为孩子小时候没有学会怎样正确面对失败。

现实中很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的“圆满”,便放弃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与自我的进步,一些家长非常地固执而且墨守成规并高估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眼前的认知茫然地猜测孩子不确定的未来,这是众多焦虑的根本原因。


父母如何避免焦虑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