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家》在哪些当面模仿了《红楼梦》?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红楼梦》与《家》的相似之处~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对中国现代小说创作影响深广,或隐或显受其影响或对之有所借鉴的现代小说难以尽数。举其显者,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甫一面世,便有人说它象《红楼梦》。这部未完成长篇中的某些人物如张恂如、张婉卿使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男男女女,作品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亦颇得“红楼”神韵。张爱玲毕生酷嗜《红楼》,晚年作有专著《红楼梦魇》;她虽未创作与《红楼梦》类同的长篇,但从她的中短篇中人们仍可发现《红楼梦》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最明显与《红楼梦》有对应关系、显示出“红楼”血缘的长篇,当首推巴金的《家》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一、 《红楼梦》与《家》:哀悼与诅咒

读过《家》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它与《红楼梦》在人物与情节上的对应。高老太爷类似贾母,钱梅芬类似林黛玉,李瑞珏类似薛宝钗,鸣凤类似晴雯或鸳鸯。贾宝玉一角在《家》中则分化成了觉新与觉慧兄弟二人,他们分别在爱情婚姻与异端精神方面与宝玉类似。两部作品都展示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表现了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禁锢,以及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非正统思想的忧虑、恐惧与压抑,同时表现了对下层青年女性的同情,甚至都是以男主人公的最后出走为结局。

但是,相似并非等同。任何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都不可能没有其独特原创之处。《家》虽与《红楼梦》有些类似,但这是暗合而非有意模仿。正是那些差异决定了《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巴金在其有关“创作谈”及《家》或《激流》的各种序跋中从未谈及《红楼梦》的影响,他谈的较多的反而是对于外国文学的借鉴。在晚年,巴金曾表示:“在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①他又说:“我对《红楼梦》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十几岁时翻看过它。我最后一次读《红楼梦》是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在开往马赛的法国轮船上,已经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②尽管如此,两部作品之间的血缘关系是存在的。巴金第二句话可以看作其自谦。事实上,巴金从小就受《红楼梦》熏陶,他全家都酷爱《红楼》,藏有三种不同版本。他说“最后一次”云云,恰恰证明在写《家》之前他已读《红楼梦》多遍。另一方面,他不谈《红楼》,也可能是为避免读者把《家》看作对前者的模仿。

确实,《家》在许多方面与《红楼梦》不同。激发巴金创作热情的不是模仿古典名著的欲望,而是强烈的生活实感。象《红楼梦》一样,《家》有明显的作家自叙传成分。虽然作者一再辩白他本人并不就是觉慧,但巴金的经历与觉慧十分相似;至于觉新,巴金就明白地说写的是他大哥。小说对高公馆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就是以巴金故宅为蓝本的。

《家》与《红楼梦》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作者的创作目的方面。关于《家》的创作意图,巴金明确指出:“我写《家》,也只是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诉,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③至于《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则要复杂得多。在小说第一回中,作者提到“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这似乎与“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类似,但巴金所指“年轻生命”并不限于女性,曹雪芹的“昭传”也重点不在“鸣冤”而在赞美。另外,曹雪芹写《红楼梦》似乎也不意在控诉封建制度、封建家庭,而是为封建家庭的衰落唱挽歌,为无材补天而痛悔遗憾。创作目的的差异,导致了两部作品主题的不同。《家》的主题比较简单明了,就是鞭挞封建家庭制度,赞美对黑暗势力的反抗,批判妥协。《红楼梦》的主题则复杂隐晦,“红学”研究的历史其实也是对《红楼梦》主题阐释的历史。在各种阐释中,笔者无法赞同“反封建”说,而倾向于“挽歌说”。《红楼梦》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批判封建制度的资料,“文革”期间的“红学”研究者从作品中发掘出的“血泪账”④也不能说毫无根据。然而,如果把《红楼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看其思想情感倾向,我们印象最深的却不是“批判”或“控诉”,而是作者对大家族衰亡的痛惜、伤感,对青年女性(不论是“正统派”还是异端)的赞美或同情,对无法扭转大家族衰亡趋势的遗憾、自责,在无可奈何之际对尘世人生的幻灭和由此导致的内心痛苦,以及对解脱痛苦之道的探索寻求。书中贾宝玉寻求的解脱之道是出家,是对世俗生活的弃绝,而作者曹雪芹的解脱之道是艺术创作。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家》中的觉新、觉慧在人生态度及价值观念方面有很大不同。他的人生态度是纯粹审美的,或如王昆仑先生所言,他过的是“直感生活”。⑤他毕生所追求的是美。由于独特的生长环境,他的审美理想是阴柔之美、女性之美,确切说是少女之美、处女之美。他的“重女轻男”完全是从其审美理想出发,并不是要讲男女平等,也不是要反封建(虽然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他也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他喜欢袭人、晴雯及金钏儿等主要是因她们是漂亮少女,他对于其乳母李嬷嬷及刘姥姥就未必肯给予多少疼爱或同情。他是封建等级制的既得利益者,若无这种制度,他就不会被那么多美貌青年女子簇拥伺候。在封建大家族中,他因被最高权威贾母娇宠,享有无人可比的自由,甚至可以逃避正统教育。因此,被骗成婚后,他虽极度痛苦,却从未表示对导致林黛玉死亡的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的怨恨、不满,他只把这些归之于“金玉良缘”的宿命。

金钏儿、晴雯、黛玉,这三个青年女性之死都与宝玉密切相关。笔者特别注意到他对这三个事件的态度与行为。三人之中,宝玉与金钏儿关系最浅,但金钏儿之死毕竟与他直接相关。得知金钏儿被逐,他没有为之说情,甚至没有出来澄清事实;获悉金钏儿投井,他虽感痛苦,但即使在内心里也丝毫未表示对王夫人不满。晴雯被逐时,他“不敢多言一句,多动一步”;他很伤心,却将此事解释为“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好所误”。为平息袭人的醋意,他又说“全当他们(指晴雯等)三个死了,不过如此。况且死了的也曾有过,也没有见我怎么样”。⑥他对晴雯确实有情,在其死后专为之作了篇《芙蓉女儿诔》以示悼念。但得知晴雯死讯,他首先关心的是晴雯最后一刻是否惦记着他,因为他以天下美貌女子都为自己垂泪为最高人生理想;他作这篇悼文时专注于雕琢词句,过后还与黛玉研讨;念悼文时虽曾“泣涕”,念完后听到黛玉称赞

宝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答道:“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原不过是我一时的顽意,……。

听了黛玉的修改意见后:

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极,是极!……。”⑦

可见他作此文虽不乏真情,却也出于游戏之意,是为了自我欣赏,欣赏自己的“公子多情”;虽不能说是“为文造情”,却也不纯是“为情造文”。文中“钳 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之句显示,他把几位美女离他而去迁怒于“ 奴”、“悍妇”,丝毫没有对真正的罪魁反抗的意思。

笔者以为,《红楼梦》表现的是曹雪芹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反思。小说中对贾宝玉的贬词固然是反讽,不能代表作者真意,但曹雪芹对贾宝玉也不全然是赞美。贾宝玉的“意淫”固然不同于贾珍、贾琏、贾瑞之流的“皮肤淫滥”,然而贾宝玉类型后代的出现同样也是封建大家族败亡的预兆。冷子兴评价贾府“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贾宝玉肯定属于“安富尊荣者”而非“运筹谋画者”。我认为,写作《红楼梦》时的曹雪芹肯定对自己青年时代、对贾宝玉类型的人物不能将大家族挽狂澜于既倒而感痛悔羞愧,“举家食粥”之时,他肯定对自己“过去的好时光”无比怀念,为今日家道败落而无限伤感。虽然他不满于社会的腐败黑暗,不屑于去做禄蠹国贼,但他不会认为大家庭、认为整个封建制度是罪恶的。他痛恨的是捉弄人的命运。也许,他的理想是让王熙凤、探春式的改革家重整乾坤。

与此形成对照,巴金的《家》由于是彻底、鲜明地反封建,对封建大家庭采取的是彻底弃绝的态度,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命运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亦与《红楼梦》明显不同。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在家中虽也有欢乐时光,虽然物质上也很富足,但精神上基本处于被压抑状态。高老太爷作为家族最高权威与贾母不同,他决不娇宠孙辈,只有威严而无随和风趣的谈吐。说一不二是他与贾母的共性,但贾母尚且阻止贾政管教宝玉,高老太爷却唯恐克字辈对觉字辈管教不严。在《家》中,“贾宝玉”分化成了觉新、觉慧二人。贾宝玉对长辈绝对尊敬、绝对服从,但又恃宠恣意,时有越轨;觉新、觉慧的父亲不象贾政那么严厉,祖父又不象贾母那么可亲,缺乏了家中的润滑、制约机制,他们便走向两个极端:一个只信“无抵抗主义”,另一个则公开反抗。觉慧对造成鸣凤、梅和瑞珏三个女性之死的罪魁有清醒认识,并发誓“让他们也牺牲一次”。觉新、觉慧虽也从小与姐妹、与丫鬟们相处相交,却均无贾宝玉式的“处女崇拜”。他们都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受到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影响。觉慧便自称“人道主义者”。他不分男女贵贱,把一切人当人看。觉慧兄弟对其奶妈非常尊敬,因为他们的生母教导他们厚待下人。觉慧不坐轿子。他还对丫头鸣凤说:“鸣凤,我想起你,总觉得很惭愧,我一天过得舒舒服服,你却在我家里受罪”。⑩正月里,他看到五叔克定对着玩龙灯的放花炮时,愤愤地说:“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并对琴说:“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11 性别在觉慧的心目中不是一个“关键词”,他被高老太爷监禁不是因为生活不检点,而是因为参加政治活动;觉慧的出走不是因为失恋,不是因为家道中落,也不是因为对尘世人生的幻灭,而是因为对封建家庭罪恶的痛恨与对创造新生活的渴望。

《家》中的人物有一定的复杂性,如觉新既喜读《新青年》,行动上又没勇气反抗旧势力的迫害;觉慧信奉人道主义,潜意识中却仍不能把鸣凤与琴同等看待;觉慧痛恨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的压抑,对高老太爷却仍未完全丧失人伦情感。但是,总体来说,与《红楼梦》相比,《家》的内涵要单纯明了得多。《红楼梦》是“形象”远远大于“思想”,人们从中发掘出的东西肯定远远超出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家》则是“形象”与“思想”基本一致,不论谁读这部书,都无法否认它的主题是“反封建”,是对大家族罪恶的控诉。

  你这个题目范围太大,异同太多了,书名和内容都不同……
  你应该指定一个方面来说,这样才会有人给你答,要不然你让人怎么说呢?
  江西省乐平中学 汪尚钦

  巴金出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个三代为官、五房合屋的封建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将近二十个长辈,有三十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巴金从小就生活在这些人中间,亲眼看到了封建家族制的罪恶合礼教的虚伪,亲耳听到过被污辱被损害者的痛苦呻吟,也亲身体会到封建家庭对青年一代身心的折磨与摧残。这些经历在巴金心灵中播下了憎恨和反抗的种子,为巴金的《家》的问世奠定了生活和思想基础。这正与曹雪芹《红楼梦》的创作有相似之处。
  曹雪芹也生于名门旺族,康熙朝,已是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到其祖父曹寅已是家族鼎盛时期,但后来家族经历两次祸变,家庭被抄生活一败涂地。
  曹雪芹一生恰好经历了曹家由盛及衰的过程。他从宫廷贵族下降到“举家食粥”的不平常经历,使他对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罪恶认识比别人更全面深刻,对封建没落命运的感受更深切。同时也使他有机会接受更广阔的社会现实,这同样为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由此可见,巴金和曹雪芹都是把自己的不寻常经历渗透进小说里,都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家》和《红楼梦》是在不同时期反封建的现实主义典型小说,均具有很强的自传性。
  首先,巴金和曹雪芹由于处于不同时代,因此对封建社会的叛逆具有不同的表现:对巴金的思想和生活道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五四时代的精神。他反封建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及《少年中国》等宣传新思潮的刊物,受到科学民主思想的熏陶。第二年终于冲破家庭的阻挠进入成都外专读书,从中又读到许多外国进步书籍。为了进一步探索实现万人享乐的人间乐园的道路,巴金毅然冲出家庭的樊笼,先后到上海南京求学。巴金还接受了无政府主义,并把它作为反封建专制揭露现实黑暗追求光明未来的思想武器。
  而曹雪芹只是由于自己经历的变故,从而对封建社会表示厌恶和怀疑,体会到作为平民百姓的疾苦,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生活的困顿并没有消磨曹雪芹的志气,相反地更促使它嗜酒狂狷,对现实表现傲岸不屈的态度。下面记录了曹雪芹的一件轶事:
  秋晓,遇雪芹于槐园,风雨淋涔,朝寒袭袂。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作长歌以谢余,余亦作此答之。
  ——《佩刀质酒歌》题下小注在敦诚的诗中还写道:“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他性格之一斑。
  其次,《家》与《红楼梦》的成书背景是不同的:《家》的问世虽然是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过去十年之后,但是封建势力,依然盘踞着中国的城镇与农村,其幽灵仍然在神州大地上游荡,继续摧残吞噬着人们的肉体和精神。为了“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去了青春的青年”,“为了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巴金完成了这部现实主义的名著。作者怀着对封建主义的满腔义愤,通过封建大家庭高公馆的率亡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和礼教的虚伪、野蛮、残酷的本质,愤怒控诉了它们血淋淋的吃人罪行,并预示它们将灭亡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作者又满怀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歌颂了高公馆中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五四科学民主精神熏陶下的觉醒和成长,表现他们意识的不断增长及其不可战胜的力量。而《红楼梦》成书于“乾隆盛世”时期,表面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小说中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矛盾。对腐朽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做了有力的批判。小说对叛逆者的歌颂,表现了朦胧的理想。小说中主要是展现了封建叛逆者的进步力量同封建家长的封建势力的冲突,实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和传统封建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两部小说虽然均取材于封建贵族家庭兴衰之事,但由于社会时代差异,他们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比较看来,《家》的思想内容比《红楼梦》更进步,家的思想内容是对《红楼梦》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两部小说虽然都出现了一个典型的叛逆人物形象,但叛逆的道路和思想追求又是有所不同的。《家》中,觉慧是高公馆中第一个觉醒者,是封建制度的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他的觉醒主要是由于五四科学民主思想的启发和熏陶。五四运动爆发给正在学校读书的觉慧带来了新的精神食粮。《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传播的个性解放、人格独立以及平等自由等新观念,“带有一种不可抗据的力量”征服了他,成为他的精神主宰。这时候,他开始觉得这个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不过是个“狭的笼”。是“埋葬青年人的青春和幸福的坟墓”。生活在里面的人“就跟在监牢里的囚犯一样”。对于高公馆中的精神主宰封建礼教,他认为“不过是教人怎样做奴隶罢了”。对于高公馆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觉慧第一个表示了怀疑,并对其旨意进行抵制,表现了他的自觉的叛逆性。
  民主意识的觉醒激起了觉慧的满腔的反封建的怒火,使他从“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态度向封建势力公开宣战。他公然地违抗高老太爷的禁令加入反封建军阀的斗争,并主办《黎明周报》批判封建思想。他公开谴责封建包办婚姻制造觉新和梅的爱情悲剧的罪行,控诉了高家残害鸣凤和婉儿的无耻行径,并为自己无力救助他们而深感内疚。高公馆中青年一代的一幕幕悲剧深深地教育了觉慧,使他反封建意识不断增强。他敢于公开向高老太爷宣战,支持觉民抗婚,使觉民避免了重蹈觉新悲剧的覆辙。这可见觉慧对封建的被判是强烈的不妥协性。
  觉慧不仅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同时又是新生活的执着追求者。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他把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话“我们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不仅自己起来,而且同情和支持其他青年的反迫害斗争。他同情和怜悯高公馆里被压迫被损害者,甚至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同丫鬟鸣凤相爱。在反封建的斗争中他逐步懂得了:新生活的获得必须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为此必须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对贵族内部勾心斗角和腐朽糜烂的现象感到厌恶,他对周围善良纯洁的女孩子们的悲惨命运抱有同情。他住的大观园又恰恰是一个封建礼法统治比较松弛的地方。在一群被压迫的女孩的影响下,发展了他的叛逆性格。贾宝玉性格上很显著的特点是把他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身上。他认为“天地间的灵淑之气只衷于女子,而男儿们不过是渣滓浊物而已”。这表示他对“封建男尊女卑”的传统大胆的挑战。宝玉的叛逆性格还表现在对封建贵族生活的厌弃上。他恨自己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认为“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家政要她刻苦攻读结交官场人物,把重振家业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他偏偏看不起科举仕官,认为只是“须眉浊物”、“国贼禄蠹”之流用以沽名钓誉的手段。
  比较看来,贾宝玉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他的叛逆性只是盲目的自发的。而觉慧则是受科学民主思想的影响主动自觉的与封建势力斗争。
  两个叛逆者虽各有特点,但终摆脱不了阶级意识的束缚,最终难免失败。
  《家》中觉慧在关键时刻放弃了鸣凤以及在高老太爷弥留之际的痛惜怜悯之情,都说明他与那个旧阶级在感情上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外他心目中新生活的理想仍是很抽象渺茫的。要走上光明的道路,觉慧还要艰难跋涉。而宝玉更凄惨。他对君权、亲权一定程度的尊重,对封建势力反抗偏于消极,不敢和它正面对抗。除了要求真挚的爱情外,还不能提出更新更明确的理想。因此每次同封建势力尖锐冲突时由于找不到有力的反抗之路,产生想死,“化烟化灰”等虚无主义思想,最后出家为僧。
  第四,在艺术成就上,《家》稍逊于《红楼梦》,但也有它自己的长处。
  《家》中鲜明而强烈的爱憎情感和浓郁的抒情色彩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巴金在《重印后记》中说过:“书中那些人物都是我爱过和恨过的,书中有些场面还是我亲眼看见或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小说的时候,仿佛在同这些年轻人受苦,一起在魔中挣扎。”爱憎感情在《红楼梦》中也得到体现,贾宝玉就是巴金爱的人物。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家》的主要艺术成就,《家》中人物个个形象鲜明生动突出,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作品将一组组性格上有某些相似点的人物进行对比描写,是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对照映衬中表象的更为鲜明突出。如觉慧、觉民、觉新式同胞兄弟,有许多共同的遭遇。然而作品通过这三兄弟对学生运动、鸣凤悲剧、觉民抗婚等事件的不同态度的对比描写,便将三人各不相同的独特个性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而曹雪芹描写人物时,根据他们所处的不同地位,分别采取不同手法。对一些主要人物,通过不同情节,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地镂刻出他们最主要的性格:如宝玉对女孩的同情与热爱;黛玉的孤高自诩、多愁善感-------对人物其他方面的特征则采取了前后重点不同的补充描写的方法,从而使这些形象表现得十分深刻饱满,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巴金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更多地接受了外国文学的影响,其最突出一点就是注重人物深层心理的揭示。《家》中作者运用大量的日记、内心独白、梦境、和幻觉突出人物个性特征。如觉慧的民主意识觉醒的过程用日记的形式,鸣凤的纯洁和刚直的性格用内心独白来揭示------这些方面是《红楼梦》中所没有的。
  《家》的语言明快流畅、朴素自然;许多章节用排比句来增强语势,感情充沛、音调委婉,像一首首抒情诗。而《红楼梦》中则以典雅优美的诗词见长,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个不是我的原创,是他的原创,你看看吧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它丰富多彩的内容,深邃博大的思想,以及卓越的艺术成就等等,影响了后来许许多多的作家,巴金则是其中成绩突出的一位。巴金在创作《激流三部曲》时,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和场景描写等方面,都对《红楼梦》进行了借鉴,不少研究者都指出了《家》与《红楼梦》的相似之处。吴定宇先生总结说:“巴金创作与《红楼梦》的关系,实质上是《红楼梦》怎样为后来的家庭题材创作起典范作用,以及现代作家又如何从古典文学遗产中吸取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以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的问题。”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对中国现代小说创作影响深广,或隐或显受其影响或对之有所借鉴的现代小说难以尽数。举其显者,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甫一面世,便有人说它象《红楼梦》。这部未完成长篇中的某些人物如张恂如、张婉卿使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男男女女,作品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亦颇得“红楼”神韵。张爱玲毕生酷嗜《红楼》,晚年作有专著《红楼梦魇》;她虽未创作与《红楼梦》类同的长篇,但从她的中短篇中人们仍可发现《红楼梦》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中国现代小说中,最明显与《红楼梦》有对应关系、显示出“红楼”血缘的长篇,当首推巴金的《家》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读过《家》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它与《红楼梦》在人物与情节上的对应。高老太爷类似贾母,钱梅芬类似林黛玉,李瑞珏类似薛宝钗,鸣凤类似晴雯或鸳鸯。贾宝玉一角在《家》中则分化成了觉新与觉慧兄弟二人,他们分别在爱情婚姻与异端精神方面与宝玉类似。两部作品都展示了封建大家族由盛而衰的过程,表现了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爱情自由的禁锢,以及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非正统思想的忧虑、恐惧与压抑,同时表现了对下层青年女性的同情,甚至都是以男主人公的最后出走为结局。

  但是,相似并非等同。任何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都不可能没有其独特原创之处。《家》虽与《红楼梦》有些类似,但这是暗合而非有意模仿。正是那些差异决定了《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巴金在其有关“创作谈”及《家》或《激流》的各种序跋中从未谈及《红楼梦》的影响,他谈的较多的反而是对于外国文学的借鉴。在晚年,巴金曾表示:“在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巴金答法国〈世界报〉记者问》,《巴金论创作》第68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他又说:“我对《红楼梦》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十几岁时翻看过它。我最后一次读《红楼梦》是在一九二七年一月,在开往马赛的法国轮船上,已经是五十年前的事情了。”(《我读〈红楼梦〉》第3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尽管如此,两部作品之间的血缘关系是存在的。巴金第二句话可以看作其自谦。事实上,巴金从小就受《红楼梦》熏陶,他全家都酷爱《红楼》,藏有三种不同版本。他说“最后一次”云云,恰恰证明在写《家》之前他已读《红楼梦》多遍。另一方面,他不谈《红楼》,也可能是为避免读者把《家》看作对前者的模仿。

  确实,《家》在许多方面与《红楼梦》不同。激发巴金创作热情的不是模仿古典名著的欲望,而是强烈的生活实感。象《红楼梦》一样,《家》有明显的作家自叙传成分。虽然作者一再辩白他本人并不就是觉慧,但巴金的经历与觉慧十分相似;至于觉新,巴金就明白地说写的是他大哥。小说对高公馆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就是以巴金故宅为蓝本的。

  《家》与《红楼梦》的不同,首先表现在作者的创作目的方面。关于《家》的创作意图,巴金明确指出:“我写《家》,也只是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诉,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探索集〉后记》,《巴金论创作》第156页)至于《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则要复杂得多。在小说第一回中,作者提到“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这似乎与“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类似,但巴金所指“年轻生命”并不限于女性,曹雪芹的“昭传”也重点不在“鸣冤”而在赞美。另外,曹雪芹写《红楼梦》似乎也不意在控诉封建制度、封建家庭,而是为封建家庭的衰落唱挽歌,为无材补天而痛悔遗憾。创作目的的差异,导致了两部作品主题的不同。《家》的主题比较简单明了,就是鞭挞封建家庭制度,赞美对黑暗势力的反抗,批判妥协。《红楼梦》的主题则复杂隐晦,“红学”研究的历史其实也是对《红楼梦》主题阐释的历史。在各种阐释中,笔者无法赞同“反封建”说,而倾向于“挽歌说”。《红楼梦》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批判封建制度的资料,“文革”期间的“红学”研究者从作品中发掘出的“血泪账”(见解放军报社编《红楼梦研究资料》,《解放军报通讯》1975年(增刊))也不能说毫无根据。然而,如果把《红楼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看其思想情感倾向,我们印象最深的却不是“批判”或“控诉”,而是作者对大家族衰亡的痛惜、伤感,对青年女性(不论是“正统派”还是异端)的赞美或同情,对无法扭转大家族衰亡趋势的遗憾、自责,在无可奈何之际对尘世人生的幻灭和由此导致的内心痛苦,以及对解脱痛苦之道的探索寻求。书中贾宝玉寻求的解脱之道是出家,是对世俗生活的弃绝,而作者曹雪芹的解脱之道是艺术创作。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与《家》中的觉新、觉慧在人生态度及价值观念方面有很大不同。他的人生态度是纯粹审美的,或如王昆仑先生所言,他过的是“直感生活”。(《红楼梦人物论》第231页,三联书店1983年版)他毕生所追求的是美。由于独特的生长环境,他的审美理想是阴柔之美、女性之美,确切说是少女之美、处女之美。他的“重女轻男”完全是从其审美理想出发,并不是要讲男女平等,也不是要反封建(虽然客观上有反封建的意义);他也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具有人道主义思想,他喜欢袭人、晴雯及金钏儿等主要是因她们是漂亮少女,他对于其乳母李嬷嬷及刘姥姥就未必肯给予多少疼爱或同情。他是封建等级制的既得利益者,若无这种制度,他就不会被那么多美貌青年女子簇拥伺候。在封建大家族中,他因被最高权威贾母娇宠,享有无人可比的自由,甚至可以逃避正统教育。因此,被骗成婚后,他虽极度痛苦,却从未表示对导致林黛玉死亡的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的怨恨、不满,他只把这些归之于“金玉良缘”的宿命。

  金钏儿、晴雯、黛玉,这三个青年女性之死都与宝玉密切相关。笔者特别注意到他对这三个事件的态度与行为。三人之中,宝玉与金钏儿关系最浅,但金钏儿之死毕竟与他直接相关。得知金钏儿被逐,他没有为之说情,甚至没有出来澄清事实;获悉金钏儿投井,他虽感痛苦,但即使在内心里也丝毫未表示对王夫人不满。晴雯被逐时,他“不敢多言一句,多动一步”;他很伤心,却将此事解释为“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好所误”。为平息袭人的醋意,他又说“全当他们(指晴雯等)三个死了,不过如此。况且死了的也曾有过,也没有见我怎么样”。(《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他对晴雯确实有情,在其死后专为之作了篇《芙蓉女儿诔》以示悼念。但得知晴雯死讯,他首先关心的是晴雯最后一刻是否惦记着他,因为他以天下美貌女子都为自己垂泪为最高人生理想;他作这篇悼文时专注于雕琢词句,过后还与黛玉研讨;念悼文时虽曾“泣涕”,念完后听到黛玉称赞宝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答道:“我想着世上这些祭文都蹈于熟滥了,所以改个新样,原不过是我一时的顽意,……。”听了黛玉的修改意见后:宝玉听了,不禁跌足笑道:“好极,是极!……。”(《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可见他作此文虽不乏真情,却也出于游戏之意,是为了自我欣赏,欣赏自己的“公子多情”;虽不能说是“为文造情”,却也不纯是“为情造文”。文中“钳 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之句显示,他把几位美女离他而去迁怒于“ 奴”、“悍妇”,丝毫没有对真正的罪魁反抗的意思。

  笔者以为,《红楼梦》表现的是曹雪芹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反思。小说中对贾宝玉的贬词固然是反讽,不能代表作者真意,但曹雪芹对贾宝玉也不全然是赞美。贾宝玉的“意淫”固然不同于贾珍、贾琏、贾瑞之流的“皮肤淫滥”,然而贾宝玉类型后代的出现同样也是封建大家族败亡的预兆。冷子兴评价贾府“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贾宝玉肯定属于“安富尊荣者”而非“运筹谋画者”。我认为,写作《红楼梦》时的曹雪芹肯定对自己青年时代、对贾宝玉类型的人物不能将大家族挽狂澜于既倒而感痛悔羞愧,“举家食粥”之时,他肯定对自己“过去的好时光”无比怀念,为今日家道败落而无限伤感。虽然他不满于社会的腐败黑暗,不屑于去做禄蠹国贼,但他不会认为大家庭、认为整个封建制度是罪恶的。他痛恨的是捉弄人的命运。也许,他的理想是让王熙凤、探春式的改革家重整乾坤。

  与此形成对照,巴金的《家》由于是彻底、鲜明地反封建,对封建大家庭采取的是彻底弃绝的态度,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命运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亦与《红楼梦》明显不同。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在家中虽也有欢乐时光,虽然物质上也很富足,但精神上基本处于被压抑状态。高老太爷作为家族最高权威与贾母不同,他决不娇宠孙辈,只有威严而无随和风趣的谈吐。说一不二是他与贾母的共性,但贾母尚且阻止贾政管教宝玉,高老太爷却唯恐克字辈对觉字辈管教不严。在《家》中,“贾宝玉”分化成了觉新、觉慧二人。贾宝玉对长辈绝对尊敬、绝对服从,但又恃宠恣意,时有越轨;觉新、觉慧的父亲不象贾政那么严厉,祖父又不象贾母那么可亲,缺乏了家中的润滑、制约机制,他们便走向两个极端:一个只信“无抵抗主义”,另一个则公开反抗。觉慧对造成鸣凤、梅和瑞珏三个女性之死的罪魁有清醒认识,并发誓“让他们也牺牲一次”。觉新、觉慧虽也从小与姐妹、与丫鬟们相处相交,却均无贾宝玉式的“处女崇拜”。他们都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受到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影响。觉慧便自称“人道主义者”。他不分男女贵贱,把一切人当人看。觉慧兄弟对其奶妈非常尊敬,因为他们的生母教导他们厚待下人。觉慧不坐轿子。他还对丫头鸣凤说:“鸣凤,我想起你,总觉得很惭愧,我一天过得舒舒服服,你却在我家里受罪”。(《家》第十章)正月里,他看到五叔克定对着玩龙灯的放花炮时,愤愤地说:“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并对琴说:“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家》第十八章) 性别在觉慧的心目中不是一个“关键词”,他被高老太爷监禁不是因为生活不检点,而是因为参加政治活动;觉慧的出走不是因为失恋,不是因为家道中落,也不是因为对尘世人生的幻灭,而是因为对封建家庭罪恶的痛恨与对创造新生活的渴望。

  《家》中的人物有一定的复杂性,如觉新既喜读《新青年》,行动上又没勇气反抗旧势力的迫害;觉慧信奉人道主义,潜意识中却仍不能把鸣凤与琴同等看待;觉慧痛恨封建家长对青年一代的压抑,对高老太爷却仍未完全丧失人伦情感。但是,总体来说,与《红楼梦》相比,《家》的内涵要单纯明了得多。《红楼梦》是“形象”远远大于“思想”,人们从中发掘出的东西肯定远远超出了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家》则是“形象”与“思想”基本一致,不论谁读这部书,都无法否认它的主题是“反封建”,是对大家族罪恶的控诉。


巴金的《家》在哪些当面模仿了《红楼梦》?视频

相关评论:
  • 17152454619巴金的家结合了怎样的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形态
    安饱须答:巴金1931年完成的《家》描写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阶级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①的故事。有人称赞其为继《红楼梦》之后又一部描写封建大家族衰亡的杰作,然而《家》没有《红楼梦》“补天”的用意,它的艺术视点集中在对封建家族制的解剖上,它以真实而虚构的艺术组合,通过高家的溃败,展示了社会的一角。巴金...

  • 17152454619有关巴金的<<家>>的文学评论
    安饱须答:巴金和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随着新文学运动的成长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并且通过不同的创作途径,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内,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最初,是“五四”的风暴,使他们的思想受到震动和鼓舞,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于新文学的兴趣。从二十年代中后期起,他们陆续投身于文学工作;到...

  • 17152454619请教:巴金的《家》和曹禺的《家》的比较该如何答哦?
    安饱须答:简述曹禺话剧《家》对巴金小说《家》的成功改编。(郭)Ⅲ(试比较巴金的小说《家》和曹禺的话剧《家》。Ⅳ98)(比较巴金小说《家》与曹禺话剧《家》的不同。Ⅳ05) 一、巴金的《家》以觉慧反抗封建旧家庭并在斗争中成长的过程为主要线索,把以觉慧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力量同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反动封建...

  • 17152454619学术界有哪些关于巴金《家》的研究啊?
    安饱须答:家是巴金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中国的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通过这个大家庭的没落与分化来描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家》写出了高府中一代年轻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写出了在高府的底层,人们正在...

  • 17152454619巴金的《家》的大概内容是?
    安饱须答:巴金的《家》的大概内容是?故事发生在成都一家姓高的大公馆里,高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在中学毕业那天被迫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姐——钱梅芬

  • 17152454619巴金《家》内容介绍,越详细越好~
    安饱须答:巴金的《家》 作者:司马长风 巴金自己偏爱《雾、雨、电》,但最受读者欢迎的则是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尤其是《家》。 关于爱情三部曲,刘西渭在《咀华集》里已有透辟的分析和批评,这里评介一下新文学史上拥有最多读者一部小说枣《家》。 我最初读的巴金作品,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给...

  • 17152454619巴金的小说《家》和曹禺的剧本《家》有什么区别?
    安饱须答:我不同意楼上的说法 《家》是巴金写的 他是抒发勒对封建社会的厌恶 字里行间的都能看的到`而曹禺的 感情米巴金写的那么深厚 看起来就不怎么勒

  • 17152454619《家》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安饱须答: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

  • 17152454619巴金的《家》具体内容及相关名著阅读题都有什么?
    安饱须答:第2章、第3章:琴早已经在此等候多时,她是高家亲戚里面最美丽、最活泼的姑娘,当她到听二表哥觉民说“外专”暑假要招收女生,十分高兴。但一想到进入男学堂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心情不免沉重起来。觉民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励她。望着琴开朗活泼的亮丽面庞,觉慧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

  • 17152454619巴金《家》里的主要人物分析!
    安饱须答:巴金《家》里的主要人物分析!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长篇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