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史·赵普传》载: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筐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少年时当过小吏,没有学术,也不喜欢读书。后来当了宰相,宋太祖经常劝他读书。他一旦读书以后,很感兴趣,特别是晚年,手不释卷。他一回到家,就关起门来,打开箱子,拿出书来,一读就是一整天。第二天去办公,一切都处理得非常顺利。他死以后,家属打开箱子一看,就只是《论语》二十篇。

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一《论语》载赵普对宋太宗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后人从此引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治天下,就是管理天下。半部《论语》就可指导统治者管理天下,说明《论语》是一部宏观管理学的精品著作,赵普读了此书,"次日临政,处决如流",确实对宏观管理有指导作用。日本一些企业家把《论语》当作职工必读书,并用《论语》上的观点实行企业管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可见《论语》也可以作为微观的企业的管理学著作。

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高强,就能治理国家。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元·高文秀《遇上皇》三折:“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严复《救亡决论》:“从此天下事来,吾以半部《论语》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难哉!”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书”。西汉司马迁曾作一个有趣的对比,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眼里的孔子是“布衣”,他认为,孔子有道德学问在,所以“传十余世”,而天下君主者流,“当时则荣,没者已焉”.

作为布衣的孔子就已经死了。两千多年来,孔子成了“圣人”,被供进了“圣人殿”,与圣人地位相适应,汉代以来,《论语》即是人们的必读之书。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作《四书章句集注》。到元代,《论语》被定为科举用书。在古人的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

汉以后的孔子及其《论语》只是封建教化的工具,与布衣孔子有什么关系!从总体上看,《论语》乃道德书而不是政治智慧方面的书,不是谋略书,怎么治天下?《论语》中有很多伦理说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字里行间,就是一个“德”字——封建道德的“德”。治天下只要一个“德”字吗?我不相信雷锋等英烈、劳模,他们多有高尚的品德,但难成治国安邦之材。以德治国,结果是天下大乱,道德沦丧,为什么呢?如果碰上一个所谓有“德”的统治者,天下可以苟安于一时。如果无“德”,定有奸贼乱政,结果是民不聊生,于是造反,于是天下大乱,于是又抬出《论语》,恢复道德继续治国……如此循环往复,未有了时。


一、来源: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南宋朱熹(1130-1200年)谢世之后,首先是一个叫林駧(dòng)(具体生卒年未详)的人所撰《古今源流至论》前集卷八《儒吏》所记:“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赵普所学的书籍,除了《论语》之外,没有别的了。在这段话下面,有个小注,写着这样的话:“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

二、质疑:

查《宋史·赵普传》,根本没有提及此事,其中与《论语》相关的文字仅仅有:“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而在宋太宗(赵光义)亲自为赵普撰写的《赵普神道碑》,和宋代史学家李焘(1115年-1184年)所编订的北宋九朝编年史,谦言不敢续《通鉴》而名为《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未涉及此说。

所以,关于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不能不令人生疑:

第一、从《宋史》的记载来看:“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早年学习和熟悉的是“吏事”(这与其出生的家庭有关),而“寡学术”即不学无术,等当了宰相之后,由于适应不了宰相之职和赵匡胤的要求,出了不少洋相,所以宋太祖赵匡胤才经常劝他读书。到了“晚年”才“手不释卷”,死了以后发现他读的居然就是一部《论语》。这样的历史事实昭示:既然赵普在当了宰相后宋太祖劝他多读书,而到晚年手不释卷的竟然只是一部《论语》,这就说明他第一次即在赵匡胤当皇帝时出任宰相,与《论语》并无系,那么,罗大经笔下所写的“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就根本不符合史实;

第二、像“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惊世骇俗的典故,假若属实的话,《宋史·赵普传》就理应提及。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宋史》的编撰虽然早在元初忽必烈当政时期就列入议题,但真正落实撰写,则是到元末指正三年(1343年)才由丞相脱脱(1314年-1356年)主持编纂,1344年脱脱辞职后,由右丞相阿鲁图(生卒年未详)接替主持编纂,总共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便仓促完成,致使《宋史》在史料的裁剪、编次、修饰、检校,以及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都相当粗糙。但《宋史》却是保存宋代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因而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当时,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已经被正式作为法定教科书和科举取士之标准,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业已流行多年,《宋史》既为赵普作传,却对此只字未提,足见就连其编纂者也不曾相信这是史实;

第三、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之所以能顺利当上皇帝,并稳坐宝座,赵普是出了不少点子的,所以他被宋太祖所削去的相位,当宋太宗一即位就给恢复了(罗大经所说的“赵普再相”就是指此)。赵普与宋太宗关系非同一般,这从宋太宗亲自为其撰写《赵普神道碑》可以窥知。假如赵普果真在宋太宗面前讲过“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之类的话,为什么《赵普神道碑》中却只字未提呢?而宋代自宋太祖起就“重文轻武”,像“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此有利于这个指导思想的话,要是确实属实的话,而居然未被统治者看中并利用,那就太不合情理了;

第四、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比朱熹只大15岁的的史学家李焘,处在理学盛行,包括《论语》在内的儒家著述大受吹捧的时代,可是,在他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只字未提及“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

第五、尤其是把《论语》捧为“四书”之一,定为儒家必读的经典,并将其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朱熹,熟知赵普三度为相,颇有政绩的史实,要是真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事情,借此抬高《论语》的身价,对朱熹而言,该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而从朱熹在其著作中煞费苦心地将“收许多藩镇之权”完全归功于赵普来看,表明他的这种意图确实存在。朱熹说:“赵韩王(即赵普)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立国家二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之功!”就算是将“收许多藩镇之权”完全归功于赵普,那么说以此“立国家二百年之安”也是吹牛,因为在北宋(960年—1127年)的180年间,单是北方辽金的侵扰,就一直未断,何来“立国家二百年之安”?有何谈“仁者之功”?即使撇开这样的史实不论,那么作为文官的赵普,极力怂恿宋太祖解除开国武将之权,也难脱借此争宠,通过压抑武官权势而抬高自己的干系!也不能算作“仁义”罢!然而,朱熹如此夸大其词地借此宣扬赵普的“仁者之功!”,而像“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最为过硬的佐证反倒未用,也只能说明到朱熹时代,还没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

上述史实都无一例外地昭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即1200年,都还没有出笼。在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列入儒家经典的二、三十年后,才有人提出此说。



掌握半部《论语》,人的能力就会高强,就能治理国家。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元·高文秀《遇上皇》三折:“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严复《救亡决论》:“从此天下事来,吾以半部《论语》治之足矣,又何疑哉!又何难哉!”

《论语》是中国人的“圣书”。西汉司马迁曾作一个有趣的对比,他说:“天下君主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眼里的孔子是“布衣”,他认为,孔子有道德学问在,所以“传十余世”,而天下君主者流,“当时则荣,没者已焉”.

作为布衣的孔子就已经死了。两千多年来,孔子成了“圣人”,被供进了“圣人殿”,与圣人地位相适应,汉代以来,《论语》即是人们的必读之书。南宋朱熹将《论语》收入《四书》,作《四书章句集注》。到元代,《论语》被定为科举用书。在古人的心目中,《论语》是修身治国的宝训。

汉以后的孔子及其《论语》只是封建教化的工具,与布衣孔子有什么关系!从总体上看,《论语》乃道德书而不是政治智慧方面的书,不是谋略书,怎么治天下?《论语》中有很多伦理说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字里行间,就是一个“德”字——封建道德的“德”。治天下只要一个“德”字吗?我不相信雷锋等英烈、劳模,他们多有高尚的品德,但难成治国安邦之材。以德治国,结果是天下大乱,道德沦丧,为什么呢?如果碰上一个所谓有“德”的统治者,天下可以苟安于一时。如果无“德”,定有奸贼乱政,结果是民不聊生,于是造反,于是天下大乱,于是又抬出《论语》,恢复道德继续治国……如此循环往复,未有了时。

推动这段历史发展的这位高级谋士也就是宋朝初年的著名宰相。这位宰相虽然能谋善断,但早年读书太少,晚年常读《论语》,他曾经对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说:“我用半部《论语》替太祖打天下,我再用半部《论语》替陛下治天下。”所以,后人赞誉他为“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发 音 bàn bù lún yǔ zhì tiān xià
释 义 论语: 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料。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出 处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示 例 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
★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论语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精髓 ,但光懂不行,后半部就是执行和实践,就能治天下,所以上半部是论语,后半部是行为 ,也就是理论和实践要结合。

那到底什么是半部论语治天下呢?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视频

相关评论:
  • 13591039419为什么都说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危巧致在学生时代读书成绩非常好的人,他们在毕业之后的生活里可能混得也不会太好,因为他们的情商没有那些成绩低一点的高,可能会导致他们在以后的收入,交往成就等方面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功。而对于那些高情商的人来说,他们的事业可能会一帆风顺,虽然自己的智商不怎么高,但是他在人际交往以及社会方面要比那些...

  • 13591039419为何说“行善”是人体最佳的治病方法?
    危巧致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于那些特别善良的人,上天一定会给他们一些特殊的待遇。很多人不相信这些事情,但是我觉得行善确实是治疗疾病最根本的方法。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来都是善良的,并不是作恶多端的。我们如果经常行善的话,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也会心安理得一些。就像那些盗贼或者是...

  • 13591039419为何说性格软弱之人,一生的命运反而不好?
    危巧致一个过于软弱的人,一生都会命运不好,因为他们背后往往爱跟着“三虎”01过于软弱的人,背后一定会有一群恶虎 这世道自古以来都是欺软怕硬,柿子专捡软的捏。你过于软弱,那些居心叵测的人就会爱跟着你,因为他们能从你身上得到好处。什么好处呢?比方说优越感啊,比方说侵犯你得来的利益啊。他们...

  • 13591039419中国式家长到底有多可怕?为什么这么说?
    危巧致中国式的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的问题上都显得非常的可怕。之所以会说出来这样的话,主要是因为家长们在面对孩子学习的时候,会给孩子制造各种各样的压力。甚至家长在面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时候,还直接会拿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行攀比和其他的孩子做对比,家长要意识到每一个孩子成功的目标,不一定非要用学习去...

  • 13591039419民间为什么会说“一夜夫妻百日恩”?
    危巧致其实这句话还有前半句,我们通常只记住了这个后半句的“一夜夫妻百日恩”,前半句是“一饭之恩一世情”。所以,全句应该是“一饭之恩一世情,一夜夫妻百日恩”。那民间到底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里的百日并不是真正的一百日,而是代表长久的意思。这个说法到底怎么来的?据我所知,这句话出元代...

  • 13591039419为什么都说女人越老越贬值?
    危巧致其实我作为一个女孩子,非常不喜欢这种说法,但是想一想,这样的说法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而女人越老越贬值,主要是因为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女人变老以后,颜值就会下降的很快。这世界上哪有什么男人不看女人的颜值,说什么内在美更重要的,都是骗人的,试想如果你外在长得丑的话,还有人愿意去...

  • 13591039419我们为什么要说“胡说八道”而不是胡说七道六道?
    危巧致因为这与古代的佛教有关的,在古代的时候,我们中国的大部分人都信佛教,所以他们就从佛教当中引申出了这个词。而当时的这个词是他们对佛教的当中的一些道义的解释,如果你不懂,却随意乱说的话,那你就是在胡说八道。胡,这个字在古代的时候是中国对西、北部一些少数民族的称呼。而他们因为是少数...

  • 13591039419“你为什么这么说?”用英语怎么说?
    危巧致adv. 为何; (用于问句) 为什么; (反问,表示不必) 何必; (说明理由) 为什么;int. 呵唷,哎呀,嗨;n. 原因; 理由; 说明; 难解的问题;[例句]Why hasn't he brought the whisky?他为什么没把威士忌拿来?say 英[seɪ] 美[se]vi. 说, 讲; 表明,宣称; 假设...

  • 13591039419关于看三国,为什么会说,20岁看曹操,40岁看司马懿,60岁看刘备?_百度知 ...
    危巧致01.总述关于看三国,为什么会说,20岁看曹操,40岁看司马懿,60岁看刘备?各位,这样的话其实有很多。比如说,古人说过“三岁看到老”。意思是说,看一个三岁小孩的言行举止,我们就能从中发现他的品行、本性,从而推断出此人80岁时的为人处世的风格以及成就。说白了就是,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

  • 13591039419为何说冰河时代要来了,霍金预言或将成现实?
    危巧致为什么说冰河时代要来了?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中心,对于整个太阳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又是唯一存在生命体的天体,可以说地球上之所以可以保持稳定环境离不开太阳活动的影响。然而根据最近几年的观测,太阳黑子的数量正在减少,并且在未来几年会进入一个活动极小期,并且也有项...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