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取经的玄奘的故事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西天取经的玄奘的故事。~

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后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经。但此时的丝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国旅行。
公元627年,唐三藏还是悄悄地从长安出发,越过边关,绕河西走廊途径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向西边进发,当时唐三藏认为伊吾、高昌为异教之地,但却意外地得到了热情的接待,特别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国竟有僧人三千人。
此后,唐三藏又向西绮塔缤斯、塔什干、撒马尔汗等地抵达印度。唐三藏还留下了西行记录《大唐西域记》一书共12卷。后人根据他的行记写了一部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西游记》。

拓展资料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 ,其先颍川人 ,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
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唐僧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参考资料来自:百度百科-玄奘

唐太宗登基不久,玄奘在长安遇到了一位来自天竺的高僧,萌发了到佛教起源地天竺去寻求真经的念头。一开始,玄奘希望获得朝廷的支持,便聚集一些志同道合的僧人一起上书,请求西游取经。
朝廷考虑到当时的边境状况,“有诏不许”,其他僧人都纷纷退缩,只有玄奘打定主意并暗中着手准备,在28岁那年,迈出了远行的第一步。因此可以说,玄奘是偷偷摸摸离开长安的,唐太宗并不知晓此事,也没有传说中与之结拜,还赐与其袈裟和禅杖,并亲自为其饯行的事情发生。

玄奘从凉州开始了曲折而艰难的万里取经之路。当地官员李大亮得到密报,说有个长安来的僧人想出关去西方,怀疑其真实用意,于是李大亮勒令玄奘立即返回长安。
玄奘在当地高僧的帮助下,悄悄潜行到了玉门关外的瓜州,遇到了一个叫石槃陀的胡人,请求玄奘为他授戒,还主动提出随他同行,并安排了一匹识途老马当玄奘的坐骑。按照唐朝律法,协助偷渡的人也会被处死。
当他们两人快抵达第一座烽火台时,石槃陀担心玄奘一旦被驻军抓住会连累到自己,几次想提刀杀死玄奘。玄奘郑重承诺后,石槃陀打消了恶念,回瓜州去了。从此,西行路上只剩下玄奘与老瘦马。
到了第一个烽火台,纵然玄奘轻手轻脚,还是被驻军发现了,守卫校尉王祥听闻面前这个满面灰尘的僧人竟是玄奘,大为惊讶。一番深谈过后,王祥被打动了,决定放玄奘继续西行,还为他指明了去路,告诉玄奘第四烽火台校尉是自己的亲戚,通过时只需报上自己的姓名即可。
玄奘顺利通过了第四烽,避开了第五烽,进入了浩瀚的大沙漠。可途中又无意打翻了水囊,五天四夜没有喝一滴水,就在他奄奄一息的危急关头,老瘦马找到了珍贵的水源,带他走出了沙漠,来到西域的第一个国家伊吾国。
与伊吾相邻的高昌国王麴文泰欣喜而恭敬地迎接玄奘,并恳请他留下担任国师,玄奘以绝食表明决心。麴文泰与他结拜为兄弟,准备了大量金银、物资,派25人,随带30匹马护送。同时还修书24封信给沿途的24个国家,附上谢礼,以助玄奘顺利西行。
跋涉了十万多公里,玄奘终于抵达了天竺。几年后,玄奘带着600多部佛经,返回阔别已久的长安。和出行时的悄无声息不同,他的事迹轰动了整个大唐,唐太宗亲自接见了他,赞扬他百折不挠的精神。

扩展资料:
唐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高僧玄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光是佛教领袖,更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
玄奘俗名陈袆,原籍河南缑氏陈堡谷,13岁时,被隋朝廷破格录取为僧。15岁随兄西抵长安,之后又跋涉荆、蜀、扬、相、赵、陕等地,游学请益,遍访名师,先后受业于国内13名高僧。因为他精通《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被誉为“三藏法师”。
玄奘以毕生的心血系统地大规模地译经,将佛教文化传译到中国,丰富了国人的思想、文化、语言,从而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超前绝后的光辉典范,使其成为中国译经史上的巨星,开辟了一个译经的时代。
玄奘为寻求真经,传播文化,历尽千难万险,其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光辉榜样。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真实唐僧取经故事:"偷渡客"被唐边防军私放出境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炜。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隋大业八年(612年),玄奘时年13岁,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隋大业十二年(616年),玄奘随其兄长赴长安居留,后入汉川,北至益州,适逢空、景二法师,从之受学。继而至高僧大德云集的成都学习。武德五年(622年),玄奘于成都受具足戒。后玄奘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

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要典《瑜迦师地论》作为依据,发扬法相唯识宗之根本理论。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

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贞观元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

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

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

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

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

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槃、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

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

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贞观十九年,玄奘返祗长安,时年46岁,出游外达17年,历56国。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筴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筴、657部,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玄奘法师回国后翌年,即贞观二十年(646年)即开始组织翻经译场,首先在弘福寺翻经院进行,其后在大慈恩寺,北阙弘法院、玉华宫等处举行,直至麟德元年(664年)圆寂前为止,共19年,先后译出佛典75部,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他还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全书记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

不仅是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此书传世版本很多,这三个古本,对校勘、研究《大唐西域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玄奘又奉敕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作梵文,传于印度。

扩展资料

敦煌壁画现中国最早玄奘取经图,揭秘西行取经历程:

近日,敦煌研究院披露了敦煌壁画中现存的六幅《玄奘取经图》,画面均象征性地表现了玄奘西行取经17年的艰苦历程。这些壁画都绘制在甘肃瓜州境内西夏时代的洞窟里,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玄奘取经图。

据了解,敦煌壁画中6幅取经图都是以玄奘与悟空两个关键人物刻画的。玄奘取经的故事因神话小说《西游记》而家喻户晓,书中以唐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为题材,结合民间传说故事,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善于斗争,无所畏惧的叛逆者“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敦煌研究院认为,丝绸之路是玄奘西行取经的必经之路,后世民间的艺术画师和当地的一些佛教信徒,为了表达对唐僧西行取经伟大精神的敬仰,即以当时流传的唐僧取经的神话故事为素材,在佛教石窟、寺院壁画中,创作了多幅《西游记》还没有成书前的《玄奘取经图》。

据敦煌研究院分析,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有关玄奘西游取经的事迹多有记载,玄奘西行取经路过瓜州时得到地方官吏和民众的冒险帮助,因此留下了一段广泛流传的历险故事。画师们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将这段故事画上了墙壁。

以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侧的“取经图”为例,身披袈裟的唐僧站在激流滚滚的岸边,双手合十,礼拜观音。他身后的孙悟空毛发披肩,头戴金箍,一手牵白马,一手举额前遥望观音,并不施礼,大为不敬之态跃然壁上,白马仅露马头。画家把猴子顽皮、机敏,野性未泯的性格特征,刻画得惟妙惟肖。

敦煌研究院称,敦煌壁画中的六幅《玄奘取经图》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基本一致。大都不是独立画面,而是穿插在观音经变和普贤经变中的插曲。这跟神话小说《西游记》中描述唐僧师徒路遇险恶,求助观音菩萨的内容相符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奘 (唐代著名高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敦煌壁画现中国最早玄奘取经图 揭秘西行取经历程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年(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拓展资料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唐僧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玄奘



玄奘是唐三藏。也是《西游记》中的那个取经之人。他从东土的西部。 走了许多路,但是在途中也经历了99811难。这也让这也同时让我们体会到了玄奘虽然是唐三藏唐三藏,但是它也有不一样的经历。就这样,玄奘。唐三藏。就这样,玄奘唐三藏也就成了。也就成了不是凡人,而是佛台。在他身边陪伴的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还有一条白龙马。

就是跟西游记差不多的内容




西天取经的玄奘的故事视频

相关评论:
  • 13128556143丝绸之路 西天取经的玄奘有什么故事?
    吴畅诞经此一事,全寺众僧无不敬佩玄奘的渊博和大度。三,龟兹辨经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过龟兹,被当地盛情招待,事后玄奘去拜见当地地位最高的法师--木叉麴多。由于木叉麴多有点看不起玄奘,所以处处轻蔑,还说玄奘的西行取经是多此一举,于是在木叉麴多的庙里--神奇庙(当地语言的汉语意思)举行了一次辨经...

  • 13128556143玄奘西天取经发生的故事。200字以上要简单明了
    吴畅诞一、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法师离开长安后,抵达瓜州。在此,他被李昌捉住,但因其信仰佛教,最终放了玄奘。法师前往一座寺庙,偶遇胡人石磐陀,对方希望成为居士,并请玄奘为其受戒。石磐陀听闻法师西行取经,心生敬仰,决定随行。然而,在长途跋涉中,石磐陀因恐惧而动了叛逃之心,甚至举刀欲杀玄奘。法师静坐...

  • 13128556143西天取经的玄奘的故事。
    吴畅诞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后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经。但此时的丝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国旅行。公元627年,唐三藏还是悄悄地从长安出发,越过边关,绕河西走廊途径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向西边进发,当时唐三藏认为伊吾、高昌为异教之地,但却意外地得到了热情的接待,特别是...

  • 13128556143玄奘西行的故事
    吴畅诞玄奘趁这个机会,混在灾民要饭的队伍里,八月偷偷地溜出了长安,孤身向西方走去,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艰苦跋涉。后来他的这段经历被演化成《西游记》故事,故事里的唐僧被塑造成一个超度众生的重要长者,其实这年他才28岁,正是身强力壮的黄金时代。玄奘西行经过秦州(今甘肃天水),来到凉州(今甘肃武威...

  • 13128556143丝绸之路中西天取经的玄奘的故事
    吴畅诞玄奘从凉州开始了曲折而艰难的万里取经之路。当地官员李大亮得到密报,说有个长安来的僧人想出关去西方,怀疑其真实用意,于是李大亮勒令玄奘立即返回长安。玄奘在当地高僧的帮助下,悄悄潜行到了玉门关外的瓜州,遇到了一个叫石槃陀的胡人,请求玄奘为他授戒,还主动提出随他同行,并安排了一匹识途老马当...

  • 13128556143玄奘西天取经
    吴畅诞此外,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也成为后世文学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三、玄奘西天取经的艺术价值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戏剧、影视等领域。这些作品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玄奘的勇敢和智慧,以及他在取经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和挑战。这些作品不仅...

  • 13128556143玄奘西游的故事(概括)
    吴畅诞玄奘西游的故事: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

  • 13128556143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吴畅诞玄奘,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的佛教僧人,他以其西天取经的壮丽历程而闻名于世。他的西行之旅不仅对佛教的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玄奘的西天取经之旅始于公元629年,他独自踏上了前往印度的艰难旅程,目的是寻找更为纯粹、原始的佛教经典。他的旅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 13128556143“唐僧取经”的故事原型是谁?
    吴畅诞《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在佛教史上,唐僧确有其人,那就是唐朝名僧玄奘。玄奘幼年家贫,父母早丧,13岁剃度出家,前后遍访佛教名师,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年)未获唐太宗批准就“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贞观二年正月,...

  • 13128556143西天取经的玄奘的故事
    吴畅诞玄奘于602年出生,664年去世,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人,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的著作《大唐西域...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