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小孩是心理疾病还是心理问题?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讨童症"一词在心理学中没有被正式定义或广泛接受。然而,讨厌小孩或表现出对小孩不喜欢的情绪或行为,可能是一种个体的主观感受或偏好,而不一定是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对个体的思维、情感、行为或社交功能造成显著障碍的情况。它们通常被诊断和分类,并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或医疗干预来帮助个体恢复或管理症状。

然而,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小孩的厌恶和不喜欢可能与其他心理问题相关。例如,儿童焦虑、儿童恐惧症或亲子关系问题等可能会导致个体表现出对小孩的厌恶和不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向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咨询,以了解问题的根源并获得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抱有对小孩不喜欢的感觉并不一定是心理疾病,但如果这种感觉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功能造成明显的困扰或影响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可以是有益的。

有个朋友前些天突然问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很讨厌我家小孩,有时候真想离婚然后走得远远地眼不见为净,现在我老公经常说我不负责、不懂事,你说我是不是心理有疾病呀”!

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而我自己也身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付出是掏心又掏肺,尽管有的时候孩子淘气起来也想过“眼不见为净”,但真正和孩子分开后不出半个小时心里面就空空地没有安全感,很难想象一个内心“讨厌”孩子的妈妈是有着怎样的心理。

不过,了解到朋友的伤疤和处境后我似乎是明白了什么!

朋友成长于单亲家庭,由于母亲早逝的原因,在朋友的眼里就从来不知道母爱为何物,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她,为了得到更多的情感前置只能比其他孩子表现得更听话,但有的时候你越想努力做好的事情、却偏偏不如意,小时候想要帮奶奶曾偷偷拎着衣服去老远的河沟洗衣服,结果衣服没洗净反过来把衣服给洗了几个大窟窿,在学校想要尽力表现好得到老师的夸奖,结果总是能被某些同学“抢走”功劳……

在想发火不敢、想尝试又不自信里,朋友慢慢开始消沉,她上课不认真听讲、放学又不按时完成作业,结果很快就被老师放弃了、朋友的座位还被调到了最后一排,随着课堂的浮浮沉沉、无精打采,很快的厌学心理就越来越强烈了,于是大概在高二的时候就休学在家,而朋友的父亲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无疑是给了一顿劈头盖脸的痛骂,对于这个原本就没有多少情感的父亲,朋友沉默地听着但内心却下定了一个决心-离开。

某一天,朋友背上几件衣服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程,目的就是为了逃脱那些让自己快要窒息的生活环境,在陌生的城市里朋友虽得到了自由、但现实的不易也让她吃了很多苦头,所以在朋友结婚之后她对自己女儿的未来培养就比较急切,她不希望女儿走自己的后路,为了让女儿成长的更好、也顶着很多压力去做全职妈妈。

结果让朋友难过的是她如此付出、女儿却偏偏抱有“敌意”,平时还动不动伸手狠狠敲打妈妈泄气,尽管朋友的老公时常劝慰“孩子还小”,但在朋友看来“一切的努力都没有意义,现在都动不动打我、以后不知道还会怎么样”,心理那股情绪消化不了、也过去那个门槛。

实际上,朋友对女儿的望女成凤急切心、几乎绝大多数妈妈也都有过,其中还包括承受孩子们那不懂事的“索取”,以及被孩子泄气地挨打,这些通常都被大伙称之为“孩子被宠坏了”,但很少有像朋友那样“讨厌、甚至想永远离开孩子”,可能此刻有很多人忍不住诟病、甚至认为朋友心理有病,但通过对朋友的经历了解,我个人认为这是自幼得不到安全感的情绪障碍。

这是因为:

1) 自幼丧母-缺失了最宝贵的那份母爱

2) 留守成长-没有安全感的情绪敏感

3) 缺爱情感-没有被爱、往往也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

总体来说,一个人的情绪障碍跟自幼成长和情感所得情况有着很大的关系,而情感障碍的人也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爱和理解,只要心中被幸福感包围、相信再难缠的情绪障碍也会有序化解,本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需求、我本人倒更相信情感带来的力量,所以如果家里面有亲人的情绪容易失控、敏感,不要急着去给这个人下定义,毕竟有谁愿意听自己“心理有病”呢??

那么,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讨厌”心理的情绪障碍时应该怎么做能有效缓解呢?

1

自我关怀

在天下父母心的家庭教育里,能够做到自我关怀的家长是少之又少,因为大家都不喜欢听到自家孩子比别家孩子差,也不愿意听到“不负责”之类的诟病,但关怀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看重、又如何要求或指望被别人看重呢?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孩子过度关怀、减少了亲子互动的频率,因为父母对孩子那事无巨细的周到安排,让孩坐享其成的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自由和动手能力实践的机会。

那些倾尽全力去照顾孩子的父母,往往容易在亲子关系里忽略自己,让自己丢失了自信的同时也失去了被孩子模仿的榜样,有的时候即便是身为父母的“父母”也需要关心、更需要情感弥留的安全感,这就是汽车离开汽油跑不动、人们离开水源干渴而亡一样,所以一个有情绪障碍的人一定要自我关怀,只有自己光芒四射才能吸引别人、被关注。

2

放下内疚

有情绪障碍的父母往往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容易产生内疚心,比如看到别人家孩子小小年纪就上了很多辅导班的时候,从经济状况来看父母就容易产生内疚心,内疚缺乏先天性条件可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喜欢将过错往自己身上揽的父母,也往往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因为父母的内疚是纵容孩子犯错的最好“借口”。

最重要的是容易内疚的父母在情绪上往往反应激烈,生活中的情感容易衰竭、精疲力竭,很多时候心中的无力感就会产生“我不行了”、“我要放弃”或者“我想逃脱这里”,想要让情绪障碍得到疏解那么关照自己的前提就是要放下内疚,告诉孩子“为了某某某我们要一起努力加油”,这种“我们一起”的情感对于孩子来说也可能是正中下怀,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内心都是渴望和爸爸妈妈们一起探索、发现更多新事物。

3

设置标志

有情绪障碍的人一般最难控制的就是情绪,受自幼成长的环境这种情绪障碍是直接深入骨髓,自我关怀包括放下内疚都是情绪上的侧方位疏解,真正在紧要关头起到“刹车”影响的还是在于标志提醒,这就跟我们在马路上开车要遵循路标一样,假如我们行径“小心路滑”的标志路边时相信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降低车速,并且注意周边环境小心驾驶、以保安全通过。

标志起到提醒和约束作用,如果我们的情绪实在是难以把控最好是给自己设置一个标志,在手机的透明后壳、或手掌每天画一个笑脸,每当情绪焦躁不安的时候翻过来看看,相信情绪方面就会随之轻松很多,经历一个家庭、教育好一个孩子都不简单,家务琐事复杂、生活同样也不容易,希望大家都保持良好的心情、还以有容乃大的包容心态去面对,尤其是和情绪障碍的人相处更要多一些关爱!




讨厌小孩是心理疾病还是心理问题?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