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杀人抢劫等违法犯罪案件屡有发生,如:
2006年9月20日凌晨,湖南益阳市十三中校园内发生一起学生凶杀案,高中三年级学生吴某(17岁)用刀将其同班同学王洲(17岁)刺死。
2010年3月15日,福建武平实验中学初三2班男学生钟平将同班女同学温某杀害并将其尸体肢解。还有大家熟知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等。看到这些案例,我们无不为之惊讶、寒心和痛心……。然而,心痛的同时,我们也在想,他们都是21世纪的青少年学生啊!可他们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是何原因让他们丧失了人性、泯灭了良知?是我们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吗?反思之后,我们深感目前我国教育的悲哀和苍白无力。
是的,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使得我国基础教育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的教育淡化了,最终在一张以知识为主体的试卷上评判出学生的好坏和教师的优劣、教育的成败。正如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曾经断言的那样: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愿望”。
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肩负起对中学生人文精神,道德素养的培养这项重要任务,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因为历史学科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如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思想美德,乐观向上的人生信念,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以及种种良好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都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的。那么,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加强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于这一点,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了对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历史教学遵循素质教育目标,要在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先成人,后成才。”
笔者认为:加强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细致性的工作,需要耐心和坚持的过程,不可能“一日千里”、一蹴而就。所以,它需要一个科学的教育培养体系,作为历史教师应该用人类历史中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去“滋润”学生,使广大学生真正深受启发,融入崇高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认识,从而付诸行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树立新课程改革下重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提升者,理念的引导者,是进行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最直接作用者,也是培养中学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以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在课堂上,我经常提问、鼓励那些学习一般、不善言谈、爱搞动作的同学,课后还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使他们的内心充满阳光和快乐。就算学习成绩可能不算好,但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这是生活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
二、扩充拓展历史教学内容,在浩瀚的历史知识海洋中汲取营养丰富的人文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材,或进行知识拓展,对学生进行激励、感染和影响,滋润和震撼学生的心灵。如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孔子儒家思想,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通过学习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和中国人民坚持抗争、勇于探索的历史,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例如:我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1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这节课的教学时,通过视频《我的1919》,让同学们感受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在“弘扬五四精神”这一目时,同学们纷纷畅言,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使祖国更强大。这就表现出了他们能够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在初二下册第19课《“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这节课教学时,通过了解日本国家的地位位置和国情,学习古代日本模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而发展起来,及今天日本的国际地位等,同学们感受到日本民族的特点,“居安思危”,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在课堂总结启示时,同学们群情振奋,纷纷发言,“我们国家也应该学习日本民族的特点,善于向进步国家学习,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等等。可见这节课的历史人文教育目标已经达成。其实,历史教学的每一节课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平台,只是我们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深刻体会,并以实际行动追求崇高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这样我们也就实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积极营造和创设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深切感受人文情怀,拉近人文素养教育与现实的距离。
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多方面积极提供或创造通过历史人文知识竞赛或名人故事励志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外出交流、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和机会,帮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使人文素养教育与现实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际性的效果。
如,我校专门邀请励志讲座大师,张绪坤教授来学校为全体师生进行励志演讲,同学们深受感动,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他们在台上高呼“爸爸妈妈我爱你”、“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等等。我们还组织初中学生到临潼防化营参观罗盛教纪念馆、到临潼军部参观军史馆。还有我们每学期相应教育局号召,分别组织高中和初中学生观看励志影片和爱国教育影片等,如上学期有《暖春》、《建国大业》,这学期有《舟舟》、《长征》。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同学们将那些人物和故事内在的人文精神用于自己的实际,形成了积极向上、不怕困难挫折的人生态度,树立为祖国发展好好学习,勇于奉献的人生信念。我们还组织高中学生参加“迎世园活动”,到临潼西花园进行“一校一街活动”,擦靓临潼,美化临潼。同学们经过劳动实践,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充满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这些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后我们将继续坚持这种方法,探索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
四、建议学校和动员学生积极建设和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班级人文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校园是学生在校学习和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醒目的标语、温馨的提示、感人的画面、宣传的知识等都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力的影响,时刻提醒他们做一个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好、修养高的人。通过外在环境的感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
如,我们学校大门口的电子屏每天都会有不同内容的文字,欢迎性的、问候性的、激励性的、提醒性的,还有各种表彰等;每天在上学、放学时段,校门口有值周老师和值周同学迎、送;校门内有大大的“欢迎”两字;教学区有小黑板,是值周班级每天写的天气预报的温馨提示,还有“历史上的今天”,写着很多历史大事。这些都让同学们感受到贴心的人文关怀。让他们也把这种行为用在自己的行动上。我们很欣慰,这些细微的人文关怀,确实起到了效果。同学们在校内校外都很有礼貌,表现出了良好的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如上学期,高三某同学在校外(临潼区人民医院附近)捡到某病人家属的钱包,及时找到失主,并归还。得到了失主的高度赞扬,还写了感谢信。这不仅是对于学生这种行为的赞赏,更显示了我们临潼铁中学子良好的人文素养,也感染和激励了其它学生不断进步。
五、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来源于学生内心。所以,自主学习方法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必然选择。一味被动的接受,使学生失去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从而不利于其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真正体会自我价值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真正享受通过自我努力,集体利益的实现,享受自我的满足和快乐。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他们更好的向自己的奋斗目标迈进。如,我校现在正进行高效课堂的探索,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探究的能力的要求很高。在上历史课前,要求学生必须先自主独立的完成导学案,课堂上能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积极思考问题,小组内要合作讨论,将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疑惑提出来,勇于质疑。虽然这种模式我们正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们已经被调动起来,他们讨论时非常热烈,小组评价时也显示出了较高的水准。这种模式我们还要不断优化,将高效课堂中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最大教学功能体现出来。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思指出:“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总之,在新课程目标高举注重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旗帜下,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指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充分挖掘历史知识内涵,传承和认识人类文明、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历史科学的教育功能,不断加强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所谓“人文素养”,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关怀。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提倡人文关怀,提高人的素质,弘扬人的精神”,这不仅是历史教学的一个新热点、新亮点、新视点,也是整个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目的应该是为了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精神得到和谐的发展和统一。而人文科学的前瞻性也往往推动着人类意识观念的创新。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历史,是人创造的。”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是社会兴衰的动力,是社会前进的必要因素。作为社会学科的一个分支,历史教育(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教育学生用时代的人文精神来理解历史,并在历史学习中理解人文精神,发扬人文精神,强调个性,勇于创新,让历史真正地为人所用,为今所用。
那么,如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入课堂教学目标。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知识、能力、情感作为教学的三大目标,而三者之中,又以知识、能力目标为主。课堂教学中虽对情感目标也有所涉及,但往往多空洞无物不切实际的说教。而如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等环节,则往往被我们的教师、学生所忽视。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上述这种情况已在发生悄然改变,但观现今的课堂教学,诸如此类的改变,其实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一个假设中的思维模式的转移而已。历史学科中的众多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因素未被发现,未被挖掘。作为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执行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一些我们应该做的事。首要的工作,是应该充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突破思维定势,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备课时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重要目标。
第二,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为其他学科所无法相比较的浓厚的人文内涵,如能得到较好的挖掘,让学生内心真正体悟到,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华夏古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无不闪现着人文精神的光彩。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其优良的传统道德教育、品格情操教,在中学历史课本中,这样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就中国史的教材来说,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对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精神的赞美,对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事迹的讴歌,对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挺身而出抗击处族入侵的歌颂。而培养学生从认识历史,到观察现实和预测未来,既对今天处所的时代有正确的认识,又对历史的前途充满信心,这正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真正意义上的尝试。人们常说,发思古之幽情,往往是为了现在。司马迁作《史记》,为“究天人之际,通今古之变”。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在于“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伐者”。所有这一切,不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很好的教材了吗?
第三,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为“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作为教师,我们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机会和途径。鼓励学生主动发展、主动探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百家争鸣”。比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提倡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发,从某一角度评价历史人物,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如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评价,如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荒淫无道的君王。但如果从文学家的视角来看,他却是个才华横溢的词人。不同的时代对人物的评价标准也不同。比如岳飞,我们今天认为他是民族英雄,但在当时——一个非常推崇“内圣”的时代,他却被一些人指责为急功近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最终会形成不同的结论,这都体现着学生的个性自由,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当然,对同一事物、同一历史现象的观察角度也可以不同,但这些不同角度所体现出来的评价标准是相同的,那就是“历史事实”。应该说明的是,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时,应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有选择的“乐从”,使学生在“体验”中了解历史,在“体验”中产生人文关怀,进而提高人文素养,并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
第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充分发挥学生潜质的良好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句话,这些年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这几乎成了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话题了。但如何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这方面的成功安全似乎并不多见。一方面,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实施者——中学历史教师来看,由于长期受到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其教育观念很难一下子从本质上转变过来,因此,使教师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本身也存在着困惑。另一方面,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则由于长期受生活环境和家长、家庭教育及外界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对教育的理解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教育体制上的某些弊端、束缚,也使得学生不得不“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得不“为了考试而考试”,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人为的抑制。所以,就目前情况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上,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素质为前提。在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包含各种因素的综合性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不可否认,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只不过是流于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应该承认,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应试教育有许多矛盾,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不可数”的,是“软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可以说明只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就可以说素质高或素质低。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的。这倒并不是说,因为素质教育结果的不定量性而可以放弃素质教育。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不断要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这一角度来说,历史学科的教学对推动素质教育可起到特殊的作用。这一方面,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用“三步法”来实施我们的教学目标呢?所谓“三步法”,实质上就是:启发学生理解教材;引导学生掌握规律;鼓励学生应用知识。如果再细化一点,还可以从更浅显的层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第二步中“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一般说来,“一个时期,一个朝代,经济发展了,政治必然相对清明,思想文化也随之发展”的规律等等。作为教师,只要指出“这类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等特点,并将它的形成原因、条件和必然性,通过分析、比较教给学生,学生不难认识并逐渐掌握它。而一些规律,等到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史实后,教师注意概括即能为学生所接受。例如:对封建君主不可简单的一概而论,他们有“贤明”、“昏庸”之分。开国君主,由于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由于农民起义的震慑,由于幻想“万岁”“万世”等原因,多励精图治,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使社会生产向前发展。而后期统治者,由于堕落、凶残,由于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由于“小人”得势当道,多荒淫无度,亡国败家,从而使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由此可以得出封建王朝“前盛后衰”的规律。“中兴”只是某些封建帝王的奢想。当然,一些规律,要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加以归纳和总结。诸如此类。作为教师,“首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服务,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培养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素质”。如果我们教师,连学生最基本的素质都无法培养的话,何谈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呢?
第五,从美学的角度审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审美新人,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是以形象为先导,以情感为中介的教育,情感性是美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能发挥历史教育的审美功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历史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是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高尚完美的情操,寓教育于审美愉悦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学历史教材的教学内容中,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可歌可泣的历史场面、血雨腥风的历史事件、多姿多彩的手工业品、工艺品、文学、绘画、建筑艺术等,无一不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的素材。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法,不仅本身体现了美的意蕴,而且能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情感在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动力作用。历史上的许多英雄,不正是由于对人类进步事业的热爱而甘愿作出巨大的自我牺牲吗?强调情感的作用,不仅是为了教学本身的需要,更是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当他们有了这种情感时,就会自觉抵制假、丑、恶,势必满怀激情地追求真、善、美,为美好事业而奉献自己的一切。当然,运用情感教学寓美学于历史教学当中,多表现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谁能说这不是一个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呢?
总之,人文素养的培养,既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其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把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理解为“文科教育”,不仅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观念、课标、教材、教法的精神实质,而且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很好的发挥。这表明,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和人文素养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使得我国基础教育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对青少年思想道德人文素养的教育淡化了,最终在一张以知识为主体的试卷上评判出学生的好坏和教师的优劣、教育的成败。正如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曾经断言的那样: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愿望”。
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肩负起对中学生人文精神,道德素养的培养这项重要任务,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因为历史学科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如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思想美德,乐观向上的人生信念,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以及种种良好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都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传承的。那么,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加强对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关于这一点,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了对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历史教学遵循素质教育目标,要在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先成人,后成才。”
笔者认为:加强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细致性的工作,需要耐心和坚持的过程,不可能“一日千里”、一蹴而就。所以,它需要一个科学的教育培养体系,作为历史教师应该用人类历史中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去“滋润”学生,使广大学生真正深受启发,融入崇高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认识,从而付诸行动。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树立新课程改革下重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提升者,理念的引导者,是进行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最直接作用者,也是培养中学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民主平等”“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以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在课堂上,我经常提问、鼓励那些学习一般、不善言谈、爱搞动作的同学,课后还找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关爱,使他们的内心充满阳光和快乐。就算学习成绩可能不算好,但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这是生活最基本的原则。也是人文素养提升的基础。
二、扩充拓展历史教学内容,在浩瀚的历史知识海洋中汲取营养丰富的人文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材,或进行知识拓展,对学生进行激励、感染和影响,滋润和震撼学生的心灵。如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孔子儒家思想,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通过学习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和中国人民坚持抗争、勇于探索的历史,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例如:我在进行高中历史必修1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这节课的教学时,通过视频《我的1919》,让同学们感受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在“弘扬五四精神”这一目时,同学们纷纷畅言,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使祖国更强大。这就表现出了他们能够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在初二下册第19课《“日出之国”与“新月之乡”》这节课教学时,通过了解日本国家的地位位置和国情,学习古代日本模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而发展起来,及今天日本的国际地位等,同学们感受到日本民族的特点,“居安思危”,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在课堂总结启示时,同学们群情振奋,纷纷发言,“我们国家也应该学习日本民族的特点,善于向进步国家学习,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等等。可见这节课的历史人文教育目标已经达成。其实,历史教学的每一节课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平台,只是我们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人文精神,使学生深刻体会,并以实际行动追求崇高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这样我们也就实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积极营造和创设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深切感受人文情怀,拉近人文素养教育与现实的距离。
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多方面积极提供或创造通过历史人文知识竞赛或名人故事励志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外出交流、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和机会,帮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意识,使人文素养教育与现实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际性的效果。
如,我校专门邀请励志讲座大师,张绪坤教授来学校为全体师生进行励志演讲,同学们深受感动,激发起他们内心的爱。他们在台上高呼“爸爸妈妈我爱你”、“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一定要考上理想的大学”,等等。我们还组织初中学生到临潼防化营参观罗盛教纪念馆、到临潼军部参观军史馆。还有我们每学期相应教育局号召,分别组织高中和初中学生观看励志影片和爱国教育影片等,如上学期有《暖春》、《建国大业》,这学期有《舟舟》、《长征》。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同学们将那些人物和故事内在的人文精神用于自己的实际,形成了积极向上、不怕困难挫折的人生态度,树立为祖国发展好好学习,勇于奉献的人生信念。我们还组织高中学生参加“迎世园活动”,到临潼西花园进行“一校一街活动”,擦靓临潼,美化临潼。同学们经过劳动实践,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情操,充满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这些活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后我们将继续坚持这种方法,探索和创造更多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
四、建议学校和动员学生积极建设和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班级人文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
校园是学生在校学习和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场所。醒目的标语、温馨的提示、感人的画面、宣传的知识等都能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力的影响,时刻提醒他们做一个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好、修养高的人。通过外在环境的感染,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
如,我们学校大门口的电子屏每天都会有不同内容的文字,欢迎性的、问候性的、激励性的、提醒性的,还有各种表彰等;每天在上学、放学时段,校门口有值周老师和值周同学迎、送;校门内有大大的“欢迎”两字;教学区有小黑板,是值周班级每天写的天气预报的温馨提示,还有“历史上的今天”,写着很多历史大事。这些都让同学们感受到贴心的人文关怀。让他们也把这种行为用在自己的行动上。我们很欣慰,这些细微的人文关怀,确实起到了效果。同学们在校内校外都很有礼貌,表现出了良好的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如上学期,高三某同学在校外(临潼区人民医院附近)捡到某病人家属的钱包,及时找到失主,并归还。得到了失主的高度赞扬,还写了感谢信。这不仅是对于学生这种行为的赞赏,更显示了我们临潼铁中学子良好的人文素养,也感染和激励了其它学生不断进步。
五、积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新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来源于学生内心。所以,自主学习方法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必然选择。一味被动的接受,使学生失去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从而不利于其积极主动探索和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真正体会自我价值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真正享受通过自我努力,集体利益的实现,享受自我的满足和快乐。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他们更好的向自己的奋斗目标迈进。如,我校现在正进行高效课堂的探索,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探究的能力的要求很高。在上历史课前,要求学生必须先自主独立的完成导学案,课堂上能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活动,积极思考问题,小组内要合作讨论,将自己不同的想法和疑惑提出来,勇于质疑。虽然这种模式我们正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们已经被调动起来,他们讨论时非常热烈,小组评价时也显示出了较高的水准。这种模式我们还要不断优化,将高效课堂中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最大教学功能体现出来。
德国哲学家亚斯贝尔思指出:“教育要培养一代人的精神,必须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总之,在新课程目标高举注重中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旗帜下,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指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充分挖掘历史知识内涵,传承和认识人类文明、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历史科学的教育功能,不断加强中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为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跟同学们说古书里的违禁品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视频

相关评论:
  • 17625479639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计苏燕答:2、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进行纯粹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具体学习和事例。3、营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承认人的潜能和...

  • 17625479639老师如何提升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情怀?
    计苏燕答:1.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老师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受人文精神。2.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例如,可以通过讲...

  • 17625479639历史课堂中怎样加强人文教育
    计苏燕答: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在科学文化和人文建立平衡的同时,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公要熟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这表明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决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在人文素质的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审美情趣,并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

  • 17625479639如何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计苏燕答:阅读经典文献: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这些阅读材料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经验和情感的普遍性,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创造性表达: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音乐、戏剧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些创造性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

  • 17625479639如何做好历史的老师
    计苏燕答:1.兴趣引导 历史学科需要加入趣味性元素,吸引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演讲、游戏、电影等多种形式将历史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生动和真实。通过兴趣引导,学生会更容易地接受学科内容,并且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2.方法引领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告诉学生怎样去学习历史,这里的“方法”不限于...

  • 17625479639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计苏燕答:二、扩充拓展历史教学内容,在浩瀚的历史知识海洋中汲取营养丰富的人文素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素材,或进行知识拓展,对学生进行激励、感染和影响,滋润和震撼学生的心灵。 如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孔子儒家思想,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周恩来“为中...

  • 17625479639中学历史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计苏燕答:第一,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入课堂教学目标。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以知识、能力、情感作为教学的三大目标,而三者之中,又以知识、能力目标为主。课堂教学中虽对情感目标也有所涉及,但往往多空洞无物不切实际的说教。而如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

  • 17625479639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计苏燕答:2、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不是进行纯粹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具体学习和事例。而我们华夏古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无不闪烁着人文素养的光环。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

  • 17625479639历史教师核心素养是什么
    计苏燕答:1、把握“五度”,提升课堂的人文性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教师钻研高考试题,结合高考命题的思路,试着自己在讲课的时候提出有意义的探究问题,锻炼学生的这些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大胆纵贯古今中外的知识,李爱笃老师脱稿讲了历史教学的“七度”(跨度,深度,高度,精度,厚度,效度,尺度),让...

  • 17625479639如何在教学中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养
    计苏燕答:人文精神的培养理应涵盖整个历史教育教学体系,把好的教育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兴趣。 本文首先分析了人文素养的内涵,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情况,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我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为开展研究奠定了基础;最后阐释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包括教学...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