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非木石岂无感的上一句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说: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出处】---------

南北朝·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原文】---------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歌唱《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注释】---------

  1. “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2.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3. 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4.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5. 自宽:自我宽慰。

  6.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7. 断绝:停止。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赏析】---------

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心非木石岂无感的上一句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3589462710...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⑵心非木石岂无感,__
    匡胞废⑴ 海上明月共潮生 ⑵ 吞声踯躅不敢言 ⑶ 战士军前半死生 ⑷ 天生我才必有用 ⑸ 月涌大江流 ⑹ 薄帷鉴明月 ⑺ 天上人间 ⑻ 化作相思泪 ⑼ 十二门前融冷光 ⑽ 月迷津渡 ⑾ 人比黄花瘦 ⑿ 只有香如故 ⒀ 灯火阑珊处

  • 13589462710《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是哪一句
    匡胞废原文是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所以我认为应该是“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应该是这一句http:\/\/www.shici8.com\/shiCi\/info-4916.html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里...

  • 13589462710临风对月,心非木石,岂无所思的释义
    匡胞废对着晚风和月色,心不是木石所制,怎么能没有思想呢

  • 13589462710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自问自答吗
    匡胞废这句话属于自问自答,它表达了一个人心中的波澜和压抑。该句话意为:“心非木石(人的心是有感情的),岂无感(是否有感受),吞声踯躅不敢言(不敢说出来)”。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问自答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内心感受的复杂,以及在心理和情感上经历的困惑和矛盾。这句话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角度,...

  • 13589462710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 ...
    匡胞废(1) 心非木石岂无感? (2)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3) 悟言一室之内 ; 放浪形骸之外 。 略

  • 13589462710...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在反映诗...
    匡胞废“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

  • 13589462710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小题1:心非木石岂无感? &...
    匡胞废小题1:吞声踯躅不敢言小题2: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小题3: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试题分析:这几句默写,有几个词笔画较多,较难写,如“踯躅”“逦迤”,且“逦迤”词序也易颠倒,这些都需注意。

  • 13589462710心字开头的爱情诗句
    匡胞废1.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关于心开头的诗句 2. 心与岩泉静,形如野鹤臞。3. 心非情缘,冥冥独尊。4. 心心智通,佛佛道同。5. 心缘身外境,法相本常存。6. 心专慕道真空法,恬澹清虚好到头。7. 心如明鉴照织微,大道之中没是非。8. 心恨貌恭无定止,舌夸端正乱乖讹。9. ...

  • 13589462710...爱伴西施去采香,赵风楚乐花满天,心非木石岂无感,月落乌蹄霜满天...
    匡胞废好诗啊

  • 13589462710关于愤不平的诗句
    匡胞废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作为咏叹人生苦闷的抒情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在抒述角度上有两个不同的类型:一是作者自己出面直抒胸臆,另一是作者不露面,假借诗中特定人物角色来抒发情感。前两首以思妇身分出现的言情之作,属于后一类型。此篇则属前一类型,着重表现诗人在门阀制度压抑下怀才不遇的愤懑与不...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