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秦汉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秦汉以后儒学是如何成为正统帝国文化的~

秦朝、两汉 (其中包括王莽新朝 1 5年 )近四个半世纪的悠长岁月中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战国“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为标志的极其短暂的“独尊法术” ,到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荣登庙堂 ,再到汉武帝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启“经学治国”的先河 ,显示了统治者对主流意识的自觉选择.至少从春秋末年起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 ,在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就开始引经据典 ,以增强说服力.
  秦重法家,而自秦以后,汉代“罢黢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封建帝国文化正统,以至于到了两宋,发展以朱熹为代表人物的,宋代理学,对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551 BC – 479 BC) 已死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的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秦朝、两汉 (其中包括王莽新朝 1 5年 )近四个半世纪的悠长岁月中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战国“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为标志的极其短暂的“独尊法术” ,到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荣登庙堂 ,再到汉武帝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启“经学治国”的先河 ,显示了统治者对主流意识的自觉选择.至少从春秋末年起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 ,在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就开始引经据典 ,以增强说服力.

  秦朝、两汉 (其中包括王莽新朝 1 5年 )近四个半世纪的悠长岁月中 ,中国思想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战国“百家争鸣”到“焚书坑儒”为标志的极其短暂的“独尊法术” ,到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荣登庙堂 ,再到汉武帝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启“经学治国”的先河 ,显示了统治者对主流意识的自觉选择。至少从春秋末年起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者 ,在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就开始引经据典 ,以增强说服力。
  秦重法家,而自秦以后,汉代“罢黢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封建帝国文化正统,以至于到了两宋,发展以朱熹为代表人物的,宋代理学,对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551 BC – 479 BC) 已死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的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势力的立场上,但其“仁政”说是建立在“民为贵”、“君为轻”的基础上的,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历史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儒学随之有了恢复生机的条件。 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
  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认识: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迫于经济凋弊、民心思治的社会形势,以退为进,奉行黄老之学为统治思想,试图达到无为而治。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到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有为政治,统治思想也必然面临新的抉择。 
  汉兴以来,除黄老之学外,儒家思想也一直比较活跃并有所发展,景武之际的董仲舒便是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他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思想统治,也应遵循“大一统”的“常经通谊”,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从理论上阐明尊崇儒学的思想统治原则,受到汉武帝赏识。随后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从而确立了儒学的统治思想地位。 
  建元五年(前136年),武帝设置儒学五经博士,同时罢免其他诸子博士,把儒学以外的百家之学排斥出官学,史称“抑黜百家,表彰六经”。元朔五年(前124年),武帝下诏批董仲舒、公孙弘建议,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家经书教育青年子弟,从此儒学成为官办学校的主体内容。武帝改造选官制度,规定博士弟子成绩优异者可任为郎官,吏有通一艺者可选拔担任重要职务,还打破常规起用布衣儒生公孙弘为丞相。这样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封建政治与儒学密切结合起来,西汉皇帝诏令和廷议中多称引儒家理论,司法过程中以《春秋》义例决狱。武帝时遵循儒家思想,举行封禅、改正朔、修郊祀、定历数等重大礼制活动,初步形成儒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
  需要理解的是武帝这一政策与秦代有很大不同,官学独尊后其它思想学派并未被禁止,所提倡的儒学本身也广泛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因而获得了成功。儒家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但从本质上看,这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文化政策。汉武帝运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说明秦汉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5684418849春秋战国,秦汉,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地位是怎样的
    朱狡重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初创时期,不被多数诸侯采纳,只有少数想要改革的诸侯国曾试用过,但并不显著属于非主流阶段.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被大大破坏,险些被摧毁.法家思想鼎盛.汉朝: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其得到历史上第一次大发展.也成为了国家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在一次腾飞与发展.儒家思想已...

  • 15684418849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统一思想的努力??
    朱狡重思想文化的统一是秦汉时期统治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秦王朝统治者以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体格局,以法家思想独尊。秦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法家思想作为统治策略的失败,汉代统治者与思想家经历了从黄老道家思想的实践到儒家思想的认同的过程,最终确立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董仲...

  • 15684418849秦朝和西汉两朝统治者对孔子创立的思想和学派分别采取什么态度_百度...
    朱狡重秦朝统治者推崇法家思想,对儒学及其他学派采取高压政策,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一例。汉初统治者为恢复经济,采用的是道家思想,从武帝开始,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15684418849儒,法两家政治主张各是什么?两种主张在目的上有何相似
    朱狡重秦汉时期:①秦始皇施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击.②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展:他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要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这样法令裁制度可以统一.他倡导的儒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应当建立太学等学校,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③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

  • 15684418849如何看待帝国文化大一统
    朱狡重具体地说,就是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秦汉时期经长期融汇,打破了先秦时期南北文化相对较少联系接触的状态,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同时亦由此形成了统一的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为突出标志的适应专 制主义政治的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划时代的成就,更对后来...

  • 15684418849秦汉文化秦汉之经学
    朱狡重秦汉时期的文化中,经学占据重要地位。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挟书令"导致儒家经典在当时几乎无人传授。然而,随着汉初政策的转变,儒家思想逐渐松动。西汉初年,汉高祖对儒学不重视,但至惠帝时废除"挟书令",老儒开始口头传经,弟子们以隶书记录,形成"今文经",并设立经学博士在太学教授。今文经学因其...

  • 15684418849简述秦汉时代的文化大一统的表现形式
    朱狡重秦汉形成统一帝国,政治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等统一促进共同的经济生活和文化发展。语言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文化统一持续发展。儒学独尊加强了秦汉文化的统一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发达的农业文明,统一成熟的伦理制度、价值观念,民族凝聚力加强,促进了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格局形成。这一成就是秦汉时期...

  • 15684418849秦汉时期文化常识
    朱狡重5.秦汉时期思想文化趋向统一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从文化形态表现,秦朝是法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期,继秦朝而起的汉朝,初期采用黄老之术,与民休息,无为无不为,使统一文化表现出以道家思想为主色调的特色,从汉武帝时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家又在兼融诸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尊儒术之论,在历史上第一次为儒学确立了一...

  • 15684418849中国古代政治一思想中有哪些思想可以资治当今
    朱狡重秦汉到鸦片战争以前 这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并吸收其他各家思想而形成的“三纲五常”说发展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以下3个阶段: ① 儒学独尊和儒学神学化,即“三纲五常”说神学化阶段。秦王朝实行法家政治统一了六国,但把法家学说绝对化,迷信暴力,导致速亡。汉代君臣和思想家们认为,秦的速亡是因为“仁义不施,攻...

  • 15684418849分析儒学在秦汉使其地位不同的原因
    朱狡重又,这些纬书都是以神话和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说来附会地阐释“六经”以及《论语》《孝经》、“河图”、“洛书”等,这些也可以视作是配合当时儒学宗教化所需要的儒教经典。再有,由秦汉以来逐步完备起来的儒家礼仪制度(可参看《礼记》中的“冠义”、“婚义”、“乡饮酒义”、“聘义”、“祭义”等篇的内容),也为...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