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重点分章节整理的知识点:概念、重点实验、重点公式 苏教版的书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初二物理重点分章节整理的知识点:概念、重点实验、重点公式 苏教版的书~

初二物理 复习纲要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
1Km 103 m 10 m 10 dm 10 cm 10 mm 103um 103 nm
长度的单位换算时,小单位变大单位用乘,大单位换小单位用除
3、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
① 尺子要沿着所测长度放,尺边对齐被测对象,必须放正重合,不能歪斜。
②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如因零刻线磨损而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线的,切莫忘记最后读数中减掉所取代零刻线的刻度值。
③ 厚尺子要垂直放置
④ 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正确记录测量值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 只写数字而无单位的记录无意义
(2) 读数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5、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不能避免,能尽量减小,错误能够避免是不该发生的
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另外,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也可以减小误差
6、特殊方法测量
(1)累积法
如测细金属丝直径或测张纸的厚度等
(2)卡尺法
(3)代替法
二、简单的运动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这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平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而言的,所以,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2、参照物
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1) 参照物并不都是相对地面静止不动的物体,只是选哪个物体为参照物,我们就假定物体不动
(2) 参照物可任意选取,但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
3、相对静止
两个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的物体,或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变,则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4、匀速直线运动
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速度
(1)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在匀速直线动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 速度公式:v= S t
(4)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 :m/s 常用单位:km/h 1m/s = 3.6 km/h
6、平均速度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通过某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之比,叫物体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求平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测平均速度
原理:v = s / t
测理工具:刻度尺、停表(或其它计时器)
三、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间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间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间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四、热现象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 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 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 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 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 造 量程 分度值 用 法
体温计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 ① 离开人体读数
② 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 无 —20—100℃ 1℃ 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 无 —30 —50℃ 1℃ 同上
5、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
(1)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迷熔点相同
7、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8、蒸发现象
(1) 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
(1) 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现象
(1)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 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11、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五、光的反射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
3、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
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
7、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归纳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理解:
(1) 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叙述时要“反”字当头
(2) 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
(3) 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8、两种反射现象
(1)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
(2) 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9、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
10、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2、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3、平面镜的应用
(1)水中的倒影 (2)平面镜成像 (3)潜望镜
六、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 (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
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如图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 距
(u) 成像
大小 像的
虚实 像物位置 像 距
( v ) 应 用
u > 2f 缩小 实像 透镜两侧 f < v <2f 照相机
u = 2f 等大 实像 透镜两侧 v = 2f
f 2f 幻灯机
u = f 不 成 像
u u 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
“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运像变小”
口决二:
三物距、三界限,成像随着物距变;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七、质量和密度
1、质量
(1) 定义: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
(2)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对于一个给定的物体,它的质量是确定的,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
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kg )。常用单位有吨(t )、克(g)和毫克(mg)
1t 103 kg 103 g 103 mg
2、质量的测量
生活中称质量的工具是秤,在物理实验室里,用天平称质量,其中包括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1) 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② 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③ 估计被测物的质量,把被测物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2)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①天平调好后,左右两托盘不能互换,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平衡
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最大秤量
③砝码要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以免因为手上的汗而腐蚀砝码
④ 保持天平盘干燥、清洁。不要直接放潮湿或有腐蚀性的物体。
(3) 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每台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称量,也叫秤量。
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就是标尺上最小刻度所代表的质量数。
3、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用字母“ρ”表示。
(2)密度的计算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是kg/m3,实验中常用单位是g/cm3,1g/cm3=103kg/m3
八、力
1、力的定义
(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说明:定义中的“作用”是推、拉、提、吊、压等具体动作的抽象概括
2、力的概念的理解
(1) 发生力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2) 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力,受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所以没有施力物体或没有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3)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接触与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依据。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对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② 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是相对的,当研究对象改变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也就改变了
3、力的作用效果——由此可判定是否有力存在
(1) 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慢改变和运动的方向改变。
(2) 可使物体的形状与大小发生改变。
4、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来表示。1N大小相当于拿起2个鸡蛋的力。
5、力的测量
(1) 工具: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2) 弹簧秤的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
6、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1) 观察弹簧秤的量程、分度值和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上
(2) 读数时,视线、指针和刻度线应在同一水平面
7、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8、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9、力的图示的做图方法
(1) 画出受力物体:一般可以用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代表,球形可用圆圈表示。
(2) 确定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且画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的接触面的中点,如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不接触或同一物体上受二个以上的力,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的几何中心。
(3) 确定标度:如用1厘米线段长代表多少牛顿。
(4) 画线段:从力的作用点起,按所定标度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直线,用来表示力的大小
(5) 力的方向:在线段的末尾画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6) 将所图示的力的符号和数值标在箭头的附近
10、力的示意图
某些情况下,只需要定性地描述物体的受力情况,不需要精确地表示出力的大小,则可以画力的示意图。
11、重力的概念
(1) 定义: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2) 理解: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它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②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12、重力的三要素
(1) 大小:G = mg
(2)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
(3)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其中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13、合力的概念
(1) 合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
(2) 理解:①合力的概念是建立在“等效”的基础上,也就是合力“取代了分力,因此合力不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另外一个力,它只不过是替了原来作用的两个力,不要误认为物体同时还受到合力的作用。②两个力合成的条件是这两个力须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否则求合力无意义。
14、力的合成
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叫做力的合成
(1)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是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和;方向与两力的方向相同
数学表述:F合 =F1 + F2
(2)当两下力方向相反时,其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之差,方向为较大力的方向
数学表述:F合 = F1 — F2 (其中:F1 > F2 )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力,(压、推、拉、提、吸引、排斥等)。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物体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
1.不直接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也能够产生力。
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不一定会产生力。
3.两个物体不相互作用,就一定不会产生力。

2、物理学中力用F表示,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在手中两个较小鸡蛋对手的压力约1N。一名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力约500N。

3、力的作用效果(一)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二)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到运动,运动到静止,运动的方向、快慢)。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图示法。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力的示意图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5、测力计的种类:握力计、牵引拉力计等。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弹簧、拉杆、刻度盘、指针、外壳等。

6、测力计的原理:弹簧在不损坏的前提下,受到的拉力或压力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在一定范围内、一定限度内、弹性限度内,都可以。也可以说成正比)

7、测力计的使用:
(1) 测量前要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与零刻线对齐,进行校正或记下数值。
(2) 测量时对测力计拉杆施力要沿着弹簧的中心轴线方向。
(3) 记录时要认清每个小格所代表的数值。

8、使用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1) 被测力不能超过最大测量值,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2) 使用前先把挂钩拉几下,好处是:防止弹簧被外壳卡住而不能正确使用。
(3) 拉力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不一致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使测量结果偏小。

9、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对于一些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正方形、球等,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10、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根据重力方向的特殊性,我们把与重力方向一致的线叫做重垂线。

1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同一地点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质量的比值是一个定值,一般取9.8N/kg,用g表示,即g=9.8N/kg,它的含义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12、重力的计算公式:G=mg

13、几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如果已知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称为力的合成。(求合力时,一定要注意力的方向)
14、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
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合力方向不变,大小为二力之和。
如果方向相反,合力方向与较大的力方向相同,大小为二力之差。

15、注意: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必大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力。
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时,合力为0;大小不等时,合力一定小于较大的力,可能大于较小的力,也可能小于较小的力。
16、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
平衡力:平衡的物体所受到的力叫做平衡力。
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的情况叫做二力平衡。

17、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即合力为零。(一物、二力、等大、反向、同直线)

18、滑动摩擦力:是指在滑动摩擦过程中产生的力。其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影响滑动摩擦的因素见实验探究)
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滚动时所产生的摩擦。与滚动方向相反。

19、静摩擦: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
静摩擦产生的条件是:相互接触,且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0、增大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触面更加粗糙
(2)增大压力

21、减小摩擦的方法:
(1)把滑动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可以大大减小摩擦
(2)加润滑油使接触面变光滑也可以减小摩擦

22、惯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3、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个规律叫做牛顿第一定律,也成为惯性定律。
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24、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快慢、物体的形状、所处的空间、是否受力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来加以改变。

25、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惯性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惯性定律是有条件的,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

26、力和惯性的区别: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也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维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是惯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一) 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1)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2)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3)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 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具体可以参考:http://wenwen.soso.com/z/q143278262.htm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1)常见发声体振动例子:a、人说话靠声带振动。b、鸟是靠鸣膜振动。c、蟋蟀靠翅膀相互摩擦振动。d、蜜蜂、苍蝇、蚊子是靠翅膀振动发声。e、弦乐是靠弦的振动(如吉他)。 f、管乐是靠管内气柱振动发声(如笛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速决定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 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乐音的三个特征:
(1)音调:声音的高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
(2)响度:声音的大小,强弱。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 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 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
4、 减弱噪声的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二章《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① 激光准直;②影子的形成;③日食月食的形成;④ 小孔成像。
5、光速:C=3×108m/s=3×105km/s
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
(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2、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例子:下雨天向光走,要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 反射(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2.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焦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正立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四、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两角不等)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
⑷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
(5)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垂直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 高
练习:(1)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 浅 是因为光从 水中斜射向 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眼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的光线反射进入人眼。)
(2)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 光的反射 而形成的 虚像 ,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 虚像 。
五、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热作用强,穿透能力强(应用:加热,遥控探测,夜视镜)
紫外线:化学作用强,生理作用,荧光作用(应用:消毒、杀菌,验钞)
3.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R,G,B);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透镜
1、 名词: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2、 典型光路

3、 三条特殊光线(要求会画):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下(图1):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经过焦点;经凹透镜后向外发散,但其反向延长线必过焦点(所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如下(图2):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如下(图3):

4、 透镜分类: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形状 光学
符号 光学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1)用手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凹透镜;
(2)让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透镜,在纸上能得到较小、较亮光斑的为凸透镜,否则为凹透镜;
(3)用透镜看字,能让字放大的是凸透镜,字缩小的是凹透镜;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存在的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虚像);②烛焰在焦点上(不成像)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口诀: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实像小,虚像大。
具体见下表: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
u=f 不成像 探照灯
u<f 正立 放大 虚象 |v|>u 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虚像异侧且倒立
实像同侧且正立

四、眼睛和眼镜
1. 眼球的结构: 角膜和晶状体(凸透镜);瞳孔(光圈);视网膜(底片)

2.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东西,不能看清远处的东西(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是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

3.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东西,看不清近处的东西(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是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 K)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例: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者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 = 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1)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红)、酒精(红)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2)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3)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要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3)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使用时:
① 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 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晶体物质:海波(48℃)、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1) 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晶体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 达到熔点。⑵ 继续吸热。

(2)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 固 特点 :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 固 点 :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
凝 固 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3)固 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则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2、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2.影响因素:⑴ 液体的温度;⑵ 液体的表面积 ⑶ 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
3.作用:蒸发吸热(吸收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3.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4.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完成这一过程都需要吸热
(2)蒸发与沸腾不同点:

蒸发 沸腾
发生条件 任何温度下进行 只在一定温度下(沸点)进行
发生位置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剧烈程度 缓慢的 剧烈的

1.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液化 2.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3.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4.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1)升华 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吸热)
2.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放热)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
一、电荷
1.电荷
(1)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
(2)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负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4)验电器: a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b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a) 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b)用检验仪器——验电器
(6)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电荷量的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
(7)电子电荷量是最小的,我们把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e=1.6×10-19C
2.原子的结构
原子 原子核(正电“+”)
电子 (负电“—”)
原子对外不显电性: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量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
3.电荷的定向移动
(1).导体和绝缘体
 ①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如:各种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 碱 盐溶液等.
 ②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如:橡胶,玻璃,沥青,塑料,陶瓷等.
(2).导体导电的实质: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
(3).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1)电流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 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②电路闭合
2、电路的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按照一定顺序连接起来。
(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干电池(正极:碳电极;负极:锌筒)
(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灯泡、电动机、电风扇、洗衣机等)
(3)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4) 导线:电流的路径,连接电路各元件
3、电路图
(1)、利用规定的符号代替实物,把电路表示出来的就是电路图。
(2)、画电路图的要求:
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导线要直。
(3)、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电路中有电流,用电器正常工件。
(2)开路 (断路):断开的电路(断开开关、导线松脱、电灯等烧坏)。电路中无电流。
(3)短路:未经用电器直接或间接把电源两极相连,电路会产生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和导线烧坏,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的。
(4)、正确连接电路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短路;
(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3)检查连接无误后方可闭合开关。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
(1)定义:用电器首尾相连,然后连到电路中
(2)串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只有一条路径,通过一个元件的电流同时也通过另一个。
2)电路中只需要一个开关,且开关的位置对电路没有影响。
3)用电器互相有影响,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停止工作
2、并联电路
(1)定义:用电器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首首相连,尾尾相连),然后接到电路中。
(2)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有两条(或多条)路径。
2)各支路可以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3)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干路,支路的开关只控制本支路。
四.电流的强弱
1.电流是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用I表示。
单位:(1)、国际单位:安培,安(A) (2)、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1A= mA ; 1 mA = µA ;1A= µA
2.电路中的电流可以用电流表来测量。
电流的三种效应:(1) 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3.电流表的连接方法
(1)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电流表和用电器必须串联,这样测出的电流才是通过用电器的电流。
(2)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接线柱流出。(红 “+ ”;黑 “—”)
若反接,表针会向左偏转(反偏),这样不但无法读数,有时候还会损坏电流表。
(3)选择合适的量程(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若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4)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上
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若直接连到电源两极会造成电源短路。
4.电流表的读数
(1)明确电流表的量程;
(2)确定电流表的分度值;
(3)看指针右偏的格数。
若选“—”和“0.6A”接线柱:量程0—0.6A ;分度值 0.02A
若选“—”和“3A”接线柱: 量程0—3A ;分度值 0.1A
五.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1.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2.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重点


初二物理重点分章节整理的知识点:概念、重点实验、重点公式 苏教版的书视频

相关评论:
  • 15955034559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余士翁1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⑴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⑵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⑶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⑷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 15955034559初二物理重点分章节整理的知识点:概念、重点实验、重点公式苏教版的...
    余士翁1. 长度测量是物理测量的基础,使用刻度尺是最常用的工具。2. 长度的单位有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和纳米(nm),单位间的换算遵循乘除原则。3. 使用刻度尺测量时,要注意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确保测量准确。4. 记录测量值时,需写出数字和单位,并...

  • 15955034559初二下学期物理的重点
    余士翁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内容共包括四章,分别是:欧姆定律、电功率、电与磁、信息的传递。这些内容都是电与磁领域的核心知识。第六章 欧姆定律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1. 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 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并了解它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3. 通过实验探究...

  • 15955034559初二物理知识点有哪些?
    余士翁初二物理共有六章: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质量与密度。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节声音的特性 ;第3节声的利用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

  • 15955034559八年级物理重要知识点梳理大全
    余士翁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2.符号: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浮力=G-F 4.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5.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6.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二、浮力的产生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

  • 15955034559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怎样学好初中物理
    余士翁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 15955034559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重点笔记整理
    余士翁为了帮助初二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我整理了初二物理上册重要知识点。供参考!一、长度的测量 1. 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3. 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前要注意观察零刻度...

  • 15955034559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余士翁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1-2章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

  • 15955034559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
    余士翁八年级 物理上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

  • 15955034559初二物理重要知识点有哪些?
    余士翁第二章 光现象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3×108m\/s. 3.光的反射: (1)概念: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上,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几个名词: ①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②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