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保卫黄河的文章,不要自己写的,要名人作家写的,什么人都行

来自:品购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求一篇关于保卫黄河的文章~

听《黄河大合唱》有感
虽不曾见过黄河壮,书中常看到黄河涌。虽不曾听过黄河凶,歌中常出现黄河滚。 今天,我听了闻名一过的《黄河大合唱1》,虽然我并不喜欢高音唱法,但我却被它吸引住了。那里边的歌词振奋人心,“咳哟,划哟……”管它乌云波涛,冷风还是浪花,把住舵咱们划吧! 那一声声:咳!划哟!咳!划哟!响彻天谷,没错,划船好比上火线,只有团结,才能往上冲!划啊!冲啊!当看见河岸,登上河岸,然而,风浪还没有平息,我们还得和黄河比拼! 这不正如一个班级吗?一个班,个顾个,谁也不顾集体,你说这样一盘散沙,有何作用?风一吹,随风都飘走了,留下的纯属侥幸。只有携起手来,筑成一堆沙堡,那么哪怕风吹雨淋,电闪雷鸣,我们都是坚韧不催的。有句话叫:“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我个人认为,在进的时候,还得靠着别人的扶持,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只是一个在活。说回来,假如我们班有32个人,每人一份32份,你学你的,他学他的,那么有困难时谁也不回来推你一把!那时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因此,我认为,团结是一个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没有团结,也就没有一个真正的班级,有的只是“虚象”。
回答者: 13185358814 - 试用期 一级 3-7 09:55
应自己想!
回答者: 东方由你 - 初入江湖 二级 3-7 21:02
听《保卫黄河》有感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抗战六十周年之际,一曲《保卫黄河》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民族危亡,中华儿女英勇抗敌,保卫祖国的年代。歌曲是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作曲,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作词的。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歌曲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使一般没有渡过黄河的人和到过黄河的人都有一种同感”。作曲家和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们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回答者: 超级无敌小奶瓶 - 秀才 二级 3-8 09:16


保卫黄河 《保卫黄河》是《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歌曲采用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
[编辑本段]赏析
全曲采用了进行曲体裁、以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音调,响亮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节奏,以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使歌曲充满力量的感情,形象地刻画了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
这首歌采用了民间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为素材,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音乐形象分外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歌曲齐唱之后的二、三、四部分轮唱,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恰似黄河的波涛滚滚奔流,势不可挡。轮唱时“龙格龙格”的人声伴唱,听来变化无穷,情趣横生,增强了生动、活跃、乐观的气氛。巧妙地隐喻了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它将压倒一切敌人,显示了英雄民族的伟大气魄。轮唱之后的一大段器乐间奏,不仅渲染了气氛,刻画了形象,又为结束段转向高潮作好了铺垫,使结束段更凸显了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根据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
钢琴协奏曲《黄河》始创于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保卫黄河》是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第四乐章,采用自由变奏曲式写成。其结构:引子+主题+变奏+变奏Ⅱ+变奏Ⅲ+变奏Ⅳ+变奏Ⅴ+变奏Ⅵ+变奏Ⅶ+插部+变奏Ⅷ(尾声)。
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格,以标题性组曲的形式写成。今天,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已冲出国门,成为一部在世界范围内音乐会舞台上经常演出的曲目。
[编辑本段]《保卫黄河》歌词
(朗诵词)
但是,
中华民族的儿女啊,
谁愿意像猪羊一般
任人宰割?
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多声部合唱)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
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鲁和卓 助理 二级(202) |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0/0) | 我的空间 | 百度首页 | 退出
我的知道 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知识掌门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教育/学业/考试 > 学习帮助添加到搜藏投票中
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悬赏分:100 - 离投票结束还有 7 小时
写黄河的自述,把你比做黄河,模仿书上《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快!!!!!!好的话分再加200!!!!
问题补充:把你比做黄河
提问者: 116996619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每天投票获得积分的上限已经由5分提高至20分
投票备选答案 共 2 条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黄河意味着民族,意味着腾飞,意味着母亲。
我很不幸,因为在这十几年中,我未曾拜访过母亲,民族的母亲——黄河,对于一个华夏子孙来说,这是一种不孝,一种莫大的不孝。
人们都说母亲是宽宏的,母亲是无边的,虽然我未曾领略过母亲的魅力,但在梦中,在心中,母亲用她的惊涛骇浪浊流宛转,激励着我,关怀着我。
一声声浪声,让我的心飘进了母亲的怀中,母亲用她的气吞山河之势领着我前进领着我奔腾,领着我感受母亲的豪迈。人们尽情的吮吸着黄河,吮吸着母亲的乳汁,他们渴望母亲的爱抚,他们需要母亲的滋润。
文人墨客用精妙绝伦,豪迈壮观的语句来形容黄河,望着日夜奔腾的黄河,望着我心中的黄河,我太过心酸,千年不停的流动,母亲累吗?母亲微笑着告诉我,为了这个民族,为了爱她的儿女,这是一种必须,一种必须的付出,为了华夏子孙能够腾飞,为了民族精神能够延续,她必须不停的流动,不停地提醒华夏子孙能够腾飞,必须滋养这个民族。
腾飞,子孙……我眼睛湿润了,为了她爱的人们,她甘愿受到风吹日晒,甘愿受到上天的折磨,只要民族能够腾飞,为了子孙能够过的比她好,她甘愿随这一切,“只要你过的比我好。”从风中,从浪中传来一阵阵呐喊。
泪水情不自禁的在心中,在我的血液中泛滥,母亲啊!母亲你目睹这你的子女为了自我而自相残杀,为了自己的幸福甚至将魔爪伸向了您,可您却甘愿随,甘愿忍受,甘愿不辞辛苦的传扬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啊!我伟大的母亲我心爱的母亲,你让我敬佩,你让我感动,你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责任,你让我知道了我们应该腾飞,带着您的精神,您的祝福流向世界,流向辉煌,我懂了,我懂了,我深爱的母亲,我心中的黄河。
擦干眼泪,将对心中黄河的爱化作一种永恒,带着母亲给予我的责任,我该起程了,我该付出了,我该道别了。
“母亲,请好好珍重,您的儿女不会让您失望,带着我的祝福,继续滋养您的儿女们吧,一路保重,保重。”
别了,心中的母亲河——黄河,带着希望,带着祝福,带着必须腾飞的信念,我开始奔腾,全华夏子孙们开始了辉煌的征程。
黄河的资料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 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 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 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 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 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 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 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 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 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 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 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回答者: 鲁和卓 - 助理 二级 3-9 19:37

壶口瀑布,不亲自来一回就不可能领略到它的风采。不说瀑布因季节、气候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即使是同来的人群中,面对壶口,都会在内心深处激荡起各不相同的感受。
壶口瀑布,被印在50元人民币的背面,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识。它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体味到人类文明的漫漫踪迹。
壶口岸边有一道长达75公里的长城,据说是清军为防止捻军东渡而设的,是全国建造最晚的一段长城。壶口附近又有很多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民间传说,河边的“禹帽山”据说是大禹治水时休息过的地方,瀑布岸边因河水冲刷而成的小石窝,又被老百姓看成是大禹留下的足迹。
长期以来,对两岸的普通百姓而言,壶口瀑布是一个难以跨越、无法绕过的难关。在陆上交通不发达时期,黄河航运是沟通西北与华北的重要途径,而任何船只行至壶口,都不得不弃水上岸,于是这一带就是有“旱地行船”的奇观。数十人直至上百人在靠岸船只下垫上滚木,拖牵着船只行走,拉至小河口入水,重新装货后再下水前行,以此避开瀑布的阻断。对这些人来说,壶口并不是一个多么有诗意的地方,“旱地行船”记载着黄河人的艰辛。
壶口又是艺术家们心向往之的地方。千百年来,歌吟壶口瀑布的诗文不计其数。现代诗人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因受壶口悲壮、雄浑之势的感染,写下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壶口所拥有的艺术灵气已被激扬到了极致。
壶口瀑布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景观,它是一处流动的风景。壶口瀑布今天的方位与《水经注》的记载相比较,由于河水的冲刷,在大约1500年的时间里,已经向后撤了大约5公里。撰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洪迈的《元和郡县图志》,距离郦道元的《水经注》成书时间(公元527年)为286年,专家根据两书对壶口瀑布位置的记载推算,仅在这286年间,壶口就向上推移了1475米。最早壶口瀑布的方位据推测,应在今天的河津县龙门附近。不过壶口的风采,却不因它的变动而减损。不定的壶口,永动的壶口,悲壮的壶口,给军事家形成防御、给艺术家带来灵感、给船民们带来艰辛、给现代人带来美感的壶口,就这样无所顾忌地奔流着,不知疲倦地呼啸着。

揭底,黄河的未解之谜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心里还回荡着壶口的轰鸣,我们又到了龙的出处——龙门。传说鲤鱼逆流而上,跃过此处就能变成龙,腾云升天。我们此次来这里并没有追踪龙的行踪,而是来探访黄河的又一奇观——揭底。
在黄河龙门河段,当河水流量很大、水里泥沙含量很高时,河床底部的泥沙会被大块大块地掀起来,抛出水面。当地人说,有一次大雨过后,黄河水猛涨,河边的人看到1米多厚成块河底被汹涌的河水带到水面。我们没有亲眼看到,实在难以想象当时的场景,但在短短几个小时里,这里的河床确实被冲刷深了近10米!
这种现象的成因至今未能分析清楚,但它一定发生在河水含沙极多时。我们在老乡家看到,从黄河打上来的一桶水沉淀后竟有一厚层黄土。我们正感叹河水里竟有这么多土时,附近水文观测站的工作人员笑问我们,知不知道河流揭底发生时的泥沙含量。他说,发生河流揭底时,1立方米的黄河水里往往有500—600公斤的泥沙,他们测到的最多一次有上千公斤!那感觉根本不是水里含沙,而是沙土里含水了。

河东,人杰地灵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故称山西,又处黄河之东,古称河东。“河东”一词在战国、秦、汉时期特指山西西南部,以现今的运城市所辖区域为主,唐以后指山西全省。在山西本省人的心目中,河东,还是特指运城地区的市县。运城诸县的人们也都以“河东人”自称。
河东地区不但是山西农业经济的重心,而且是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传统悠久、文化名人辈出的地方,用人杰地灵做比喻,一点都不过分。我有机会走访这些古代名人的踪迹,从心底里对这土地产生尊敬之情。
在万荣县的里望乡,有一个叫平原村的村庄。那里的居民一多半姓薛。他们都是明代大学者薛(王宣)的后代,官至礼部左侍郎的薛宣,因秉公廉明而数度退隐和复出。他是宋明理学的传人,又独树一帜,成为“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如今的薛家后代,从薛宣算起,已传至20几代,仅在平原村就有两千多后人。
万荣的通化镇是王通、王绩、王勃这几位隋唐诗人的故里,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更使这祖孙三代的诗文世家名声显赫。镇上的王氏后代们在努力搜寻和保护着先人的遗迹,村里还特地成立了民间“三王研究会”,组织大家一起来研究“三王”的诗歌。他们自费印刷了《“三王”学刊》,整理家故成为这些衣着朴素的村民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名人辈出的河东大地,到处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传承的气氛。仅就黄河边上的永济市一地,就云集了众多的人文古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文武名人。这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诗品》
作者司空图的故里,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鹊楼正在修复中,开放在即,到此游览的人们,可以登高远望,体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位于永济市的普救寺是《两厢记》故事的发生地。莺莺塔上传出的奇妙回声,还有那种清脆的蛙声,吸引着四方游人。
这就是黄河,它养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火种,北自河曲凄婉动人的民歌,南到河东如醉如痴的蒲剧,那种散发了民间的动人旋律,让这片苍凉的大地回响着生命的活力。古塔、戏台、寺庙、楼台,自然的胜景,先人的遗迹,无一不在告诉我们,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蕴含着巨大无比的魅力。而那巍峨的群山、沟川峁梁、羊肠小道以及裸露的荒原、漫起的风沙,又记录着黄河儿女的艰辛与生命的顽强。时代的步伐迅猛向前,黄河人的生活在宁静中变化着,只有那条黄色的巨龙,携泥沙而卜,日夜不停地流动着,告诉你时间的永恒。“逝者如斯夫!”这千年的感慨,哲人的叹息,穿越古今。
回答者: sssfffyyy - 秀才 二级 3-26 13:07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4 个人评价

25% (1) 不好
75% (3)
相关内容
• 关于长江和黄河的文章
• 赞扬黄河的文章
• 我要关于黄河的文章,诗词,歌曲等,尽快。
• 关于黄河的文章!
• 求一篇有关保护黄河的文章
更多关于黄河的文章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黄河
其他回答 共 1 条
壶口瀑布,不亲自来一回就不可能领略到它的风采。不说瀑布因季节、气候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即使是同来的人群中,面对壶口,都会在内心深处激荡起各不相同的感受。
壶口瀑布,被印在50元人民币的背面,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识。它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体味到人类文明的漫漫踪迹。
壶口岸边有一道长达75公里的长城,据说是清军为防止捻军东渡而设的,是全国建造最晚的一段长城。壶口附近又有很多与大禹治水有关的民间传说,河边的“禹帽山”据说是大禹治水时休息过的地方,瀑布岸边因河水冲刷而成的小石窝,又被老百姓看成是大禹留下的足迹。
长期以来,对两岸的普通百姓而言,壶口瀑布是一个难以跨越、无法绕过的难关。在陆上交通不发达时期,黄河航运是沟通西北与华北的重要途径,而任何船只行至壶口,都不得不弃水上岸,于是这一带就是有“旱地行船”的奇观。数十人直至上百人在靠岸船只下垫上滚木,拖牵着船只行走,拉至小河口入水,重新装货后再下水前行,以此避开瀑布的阻断。对这些人来说,壶口并不是一个多么有诗意的地方,“旱地行船”记载着黄河人的艰辛。
壶口又是艺术家们心向往之的地方。千百年来,歌吟壶口瀑布的诗文不计其数。现代诗人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因受壶口悲壮、雄浑之势的感染,写下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壶口所拥有的艺术灵气已被激扬到了极致。
壶口瀑布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景观,它是一处流动的风景。壶口瀑布今天的方位与《水经注》的记载相比较,由于河水的冲刷,在大约1500年的时间里,已经向后撤了大约5公里。撰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洪迈的《元和郡县图志》,距离郦道元的《水经注》成书时间(公元527年)为286年,专家根据两书对壶口瀑布位置的记载推算,仅在这286年间,壶口就向上推移了1475米。最早壶口瀑布的方位据推测,应在今天的河津县龙门附近。不过壶口的风采,却不因它的变动而减损。不定的壶口,永动的壶口,悲壮的壶口,给军事家形成防御、给艺术家带来灵感、给船民们带来艰辛、给现代人带来美感的壶口,就这样无所顾忌地奔流着,不知疲倦地呼啸着。

揭底,黄河的未解之谜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心里还回荡着壶口的轰鸣,我们又到了龙的出处——龙门。传说鲤鱼逆流而上,跃过此处就能变成龙,腾云升天。我们此次来这里并没有追踪龙的行踪,而是来探访黄河的又一奇观——揭底。
在黄河龙门河段,当河水流量很大、水里泥沙含量很高时,河床底部的泥沙会被大块大块地掀起来,抛出水面。当地人说,有一次大雨过后,黄河水猛涨,河边的人看到1米多厚成块河底被汹涌的河水带到水面。我们没有亲眼看到,实在难以想象当时的场景,但在短短几个小时里,这里的河床确实被冲刷深了近10米!
这种现象的成因至今未能分析清楚,但它一定发生在河水含沙极多时。我们在老乡家看到,从黄河打上来的一桶水沉淀后竟有一厚层黄土。我们正感叹河水里竟有这么多土时,附近水文观测站的工作人员笑问我们,知不知道河流揭底发生时的泥沙含量。他说,发生河流揭底时,1立方米的黄河水里往往有500—600公斤的泥沙,他们测到的最多一次有上千公斤!那感觉根本不是水里含沙,而是沙土里含水了。

河东,人杰地灵

山西,位于太行山之西,故称山西,又处黄河之东,古称河东。“河东”一词在战国、秦、汉时期特指山西西南部,以现今的运城市所辖区域为主,唐以后指山西全省。在山西本省人的心目中,河东,还是特指运城地区的市县。运城诸县的人们也都以“河东人”自称。
河东地区不但是山西农业经济的重心,而且是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传统悠久、文化名人辈出的地方,用人杰地灵做比喻,一点都不过分。我有机会走访这些古代名人的踪迹,从心底里对这土地产生尊敬之情。
在万荣县的里望乡,有一个叫平原村的村庄。那里的居民一多半姓薛。他们都是明代大学者薛(王宣)的后代,官至礼部左侍郎的薛宣,因秉公廉明而数度退隐和复出。他是宋明理学的传人,又独树一帜,成为“河东学派”的创始人。如今的薛家后代,从薛宣算起,已传至20几代,仅在平原村就有两千多后人。
万荣的通化镇是王通、王绩、王勃这几位隋唐诗人的故里,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更使这祖孙三代的诗文世家名声显赫。镇上的王氏后代们在努力搜寻和保护着先人的遗迹,村里还特地成立了民间“三王研究会”,组织大家一起来研究“三王”的诗歌。他们自费印刷了《“三王”学刊》,整理家故成为这些衣着朴素的村民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名人辈出的河东大地,到处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传承的气氛。仅就黄河边上的永济市一地,就云集了众多的人文古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文武名人。这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诗品》
作者司空图的故里,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鹊楼正在修复中,开放在即,到此游览的人们,可以登高远望,体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位于永济市的普救寺是《两厢记》故事的发生地。莺莺塔上传出的奇妙回声,还有那种清脆的蛙声,吸引着四方游人。

豪雨倾泼过的盛夏,我故地重游,为的是重温大河的神秘。但大河的“河府”里仍空空如也,一览无余。神秘与威严同在,神秘与大美共存。神秘是诱发人类不断追求的因子,大自然的神秘与壮美,也是我们这些困在水泥方块中的现代人那浮躁灵魂能得以小憩的最后一隅。黄河,断流的黄河,你失却了神秘便失去了威严,失去了大美,从而也使我们失去了一块偌大的慰藉心灵的栖息地。   黄河,面对断流的你,我深信,在你干涸的河床下面,仍有我们民族不竭的心泉。你那滞重的赭黄色的波涛,曾拉弯了多少纤夫的背,曾洗白了多少舵工的须发,曾嘶哑了多少舟子的喉头……黄河,你分娩一切又湮没一切,你哺育一切又撕碎一切,你包容一切又排斥一切。因了你的存在,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潜流与你不息的波涛一起翻卷,流过商周秦汉,流过唐宋明清,直灌注入今人的心田。你使圣者垂思,你使圣者彻悟。   黄河,老子从你怀抱里走出,这位睿智无比的老翁,仅用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便诠释了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出了多少“道法自然”的真谛……黄河,庄子从你臂弯里脱出,这位枕石梦蝶的先哲,用外星人一样的耳朵,去闻听我们我们这颗星球上的天籁地音,用心灵去感悟神秘的自然,那灿若云锦了辞章,那汪洋恣四的著述,令今人读来扑朔迷离……黄河,孔子从你的波涛中荡来,这位生前四处碰壁的老头,当今已被世界推为十大哲人为首,一部《论语》,曾被多少代统治者奉为“治国安邦平天下”的主臬……黄河,孟子从你黄土地上站起,这位首先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思想的大儒,把儒家学说推上极致,使孔孟之道,历两千年誉毁而不衰……   黄河,我知道,只有你那气贯长虹的肺活量,才能让李白吟出那飞霆走雷的诗句,才能让冼星海谱出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滂然沛然的乐章……   黄河,当今我们这个民族正处在历史大转型的紧要关口,我们需要黄河大米,需要黄河“毛魛”,需要黄河绒螯蟹,需要你三角洲上那素衣缟服的天鹅……但我们更需要思想,需要智慧,需要精神王国的两大骄子——哲学与诗。黄河,当我们的物质大厦遍地耸立时,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巍我齐高。黄河,面对这个七色迷目、五声乱耳、连空气中也瓢散着物化的浮器之气的世界,我不希望因为你的断流,而使我们这个民族的忧患意识消弥,让哲人停止思索;也不希望因为你的干涸而使诗人关闭了那催人奋袂而起的激情的闸门……   黄河,我还知道,是你的黄涛黄浪黄泥黄土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你横向流淌北方的大野,你纵向雕刻了中国的性格。那带剑的燕客,那抱琵琶的汉姬,是你真正的儿女。你既能使“挑灯看剑”的赳赳武夫,高歌“梦加吹角连营”;也能使低呤“绿肥红瘦”的纤纤弱女,赋一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唱……黄河,你用黄水养育出青海高原那会唱花儿的娇娃,你用黄风抽打出内蒙草原那剽悍的骑手,你用黄浪冲刷出陕北那满脸都是鱼纹皱的坚韧农夫,你用惊涛铸成山东大汉那青铜色的胸膛,你狮子般的气概,赋予我军营士兵那钢铁般的神经,你一泻千里的奔放,注入我油田铁人那地火般喷突的豪情……   哦,黄河,我历史的河,我文化的河,我心灵的河!当我们这个黄皮肤的民族正把握命运的缰绳,紧攥时代的流速,去际会新世纪的大波时,断流,你怎么能断流呢?( by 李存葆 )

  黄河,中国古代也称河,发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除了回答你的问题,还有一篇文章也挺有意思。附送一下吧。

  《从教材地图看“黄河改道”》

  现行高中统一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标出黄河流向的地图共有35幅。在这些图中,最明显的是黄河入海口的变化,北宋之前黄河的入海口均在渤海,北宋以后至1855年在黄海(古代称东海),到1855年又回到了渤海。初中《地理》第三册曾提及“历史上,黄河就曾多次迁徙改道,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却对黄河改道的流向没有说明,那么黄河改道的具体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黄河上中游行进于高原峡谷中,水流急迫,泥沙难以积存。因此,古今河道变化不大。黄河的改道只是发生在河南省孟津以下的下游平原。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因此,每到汛期黄河极易溃决成灾,往往会在低洼地带冲出一条新的河道,这就是所谓的黄河改道。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对黄河决口、改道的记载非常多。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所编《人民黄河》的统计,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改道最北时,黄河水流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时,黄河水经淮河,入长江。总的来看,历史上黄河水灾波及的广大地区,约为其下游的25万平方公里的冲击平原。如果以天津、河南孟津、淮水入海口为顶点画一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内绝大部分地区都留下了黄河的足迹。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之前的多次黄河改道,大都在河南滑县以下的下游,向东北最终流入渤海。1128年,宋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西南决河,黄河入泗水进入淮河,在淮河当时的入海口“夺淮入海”。此后的700多年间,黄河的入海口一直在东海(今黄海)。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东坝头附近的钢瓦厢决口,冲开北堤,往东北流入原来的河道,黄河自此改道东北经今长垣、濮阳、范县、台前入山东,夺山东大清河由利津入渤海。这就是现今地图所见到的河道。此后,民国27年(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的进攻,派军队扒决黄河。6月5日,先将中牟县赵口河堤掘开,因过水甚小,又另掘郑州花园口堤。9日花园口河堤掘开过水。后三日,大河盛涨,“洪水滔滔而下,将所掘堤口冲宽至百余米”。大部分河水由贾鲁河入颜河,由顾河入淮;少部分由涡河入淮。至民国36年(1947年)堵复花园口决口,大河复回故道。
  此外,在地图上还会发现淮河入海口的变化,从前,淮河并不注入长江,它有自己的入海口,是一条完整的河流,黄河夺淮入海之初,两河下游汇流入海。到了公元16至17世纪的明朝,黄河再一次决口,使淮河中下游全部沦陷,苏北淮阴以下的入海河道夷为平地。黄河的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干流及众多支流,河床迅即抬高也成为地上河,淮河之水不得进入下游河道,泛滥成灾。善淤善决的黄河在1855年改道后,干涸之后的旧河床高出平地2至4米,成为沙岗,这便是“废黄河”,也称“黄河故道”,其实是“黄河夺淮之道”。淮河无路可走便涌进洪泽湖再南决入长江,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因此1855年之前淮河有自己的入海口,而后来的地图上再也找不到淮河自己的入海口了。


求一篇关于保卫黄河的文章,不要自己写的,要名人作家写的,什么人都行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