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如何评价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

前几天刚看完这本书,本着书中的思想,学到了就要应用或者输出嘛,这题必须答!

先说我的观点吧,我觉得这本书是本好书,我认同作者的大部分观点。原因嘛:他的很多观点我在不同的好书中都见过,自己在实际中观察的牛人基本也是这样做的。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大牛的很多方法都是相似的,非大牛各有各有的障碍。

先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主要介绍了 整体学习法,我的理解就是在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形成信息网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知识。(可能是因为大脑神经结构也是类似网状结构) 同时介绍了整体学习的一些方法,比喻法和内在化是作者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整体学习的顺序是 获取-> 理解->扩展->纠错->应用。应用和给人讲解(费曼技巧)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掌握知识。 最后还介绍了一些高效率的方法。

为什么我认同他的观点呢,还是让我们举例子说明吧 :)

一、书中还有知乎中的例子

通过这些例子我想说:这些牛人都是通过把知识联系到实际问题,联系到自己,联系到现实生活,来更好地理解知识或解决问题。 知识学习本来就是用来应用的,来解决问题的,而我们却总本末倒置!

先说大家熟悉的吧, @徐强,就是整体学习法的高手。比如他在面试官究竟如何考察求职者的「学习能力」?求职者在平时又该如何培养这种能力?这个答案所呈现的很多观点跟《如何高效学习》是类似的。 从这个问题有哪些书看完后会让人很后悔没有早看到?中,我们会发现,同样是读书,他读书就会把书中学到知识联系的自己实际问题,而我们读书就只是读书,能变成谈资就算不错了。
赵周写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让我对读书的这件事有了另外的理解。他提倡一种拆书的理念,用书中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实际问题,并且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赵周在书中举了不少例子,比如张瑞敏在读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后,联系海尔实际,提出了“海尔日清工作法”等等例子。我在哪些技能,经较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帮助?介绍过拆书的方法。赵周的理念与《如何高效学习》的理念也十分类似,强调联系,应用,非常推荐大家读一下,尤其是在职场中人。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伙人,在《穷查理宝典》中,我们会发现,他的文章总会提到用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讲到他的决策方法时,我们也会发现他决策时运用了各种学科的理念。 查理芒格虽然是个投资人,他写的“人类误判心理学”这篇文章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这些都是为了他更好地决策,解决问题。用跨学科的方式解决问题与“整体学习法”中提到的在不同的知识结构中建立高速公路的理念也是相通的。 对比我们,我们经常会将自己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中,离生活实际越来越远。
费曼,在《别闹了,费曼先生》中我们会发现,同样是抽象的数学物理知识,他看到的却是生活实际,一些图等等。 里面的例子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在《如何高效学习》中,本来就推崇费曼技巧。
乔布斯 ,在斯坦福演讲时候,讲自己以前学的字体,艺术等,后来都串成了线,在以后做的产品中有体现。(大概是这个意思,有点忘) 大牛果然是无论学什么,都能联系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中。
还有好多例子: 在林军的《沸腾十五年》中讲周鸿祎做3721时候,读吴晓波的《大败局》时,他人关注地都是企业如何失败的,而周鸿祎关注是这些企业失败前如何成功的,关注这些企业如何营销的,而这正是他的3721所要学习和面对的。
在李笑来的 《和时间做朋友》中,李也是利用他以前学到的批处理和统计知识来写他的一本畅销书,提高不少效率。
在刘未鹏的《暗时间》中有一篇“跟波利亚学解题”的文章,在文章中提到了联想的方式来解题,这也是一个例子。
这些例子有些是自己凭印象写的,不一定准确,有不准确的请指正。 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在《如何高效学习》的一些原则,方法是蛮有用的,很多牛人都是这么思考、学习的。

二 、自己身边的例子

我们更喜欢生活中的例子,因为感觉离我们很近,印象也更深刻一些。我举几个观察到的例子。

在《如何高效学习》中提到,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是作者最喜欢的自学方式。 在大学的这几年,我亲眼见证了一位同学通过一个个项目成长为一个技术上的牛人。(具体表现是,在我们专业基本所有老师都认识他,同学有什么不懂的都问他,外院有什么项目也经常找他,真的很佩服他) 虽然他经常逃课,上自习的时间也比较少,但是他通过一个个项目把知识整合在了一起,而我虽然总上自习,认真看书,但不得不承认一些专业知识根本不如人家扎实,并且对于自己学到知识总不能运用到实际中,不能和实际问题结合。 就比如说同样学过模电、数电,当电路遇到问题时,他就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最后找到问题,而我经常就只有干听的份,自己的知识完全没和这些联系在一起,只是单纯地应付考试。 虽然自己成绩蛮好,但是不得不承认专业知识不如他。
还是上面那个牛人。我们跟他合作过一个can总线的项目,当时需要做一个硬件系统。我们都没用过altium designer ,没画过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那个同学看了一个简单的画板视频后,直接上手开整了。大概一周多就画好了PCB 发工厂去了。 最后这个电路板是好用的,只有几个小错误。 当时我在想,如果我学的话,估计要先看书,看看各部分的视频,完全弄明白才会去画PCB,效率会慢很多。 他的学习方法是找个小例子让自己有个大体的框架,然后扩展做更难更复杂的,不懂的直接百度谷歌。 对应《如何高效学习》中应该是 建立模型 吧 。好吧,有点牵强。。。
举个自己的例子。虽然自己学习还是有点抓不住重点,缺乏与实际的联系,但在尽量改进了。自己在大学生在学习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写过一些。我算是采用 问问题来把一些知识联系在一起。
最近的例子: 上学期去同济和上交复试,被同济老师问到一个问题自己没答好,问我怎么给小车建模(因为我参加过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 我就有点囧了。 自己虽然学过自动控制原理(自控是我们专业很重要的专业课),但是从来没想过把它和自己做的项目联系在一起,哎。 去上交面试时候也是这样,老师告诉我要把现代控制理论多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由此可见, 将理论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是多么重要!

最后: 我们太多人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给割裂开了(包括我),学到的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

整体学习法(Holistic Learning)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由Scott Young在《Learn More,Study Less》中介绍的。作者是一名学霸,曾经花了1年时间学完号称全美最难的MIT计算机系本科课程,接着又花了3年时间学习了包含数理、经济、语言等其他系的课,效率之高令人仰慕。
难得可贵的是,他把他的学习方法总结出来,并且整理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
使得高效学习并不只是学霸的专利,而成为了通过训练可以复制的方法。
跟其他的学习方法书相比,整体学习法的范围很广,几乎适用于所有学科。另外,作者给出了一套体系,用来解释“为什么这么学”,而不仅仅是“应该这么学”。
本书只有200多页,但是内容很多,而且由于作者“创造”了很多概念,很多名词如果按字面意思去理解会出现偏差,也为翻译带来了难度。这也是为什么要写这篇解读的一个原因,同样也建议大家尽量看原版而不是中文版。
在我们认识整体学习法之前,先想象下电脑是怎么获取知识的。电脑在储存信息时,信息是按顺序一个字节一个字节放入存储中的。当我们需要查找一个文件时,我们首先要有一个目录,然后从一个文件夹到另一个子文件夹,最终找到我们想要的文件。整个过程就好像是我们把东西放到一个套一个的盒子里,然后在一个个打开。
然而人脑并不是这样,人的学习是网状的,所有的信息互相连接,连线越多,我们对它掌握的越牢固。
做一个测试,提到“数学”你会想到什么?即便是数学系的学生,也很难回想起代数、几何、微积分等目录吧。我们可能会想到的是某个公式、某道题目、某个数学老师、甚至是账单或者数独游戏。所有在我们意识和潜意识中的这些点连接起来,构成了我们对“数学”的认知。
Scott Young把类似电脑的学习方法称作“Rote
Memorization”,即整体学习法的反面。很遗憾,大部分学生就是这么学习的。
虽然说把整体学习法称为一个“连连看”的游戏也不为过,但很多时候并非这么容易。为了将整套方法论阐述清楚,作者将整本书分为理论和策略两个部分,拿象棋作为比喻,理论就好像是棋的规则和每个棋子的走法,策略就是具体的战术了。
其中,有三个概念是最为重要的(Constructs(认知领域)、Models(模型) and
Highways(高速公路)),这也是我们用于学习的武器。Constructs指的是一系列连接紧密的认知,每门学科都可以算是一个Construct。就好比是一座城市,有些城市比较繁荣,道路四通八达,这就是掌握的比较好的知识领域;有些城市刚刚起步,只有几条小路,还坑坑洼洼,这是掌握得不好的或新学习的知识领域。
作者列举了三个大多数人所共有的Constructs:1、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这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工具;2、人物关系,大家都爱听故事,故事中就包含了各种人物关系;3、基本数学,视每个人数学水平不同有差异,也是学习很多科目都需要的武器。
Models是Constructs的简化版,也是学习新的知识领域的钥匙。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时,都会用一个比较熟悉的东西来代替它。在课本上经常看到各种模型,就是前辈大神帮我们总结出来的精华。比如高中物理讲原子时,我们见到过汤姆森模型、卢瑟福模型和玻尔模型。如何创建自己的模型,就要发挥大家的想象力了,像作者在学习程序设计时,曾经把各种变量类型看作不同颜色的瓶子。
Highways是不同Constructs之间的连接,而不是Constructs内部的连接。我刚读到这个概念时是非常吃惊的,想象下如果我们在学数学的时候想到语文,学语文的时候想到音乐。事实上,Highways代表了创造力,也是天才思维的体现,即便是看起来毫无关联的领域可能会隐藏着奇妙的联系。比如17世纪前人们都以为电和磁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后来被证明是同一个。当你对一门学科感到无法理解时,寻找跟之前学过的学科的联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学习被分为6个阶段(Acquire、Understand、Explore、Debug、Apply和Test)。Acquire指的是信息的获取,通常是听课或者阅读。如何提升获取的效率,需要注意简化、大量、快速这三个方面。
Understand指的是对信息的理解,这种理解是最基本的。比如勾股定理,在Understand阶段只要知道a^2+b^2=c^2(a,b,c>0)就行了,不涉及推导、展开和应用。Acquire和Understand是学习最基本的阶段,也是后面阶段的前提。很多学生学到这个阶段就停止了,而对整体学习来说,学习才刚刚开始。
Explore是整体学习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将各种信息和概念相互连接,需要创建模型以帮助我们简化和扩展新学到的内容。我们需要思考更多问题,还是拿勾股定理举例,它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公式中每个变量的含义是什么,改变其中一个变量会发生什么,它能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发生联系,等等。发现了吗,即便手上没有参考书和习题册,也能够花上好长时间来学习这个定理,好奇心会指引我们继续向前。
Explore是个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的阶段,有三个方向可以探索:1、深度,它是从哪儿来的,怎么发现的,为什么这样表述。深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需要大量时间,但也是弄明白一个知识点最好的方式。
2、横向,这个领域还有哪些知识点与它发生联系。比如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或同一人物又发生了什么事。比如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就选择了在同一年份,不同人物和视角切入,对历史进行探索和分析。横向探索往往不需要花很多时间,但需要一点想象力,有时老师或书本都能给予我们启发。
3、纵向,将看起来完全不相关的信息中,寻找出相似的模式。比如我们在学习电流的概念时,会拿水流来做比喻。纵向探索是最难的,也就是在不同的Constucts之间建立Highways的过程,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
Debug阶段是帮我们纠错的。在之前的阶段我们创建了很多连接,这些连接可能是不精确的。比如我们能用水流来解释电流和电压,但是在交流电的情况下这个类比可能就没这么好用,需要为它增加限制条件。另外有时候我们也会做错误的连接,比如把beautiful拼成了beeutiful,这时候就需要重新回顾,检查并去掉那些错误。
Apply是把学习变得完整的最后一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课堂教育中,这一环经常是缺失的,这时候需要我们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实践。好比看了再多商业书籍都不如自己创业学得更快,前者只能让你了解社会,而后者真正让你感受社会。
Test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段,而是贯穿在其他5个阶段之中的。我们平常做题、考试就是。每个阶段我们都可能碰到问题,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在哪个阶段,碰到哪些问题都不尽相同。通常Test并不需要太复杂的工具,只需要保持良好的习惯,自觉完成练习。
学科间是想通的,但不同学科又有各自的特点。根据每门学科信息结构的不同,作者分为Arbitrary、Opinion、Process、Concrete、Abstract 5种。每种类型的难点不一样,也会采用一些不同的学习技巧。
Arbitrary指的是一系列没有太强逻辑性的信息集合,英语单词、地理名称、历史年份等都属于此类。Arbitrary的特点是非常容易理解,但由于没有太多需要探索的内容让我们很容易遗忘,比如现在恐怕很少有人能记得起一战发生的时间了吧。Arbitrary信息主要是靠记忆,整体学习法并不能帮到很多,采用连接、定桩、压缩等记忆方法可以有效学习这类信息。
Opinion指的是观点类的信息,政治、哲学、经济等学科都有这类信息。比如中学政治书中的唯物和唯心两大观点的碰撞。它的难点主要在Acquire阶段,找到一些共性比单纯记忆会更有效。速读和图表是学习这类信息的有效方法。
Process指的是那些需要实践操作的信息,比如写程序,做手工等。Process的课程的关键是动手操作,不过了解它的原理、模型和背景也能够更好的指导我们实践。具像化、类比、图表、模型纠错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这类信息。好处是一旦掌握了,就很难遗忘。
Concrete和Abstract是一对孪生兄弟。Concrete指的是形象的信息,Abstract指的是抽象的信息。很多学科都同时包含这两种信息,又各有侧重,比如相比生物来说,物理更偏向Abstract一边,但生物中也包含诸如酶、神经元和化学反应等抽象的内容。大部分方法对学习Concrete信息都有作用。而对于Abstract信息,如何把它变成Concrete信息是第一步,具象化和类比都是有效的方法,模型纠错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大部分学生都会有那么几门讨厌的课程,有可能是因为太难,有可能是因为太枯燥,也有可能是不喜欢任课老师的讲课风格。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抱怨之前想想能否将这门课程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联系起来。比如前几天看到有老师用LOL作为案例来教授数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作者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而不是为了在考试中拿高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作者会想方设法为该门课程的学习创造应用场景,比如学计算机时写软件,学财务时记账,学历史时将其用于当代国际关系模拟,学外语时甚至特地跑到这个国家生活一段时间。由于对知识更深入的掌握,使得在考试中拿高分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而在国内,我看到太多的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做题、背书,就是为了通过考试,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
相比机械记忆和题海战术,学习是有更高效的方法的,在使用这些方法前,先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学习的目的进行反思,从而指导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是学习高手之所以能够成为高手的原因。就好比当年清政府即便“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不能避免被列强分割的命运,而只有将上层建筑变革,才能指引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最后再次向大家推荐下《Learn More,Study Less》这本书,它的第一部分已经拆解完成。大家也可以试试能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第二部分作者分享了一些他的学习技巧,下期我们继续拆

前几天刚看完这本书,本着书中的思想,学到了就要应用或者输出嘛,这题必须答!

先说我的观点吧,我觉得这本书是本好书,我认同作者的大部分观点。原因嘛:他的很多观点我在不同的好书中都见过,自己在实际中观察的牛人基本也是这样做的。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大牛的很多方法都是相似的,非大牛各有各有的障碍。

先说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主要介绍了 整体学习法,我的理解就是在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形成信息网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知识。(可能是因为大脑神经结构也是类似网状结构) 同时介绍了整体学习的一些方法,比喻法和内在化是作者认为比较好的方法;整体学习的顺序是 获取-> 理解->扩展->纠错->应用。应用和给人讲解(费曼技巧)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掌握知识。 最后还介绍了一些高效率的方法。

为什么我认同他的观点呢,还是让我们举例子说明吧 :)

一、书中还有知乎中的例子

通过这些例子我想说:这些牛人都是通过把知识联系到实际问题,联系到自己,联系到现实生活,来更好地理解知识或解决问题。 知识学习本来就是用来应用的,来解决问题的,而我们却总本末倒置!

先说大家熟悉的吧, @徐强,就是整体学习法的高手。比如他在面试官究竟如何考察求职者的「学习能力」?求职者在平时又该如何培养这种能力?这个答案所呈现的很多观点跟《如何高效学习》是类似的。 从这个问题有哪些书看完后会让人很后悔没有早看到?中,我们会发现,同样是读书,他读书就会把书中学到知识联系的自己实际问题,而我们读书就只是读书,能变成谈资就算不错了。
赵周写的《这样读书就够了》 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让我对读书的这件事有了另外的理解。他提倡一种拆书的理念,用书中的知识来解决自己实际问题,并且提供了可行的方法。赵周在书中举了不少例子,比如张瑞敏在读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后,联系海尔实际,提出了“海尔日清工作法”等等例子。我在哪些技能,经较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帮助?介绍过拆书的方法。赵周的理念与《如何高效学习》的理念也十分类似,强调联系,应用,非常推荐大家读一下,尤其是在职场中人。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伙人,在《穷查理宝典》中,我们会发现,他的文章总会提到用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讲到他的决策方法时,我们也会发现他决策时运用了各种学科的理念。 查理芒格虽然是个投资人,他写的“人类误判心理学”这篇文章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这些都是为了他更好地决策,解决问题。用跨学科的方式解决问题与“整体学习法”中提到的在不同的知识结构中建立高速公路的理念也是相通的。 对比我们,我们经常会将自己局限在自己的专业中,离生活实际越来越远。
费曼,在《别闹了,费曼先生》中我们会发现,同样是抽象的数学物理知识,他看到的却是生活实际,一些图等等。 里面的例子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在《如何高效学习》中,本来就推崇费曼技巧。
乔布斯 ,在斯坦福演讲时候,讲自己以前学的字体,艺术等,后来都串成了线,在以后做的产品中有体现。(大概是这个意思,有点忘) 大牛果然是无论学什么,都能联系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中。
还有好多例子: 在林军的《沸腾十五年》中讲周鸿祎做3721时候,读吴晓波的《大败局》时,他人关注地都是企业如何失败的,而周鸿祎关注是这些企业失败前如何成功的,关注这些企业如何营销的,而这正是他的3721所要学习和面对的。
在李笑来的 《和时间做朋友》中,李也是利用他以前学到的批处理和统计知识来写他的一本畅销书,提高不少效率。
在刘未鹏的《暗时间》中有一篇“跟波利亚学解题”的文章,在文章中提到了联想的方式来解题,这也是一个例子。
这些例子有些是自己凭印象写的,不一定准确,有不准确的请指正。 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在《如何高效学习》的一些原则,方法是蛮有用的,很多牛人都是这么思考、学习的。

二 、自己身边的例子

我们更喜欢生活中的例子,因为感觉离我们很近,印象也更深刻一些。我举几个观察到的例子。

在《如何高效学习》中提到,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方式是作者最喜欢的自学方式。 在大学的这几年,我亲眼见证了一位同学通过一个个项目成长为一个技术上的牛人。(具体表现是,在我们专业基本所有老师都认识他,同学有什么不懂的都问他,外院有什么项目也经常找他,真的很佩服他) 虽然他经常逃课,上自习的时间也比较少,但是他通过一个个项目把知识整合在了一起,而我虽然总上自习,认真看书,但不得不承认一些专业知识根本不如人家扎实,并且对于自己学到知识总不能运用到实际中,不能和实际问题结合。 就比如说同样学过模电、数电,当电路遇到问题时,他就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最后找到问题,而我经常就只有干听的份,自己的知识完全没和这些联系在一起,只是单纯地应付考试。 虽然自己成绩蛮好,但是不得不承认专业知识不如他。
还是上面那个牛人。我们跟他合作过一个can总线的项目,当时需要做一个硬件系统。我们都没用过altium designer ,没画过原理图和印刷电路板。那个同学看了一个简单的画板视频后,直接上手开整了。大概一周多就画好了PCB 发工厂去了。 最后这个电路板是好用的,只有几个小错误。 当时我在想,如果我学的话,估计要先看书,看看各部分的视频,完全弄明白才会去画PCB,效率会慢很多。 他的学习方法是找个小例子让自己有个大体的框架,然后扩展做更难更复杂的,不懂的直接百度谷歌。 对应《如何高效学习》中应该是 建立模型 吧 。好吧,有点牵强。。。
举个自己的例子。虽然自己学习还是有点抓不住重点,缺乏与实际的联系,但在尽量改进了。自己在大学生在学习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写过一些。我算是采用 问问题来把一些知识联系在一起。
最近的例子: 上学期去同济和上交复试,被同济老师问到一个问题自己没答好,问我怎么给小车建模(因为我参加过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 我就有点囧了。 自己虽然学过自动控制原理(自控是我们专业很重要的专业课),但是从来没想过把它和自己做的项目联系在一起,哎。 去上交面试时候也是这样,老师告诉我要把现代控制理论多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由此可见, 将理论联系到自己的生活,自己要解决的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是多么重要!

最后: 我们太多人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给割裂开了(包括我),学到的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


如何评价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视频

相关评论:
  • 13842575659如何评价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
    费鹏哀答:使得高效学习并不只是学霸的专利,而成为了通过训练可以复制的方法。跟其他的学习方法书相比,整体学习法的范围很广,几乎适用于所有学科。另外,作者给出了一套体系,用来解释“为什么这么学”,而不仅仅是“应该这么学”。

  • 13842575659如何评价斯科特·扬的《如何高效学习》
    费鹏哀答:先说我的观点吧,我觉得这本书是本好书,我认同作者的大部分观点。原因嘛:他的很多观点我在不同的好书中都见过,自己在实际中观察的牛人基本也是这样做的。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大牛的很多方法都是相似的,非大牛各有各有的障碍。

  • 13842575659如何高效学习作文
    费鹏哀答:《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作者斯科特扬被称为天才,作为加拿大学生的他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大学专业为商业学,课余时间自学编程,参加演讲,开设博客,10天拿下袋线性代数,12月内自学完成4年的MBA计算机科学的33门课程。 是什么让一个人更聪明,怎样算作聪明完全取决于自己怎么看,而斯科特扬在书中用自己的一套学习理论,阐释...

  • 13842575659书籍《如何高效学习》作者斯科特.扬请问里面说的结构,模型,高速公路...
    费鹏哀答:结构是一系列联系紧密的知识。结构就好像是你思想中的一座城市。结构好,那么这些城市一定会死道路四通八达、路面整洁而交通井然有序,虽然车水马龙,却从不见交通堵塞。结构差就像城市简陋,道路不畅,乱建一气,违章建筑,豆腐渣工程,修了半截,孤零零的一条,这样的城市里行走,迷路是必然的。所以,...

  • 13842575659如何高效学习,斯科特·扬
    费鹏哀答:1、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

  • 13842575659你和天才的差距,其实只有一点点
    费鹏哀答:斯科特·扬在家用了12个月,通过互联网完成了四年麻省理工大学33门的计算机课程,节省了150万的大学学费。事实证明了,费曼技巧不只是理论上可行,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想太过麻烦,或者下意识里认为这些方法对自己没用,是假的,导致了错过了这一高效学习的技巧!其实,关于学习上面的捷径太多太多,就比如...

  • 13842575659如何10天搞定线性代数,一年完成麻省理工计算机全部33门课
    费鹏哀答:有效的学习方法胜过题海战术,高效的学习思维便可事半功倍。学生也好、职员也罢,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做什么样的工作,都要秉承着“空杯”的心态学习更多的知识,死记硬背是最傻的方法,大家都不提倡。今天小编就带微友们感受一下《如何高效学习》的作者斯科特·扬(Scott·Young)分享的高效学习方法 文章很长,十分受用,...

  • 13842575659创业者如何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
    费鹏哀答:畅销书《如何改变习惯》的作者、高效学习者斯科特·扬(Soctt Young)的观点,他曾用1年的时间学完麻省理工学院4年制的计算机科学课程。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呢?他总结了3种技巧:第一,写下计划,做出承诺。一个月最好只改变一个习惯,因为意志力有限,同时进行两到三个,大多都会失败。当你习惯遵守对...

  • 138425756591年读完麻省理工4年本科,花2000美金, 斯科特·扬告诉你学霸的成长之路...
    费鹏哀答:斯科特·扬(Scott Young),1988年出生在加拿大。从高中开始放学后就几乎不学习,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全班第2名的成绩毕业。读大学时,他每天学习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但他的平均成绩总保持在A以上。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商科毕业后,正好他遇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网络公开课,在2011年10月,他在他的博客上...

  • 13842575659哪本学习方法书比较好
    费鹏哀答:3、《学习的艺术》,作者是维茨金;4、《如何高效学习》,作者是斯科特·扬;5、《博赞学习技巧》,作者是博赞;6、《学习的真相》,作者是杨大;7、《穷查理宝典》,作者是查理·芒格;8、《暗时间》,作者是刘未鹏;9、《谈谈方法》,作者是笛卡尔;10、《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作者是...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