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活板原文及翻译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一、原文(出自北宋 沈括《梦溪笔谈·技艺》):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二、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

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扩展资料

一、关于《梦溪笔谈》的创作背景及相关情况

作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宋元丰五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元_三年)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因为作者沈括在梦溪园完成作品。笔谈,则是由于平时和客人在园内交谈,作者经常将“与客言者”记录于册,友朋聚散无常,时长日久,作者觉得好像自己是“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故用名“笔谈”。

二、作者简介

沈括(1031年—1095年)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_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_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



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语文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篇篇经典的古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上的瑰宝。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求活板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赏析

《活板》一文语言朴实、简洁、准确。

全文着重说明活板的制作、印刷过程,解释胶泥刻字的性质特点,少有修饰性词语,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再说简洁,如“胶泥刻字,薄如钱唇……火烧令坚”,寥寥数语,就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活字的材料、形状和加工方法。《活板》只用三百多字,便将我国板印书籍的历史,活字版的创造、发明、用法、功效以及胶泥活字的优点解说得清楚明白。文中还多次用了代词“之”,如“为之”“炀之” “帖之”“贮之”等,它们都分别指代相应的实物,这就减少了内容的重复,有助于行文的'简洁。用词准确也是本文显著的优点。如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松脂等物)软化凝结,将铁板置于火上或火旁烘烤,用“炀”;为了便于拆版,用猛火高温使药物熔化,用“熔”。“燔土”的“燔”也是烧的意思,和“烧”是同义词,所以用“燔”,避免用词重复,体现了文言的美感与不生厌。“烧”、“炀”、“熔”、“燔”这些词用得都准确、贴切。

《活板》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字词翻译

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模板印刷。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盛,大规模地。为,做。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始,才。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自:别自,另外。

具:准备好。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以:用来。

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每韵为一帖(tiè),木格贮(zhù)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帖,标签,名词。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奇(jī)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随即,很快地。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纹理,质地。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来。

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讫(qì):终了,完毕。

拂(fú):擦拭,掸去。

殊不:一点也不。

予:我。

群从(cóng):堂兄弟及侄子辈。

《活板》全文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毕升(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求活板原文及翻译视频

相关评论:
  • 19132647022活板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傅砌砍一、原文:《活板》作者:沈括 朝代:宋代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

  • 19132647022活板文言文及翻译
    傅砌砍一、原文(出自北宋 沈括《梦溪笔谈·技艺》):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

  • 19132647022活版文言文翻译 活版原文
    傅砌砍2、原文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

  • 19132647022活板重点句子翻译
    傅砌砍活板重点句子翻译如下: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 19132647022活板的翻译及原文
    傅砌砍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 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 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

  • 19132647022《活板》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傅砌砍这篇说明文,用平实浅近的文字介绍了我国科技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全文分成三段:第一段,简介雕板印刷的历史;第二段,具体说明活字和活板的制作、用法、优点及用胶泥烧制字模的原因 (这一段是全文重点所在);第三段,交代毕异所制活字的下落。在介绍活板印刷这一新事物时,作者始终抓住这种新印刷术的...

  • 19132647022活板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傅砌砍文章总结:中国古代的活板印刷术在唐代尚未普及,但五代时期已开始应用于五经的印刷,之后的典籍大都采用此技术。庆历年间,平民毕升的创新尤为突出,他用胶泥刻字,字薄如钱,每字一个印模,通过火烤使其坚硬。印刷时,先用松脂、蜡和纸灰覆盖铁板,再以字模排列,迅速制作多板交替印刷,效率极高。字...

  • 19132647022《活板》 原文及翻译
    傅砌砍随着时代的推进,活板印刷逐渐普及,成为典籍出版的主要形式。到了庆历年间,平民毕升的创新性发明——活字印刷术,更是让这项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印薄如铜钱边缘,经火烧后变得坚硬,然后在铁板上排列,借助松脂、蜡和纸灰等材料进行印刷。印刷过程中,活字可以根据需求快速更换...

  • 19132647022活板原文及翻译
    傅砌砍接下来,印刷工人将活字和凹版放在印刷机上。当印刷机开始运转时,活字和凹版被压入印刷纸张中,留下印刷的图像和文字。这个过程可以重复多次,以获得更深的颜色和更清晰的图像。操作步骤 要进行活板印刷,您需要准备以下材料和工具:-活字和凹版 -印刷机 -印刷纸张 -印刷油墨 -印刷刀 下面是进行活板...

  • 19132647022《活板》翻译及原文
    傅砌砍活板的工艺独特,以胶泥为原料,将每个汉字精细刻画成薄如铜钱边缘的字模,再经过火烧使其坚硬。印刷时,先在铁板上覆盖一层松脂、蜡与纸灰的混合物,然后将字模一个个压印上去。这种方法的出现,标志着印刷技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使得书籍的制作更为灵活和高效。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