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凤阳花鼓》属民歌的哪一类?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主要表达了什么诉求?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凤阳花鼓属于什么类型的民歌?~

凤阳花鼓 安徽曲种。
形成于安徽省淮河两岸。明清两代,由于凤阳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乞讨。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清人赵翼《陔余丛考》中《凤阳乞者》条写道:“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当年凤阳花鼓演唱者多为妇女,往往是姑嫂二人对唱。一人系细腰鼓,一人提碟形小锣,称为花鼓女。演唱时,一般是二人坐在一条板凳上坐唱,段落之间敲锣击鼓,无丝弦伴奏。后来又演变出一种双条鼓代替细腰鼓,即演唱者左手执小鼓,右手持双鼓箭击鼓。花鼓艺人从各地带回了多种民间歌曲和音乐,逐渐丰富了凤阳花鼓的声腔,并演变出多种歌舞形式,但都以传统的花鼓调为基础。最原始的唱词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传说这首歌词是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凤阳之后传唱起来的,含有动员贫苦农民揭竿而起的意思,因而代代相传。凤阳花鼓流传南北很多地区,对各地的曲艺在曲调、表演形式等方面都产生过一些影响。凤阳花鼓没有长篇传统书目,演唱内容多为爱情故事。唱法比较自由,重点词句可以重唱,有时连说带唱。

形成于安徽省淮河两岸。

《凤阳花鼓》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

创作背景: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府。由于凤阳府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府。

又因明清两代,由于凤阳府(今皖北地区)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求生。

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明末流传范围继续扩大,表演盛况空前。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有的甚至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活动。

《凤阳花鼓》表达了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扩展资料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一直以来,凤阳县的孩子们还在节庆时跳这一地方特色的舞蹈,保持着古城的特色。

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凤阳花鼓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赞誉。

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传统民间歌舞表演,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成为我国传统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 ,鼓锣间敲。

  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另有一首流传深广的是“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凤阳花鼓近年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赞誉。

  一直以来,凤阳县的孩子们还在节庆时跳这一地方特色的舞蹈,保持着古城的特色。 

  凤阳花鼓的由来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安徽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但是,这里却有几样东西很出名。其中之一就是凤阳人的绝活——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可是,在当时凤阳年岁丰收时,仍然有人唱着凤阳花鼓出走他乡谋生,清代顾见龙绘“花鼓演唱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其实,当时的凤阳也并不是每年都闹灾荒,出走他乡据说还另有原因:在明朝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为了要充实自己故乡凤阳的富裕,下令把江南富庶地方的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有钱人家十四万户迁移到凤阳,不准他们返回原籍。那些人家不敢违反皇帝的禁令,但又想回乡扫墓探亲,只好在冬季借口年荒,打鼓唱曲卖艺回乡,来年春季再回凤阳。随后相沿成俗,不论丰收灾荒,仍要到江南去唱一番“花鼓”。凤阳花鼓又以这种卖艺的形式走遍了四方。 

  《凤阳花鼓》是一首皖北民歌,又称《凤阳歌》。其产生的背景有多种说法:

  一,说它来自民间歌舞,是安徽民间歌舞“打花鼓”中的歌曲;安徽花鼓又称为“双条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历史上,由于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一有灾情,老百姓便四处逃荒、沿路乞讨,其乞讨的手段之一就是身背花鼓,手执小锣,边敲边舞边唱,所唱的曲子大都是当地的秧歌、小调,因这种歌舞形式最早流行于凤阳,故又称凤阳花鼓。

  二,说它来自明代戏曲,依据是清乾隆年间的戏曲集《缀白裘》第六集梆子腔《花鼓》中出现了这首歌(词与本首民歌基本相同,故略),并被称为《凤阳歌》;因为这段词出自明万历年间周朝俊所编传奇《红梅记》,故有人说《凤阳歌》产生于明代。但从安徽与明都南京相距很近,而且歌词中有直接讥讽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内容以及明代文字狱十分残酷这几点来看,似乎不大可能。所以,说它流行于明末清初较为妥切。至于歌舞与戏曲孰前孰后,恐怕也还应该说是歌舞在前为妥。如乾隆年间赵翼《陔余丛考,凤阳乞者》所载:“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此书叙述的流传背景和歌唱内容应该是较为可信的注脚。

  其曲调共四个乐句,首句中的两个句逗都以“Mi(3)”作尾音,而后面的三个乐句都结束于“Re(2)”音,形成乐句结束音“一边倒”的趋势,这在以“起承转合”为典型结构原则的汉族民歌中是较为少见的。四句共同构成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不仅“掩盖”了同音结束的“不足”,反而使之成为民歌文献中手法大胆的一个范例。另外,每唱完“正词”段落后,再一连补唱四个“冬冬冬冬呛”,并仍然结束于“Re(2)”音,既突出了花鼓的特征,又使结束音更加稳定。歌曲反复时第一、二乐句作的一些变化,是作曲家任光1935年在影片《大路》中引用原民歌时所作的改动,这一改动使原曲增加了新的光彩,也为后人所接受。

《凤阳花鼓》是一首皖北民歌,

其产生的背景:历史上,由于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一有灾情,老百姓便四处逃荒、沿路乞讨,其乞讨的手段之一就是身背花鼓,手执小锣,边敲边舞边唱,所唱的曲子大都是当地的秧歌、小调,因这种歌舞形式最早流行于凤阳,故又称凤阳花鼓。


安徽的《凤阳花鼓》属民歌的哪一类?它的创作背景是什么?主要表达了什么诉求?视频

相关评论:
  • 19645484070凤阳花鼓是哪里的民歌
    巴习阮凤阳花鼓还被称为是双条鼓,刚开始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姑嫂两个人,一个人击锣,一个人击鼓,那么凤阳花鼓是哪里的民歌?凤阳花鼓安徽的民歌,在明清时代的时候就已经很流行,这首歌是属于民间小调。歌词里面所代表的意思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当时居民处于明清初朝的时候,生活情况很艰苦,并且还暗讽朱元璋,...

  • 19645484070凤阳民歌属于皖南民歌吗
    巴习阮属于。凤阳民歌属于皖南民歌,因为凤阳民歌是安徽省的汉族民歌。凤阳花鼓中的凤阳歌是凤阳民歌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19645484070下列五首民歌属于什么地区
    巴习阮<<太阳出来喜洋洋>> 四川重庆石柱县民歌 <<凤阳花鼓>> 安徽省淮河民歌 <<祈蒙山小调>> 是沂蒙山小调,山东临沂.被定为临沂市市歌。<<北京的金山上>> 藏族民歌 <<茉莉花>> 多种版本流传,各省都有自己的茉莉花.流传最广的要数江苏的<<茉莉花>>....

  • 19645484070安徽民歌有哪些
    巴习阮安徽民歌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皖江民歌 皖江民歌主要流传于安徽省长江流域,其中包括著名的《凤阳花鼓》、《巢湖渔歌》等。这些歌曲旋律优美,富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它们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情感世界,是安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2. 徽州民歌 徽州民歌是安徽民歌中的一大类别,主要流传于黄山...

  • 19645484070凤阳花鼓是哪里的民歌?
    巴习阮1. 凤阳花鼓是安徽省凤阳地区的传统民歌,它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特色。2. 这种艺术形式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其最初的表演形式是由两位女性艺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搭配演唱小调。3. 《凤阳歌》是凤阳花鼓中的经典之作,歌词反映了当地历史上一段困苦的时期,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4. 清代文献中描述...

  • 19645484070说凤阳,道凤阳是哪首民歌歌词
    巴习阮《凤阳花鼓》是源自中国安徽省的一首著名民歌,尤其在明清时代颇为流行。这首歌曲属于民间小调,其中描述了安徽省凤阳县在明朝初期居民的艰苦生活。歌词中暗指朱元璋没有很好地关照他的故乡百姓,导致他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四处谋生。据说朱元璋在建国之初曾减免凤阳十年的徭赋,但在歌中仍表达了百姓的困苦和不...

  • 19645484070著名的安徽的《凤阳花鼓》是属于下列的哪一类型?
    巴习阮著名的安徽的《凤阳花鼓》是属于下列的哪一类型?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成瘾食物?匿名用户 2013-05-13 展开全部 一、简介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 19645484070安徽地方戏民间小调有那些
    巴习阮安徽地方戏民间小调主要包括凤阳花鼓、皖南小调、巢湖民歌、淮北小调等。凤阳花鼓是安徽民间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小调之一。它起源于明朝时期,以独特的唱腔和节奏感著称。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欢快的歌舞,也有富有生活气息的叙事。皖南小调主要流传于安徽的南部地区。它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

  • 19645484070凤阳花鼓是哪里的民歌?
    巴习阮凤阳花鼓和黄梅戏是安徽的两大文化瑰宝。前者的代表作就是这首〈凤阳歌〉,后者的代表作就是〈夫妻双双把家还〉,相对来说,〈凤阳歌〉更能够被传唱。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 ,鼓锣间敲。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

  • 19645484070安徽的民歌有哪些
    巴习阮安徽的民歌有很多,主要包括《凤阳花鼓》、《皖江渔鼓》等。《凤阳花鼓》《凤阳花鼓》是安徽凤阳地区的传统民歌,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这首歌描述了凤阳地区的生活场景,通过歌唱与舞蹈的结合,展示了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歌曲旋律欢快,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皖江渔鼓》《皖江渔鼓》是流传于安徽沿江...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