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李典是个什么样的人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史上李典是什么样的人物?~

李典,字曼成,曹操手下将领。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巨野)人。史载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

李典(174~209,一说180~215),字曼成,曹操手下将领。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钜野)人。史载李典深明大义,不与人争功,崇尚学习与高贵儒雅,尊重博学之士,在军中被称为长者。李典有长者之风,官至破虏将军,三十六岁去世。魏文帝曹丕继位后追谥号为愍侯。 中文名:李典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钜野)主要成就:指挥逍遥津之战获胜李典年少好学,博览群书,有才华。从父李乾,早期跟随曹操破黄巾、击袁术。吕布袭兖州的时候,曹操派李乾回老家乘氏安抚民众。李乾手下有几千家宾客,当然是吕布拉拢的对象。就派出薛兰、李封试图招降李乾,李乾不从,遂为薛李二人所杀。当时的兵马是父死子继,李乾死后,其子李整继之,李整死后李典成为了其所率领的数千部曲的领袖。后跟随曹操平定兖州有功,任中郎将,离狐太守。当时李典最多只有二十二岁(杀薛李时是195年,李典最早死于209年,李典死时36岁,他当中郎将的时候也最多只有22岁),即得此高位,可以推断出所立功并不小。 良将之才   后来曹操攻击袁谭、袁尚,李典和程昱负责运军粮,当时走的是水路。袁尚既派高干率军驻守在河上断绝水道。运输队不得过,曹操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让李典水路走不通就走陆路。高干大概是看到对面的只是曹军的运输队,没有放在眼里,又有地利,防备比较松懈。李典由此看出了敌军有可乘之机,认为敌军自峙地利,防守松懈,装备少,攻之必破。说服程昱及其他将领渡河进击高干,大破之,打通了通往曹军主力的水路。按年份算,当时李典也就是二十出头一点,有此胆色,有此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说已是良将之才。   在演义中有一场著名的博望坡战役,而历史上确实是有这么一场作为原型的战役,不过主角并非诸葛亮,而是刘备,这场战役里面获胜的是刘备军。但可以说,如果领兵的是李典而不是夏侯惇,获胜的也许是曹军。刘备北侵,李典跟随夏侯惇对付刘备。刘备见大军到,遂把军营烧掉退兵。夏侯惇领兵追袭,李典看出其中有诈,劝道:“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惇以及曹营里著名的另一位智将于禁却都看不出如此浅显的道理,想是恃着兵多,以为可以用大石压死蟹的方式把刘备军打垮,傻乎乎的就猛追了下去。于是毫无悬念的就中了埋伏,最后还是李典带着兵去把夏侯惇救出来。 大公无私   由于数次立功,李典升迁为捕虏将军,后迁破虏将军。到后期,李典被曹操派到合肥,与张辽,乐进一起率七千多人镇守合肥,防御孙权,曹操自己就跑去打张鲁了。老实说这七千多人实在是少了点,以这三人的身价和东吴的威胁少说也得给个三五万的。大概曹操是想着自己刚刚攻打完孙权,孙权不敢妄动的原因吧。可惜曹操前脚刚走,孙权立马拉了十万人就把合肥给围了。面对此危机,张辽认为等得援军到,合肥也守不住了,应该主动出击。虽然李,乐,张从来就不和(还有个于禁,张,于,乐三人互相都看对方不顺眼),但李典却没有拘泥于私仇,慷慨激昂的说:“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他这样说,看来仇还是挺深的)遂与张辽精选八百人,攻击吴军,一度逼退东吴军。这就是著名的逍遥津之战,这一战打乱了吴军的阵脚,大长了魏军士气。吴军围城十余日,见没有破城的机会,只有撤走。当然这场仗首功应归在战斗中勇猛无匹的张辽,但同样不计前嫌出战的李典也同样功不可没。 英年早逝  很可惜的是,这样的将才却英年早逝,三十六岁就死了。否则他的成就必不低于他的好搭档乐进。他的功绩也受到了领导者的肯定,曹芳做皇帝的时候在曹操的宗庙里面留了一个位置给李典,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绩。   三国志是这样评价他的“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这就是李典,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如果一个人只有三十六岁就被部下称为长者,他的品德和为人是可想而知了。而且他不与诸将争功,这也许就是他一直职位都不算太高的原因,但这有什么呢,他的智谋可以看出并不逊色于曹魏的大部分将领,而且如果他不是早死,必定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就。 [编辑本段]李典生卒考四种说法  李典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但大都是终年三十六岁,具体资料如下:   辞海(历史分册.中国古代史)   李典:(174--209):三国山阳钜野(今属山东),字曼成,初招集宗族宾客数千家,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军(约191--193年,若李典生年正确,当不足二十岁).任中朗将,迁捕虏将军.后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击破孙权的进攻.   资治通鉴(215年)   八月,孙权率众十万围合肥。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馀人屯合肥...   三国志张辽传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太祖   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   (曹操征张鲁是215年).   李典传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祯嗣。   又:典从父干,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190--193),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192),又从击袁术(193),征徐州(194). 三点思考  思考1:辞海,资治通鉴,三国志至少有其一错误.   思考2:逍遥津之战在215年,应无疑,李典应该也参加此战.初平中(190--193)年,李典随曹操,192年正式出场.若李典殁于215年,他当生于180年(三国志.李典传:年36薨).192年李典13岁,而在此之前,"典从父干,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   似不合理.   思考3:209年,孙权第一次进攻合肥,不利,撤退.当时张辽,李典,乐进应该也在. 四种可能  可能1:李典生于174年,三国志李典"年三十六薨"误(或为四十六,或其他),以讹传讹,以至此后所有与李典生卒年份有关的史料均误.   可能2:李典生于174年,三国志李典"年三十六薨"正确,所指破孙权一战为209年孙权第一次进攻合肥.这样三国志张辽传,资治通鉴均误.   可能3:李典非生于174年,三国志李典"年三十六薨"正确,逍遥津一战正确,则李典从曹操年龄,绝不可能超过13岁.(逍遥津215年8月,若李典亡于215年,则生于180年,192年时不过13岁)   可能4:其他原因. [编辑本段]李典传原文  《三国志 魏书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记载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於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魏书曰: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太祖善之,故试以治民之政。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安民。太祖击谭、尚於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於壶关,击管承於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原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馀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祯嗣。文帝践阼,追念合肥之功,增祯邑百户,赐典一子爵关内侯,邑百户;谥典曰愍侯。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陈寿:李典贵尚儒雅,义忘私隙,美矣。 [编辑本段]历史年表  李典早年跟随从父李乾效力于曹操。   [194年] 吕布手下薛兰,李封招降李乾,李乾不肯,被杀。曹操让李乾子李整统领李乾兵,跟从曹操平兖州诸县,有功,迁青州刺史。李整死后,李典调离颍阴令,为中郎将,统领李整的部队,迁离狐太守。   [200年] 曹操与袁绍相拒官渡,李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袁绍破,用李典为裨将军,屯安民。   [202年] 曹操击袁谭、袁尚于黎阳,使李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和魏郡太守高蕃将兵屯河上,绝水道,曹操对李典、程昱说:“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李典与诸将议曰:“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   [203年] 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李典从夏侯惇拒之。刘备烧屯假意逃走,夏侯惇率诸军追击之,李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惇不听,与于禁追之,李典留守。夏侯惇等果入贼伏里,与战不利,李典往救,刘备望见救至,乃退。   [204年] 李典跟从曹操围邺,邺定,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209年,一说215年] 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张辽欲出战。乐进、李典、张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张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李典好学,品行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年三十六薨,子李祯嗣。文帝践阼,追念合肥之功,增祯邑百户,赐典一子爵关内侯,邑百户;谥李典曰愍侯

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鹿人。通篇《演义》,他的出场不可谓不多,但很少有独当一面的时候,鲜有突出战绩,书中关于他的出彩描写也不多,大都时候是“忽两路军从山后杀出,一路李典,一路某某”之类的话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助手加副将的类型,给读者容易留下一种“此人平庸”的成见,更有人诋毁其“乃鸡肋将佐 ”。

  非也。李典实际上是曹营中极其重要的一员,更因为风格类型迥然不同于其他将领,深受曹操器重。且在年少时即追随曹公,共患难同安危,经历大小无数战役。作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将领却又中年崩殂,曹魏损失之巨,只可从后来司马氏用兵点将捉襟见肘可见一斑。张合、曹真年纪较李典尤长,既为都督大将,倘典仍在,岂非元帅乎?

一、年少有为,才高志坚

  李典本一书生,年少好学,博览群书,颇有才华。而且家庭成分很好,是东汉末年河北的世袭地主。其父亲李乾,早期即跟随曹操组军攻剿黄巾起义。《三国志》有一段关于李乾的记载:吕布突袭兖州的时候,曹操派李乾回老家乘氏安抚民众。李乾手下有几千家宾客,当然是吕布拉拢的对象。就派出薛兰李封试图招降李乾,李乾不从,遂为薛李二人所杀。当时的兵马是父死子继,李乾死后,李典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其父所率领的数千部曲的领袖。也许在之前李典就已经在军中供职,或许此时才正式加入曹军。但李典没有发挥特长成为一介谋士,而是选择了统军作战,殊为不易。

  李典参加的第一次战役就得以获胜,且手刃仇人。他和曹操一起攻击薛兰,李封,大破之,并击退吕布的援军。曹操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指定他长期跟随身边。接下来在平定兖州之乱的战役中有功,任中郎将,离狐太守。

  《演义》中李典是第一批加入曹军的将领,仅次于铁哥们乐进,比曹仁夏侯敦等人还要早。按照现在的说法,他也算的上是“元老级人物”了。可也许谁都不敢相信,当时李典拜中郎将时最多只有十六岁,参军的时候更早,大概刚刚超过现在的兵役年龄线(杀薛李时是195年,逍遥津战役是215年,李典死时 36岁,即使逍遥津战役后马上就死,他当中郎将的时候也最多只有16岁)。这般弱冠少年,即已经是统率万余人的大将,怎不叫人佩服称奇。

  再想想三国其他的少年英雄,陆逊出道时21岁,只是一个幕府,周郎、马超都是过了二十岁才开始统军。至于张辽拜中郎将时年龄不详,但既然跟随吕布那么多年,年龄肯定不小(辽典不和,有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即使后来曹营将才如云,李典年龄虽幼,却因早年参加队伍,始终稳居大将之列。而且李典志向坚定,是曹操信赖并重点培养的对象。

二、另类将领,智勇双全

  曹操的兵员构成以北方人尤其河北、山东人为主,将领大都善勇力,稍乏智谋。李典虽是河北人,但却和不少江东、蜀汉将领一样,以智谋取胜。张合虽亦有机巧,在临阵形势的判断上,却较李典差之甚远。

  有两个相似的地方,张合追赶诸葛亮的撤军,立功心切,孤身犯险,误中埋伏,被流矢射死。而李典也有一次类似的追击行动,却能够冷静对待,全身而退。在博望坡战役中,虽然最终刘备军获胜,但充分体现了李典的智慧。如果领兵的是李典而不是夏侯敦,获胜的也许是曹军。李典跟随夏侯敦征讨刘备,刘备见大军到,把军营烧掉退兵。夏侯敦领兵追袭,李典看出其中有诈,劝道:“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夏侯敦以及曹营里另一位名将于禁却都看不出如此浅显的道理,想是恃着兵多,以为可以用大象踩死蚂蚁的方式把刘备军打垮,傻乎乎的就猛追了下去。于是毫无悬念的就中了埋伏,最后还是李典带着兵去把焦头烂额的夏侯敦救了出来。

  还有一次,曹操攻击袁谭袁尚,李典和程昱负责运军粮,当时走的是水路。袁尚派高蕃率军驻守在河上断绝了曹军的水道。运输队不得过,曹操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让李典看着办,水路走不通就走陆路。高蕃看到对面的只是曹军的运输队,没有放在眼里,又有地利之便,防备比较松懈。李典由此看出了有可乘之机,认为攻之必破,对程昱及其他将领进行了耐心的说服工作,达成共识,渡河进击高蕃(注意,说服的是以胆略和智谋出名的程昱),大破之,打通了曹军的水路。按年份算,当时李典也就是二十出头一点,有此胆色,有此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说已是良将之才。

  有时候就连曹操也发现不了的问题,李典也能一眼识破。吕布用计赚曹操入濮阳城,欲将之一网打尽。来到空城下,众将无人生疑,意图一拥而入,唯有李典说到:“主公且在城外,容某等先入城去。”操喝曰:“我不自往,谁肯向前!”遂当先领兵直入……好一个李曼成!已经看破敌人诡计,却为了既照顾曹操的生命,又照顾曹操的面子,甘愿自己代赴危难,其勇气之佳、待主之忠、处理方法之巧妙,可想见!无奈曹操彼时的智力指数有限,与典韦等“勇士”自送虎口,被一场大火烧的狼狈不已。

  李典不但有极强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直接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大将,每每身先士卒,冲杀在前,给手下将士以极大鼓舞(别忘了他是书生出身,估计没怎么练过武功把势)。在逍遥津大战中,张辽抢尽风头,却别忘了李典的功劳,把孙权赶得跳桥、凌统逼得跳水,后来又率人困住虎将徐盛,都是他的杰作。书生拜大将,勇猛何惧哉,只可惜这是他在这三国中最后的发光场景了。

  实际上李典立功很多,尤其是和好搭档乐进在一起的时候,更有攻无不克的架势,两人联手先后战胜顽敌高干、管承。李典也因此功升迁捕虏将军,后迁破虏将军。

三、儒雅好贤,谦逊礼让

  三国志是这样评价他的“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一个人年纪轻轻被部下称为长者,受到拥戴,不单单是他的资历老,更有他谦和的人格感化他人的原因。一个军事将领,怀儒雅之量,自身有文化,又懂得尊重知识分子,很有现代行政管理的意识,属于现代型军事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他的传记中写了这么一件事:
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曹操)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人口居邺。太祖嘉之。

  李曼成真国之栋梁也。在这乱世三国,把一族亲人统统送到都城,一方面增加都城的人气,一方面作为“人质”,以明自己的不二忠心。在受到太祖表扬,把他比作先贤时,又谦虚答谢,说自己胆小愚鲁,功劳微薄,要尽全力报答“过厚的待遇”。这份谦逊之风,三国中更有谁人有?连庞统这样的文士尚且争功,更不要说其他的武将了。

  最能体现李典大度不争功的例子还是逍遥津大战。李典被曹操派到合肥,与张辽,乐进一起率七千多人镇守合肥,防御孙权,曹操自己就跑去了打张鲁。这七千多人对抗孙权十万大军,实在太少。面对危机,张辽认为等得援军到,合肥也守不住了,应该主动出击。虽然李乐和张从来就不和(不知道什么原因,三人应该都是有风度的人物啊),但李典却没有拘泥于私仇,慷慨激昂的说:“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遂分派任务,自己甘愿做张辽的副手,与张辽精选八百人,共同杀出城来攻击吴军,逼退东吴军,打乱了吴军的阵脚,大长了魏军士气。吴军围城十余日,见没有破城的机会,只有撤走。这次大战是曹军的经典战役,应该说,曹操能把三个有矛盾的人放在一起,说明他了解李典的风格道德,关键时刻一定会先公后私,摈弃前隙。

四、命如流星,国之大憾

  很可惜的是,这样的将才却英年早逝,逍遥津大战后不久病死,年仅三十六岁。已他一生作为来看,如多活几十年,成就必不低于他的好搭档乐进,魏国的军事政治形势也许会有另一番气象。曹操手下文武大员颇多,然年轻者少,文止有郭嘉,武有李典等少数,曹操“欲以后事托之”,无奈天不怜英才,两人在赤壁前后分别故去,实为国之大憾也。直到后来,曹家皇帝一直没有忘记李典,曹丕说:“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曹芳做皇帝的时候在曹操的宗庙里面留了一个位置给李典,肯定了他一生的功绩。

  《三国志》将这位“国之爪牙”列为十八卷十魏将之首,评价甚高。李典未列入五良将之列,一则英年早逝,二则其谦逊礼让,甘居末功。典既有此风操,后人又何须复为其抱不平!但感叹其不假年而已。

  河北壮士出世家,从戎书生亦果敢。
  心怀忠勇刀枪来,身赋雅量谈笑去。
  合肥城畔绝孤影,丞相军前呼长者。

  <<三国志>>是这样评价他的“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这就是李典,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如果一个人只有三十六岁就被部下称为长者,他的品德和为人是可想而知了。而且他不与诸将争功,这也许就是他一直职位都不算太高的原因,但这有什么呢,他的智谋可以看出并不逊色于曹魏的大部分将领,而且如果他不是早死,必定可以获得更高的成就。
  李典,字曼成,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省钜野县南)人。李典叔父李乾,有豪气,聚合了宾客数千人,住在乘氏(今山东省钜野县西南)。汉初平(汉献帝年号)年间,率领许多人追随曹操,在寿张(山东省阳谷县东南)击败黄巾贼;又跟随曹操远征徐州,###袁术。吕布之乱,曹操派李乾回到乘氏,去安抚那附近的县城;当时吕布手下的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想要联合李乾一起叛乱,李乾不答应,于是被杀。曹操派他的儿子李整继续带领李乾的军队和其他将领一起攻打薛兰、李封。薛兰、李封被打败后,又跟随曹操平定兖州,立了功劳,升为青州刺史。李整死了以后,李典被调为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县治)县令,为中郎将,带领李整的军队,后来又升为离狐(今河北省东明县东南)太守。
  当时,曹操和袁绍两军在官渡(今河南省###县东北)相持不下,李典率领他的同宗族和部属,运送粮饷供应军需。袁绍打败以后,曹操升他为裨将军,驻守在安民(今山西省襄垣县北),曹操在黎阳(今河南省濬县东北)攻打袁谭、袁尚的时候,派李典和程昱由水路运送军粮,正好袁尚派魏郡(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南)太守高蕃带兵屯驻在河上,断绝水路,曹操下令给李典、程昱说:“如果船运不能过来,就改由陆道。”李典和其他将领商议道:“高蕃军队的装备少,但是依恃着有水阻隔,兵士有懈怠之心,这时候去攻打,一定能得胜。本来军人是服从命令不可擅自主张,但是如果有利于国家,虽然自己专权,也无可厚非,我们应该立刻攻击敌人。”程昱也同意李典的看法,于是大军就向北渡河,攻打高蕃。大败敌人,水路也就因此而畅通无阻了。刘表派刘备向北进军,到了叶县(今河南省叶县);曹操派李典跟随夏侯惇去抵抗,有一天刘备突然放火烧了营区然后退走;夏侯惇立刻要带兵追击。李典说:“贼兵无故撤退,我怀疑一定有伏兵。南边的道路狭窄,草木又深,不可以派兵追击。”夏侯惇不听,和于禁一路追杀下去,李典留下来防守。夏侯惇果然陷入敌人埋伏的阵地中,战况非常不利,李典于是率军前往增援,刘备看见援军到了,才撤兵而去。他又跟随曹操围攻邺县(今河南省临漳县西),邺县平定之后,又和乐进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县东)围攻干,在长广(今山东省莱阳县)攻打管承,都把敌人打败了,因此升为捕虏将军,封为都亭侯。李典的宗族以及他的军队一共有三千多众,住在乘氏,李典上书自愿全部迁到魏郡,曹操笑着说:“你是钦慕耿纯,要效法他吗?”李典拜谢说:“我生性驽钝胆怯,功绩又少,可是朝廷给我的爵位与宠赐太过优厚,我实在应该要尽我全族人的力量为国家效劳。而且现在战争还没有停止,也实在该充实郊野以内的地方,这样才能控制四方,我并不是要效法耿纯。”于是就把家族和部众一共一万三千多人迁到邺县居住。曹操嘉许他,升他为破虏将军。他又和张辽、乐进屯驻在合肥(今安徽省安庆道),孙权率领大军把他们团团围住,张辽奉曹操谕令,要出兵应战,可是乐进、李典、张辽等,平时不太能和睦相处,张辽怕他们不肯听从,李典感慨地说:“这是国家大事,只看你定的计策如何?我怎么可以凭个人的恩怨,而忘掉国家大义呢?”于是带着军队和张辽共同击退孙权。曹操增加他的封邑一百户,连同以前的封邑共三百户。
  李典喜欢学问,尊重儒雅之士,又不和其他将领争功,敬重贤士、大夫,态度谦虚,好像处处不如人的样子;军中大家都称他为长者。李典三十六岁去世,他的儿子李祯继承他的职位。曹丕登帝位,追念李典在合肥的功绩,于是增加了李祯的封邑一百户,赐封李典的一个儿子为关内侯的爵位,封邑一百户。颁赠李典谥号为愍侯。

你可以查一查三国志李典传


历史上的李典是个什么样的人视频

相关评论:
  • 13951134249李典的气运实在是差 人生总是“差一步”
    朱背纯所以,对于李典来说,因为官至破虏将军,所以在武将官职上比不上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后将军徐晃。李典虽然被曹操收编,成为他账下的原因大将,可是终其一生都没有被封为五子良将。主要还是因为这个人的运气实在是差,他的能力是有的,可是机遇却不怎么样,且自身也...

  • 13951134249除了五子良将,还有哪些人可以比肩他们?
    朱背纯李典参加过博望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李典也是看出了蜀汉的计谋,劝阻夏侯惇不要追击刘备,不但是夏侯惇并没有才拿李典的意见,所以最终被斩杀,由此可见,李典确实是有先见之明的,同时也是有军事才能的。02、文聘文聘原来是刘表手下的将领,后来曹操占领了荆州之后,文聘也是最后一个投降的。文聘同样也是...

  • 13951134249李典以800步兵破敌十万,却为何带万名族人背井离乡?
    朱背纯李典,是阿谁时期的异数。他是一个儒雅忠厚的念书人,是一个智勇兼备的将军,是一个忠贞为国的志士,是一个从菏泽巨野走出的热血勇士,一个襟怀全国的男儿。在曹操诸将中,他算得英年早逝者,如一颗流星,划过史书的天空,留下本人的亮光。现代社会普通“以子为贵”,特别是宫庭,妃子都想方设法想...

  • 13951134249李典工具人带多少兵
    朱背纯李典工具人带三千兵。在历史上,李典的兵力并不是很多,他以勇武闻名,曾多次参与战斗却未杀敌,因此被称为“工具人”。他曾率领三千人与赵云、关羽、张飞等人的军队交战,虽然被击败,但成功逃脱。因此,李典在战斗中的表现并不是特别出色,但他的勇气和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 13951134249在曹操手下的将领中,哪一位最没用?
    朱背纯原来李殿是公务员,但曹操认为李殿是一个可以造的人,所以他提升李殿为官,并开始接管军队。李典入伍以后,功劳就不多了。但由于李典谦虚,李典在博望坡之战等战役中多次看穿了敌人的诡计。李典本人,以他的能力,本可以升到更高的位置。但是李典英年早逝,享年36岁,李典是历史上最不重要的人物之一。...

  • 13951134249曹操手下有哪些大将,和敌将交手,曹操还总是让人助战?
    朱背纯夏侯惇这个人和别的将领有所不同,因为他不仅擅长于治军打仗,更擅长与治学,并且为人简朴,虚心求教。夏侯惇还善于治理民政,新修水利,为百姓铺路架桥,引水灌溉农田,为曹操的大后方的稳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就是这样一个大将,死后家中却无多余之财,两袖清风,为国为民。深受百姓的爱戴。

  • 13951134249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吕布...
    朱背纯B项“遂”:副词,于是,就。C 项“乃”:副词,才\/副词,竟然。D 项“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10、B(李典提出率宗族部曲迁徙到魏郡,并不是担心太祖降罪自己。)11、(1)李典生性驽钝怯懦,功劳低微,但封赏的爵位和受到的思宠太重,确实应该 全宗族的人都来贡献才能 。(2)...

  • 13951134249李典是个老好人,为何会和张辽不和,两个人谁有问题?
    朱背纯还有一点就是当年李典和张辽两人搭档,曹操让张辽统帅大军,但是李典却只负责押运物资,李典很早就跟随曹操,算是曹操最早的一批员工,而张辽只是后期才投奔曹操,但是张辽的位置比李典高,虽然李典是个儒雅的将领,不喜欢争功,但是在职场上,两个人相互比较,相互竞争也是很正常的。不过不管怎么样,两个人...

  • 13951134249说说菏泽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朱背纯孙膑,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人,孙武后人。小时候我们语文课本上的《田忌赛马》就是描述孙膑足智多谋的。孙膑拜鬼谷子为师,一生与其同门师兄弟庞涓斗智斗勇,并且很悲惨地被庞涓挖去髌骨,不能行走,除了师兄弟之间的故事,留给子孙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孙膑兵法》。一生之中,参与的重要闻名战役有桂...

  • 13951134249李典和张辽的关系很不好,他们二人是因为什么原因结怨的?
    朱背纯那么,李典和张辽二人是因为什么原因结怨的呢?两人的仇恨,主要是李典对张辽。李典有个叔叔,叫李乾,跟着曹操。结果吕布派人想要招降他,没有成功后,将其杀了。张辽很早就在吕布手下为将,估计诛杀李乾的时候,张辽也是帮凶之一,所以作为李乾的侄子,李典就恨上了张辽。李典是山东巨野人,家族在当地...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