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独孤求败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介绍一下独孤求败…~

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和笑傲江湖中提及的一个人物,实际上他并没有出现在书中,只是杨过和令狐冲都是无意中发现了他独创的独孤九剑(那时他已经去逝很久),并且就此武功大长,书中说独孤求败在世是打败所有世间高手,欲求一败而不得。

独孤求败是金庸笔下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其剑术的造诣在金学众多顶尖剑术高手中决不作第二人之想。虽然金老如此的吝惜笔墨,不肯多着了一丝的文笔在他的身上,但在《笑傲江湖》和《神雕侠侣》中若隐若现间不经意而流露出的种种神来之笔还是令人不禁对其神思遐往:
一人一剑行走天下,欲求一败而不得,英雄肃首,长剑空鸣,只好仰天长啸葬宝剑,神雕相伴渡余生。已悟尽,剑中乾坤;只道是,寂寞无奈;乐往悲来,凄然伤怀。
到最后,求败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磋!借用王维《终南别业》中的一语相赠: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文学作品是一种以情动人的东西,它通过打动读者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并且联系与读者的不同人生经历,从而使读者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武侠作品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必然也要印证这种规律。但是读者又从独孤求败这一形象里获得了什么感情和经历的共鸣呢?
无我之境!
这里的无我之境绝不再仅仅是武学中的无我的悟性和对无我的洞悉,这其中的无我之境传递到读者这里,已经因读者各自人生经历和自身修养的不同而不断的演变为对人生的无我。无我之境是清代诗人王国维首先提出的。他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以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同时提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金庸先生的独到之处既演绎这一无我之境在他的浩瀚武学中,在中华传统文化底蕴里,从而也开创了焕然一新的新境界,“无我无形,无我无心,无我无招,无我无敌。”这一新的开创在后来者新派武侠小说家古龙那里又一次的得到了验证和新的注释。
独孤求败既是无我之境的开山鼻祖。王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孱孱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金庸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与万种招式里寻破绽,在千般武艺中览漏洞。以无招破有招,有我之境重招式,无我之境重运用。”在这里我们不由得与武侠小说的发展趋势做一比较-----武侠小说的发展大抵上经历了由重人物到重情节再到人物和情节并重,不适合小说的成分相应减少的一个过程------武侠小说到了金庸这里一越而达到了顶峰,出现了以郭靖、箫峰为代表的侠之大者,以令狐冲、狄云为代表的隐士,以及独孤求败和张三丰为代表的开创性人物的形象和启迪后来的写作技发,从而完成了这一质的飞越的独孤求败是金学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不是主人公的主人公,是金学书外的主人公。
独孤求败的淡然登场却又振聋发聩,一个新的时代和风格随之而来,遍查金庸的十几部小说,在独孤求败处着墨屈指可数,并且都是侧面描写,使人们无从具体考究其人其事,只是从后来者杨过和令狐冲的绝世风采里略为瞻仰一番而已。更多的是无尽的想象-----不世之概,时时如见----众多的读者和金庸一起完成了对独孤求败这一人物性格的塑造。“既已心动,则均矣!”杰出的作家在创作时除了体验人物的感情以外,更多的还渗透了作家本人对人物的爱憎,在读者和作家之间,对于独孤求败这一形象的感情共鸣其实又远较作品中的人物来的丰富和强烈。
对独孤求败的评价远不如金学中的其他人物来的多,因为金庸是在用一种新的、尝试性的笔法来写他,新的写作风格和以往大有不同,或者说实际上独孤求败这一形象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建的,作品中只是完成了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要靠读者用自己的不同的人生去注释,而每一个读者对其的不同注释又注定了不可能达成共识,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缤纷复杂的认识体现了真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独孤求败这一形象正是试图去拴识人的本性,无我之境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的境界:要求自己-----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必自我压抑、自我克制------自我克制和自我压抑是同人类追求全面、自由的发展相背驾驰的,因而人们渴望独孤求败那种仗剑纵横天下、欲求一败而不得的生活,向往那种英雄寂寞、古今一人的岁月,在独孤求败身上,人们实现了幻想。而金庸的高明也就在对其的写虚而不写实,让人们无从寻找出此人的日常生活、身世背景,由是达官贵人可以想象,凡夫俗子亦可憧憬,独孤求败可能系出名门望族、世代显赫;也可家图四壁,黎民布衣,“越是能在漫长的年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已以最大感动的,其成就也就越高。”独孤求败,求的是无我之境,败的人生本性。
古往今来的英雄只此一人可称寂寞矣!
参考资料:http://www.booksir.com/books2003/cnread1/net/zpj/g/goldenwolf/000/002.htm

独孤求败这个人物,恐怕是金庸笔下最出名的未出场人物了。这个人物的出名 之处,一来在于他那极富个性的名字(据某估计,多半是他成名后自己改的);二来是他那传说中无敌于天下以致于求一败而不可得的剑术,因此而造就出来 的两位隔世传人男主角----杨过和令狐冲。不过,也许是因为他的两个隔世传人过于“脓包”的缘故罢,至少在所有男主角中,他们的武功算不得最出类拔萃的,因此有人认为独孤求败的武功也不过如此。
由此,某决定对独孤求败的剑学之道做一番考证,以博诸位一桀,或者换一种说法:供批判用。
既然是考证,就难免要引经据典。而关于独孤求败最为详尽且被认为是可靠的“文献记载”的就莫过于他自己在“剑冢”上的题字了。
根据该“文献记载”,我们知道独孤求败一生用过五种不同的剑,分别为无名利剑、紫薇软剑、玄铁重剑、木剑乃至无剑。这五种不同的剑,事实上代表了独孤求败剑学的五个不同境界,在此不妨分别名之以:利剑级、软剑级、重剑级、木剑级和无剑级。
首先来考察一下“利剑级”。
“独孤九剑”显然是属于这个级别的武功,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用玄铁重剑是根本无法施展“独孤九剑”的。而在独孤求败的剑冢题词中,对无名利剑又有如下评语:“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弱冠前”即二十岁以前。很难想象一个二十岁不到的年轻人能自创出“独孤九剑”这样的剑术,即便将这一创作的时间推迟到“软剑级”阶段,即三十岁以前,仍有其不合理性。据某认为,剑术的创造是一个
经验积累的过程,有点类似于围棋的定式,是经过无数前辈高手推敲琢磨后才逐渐完善的一种体系结构。而看过《笑傲江湖》的人都该知道,“独孤九剑”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完善的武学体系结构,其中包括了总诀、破剑式、破刀式、破掌式等等极具完备性的武学理论。作为个人,要创造这样一个完整的武学体系,需要极其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不管怎么说,一个三十岁不到的年轻人都是几乎不可能拥有这么高的经验和见识积累的。武学奇才如张三丰也须到百岁之后才能自创太极剑和太极拳(这是一个以柔克刚的武学体系,相当完备,而且发前人所未想,不愧为一代大宗师),相比之下杨过三十多岁时自创的“黯然销魂掌”则不过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毫无体系可言。
由此不难断言,“独孤九剑”最有可能是独孤氏的家传武学,正如慕容氏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大理段氏有“一阳指”和“六脉神剑”一样,而且就剑法的名称来分析,也是家传武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独孤求败非常幸运地出生在这个武学世家,因此在二十岁不到的年纪就学会了这套家传绝学,得以仗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然而,独孤求败毕竟有其过人之处,他在二十岁左右时,便跨入了他剑术造诣的第二个境界“软剑级”。
关于这柄软剑,独孤求败的题字颇耐人寻味:“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从表面上看,将“误伤义士”归咎于软剑的“不祥”,并将其“弃之深谷”,似乎实在有失高手的水准。然而仔细推敲一下,仍不难发觉其合理性。
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独孤求败弃利剑而就软剑的原因。
众所周知,“独孤九剑”是一种很容易达到“无招”境界的剑法,但达到“无招”的境界后又会如何呢?令狐冲在未学“独孤九剑”前就曾问过风清扬一个颇有创见性的问题:如果对敌的双方都达到了“无招”境界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风清扬显然是从没想过这个问题的,为了不致被后辈小儿问倒而显得很没面子,就以一句“当今之世,这等高手是难找得很了”敷衍搪塞过去了(这位太师叔显然是很不负责任的:P),就因为这句话令狐冲日后可吃了大苦头,与东方不败的一战几乎送掉小命。独孤求败当时显然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而非常自然地,他也会想到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无招相较,快者胜。”(令狐冲在与东方不败一战中之所以大吃苦头,正是因为对手太快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独孤求败为什么选择软剑了,软剑的优点正在于其轻盈快捷,可以获得比对手更快的速度。
然而凡事有利亦有弊,剑过于快了往往就难以收发自如,起初独孤求败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剑法已渐入魔道(很有可能还因为江湖中人称他为“剑魔”而沾沾自喜),直至发生了那桩“误伤义士”的“恶性事故”。
关于如何会“误伤义士”,书中虽然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其产生的结果(即令独孤求败将“紫薇软剑”定义为“不详”之物而“弃之深谷”,并由此开创了“重剑级”的新境界)来看,该是与“软剑级”剑术无法收发于心有关。由此看来,独孤求败将紫薇软剑“弃之深谷”的行动,事实上代表了独孤求败对“软剑级”这段武学弯路的摒弃,和另起炉灶的决心,颇有一点“觉今是而昨非”的味道。而将“误伤义士”直书于剑冢之上,又足见其坦当磊落之意,非常人所能及也。
(题外话:独孤求败很有可能就在这段时期,将“独孤九剑”传与了那位“义士”的后人,以致于这套剑法日后能传到风清扬手上,而杨过所见到的剑冢却没有任何关于剑谱的记载。)放弃“软剑级”这一剑学歧途之后,独孤求败以多年实战经验的总结,终于悟出了“以拙胜巧,以重压轻”的剑学至理,从而对其祖传剑法作出了第一次实质性的突破。
之所以称之为“实质性的突破”,是由于作为独孤家祖传剑法“独孤九剑”最高境界的“无招”,在“重剑级”这一剑学新境界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基础。
《神雕侠侣》中对杨过初练玄铁重剑的情形有如下一段描写:“如此练剑数日,杨过提著重剑时手上已不如先前沉重,击刺挥掠,渐感得心应手。同时越来越觉以前所学剑术变化太繁,花巧太多,想到独孤求败在青石上所留‘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字,其中境界,远胜世上诸般最巧妙的剑招。他一面和神雕搏击,一面凝思剑招的去势回路,但觉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比如挺剑直刺,只要劲力强猛,威力远比玉女剑法等变幻奇妙的剑招更大。”
从这一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所谓“越是平平无奇的剑招,对方越难抗御”事实上正是“无招”境界的自然体现。以杨过这般轻狂跳脱的性格(据笔者认为,杨过的性格极不适合练“重剑级”的剑法,获此奇遇者若是换作少年时的郭靖的话,其所领悟的武学真谛将远多于杨过),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由神雕督促着练剑,尚能在数日之中就达到了“无招”的境界。(确切地说,杨过终其一生都未能在武学理念上达到“无招”的境界,但却在使用玄铁剑时自然而然地把“无招”应用到实践中去了。)这不能不说是“重剑级”剑法的奇妙之处。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这段充满了自信与豪气的题字,说明在正当壮年之时创立了“重剑级”剑学的独孤求败在当时实已无敌于天下了。
然而学无止境,独孤求败开始寻求对自我的超越。“四十岁后,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正是这段历史的写照。
关于如何用木剑胜过重剑,曾经引发了杨过如下的思考:“玄铁剑重近七十斤,这柄轻飘飘的木剑要能以轻制重,只有两途:一是剑法精奥,以快打慢;一是内力充沛,恃强克弱。”
这两种方法显然都是不对的。“剑法精奥,以快打慢”已倒退回了“利剑级”和“软剑级”的水准,不作考虑;而“内力充沛,恃强克弱”也仅适用于“重剑级”,倘若对敌双方都是“独孤求败”,用这种方法较量的话,败的必然是那个使木剑的“独孤求败”,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木剑胜重剑”了。
杨过显然是照后一种方法练的,所以虽将木剑练得颇有声色,但成就也就仅止于“重剑级”而已。这点在他与金轮法王的那场决战中就得到了证明,当时他空手与金轮法王交战,又要救郭襄,明显处于下风,于是便开始后悔过于托大没带玄铁剑,可见他当时的武功仍需借助玄铁剑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所以仍属“重剑级”的范畴。
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木剑级”呢?百年后的另一位武学大宗师张三丰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太极剑法的“以柔克刚”、“以我之钝,挡彼之无锋”。武当山上,张无忌以木剑迎战方东白的倚天剑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真髓。但张无忌本人的武学修养并没有达到“木剑级”的水准,他和杨过一样是在他人的指点之下将这些高深的武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所以日后会被波斯明教的“风月三使”以一些奇招怪式杀得大败。独孤求败当年在海潮之中练剑,面对大海无穷无尽的威力,终于悟出了“以柔可刚”的道理。用木剑与玄铁剑相斗,使木剑者只要不去直撄玄铁剑之锋,一味与之缠斗。时间一长,使玄铁剑者必然真力衰竭,此时使木剑者就必胜无疑了。此即木剑胜重剑之法。由此,独孤求败达到了“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的境界。
神雕跟随独孤求败日久,虽知其练功之法,怎奈口不能言,只能将杨过拉到海边,让他自行领悟。可惜的是杨过悟性太差,只知一味靠蛮力与海浪拼斗,虽将内力练强了不少,但于武学修养上,却是一点长进也没有,无怪他始终没能达到“木剑级”的境界。
最后,独孤求败提到“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这所谓的“无剑胜有剑之境”不难理解,当是指“无形剑气”而言的了。
剑术练到这种程度,与前面提到的几个级别相比,作个不太确切的比喻可算是洋枪大炮相对于冷兵器之间的区别了。而且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与段誉的“六脉神剑”又有所不同。其一,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是自创的,与段誉学自图谱的“六脉神剑”相比,其难易程度自不可同日而语;其二,“六脉神剑”尚有剑招,而独孤求败的“无形剑气”则显然是无招的,其高下又有分别。
由此可见,独孤求败真正的高明之处,在于其深不可测的武学修养。如果说,《天龙八部》中那位无名老僧是金作中内力修为最为高深的人,那么若论武学修养之最,则非独孤求败莫属。杨过和令狐冲不过学了其九牛一毛,就足以独步武林,足见所谓“呜呼!群雄束手,长剑空利,不亦悲夫!”云云,绝非瞎吹牛皮之语。

独孤求败是金庸笔下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其剑术的造诣在金学众多顶尖剑术高手中决不作第二人之想。虽然金老如此的吝惜笔墨,不肯多着了一丝的文笔在他的身上,但在《笑傲江湖》和《神雕侠侣》中若隐若现间不经意而流露出的种种神来之笔还是令人不禁对其神思遐往:
一人一剑行走天下,欲求一败而不得,英雄肃首,长剑空鸣,只好仰天长啸葬宝剑,神雕相伴渡余生。已悟尽,剑中乾坤;只道是,寂寞无奈;乐往悲来,凄然伤怀。
到最后,求败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磋!借用王维《终南别业》中的一语相赠: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文学作品是一种以情动人的东西,它通过打动读者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并且联系与读者的不同人生经历,从而使读者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愉悦。武侠作品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必然也要印证这种规律。但是读者又从独孤求败这一形象里获得了什么感情和经历的共鸣呢?
无我之境!
这里的无我之境绝不再仅仅是武学中的无我的悟性和对无我的洞悉,这其中的无我之境传递到读者这里,已经因读者各自人生经历和自身修养的不同而不断的演变为对人生的无我。无我之境是清代诗人王国维首先提出的。他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以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同时提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金庸先生的独到之处既演绎这一无我之境在他的浩瀚武学中,在中华传统文化底蕴里,从而也开创了焕然一新的新境界,“无我无形,无我无心,无我无招,无我无敌。”这一新的开创在后来者新派武侠小说家古龙那里又一次的得到了验证和新的注释。
独孤求败既是无我之境的开山鼻祖。王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孱孱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金庸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与万种招式里寻破绽,在千般武艺中览漏洞。以无招破有招,有我之境重招式,无我之境重运用。”在这里我们不由得与武侠小说的发展趋势做一比较-----武侠小说的发展大抵上经历了由重人物到重情节再到人物和情节并重,不适合小说的成分相应减少的一个过程------武侠小说到了金庸这里一越而达到了顶峰,出现了以郭靖、箫峰为代表的侠之大者,以令狐冲、狄云为代表的隐士,以及独孤求败和张三丰为代表的开创性人物的形象和启迪后来的写作技发,从而完成了这一质的飞越的独孤求败是金学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不是主人公的主人公,是金学书外的主人公。
独孤求败的淡然登场却又振聋发聩,一个新的时代和风格随之而来,遍查金庸的十几部小说,在独孤求败处着墨屈指可数,并且都是侧面描写,使人们无从具体考究其人其事,只是从后来者杨过和令狐冲的绝世风采里略为瞻仰一番而已。更多的是无尽的想象-----不世之概,时时如见----众多的读者和金庸一起完成了对独孤求败这一人物性格的塑造。“既已心动,则均矣!”杰出的作家在创作时除了体验人物的感情以外,更多的还渗透了作家本人对人物的爱憎,在读者和作家之间,对于独孤求败这一形象的感情共鸣其实又远较作品中的人物来的丰富和强烈。
对独孤求败的评价远不如金学中的其他人物来的多,因为金庸是在用一种新的、尝试性的笔法来写他,新的写作风格和以往大有不同,或者说实际上独孤求败这一形象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建的,作品中只是完成了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要靠读者用自己的不同的人生去注释,而每一个读者对其的不同注释又注定了不可能达成共识,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缤纷复杂的认识体现了真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独孤求败这一形象正是试图去拴识人的本性,无我之境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的境界:要求自己-----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必自我压抑、自我克制------自我克制和自我压抑是同人类追求全面、自由的发展相背驾驰的,因而人们渴望独孤求败那种仗剑纵横天下、欲求一败而不得的生活,向往那种英雄寂寞、古今一人的岁月,在独孤求败身上,人们实现了幻想。而金庸的高明也就在对其的写虚而不写实,让人们无从寻找出此人的日常生活、身世背景,由是达官贵人可以想象,凡夫俗子亦可憧憬,独孤求败可能系出名门望族、世代显赫;也可家图四壁,黎民布衣,“越是能在漫长的年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已以最大感动的,其成就也就越高。”独孤求败,求的是无我之境,败的人生本性。
古往今来的英雄只此一人可称寂寞矣!

独孤求败精研一生的剑道大致可分为利剑、软剑、重剑、木剑、无剑五重境界。

第一重:青锋利剑。青锋利剑是独孤求败刚出道时所用之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利剑级更重于形,年少轻狂,锋芒毕露,恃此宝剑之“利”横行无忌,此为独孤九剑的第一重境界。

第二重: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三十岁前独孤求败弃利剑而就软剑,跨入了其剑术造诣的第二境界“软剑级”。用软剑在于轻盈快捷,可以获得比对手更快的速度,做到先发制人,这就是独孤求败舍利剑而就软剑的的主要原因,三十岁前,独孤就是以此软剑纵横江湖,罕逢敌手。但凡事有利便有弊,剑过于快了往往难以做到收发自如,渐入魔道,以致误伤义士,最终弃之深谷,“剑魔”称号也可能由此而来。

第三重: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之前持之横行天下。”独孤求败而立之年是其剑道的分水岭,悟出了“以拙胜巧,以重压轻”的剑学至理,开始舍弃招式的多余变化,将全数劲力集中一点突破,舍工取简,以最简单又最直接的路径,完成最沉稳却又最灵活的攻守动作,攻守之道以内力为主,经验判断应变为辅,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剑学境界。

第四重:木剑。“四十岁之后用,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轻飘飘的木剑如何能胜七十余斤的玄铁重剑?是因为此时的独孤求败已重剑意而非剑招。用木剑克敌一是要料敌先机,后发先至,识敌破绽,一招制敌;二是避实击虚,避其锋芒,攻其空虚,“以最少动作化为最快反应”兼之“最少力化为最大力”,达到最方便最有效的攻守之道,从而做达到“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的境界。

第五重:无剑。“自此精修,逐渐有无剑胜有剑之道。”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显然是剑道的最高境界。只要有招就有破绽,这就是无招胜有招,无剑胜有剑的基本原理。四十岁之后的独孤求败,以木剑行走江湖将各路英雄杀得落花流水后,意兴索然返回荒谷,埋剑于冢,金盆洗手,修身养性钻研剑道,终达收发自如的无剑之境界,并将之系统化为天下第一剑法——独孤九剑。

考虑到这些,为尽快寻到《独孤九剑》的线索,我自然先察看剑冢中是否有设置无剑的格子,却是没有。转向放木剑的格子,拿开木剑,掀掉石板,下面已是山壁的坚石,别无他物。再查看放玄铁剑和青锋剑的棺格亦是没有。唯一的指望只剩被丢掉的紫薇软剑那一格,怀着忐忑不安的复杂心情,闭着双眼一把掀开石板,倒数了十声,才敢睁眼查看。没想到天不负我,石板下竟然还有一个铁盒。拿起铁盒,入手一沉,搬到避风干净平稳的地方轻放,小心翼翼地打开盒盖,里面却是九块金牌,每块金牌烙刻着一式《独孤九剑》。这金块千年不腐,独孤求败将九剑烙刻其上,可谓用心良苦,要是一般的纸张丝绢,过了百千年说不定早烂成一堆了。

至于独孤求败为什么会将《独孤九剑》放在埋藏丢掉的紫薇软剑这一格,正因他三十岁时误伤义士的这一桩生平憾事,其中内情在《独孤九剑》最后一式《破气式》的金牌上有详细说明。独孤求败三十岁时,已经是公认的年青一辈中声名最着著的剑客,那时的年少得志、意气风发自不必言说。但说有一日受明教高手相邀,前去助拳,对付一个据说是受朝庭派遣入世干涉江湖的大官,那官员武功绝世,按明教高手的说法,曾扬言要与一己之力,压服天下群雄。向以侠客自诩的独孤求败,一半是为主持所谓的“正义”,一半是被激起争斗之心,欲图一会明教之人口中的绝世高手。

那官员绝世高手不是别人,正是从刻印《万寿道藏》中悟出绝世内功的黄裳。黄裳与明教的恩怨,一个是官一个是妄图造反的匪,却要以江湖手段解决纠纷。在黄裳内功大成,初试牛刀,杀了数个明教高手之后,明知不敌的明教高层,设下计谋,污告黄裳是朝庭派遣扰乱江湖之人,以借天下英雄之力,打败黄裳。

洞庭湖一役,黄裳虽然武技初浅,但凭着深厚的内功,以一己之力应付天下高手的车轮战而不败,最后是明教这边请来的最顶尖高手独孤求败对上,一个是内功独到,却在车轮战后功力大损,一个是养精蓄力的剑道高手。正如《笑傲江湖》中华山气宗与剑宗相斗一般,只能是两败俱伤的结果。黄裳受伤之后,那些不敌黄裳的明教和某些受邀的名门高手,为保全面子,竟无耻地一呼而上,想趁黄裳身受重伤、武功大失之际,痛下杀手,没想到黄裳自创的内功中有一门以日后加重内伤为代价临时复功的法门,情急的黄裳无奈之下使用此等法门,大发神威,杀出重围。

本来在“正义”名义驱使下才趁黄裳力损时与之拼斗的独孤求败,眼见了这些戴着名门大派高帽的众人真实的伪君子面目,不想与其苟同,愤然离去。黄裳征讨明教失败,十年之后,明教教主方腊在岭南起兵反宋,知道当年出手对付黄裳是中了明教阴谋,自与黄裳一战又参悟更高武学的独孤求败为赎其罪,将最喜欢的紫薇软剑丢弃深谷,但凭一把玄铁重剑,杀尽当年参与洞庭湖一役的明教高手。这才使得黄裳闭关四十年,创出《九阴真经》上下两册,武功内外兼修,出山寻明教报仇,才发现参与之人只余一个当时只有十一、二岁,跟在长辈身后的小女孩。要知道武功有成之人,若不是死于江湖仇杀,活到七、八十岁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独孤求败最期盼的是能与黄裳公平一战,以雪前耻,每一次突破剑道境界(玄铁、木剑、无剑),他都会出山寻找黄裳踪迹。可惜直到他练成了独孤九剑,达至剑宗之境,仍未打听到黄裳信息,不得不认定黄裳已死,此后纵横江湖三十余年的剑魔,便埋剑深谷,寂寥难堪,生平但求一败而不可得。到黄裳重出江湖,独孤求败已归隐老林不再出现江湖,他找不到独孤求败和他的传人或秘笈,便误信其已死,亦担心自己的武功也会失传,故写了《九阴真经》,引起南宋武林上不少风波。

独孤求败

姓独孤 名 求败

中原人士 绝技 独孤九贱

一贱不回头

二贱水倒流

三贱冰上走

四贱锁喉扣

五贱长得丑

六贱脚超臭

七贱下天山

八贱齐过海

九贱不回头

此九项绝技打遍天下无敌手

他根本不属于历史人物,是金庸<<神雕侠侣>>里的人物


介绍一下独孤求败视频

相关评论:
  • 18899372277谁能给我详细的介绍下剑魔独孤求败
    潘泄空答:独孤求败是金庸小说中的虚构人物,为金庸小说中武功最绝顶的高手之一。独孤求败的外号为“剑魔”,于小说中从未出场过,只曾在人物的口中有所提及。其名字曾于金庸的三部小说中出现,分别为《神雕侠侣》、《笑傲江湖》以及《鹿鼎记》。《神雕侠侣》中,主角杨过习得独孤求败使用重剑以及修练内力的法门后,继...

  • 18899372277谁给我介绍一下独孤求败?(精神内涵)
    潘泄空答:以及独孤求败和张三丰为代表的开创性人物的形象和启迪后来的写作技发,从而完成了这一质的飞越的独孤求败是金学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不是主人公的主人公,是金学书外的主人公。独孤求败的淡然登场却又振聋发聩,一个新的时代和风格随之而来,遍查金庸的十几部小说,在独孤求败处着墨屈指可数,并且都...

  • 18899372277独孤求败是哪个朝代的人物?独孤求败具体活跃时间揭秘
    潘泄空答:我们就拿乔峰和杨过所在的时间来看,独孤求败应该是活跃于1093~1224年之间,也就是说独孤求败基本上就是活跃于北宋和南宋交替的这段时间内。根据小说当中为数不多对独孤求败的介绍来看,独孤求败纵横江湖三十余载,只活了30多岁便去世了,那在这131年间,独孤求败具体是在什么时期称霸江湖的呢?其实经过推断...

  • 18899372277独孤求败的介绍
    潘泄空答:独孤求败,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外号:剑魔。是金庸小说中唯一被提及“真正天下无敌”的高手。在小说中从未出场过,只在人物的口中被提及到,心中也有柔软的地方,也有正常的人性,也有曾经大喜大悲后的苍凉心境到底他有着怎样的过去和经历已经无人知晓了,独孤求败一生境界阶段分为利剑级、软剑级、重剑级...

  • 18899372277独孤求败的介绍
    潘泄空答:剑魔独孤求败 一个复姓独孤的人,剑法高超,世上无人能敌,首创的两大剑法分别为杨过与令狐冲所得,以此横行江湖。希望找到一个能打败他的人,故名“求败”

  • 18899372277介绍下独孤求败!
    潘泄空答:独孤求败在洞壁刻下的三行文字,无论是长歌当哭,还是豪饮壮志,都触动着读者的心弦。杨过对他的崇敬,更是通过在墓前的跪拜表现得淋漓尽致。独孤求败的剑道旅程,从二十岁前的刚猛凌厉,到三十岁前的紫薇软剑,再到四十岁前的重剑无锋,再到无剑之境,每一步都对应着学问境界的提升。他的四个剑学...

  • 18899372277“剑魔”独孤求败到底是谁?
    潘泄空答:在《神雕侠侣》中杨过也只是遇到了独孤求败的神雕和发现了其留下的剑冢,看到了独孤求败的所使用的四把剑以及介绍,没能得到更多的讯息。有人说独孤求败有可能是《天龙》中剑神卓不凡,被虚竹打败后,隐居深山专研剑法最终悟得独孤九剑。因为卓不凡若不在开了挂的虚竹面前,他就是无敌的存在,其剑法通神,...

  • 18899372277独孤求败这人究竟是谁?他生存于哪个时代?
    潘泄空答:这段时间他已经天下无敌。独孤求败40岁的时候,内力更进一步已经可以无剑胜有剑,独孤求败在江湖上留下的传说不多,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号,除了山谷中的几把剑之外,独孤求败还留下了一份传承,也就是他的剑法精要独孤九剑,这套剑法后来传到了华山剑派的风清扬手中,最后是令狐冲学到了这路剑法,...

  • 18899372277介绍下独孤求败。
    潘泄空答:独孤求败是金庸笔下的有名人物,可惜金庸对独孤并没有着墨太多,而且独孤一开始就是死人.我们只能通过剑冢的几把剑遥想独孤求败的一生 第一把,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之年,持之与河朔群雄争锋(独孤年少之时,武功就很厉害.持剑闯荡江湖.与河朔群雄争锋)第二把,紫薇软剑,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看来这...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