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对对联的要求?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关于语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联,谁知道啊?~

. 孔子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  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2. 孟子  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

3. 屈原  (1)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4. 项羽   鹿野舟沉王业兆;鸿门半碎霸图空。

5. 项羽、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6. 荆柯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7. 司马迁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8. 苏武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9. 王昭君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10. 诸葛亮  (1)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2)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3)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

   (4)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5)三顾频频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11. 陶渊明  (1)醉眠多似陶彭泽;句法参同李翰林。

   (2)质而绮,真而醉,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12. 李白  (1)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4)长安市上酒家眠,醉后敢将天子傲;采石矶头明月好,当年犹说谪仙归。

13. 杜甫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对著千秋。

  (4)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欧野老心。

14. 白居易   (1)风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匀留江山别离情。

   (2)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亭;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15. 苏洵父子等  (1)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

   (2)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16. 范仲淹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17. 沈括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18. 辛弃疾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19. 李清照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20. 文天祥  (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2)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法誓扫还金阙;

     诗继少陵,派开南宋,列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21. 岳飞

   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可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22. 史可法  数点梅花亡国恨;二分明月故臣心。

23. 蒲松龄   (1)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4. 孙中山

   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25. 鲁迅   (1)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2)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影响及作用:
(1)、开始是与书法艺术结合,丰富对联独特的审美功能,后来用到书院、私塾(学校文化教育),便于孩子们学习、对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忆等。起到教育启蒙的作用。
(2)、社会交际作用, 社会交际方面,对句经常作为文人仕宦的社交聚会的游戏方法和娱乐手段,既起了一定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的交际作用,又能锻炼才智,提高修养。(4)、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5)、充实对联,增加传统文化积累的作用
(6)因其言简意赅,不像八股文那样冗长,读起来朗朗上口,至今都被教育界所推宠。

对联首先要平仄相谐。什么是平仄?普通话的平仄归类,简言之,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古四声中,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
  (一)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句脚)应平仄相反。
  (二)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
●●○○●●○
(○为平,●为仄。"学"字按《平水韵部》为入声)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因联意需要时也可以例外。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最后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对联创作必须在对仗上下功夫。律诗对仗限于两句之间.写对联是要注意平仄和押韵,仄起平落..上下联要通顺...

首先是平仄和押韵,然后要有意境,下联可以从上联意境的正反角度来阐述


文学中对对联的要求?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