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统治相当不好,为什么没有亡国?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其实很简单,就是六国旧贵族不服而已。
秦国凭一个国家之力灭亡华夏大地上几乎所有大国。

待会儿继续。

汉武帝有亡秦之过
而无亡秦之失
汉武帝虽然一生征战,开疆拓土,但是最后下了个罪己诏,因为他也看到了汉王朝的危机

最后改变国策,之后在没有大的战争,让农民休养生息,算是把摇摇欲坠的汉王朝慢慢稳定下来

汉武帝根本不会亡国,汉景帝才处于危险之中。汉武帝折腾是为了消除危险而已。

七国之乱如果搞成八王之乱,那就没有什么汉朝了,五胡十六国就要提前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

那也就没有什么汉族了,东亚这片土地上的核心行为模式就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封建武德了。中国的人口可能就不是十三亿而是三亿了。游牧能养活的人口是很少的。

汉景帝的汉本质上是一个贵族制封建国家,汉武帝的汉是一个中央集权官僚国家。

大家都知道汉景帝七国之乱搞不好就成西晋“八王之乱”,却不知道平定七国之乱以后还有一个实力更可怕的沛县贵族集团。

汉景帝时期五个宰相,除了最后的卫绾是平七国之乱升上来的军人,其他四个都是沛县开国功臣集团或他们的儿子。贵族势力极其庞大,汉景帝随时可能驾驭不住。

汉武帝刚登基就下了求贤诏,一生当中多次下求贤诏,并建立了举孝廉制度。举孝廉是贵族从合法到不合法的分水岭,跟科举是一脉相承,科举其实只是对举孝廉制度技术上的改进。举孝廉以前,贵族的位置是合法继承的,合法与不合法差很远。

汉武帝也想不到举孝廉会异化成九品中正制的,在汉武帝当时而言,官僚跟豪族斗得要死要活,官僚“举孝廉”的时候根本不可能举豪族,难道忘了张汤是怎么死的?难道等举的豪族孝廉升上去杀死官僚自己?



古人讲,黄帝四面,君主是要有多重面孔的,才能够统御万邦。汉武帝搞扩张的时候,满朝都是亡命徒,开始发展生产力时,又出现大量经济能手,那么,岂不是说,汉武帝这个人只要想干什么,就有人配合他去干吗?这说明了当时汉朝人才济济,君主能力强悍的现实。而如果提更高的要求,即汉武帝如果想当三皇五帝,那必然也会有相应的人才,三代的盛世,那也是可以实现的。

这一段明白地讲了司马光笔下的汉武帝是一个能力逆天的君主,当时的汉朝是一个人才爆棚的时代,如果汉武帝对自己的要求再高一点,那就是三皇五帝了。

还用多说吗,第一段感慨就是说,汉武帝这个人了不得。

接下来,在汉武帝去世后,又有:

帝聪明能断,善用人,行法无所假贷。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隆虑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死罪,上许之。隆虑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系狱;廷尉以公主子上请。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待诏东方朔前上寿,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

班固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修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汉武帝明显不一样,汉武帝多次下求贤诏,宰相中卫绾已经说过,公孙弘是求贤诏求上来的,薛泽庄青翟是开国功臣集团一直跟武帝做对,最后庄青翟跟张汤对撞两人都死了。这也印证了官僚与世家的斗争。公孙贺李蔡是军人,其余还有多个是外面藩王的相,事实上就是这些人跟功臣集团没太大联系,所以被赶出去外放。最后托孤的田千秋纯粹是小人物出身。

宰相中还有窦婴田蚡二人,这是汉武帝羽翼未丰时用来挤压开国功臣集团生存空间的外戚,说白了就是他们是“自己人”。外戚的作用需要长文论述,粗糙地说,是从贵族模式中制造中央集权的工具。要知道当时宰相的资格需要侯爵,公孙弘给侯爵已经是格外开恩,窦婴田蚡可是出来自带侯爵的。

而且汉武帝真正的心腹手下不全是宰相,张汤主父偃等太多平民出身的。

汉武帝打击诸侯国、把豪族迁到茂陵控制起来、和举孝廉是三位一体的。都是封建制过渡到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斗争。



如果没有汉武帝北击匈奴,南战南越,灭亡卫满,凿空西域,奠定了华夏在东亚乃至世界的霸权地位。何来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民族自信心。何来的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民族内核。何来的包容万族的亿万汉族子弟。汉武帝有过,他好大喜功,骄横奢侈,好求长生。但却是他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身为千古一帝,却敢于认错,开创了帝王罪己的先河。汉时的华夏民族对于当时王朝的民族认同感是几千来少有的,开拓进取的精神面貌更是少有。故汉武帝时不会亡国,哪怕300多年后灭亡了,仍以强亡。一方诸侯也可吊打外族。所以对汉武帝评价应是于当时百姓有过,但于中华民族有恩啊。功远大于过,并不夸张啊。

因为底子还稳,刘彻用推恩令瓦解了全部诸侯的实力,用通过战争转移矛盾消耗过多人口,打击外部强国,这样就把所有的对手都消耗到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步,但它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只是运气好,规模都不大,要没前几代人存的本钱,它就是个隋2


汉武帝统治相当不好,为什么没有亡国?视频

相关评论:
  • 17313435244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昌类鸣汉武帝为了内外战争也横征暴敛,使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为什么他没有亡国,原因如下:一 汉武帝行为上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原则上他不违反先王的训令,他实际上不会墨守成规,能推陈出新适应时代变化而动:其一是武帝在四处征伐之前已经完成了制度改革,为其实现南征北战奠定了...

  • 17313435244汉武帝统治相当不好,为什么没有亡国?
    昌类鸣汉武帝根本不会亡国,汉景帝才处于危险之中。汉武帝折腾是为了消除危险而已。七国之乱如果搞成八王之乱,那就没有什么汉朝了,五胡十六国就要提前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那也就没有什么汉族了,东亚这片土地上的核心行为模式就不是中央集权而是封建武德了。中国的人口可能就不是十三亿而是三亿了。游牧能养...

  • 17313435244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昌类鸣另外一个就是内部的不协调。当针对这一这各个方面,汉武帝加强了改革制度,增强了国家的财政收支和对地方的管控能力。严重打击了社会里面的其他不稳定的因素。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才能使整个王朝虽然经过了严重的动乱时期但是依旧没有被灭国。

  • 17313435244汉武帝统治这么的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昌类鸣汉武帝所以能够避免“亡秦之祸”的原因,在于汉初几十年的无为而治,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增强了汉朝的国力;以儒家为主的统治思想为调整政治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秦始皇相比,汉武帝更能够重用各种人才了,听取不同意见;汉武帝借鉴了秦朝速亡的教训,能够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统治政策。

  • 17313435244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昌类鸣好在晚年的汉武帝终于意识到了错误,及时地改变了国策,使得大汉重回休养生息的道路,再加上他选择的辅政大臣霍光等人还算本分,尤其是霍光,虽权倾朝野二十余年,却并未有私吞国家之心,这也是大汉没有遭遇更大苦难的根本。不但如此,在霍光的辅政下,大汉的经济还得到了充分的恢复,并迎来了汉宣帝这样...

  • 17313435244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呢?
    昌类鸣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之所以没有亡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西汉王朝自从成立,直到昭宣中兴以来的政治改革,遵循一种渐进式的思路,实现了统治思想的平稳过渡,没有引起社会剧烈大规模的动荡,所以才没有走上秦王朝的老路,也保证了大汉王朝延续四百年的统治。就拿汉武帝来说,他本人就是西汉王朝的改革...

  • 17313435244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
    昌类鸣原因是,汉武帝是一个非常积极进取的人。西方世界有一句话叫做:“上帝不会辜负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人”,我觉得把这句话用到这里是比较恰当的。汉武帝在位期间,为了巩固皇权,对内,他设置中朝,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官员的监察;开创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经济...

  • 17313435244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没有亡国呢?
    昌类鸣古代的户口数量一定程度反应了社会的安定程度,在汉武帝晚年,汉朝户口数量锐减,因为战乱无家可归的流民大量聚集在关东,流民暴动已让社会秩序失衡,严重威胁着西汉政权的稳定。此番相似的乱世景象也在秦末出现过,随即秦朝因而二世暴政而亡。为何要将汉武帝统治的措施用"折腾"来形容呢?这主要是汉朝自昭宣...

  • 17313435244司马光为什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无亡秦之祸?
    昌类鸣我的理解是,“亡秦之失”指的就是残暴统治。清朝的统治,从秦始皇到秦二世,都太过于残暴了。这样的统治,很容易失民心,失去民心,必将失天下。所以,秦朝灭亡了。汉武帝雄才大略,但是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残暴的君王。很多大臣,都是在他在位的时候杀害的。而且,同秦朝一样,汉武帝也一直在加强...

  • 17313435244汉武帝统治相当折腾,为什么汉朝并没有灭亡?
    昌类鸣只是到了汉武帝晚年时期,仍旧不断发动战争,消耗国力,毕竟一场战争的成本是很高的,以至于汉朝的社经济一度陷入崩溃边缘。好在文景之治积累下来的家底,还能让汉武帝折腾一下,换了其他人,想折腾都不一定能折腾得起来。巫蛊之祸,使得汉武帝差点就没有继承人了。在这一次的祸乱中,阳石公主、诸邑公主...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