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3米长5米深6米的战国墓有什么随葬品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战国墓随葬品如何分布~

战国墓随葬品各地情况不同,下面只是一个个例,仅供参考
目前所清理的12座墓葬均为战国时期的土坑竖穴墓。”6月30日,在发掘现场,张杨村墓群考古队队长刘连强介绍说,张杨村墓群属于中山国时代墓群,位于平山县两河张杨村北,墓群发现于今年5月,5月20日开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山国古城遗址管理所联合对墓群进行了考古勘探发掘。考古队在张杨村北约4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已勘探出古墓葬16座,目前,已清理完墓葬10座,正在清理的有2座。“所发现的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

  在现场,记者看到,整个发掘现场已经根据墓群划分了区域,墓葬平面均为长方形,方向有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两种,南北向墓葬主要分布于发掘区的东部,有9座,东西向墓葬主要位于发掘区西部,有3座。在11号墓前,考古队员们仍在做清理工作,从底部可以看见,相比较别的墓,11号墓特别深,底部已经有出水的现象,而墓壁拐角处可以清晰的看见布满了脚窝。
  “这些脚窝主要是挖墓的时候,供挖墓人上下墓的,11号墓是所发掘的墓葬中最深而且脚窝最多的。”刘连强说,据统计,墓葬中最大的是8号墓,长4米,宽2.9米,最小的是7号墓,长2.5米、宽1.55米,最浅的是7号墓,距地标2.2米,最深的是11号墓,距地表近6米。大多墓葬墓壁转角处有供人上下用的脚窝,最多的一座是11号墓,脚窝多达30多个。
  在发掘现场,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些墓葬中规模较大的墓葬均为一棺一椁,较小的墓葬则为单棺,部分墓葬棺椁底部还有垫木,这些木质的棺、椁及垫木等葬具都已经腐朽,仅仅看见板灰。而在已经挖掘的墓葬中,只有部分墓内发现了白骨,而且大部分墓内人都保存不好。
  “墓内没有人骨,有可能是随着时日腐朽了,也可能是只是衣冠冢,没有埋人骨。”刘连强说,在已经挖掘的12座墓葬中,有8座是两两相靠,存在两墓一组并列现象,墓主人多仰身直肢,性别有男有女。“从没有被盗的两组(4座)墓中,都可以很清晰地发现,这两两相靠的墓葬埋葬的都分别是一男一女,如果我们面向死者的头部,存在男左女右的现象,即南北向墓中男的埋在西侧,女的埋在东侧,东西向墓中男的埋在北侧,女的埋在南侧。”
  聚焦:近百件随葬品出土显“硕果”
  “张杨村墓群出土的随葬品非常丰富。”石家庄市文物局局长刘正军介绍说,目前,发现的随葬品总计近70件,按质地分有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琉璃器等多种,墓内随葬品,多位于棺内或棺椁之间,也有极少数置于棺椁与墓壁之间。
  在1号墓前,可以清晰地看到,墓壁靠近底部处布满凹槽,“这些就是用挖的痕迹。”刘连强指着墓前一件铁器质地的钩状东西说,这是从别的墓葬中出土的,是当时的一种挖墓工具,当时墓葬大都是用来挖掘的,从墓葬中出土的很可能是当时挖掘时,断裂后遗留在墓葬中的。而从1号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铜镜、错金带钩、圆形石片、削等等,错金带钩最为引人关注,从现在看,错金带钩的色泽还是很好。

  在墓群最东边的12号墓中,人骨隐约可见,损毁已经比较严重了,人骨的腿部可以依稀看见一面铜镜,腰部还有铁带钩,在墓底东部,可以清晰看见挖过的地窖的痕迹,“这个后来挖的地窖一定程度对墓葬有损害。”刘连强说。
  “10号墓是保存最为完整的墓,出土的遗物最为丰富。”在墓群西南角,刘连强指着10号墓葬说。记者看到,在10号墓的西侧,出了一组陶器,有豆、鼎、壶,头部有一块青色的铜器,还有一把铜剑尚未完全出土,大部分还埋在里面。“铜剑还有剑鞘,剑鞘是木头的,现在还没有完全清理,我们估计铜剑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或者是一种服饰的配饰。”刘连强说,也许从铜剑这个配饰也可以看出墓主是比较富有的,“另外,头部青色的铜器大约长7、8公分,上面有有规律的格纹,还有小砾石,可能是个棋盘,现在来看疑似围棋棋盘,也也是目前需要解开的疑团。”
  据悉,在发掘的12座墓葬中,陶器有壶、豆、鼎、碗等器形,目前出土陶器的主要是8号墓和10号墓,烧制温度均较低,部分器表磨光,有卷云纹、波折纹、三角纹等装饰。铜器有剑、削、镜、桥形饰、带钩等,其中带钩式样丰富,部分器表有鎏金、错金、错银、镶嵌绿松石等装饰。玉器有玉环和带钩两类。铁器有带钩和小刀两类。石器有圆石片、长条形石片两类。琉璃器均为串珠。

  在出土物地展览室,记者看到,8号墓中出土的壶带有磨光的纹饰,有卷云纹、菱形纹,而菱形纹中还添加了波折纹。“10号墓现在还在清理中,目前可以看到,它的陶器几乎是成套的,豆、壶、鼎都有,最先出土的壶的位置还非常特别,与别的随葬品都不同,放置在棺椁的最顶部,因此,清理墓葬时,首先看见的是这个壶。”刘连强说,从这些陶器的装饰来看,并不实用,应该都是冥器。
  延伸:墓地罕见现象有望增厚历史
  在6号墓和7号墓前,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组相靠的东西向墓葬,“这是比较有特点的一组墓葬。”刘连强说,这2座墓内存在将玉器有意打碎随葬的毁器现象,其中6号墓将1件玉带钩断为两段,分别置于死者的腰部和腿部,而7号墓中是将1件玉环断为多段,分置于死者头部附近。“这是一种葬俗,还比较少见。有人研究古人碎物的意图可能至少有两个:一种可能是为辟邪,另一种可能是源自一种说法,死者生前用的东西必须必须打碎后才能便于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享用。“这种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到辽金都存在,但并不是一种主流,只是个别地方的习俗,所以还比较少见,在墓葬中出现的并不多,尤其在这一带出现的并不多,这也正式这两组墓葬体现的价值。”
  而在随葬品最为丰富的10号墓葬中,也发现了两种较为特殊的现象,一是棺椁等葬具并未直接置于墓底,而是墓坑挖完后,先回填了一部分土,再放置棺椁;二是墓壁近底部在同一高度上有4个大小、形状相近的凹坑,其中北壁2个、南壁2个。“这两种现象在以往考古工作中都十分少见,到底有什么用意?主要用来干什么?目前都还难以推断。”
  “除了较为有特点的6号、7号和10号墓。这整个墓群也显示了新的特点,比如随葬品中带钩最为常见,凡未被盗扰的墓葬,几乎每墓必出。”刘连强说,带钩以铜质为主,除此之外,还有玉带钩和铁带钩,形状也多种多样,包括琵琶形、水禽形、曲棒形、兽面形、铲形等多种形态。“张杨村墓群中带钩式样之丰富,装饰加工之精美,为同类墓葬中所少见,因此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而据石家庄市文物局副局长张献中介绍,自1976年发掘王cuo墓以来,此次是主动发掘墓葬,出土文物最丰富、出土量最大的一次,对研究历史非常有帮助。“而且这个墓群的时代和中山国都城所处的时代是相同的,出土的东西也非常精美,应该说,对于研究中山国的历史文化也是有意义的。”张献中说,尤其出土文物最丰富的10号墓,出土了成组的陶器,而且还出土了疑似围棋棋盘的东西,“围棋是出自汉代,如果这次出土的是围棋棋盘,那也就提前了它的历史,那就非常有意义了。”
  张献中介绍说,目前发掘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另外4座墓将继续发掘,而已经发掘的墓葬则要开始进行回填保护,应该说,这个战国墓群的发现,对揭开中山国的神秘面纱,建设中山国遗址公园都有很大好处。“张杨村墓群将有可能列入中山古城遗址的保护规划范围内,一起申报该遗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而整个中山国古遗址将被重视起来,出台保护规划,修建遗址公园,并成立一个专门的保护组织。”

战国以后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种类和数量均较丰富,战国早期已较多地用鼎、壶或敦一类的仿铜陶礼器陪葬。战国中期以后,小墓多使用一套陶礼器等级稍高者在两套以上。

六安战国墓是位于安徽省六安市的战国墓地。该墓分南北双墓,初步怀疑为夫妻墓。从墓葬规模判断,如果双墓为夫妻墓的话,南墓明显比北墓大,墓主应该为男性,但也不排除两墓没有关系的可能。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双墓为同一时代墓葬。从目前已发掘的文物来看,尚未发现两位墓主人是官员或者武将的佐证,但二人生前身份不会低于贵族阶层。

南墓二重棺竟然是罕见的“弧顶悬底棺”,这种战国时期“弧顶悬底棺”在安徽省是第二次发现,第一次发现于长丰县杨公镇境内,属于战国晚期贵族墓;同时,湖南和湖北也曾发现过此类棺,属于战国早中期。至于出现“弧顶悬底棺”的六安战国墓所处时期问题,专家初步分析说,六安战国墓年代估计为战国中期,在公元前475年之后,也就是在楚国灭掉蔡国之后、迁都寿春之前。

2011年4月8日,考古人员还从北墓的藏室里清理出一件罕见的六山铜镜。该铜镜为直径达27厘米的青铜六山镜,青铜镜镜背铸有六个变形的“山”字及精美花纹。

4月10日六安战国墓北墓被打开,该块棺盖被打开之后,出现在众人面前的是一具稍小的内棺,而内棺的出现,也使得考古人员之前对于该墓地为“一椁三重棺”的预测变成现实。在内棺棺木上还雕饰着十二个正方形状的方格,每排6个,给人以对称之感。内棺的材质为珍贵的楠木。长方形的外椁与内棺之间的空间,被分割成数个方格状的外藏室,外藏室里的陪葬品十分丰富。

北墓为木椁墓,墓椁长7米,宽4.24米,南、北、东方向3个外藏室陪葬文物共有100多件,其中北边外藏室全为陶制的陪葬冥器,南边外藏室为青铜实用器,均为生活常用器物。最为奇特的是陶制的冥器“甫”在战国古墓中首次发现。“甫”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本义是“苗”,表示田中有菜苗之物,寓意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丰衣足食。另外,在东边外藏室里还有一个青铜灯盏,灯盏由一个铜人举着,虽然灯盏与铜人底座已经分离,但仍能看出其雕工相当精美,可见墓主人生前生活奢华富足。

在南墓外藏室北侧发现一把品相精美、保存完好的战国宝剑。让现场所有人惊叹的是,在经历两千多年后,存放宝剑的木质剑匣仅有少许破碎,轻拂去上面污泥,精美的花纹依稀可见。匣内的宝剑大约有40厘米长,有着完整的剑鞘,因此无法打开看见剑身,但是剑柄的饰纹非常清晰,不知什么材质的东西缠绕着剑柄,起到辅助拿握的作用。


宽3米长5米深6米的战国墓有什么随葬品视频

相关评论:
  • 13454103632战国时期的大墓有什么特点
    管谭晶战国时代大墓的形制,有其共同的特点:1、在地面上筑有坟丘,即有高大的封土堆,呈覆斗形或方锥形;2、地下墓室仍然保持商周以来的形制,即长方形竖穴木椁墓,个别有凸字形竖穴木椁墓,一般长宽约10至20米,深工16至17米,个别也会有长宽不足10米,有的还保留着腰坑;3、墓道有双墓道、单墓道、无...

  • 13454103632秦兵马俑资料
    管谭晶二号兵马俑坑在一号坑东部以北约20米处,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长处为124米,南北最宽处为98米,深5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坑内用隔墙分为四个单元。二号坑以战车为主,坑内约有战车、陶马、陶俑等1.500件。三号兵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4.8米,面积约520平方米。坑内有...

  • 13454103632秦兵马俑的资料
    管谭晶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高1.5...

  • 13454103632巴蜀符号 | 罍形符号:两千年前的罐子里装着多少小秘密?
    管谭晶印文为一组巴蜀符号。下部两侧各立一人,伸手相握,手下则为一罍形符号。 更多的罍形符号则出现在兵器上,在此精选与大家分享:(内容整理自:严志斌,洪梅.《战国时期巴蜀文化罍形符号研究》) 战国铜矛,出土于四川省什邡市城关战国墓。 通长22.8、骹长5.2、叶宽3.8、...

  • 13454103632请问横穴墓和竖穴墓的区别
    管谭晶竖穴墓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战国后期逐渐减少。它出现的比较早,墓呈直立长方形或方形 到了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通过墓葬形制的分析可知这些墓葬由中轴对称布局向偏侧式不对称布局过渡,由带有竖穴墓葬的特征向完全横穴式墓葬演变。

  • 13454103632神秘邱承墩:土堆深埋2000年前越国宝藏,诡异随葬迷雾重重
    管谭晶而整个墓坑平面为"中"字型,经过勘探,长度接近57米,宽约6米,深约3米。 长达近57米的墓坑!这意味着什么? 从江南地区出土的其他吴越墓葬来看,高等级贵族一般为15-16米左右,而中型墓基本在8米,小型墓常见为4米左右,甚至更小。 而即便放眼全国,已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墓葬,也只有一座在规模上超过了57米。 那...

  • 13454103632秦兵马俑车俑
    管谭晶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秦陵内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高1.5...

  • 13454103632各个朝代墓的结构及特点
    管谭晶十九世纪早期,欧洲的一位探险家曾经这样形容:“沙漠中随处可见的石墓,有大有小,数不胜数,有一多半埋在黄沙下面,露出外边的黑色尖顶,如同缩小版的埃及金字塔,在石墓林立的沙漠中穿行,那情景让人叹为观止。”3、唐代开山为陵,工程庞大,气势雄浑,这也和当时大唐盛世的国力有关,唐代的王陵到处...

  • 13454103632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报告
    管谭晶最大的土坑墓墓北到南,,宽19.5米,从东到西17.8米深16米。现在,第二个坑填满,完成第三个坑加固,保存,供人们参观和一个新的大跨度屋顶。流程 1971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下军事医院建于马王堆两个山坡山体滑坡经常遇到的建设,钻头和钻杆,气窒息,一个神秘的蓝色火焰点燃火...看起来像马的鞍具当地人称为文丘里,会...

  • 13454103632请给我介绍一下秦始皇兵马俑吧!谢谢
    管谭晶一号坑为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为62米,平均深度为5米,面积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为土木结构,东西两侧各有斜坡门道5个,南北两侧各有便门两个,立木封堵门洞,坑上以棚木、芦席、泥土覆盖。坑内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墙,墙间空当处陈列兵马俑,底部铺以青砖。一号坑计有陶俑陶马6000余件,形同真人真马,以挖出...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