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行走对人体体质的形成还产生了什么影响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直立行走对人体体质的形成还产生了什么影响~

1.直立使胸廓向两侧发展,胸腔扩大,使上肢的活动更加自如.
2.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的进化.
3.直立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促进脑的发育.
4.直立使脊柱发展为s型弯曲,全身重心向下移,保证行走的稳定性.

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的分水岭,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意义就不多说了,我要说说它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首先,对身体脊柱的影响。直立行走后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的脊柱产生了保护性的生理弯曲----成年后脊柱变成了“S”形,这样的形状能有效的缓冲外力、反作用力对身体的冲击,但也会对颈椎、胸椎、腰椎等S形的拐点处造成损伤,这是因为直立行走后人体的受力基本是纵向的垂直重力而且是逐级向下放大,俗话讲:立木支千斤,脊柱其他部位基本是正直的能逐级传导分解受力,而这些拐点处是弯曲的无法全部把受力全部向下传导,势必造成对此处的压迫,长此以往这些部位会产生不良形变——诸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骨裂等等,而且这些形变还会对周围的肌肉和韧带产生不良影响。脊柱中的脊髓是人体神经的大本营,这些拐点以及周围肌肉、韧带产生的不良形变可能会压迫此处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由此就会产生一些慢性疾病,例如颈椎疼痛,经常性落枕、腰背痛、足跟痛等就是这些拐点处产生不良形变的信号。
  第二,造成心脏负担过重。俗话讲:水往低处流,而人直立行走后心脏的位置偏高,它既要向上射出动脉血向脑部供血,又要从身体下部抽回静脉血,使得我们的心脏大部分时间处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同时也要求心脏强健有力,血管通畅、血液稀释。对心脏如此高的要求,在年龄增长、生存压力增大、身体机能衰退后一部分人是很难保证的,由此就产生心脏以及相关疾病。
  第三,容易便秘。人体消化食物后产生的残渣要通过大肠排出体外,有道菜叫“九转大肠”,大肠在人体内还真差不多是“九转”的——直立行走的人类大肠是由升结肠、降结肠、横结肠、盲肠构成,顾名思义食物残渣要经过向上-向左-向下的运动才能到达直肠排出体外,而且成人的大肠约1.5米,由此可见我们是极易发生便秘的,而便秘使残渣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使残渣中的毒素被人体吸收由此又会产生一些慢性疾病。
  第四,对腿骨及关节的影响。人体直立行走受到的垂直重力对腿骨、股骨头、膝关节、踝关节造成长期压迫,使得关节受损,还会发生骨质疏松等。

下肢发达,手臂便细,胯骨改变,脚趾萎缩……
http://bk.baidu.com/view/1051854.html
直立二足行走 erect bipedalism 直立二足步行走也称直立步行,是人类最大的带有根本性的特征。几乎所有的陆生脊椎动物的躯干都与地表平行,用四肢作前进运动,但人的躯干直立,由下肢(后肢)交互向前迈出作前进运动,这就使得人的形态、机能、生活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原先的前进运动器官的前肢获得了解放,形成上肢,用作前进运动以外的动作,特别是在摄食、工具制造和使用、以及恣势运动等方面的广泛使用。这种上肢以及手的运动在营树上生活的高等灵长类以及类人猿中也存在,但它们前进方式却主要是四足步行。此外,直立促使了脑的增大,并且给身体各部分带来种种变化,如脊椎弯曲为S形、支持内脏的骨盆增大、下肢强化、脚适于跖行以及胸部前后扁平等。全身重心位置的拾高再加上仅仅使用下肢支撑而出现了不稳定,这种不稳定通过神经系统的发达得到弥补。但是胃下垂、腰痛、痔疮等可能是人类尚未完全适应直立的一种表现。对于人类的化石从其枕骨髁和枕骨大孔的位置可以了解该化石人当时是否表现为直立姿势。

从古猿到人的过渡

古人类学家认为在距今七八百万年以前,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古猿才开始向不同的方向进化,这个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在新生代的第三纪①,世界范围的造山运动很活跃,是到了新生代的第四纪②,气候变化加剧,出现了一系列的冰川期。在地形和气候巨大变化的影响下,原先一些连绵不断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断扩大,最终被稀树草原所取代(如图)。这时,生活在这里的一些古猿逐渐由树栖生活转到地面上生活,最终进化成人类;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则进化成了类人猿。

人类的祖先由树上下到空旷的地面上生活后,逐渐能够使用树枝和石块等来防御猛兽,或挖掘根茎等来食用。在这个过程中,古猿的身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由四肢行走转变成两足直立行走。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人类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增长、骨盆变短增宽、脊柱从弓状变为S形等。因此,可以说人体的基本结构特征都与两足直立行走有关。此外,两足直立行走还使人类祖先的前肢从用来行走和支持身体中完全解放出来,为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脑的进一步发展和增大创造了条件。两足直立行走的重要意义,使人类学家把是否具备这一条件作为人和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类的祖先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早期人类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如图)。这些石器常常与动物的遗骸和人为弄碎的骨头一起被发现,由此古人类学家推断,石器的出现与早期人类的狩猎和肉食行为密切相关。在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祖先的大脑越来越发达,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形成了人类社会。

森林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森林古猿(前800-700万年)一组种类庞杂的类人猿。化石发现于亚、欧、非三洲广大地区的中新世和上新世地层中,约生活于2000~500万年前。化石遗骸有头骨、上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等。它们的体质特征界于猿类与人类之间,且肢骨尚未特化,既可向现代猿类、也可向现代人类的方向发展,因此人们认为,它们可能是现代的大猿(黑猩猩和大猩猩)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如何向人的方向发展,曾有过种种推测,其中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由于气候变化,使森林地区逐渐稀疏和缩减,树丛间出现了空地,这就为森林古猿提供了到地面上活动的条件,逐渐由树居生活向着地面生活过渡。在此情况下,御敌、觅食等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剧烈的生存斗争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体质特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下肢更适于直立行走,双手日益灵巧,脑量逐渐增大,终于萌发了意识,产生了语言,促使他们从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过渡。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属于灵长目人科。人科不同于猿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灵长类中唯一能两足直立行走的动物。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100万年到420多万年前之间。他们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类型:纤细型和粗壮型。最初,一些人还认为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属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纤细型又称非洲南猿,身高在1.2m左右,颅骨比较光滑,没有矢状突起,眉弓明显突出,面骨比较小。粗壮型又叫做粗壮南猿或鲍氏南猿,身高约1.5m,颅骨有明显的矢状脊,面骨相对较大(图7-1)。从他们的牙齿来看,粗壮南猿的门齿、犬齿较小,但臼齿硕大(颌骨也较粗壮),说明他们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而纤细型的南方古猿则是杂食的。一般认为,纤细型进一步演化成了能人,而粗壮型则在距今大约100万年前灭绝了。

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

直立人骨壁厚,仍带有猿类特徵,如头盖骨低平,眉骨粗壮,吻部前伸。北京人、蓝田人、郧县人等都属于直立人。它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北京人的脑量平均为1043毫升,蓝田人的脑量为780毫升。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160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见人类起源和进化)。

能人:
能人化石是自1959年起,利基(L.Leakey,1903—1972)等人类学家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和肯尼亚的特卡纳湖畔陆续发现的。这些古人类的脑容量较大,约在600 mL以上,脑的大体形态以及上面的沟回与现代人相似,颅骨和趾骨更接近现代人,而且牙齿比粗壮南猿的小。在分类学上,古人类学家将他们归入人属能人种(Homo habilis)。能人生存的年代在175万200万年之前,当时粗壮南猿还没有灭绝。

与能人化石一起发现的还有石器。这些石器包括可以割破兽皮的石片,带刃的砍砸器和可以敲碎骨骼的石锤,这些都属于屠宰工具。因此,可以说能够制造工具和脑的扩大是人属的重要特征。

但是,能人是通过狩猎的方法,还是通过寻找尸体来获取肉食呢能人脑的扩增与制造石器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早期智人:
智人包括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0万~1万年前,比直立人更接近现代人。他们不仅完全直立,而且脑容量已经达到了现代人的大小(平均为1360mL),这标志着他们的智力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因此,古人类学家把他们与现代人归为同一个种,即智人种。

早期智人
生活在距今20万~5万年前,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我国广东的马垻人以及山西的丁村人等。这个时期的智人还带有一些原始性状,拿尼人来说,眉嵴仍比较粗壮,并且头盖骨向后倾斜,颔骨向前突出。但是,他们制造的工具比直立人制造的更为先进,除石器外还有骨器。从生活遗迹来看,他们不仅会使用天然火,而且会人工取火。已穿兽皮。开始有埋葬死者的风俗。社会形态已进入早期母系氏族社会,已从族内婚发展到族外婚,即一氏族的成年男子集体与另一氏族的成年女子结婚。

晚期智人:
晚期的智人出现在距今5万~1万年前,他们的化石在各个大陆都有发现,如法国的克罗马农人、我国的山顶洞人等。这个时期的智人与现代人十分接近。例如,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不仅脑颅增大,下颏明显,而且还具有黄种人的一些特征。晚期智人不仅能制造精细的石器和骨器,和会制造长矛、标枪,用以狩猎、捕鱼。他们的狩猎能力也大为提供,会利用地形和设置陷阱来捕捉大的野兽。此外,他们还会摩擦生火,用大兽皮等修建简单的房屋,用骨针缝制衣物,还创造出了原始的艺术。在他们住过的地方,常常能够发现绘画、雕刻和装饰品,绘画的内容多与狩猎活动有关。在这个时期,不同的人种已经开始分化和形成,并逐步分布到世界各地。
晚期智人的体质特征: 脑颅较高较圆。颅容量为900~1300立方厘米。眉嵴中等至缺如,不成连续的条形骨嵴。颅骨最宽处较高(后面观)。面部较扁平(鼻与牙齿更接近与眼窝在一条直线上)。颏部发达。门齿相对较小。无牛齿症。骨骼比尼安德特人纤细。耻骨较窄而粗壮。肩胛骨外侧有腹沟。长骨较直,关节面较小。屈指肌握力较小。 晚期智人已开始分化出四大人种。
晚期智人的文化:在晚期智人阶段,制造工具的技术更加多样化和专门化。人类文化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更进步,制作方法不仅用直接制作法,还用间接制作法。这个时期石器的特征是用窄长的石叶制作的工具占了很大的比例。石叶可用来制作各种工具和武器,如石刀、雕刻器、刮削器等。另外,骨器也有很大发展。用骨制作的工具有矛、标枪、鱼叉、鱼钩和有眼的骨针等。这个时期的人类以狩猎为主。狩猎工具有重大改进。人类除了居住洞穴,还建造人工住所。埋葬死者的习俗更隆重,为死者穿着衣服,佩戴装饰品。艺术有很大发展,主要有雕像和洞穴壁画。

直立行走
长期以来,直立行走被认为是人类出现的标志之一,但关于人究竟是怎么“站起来”的,学界一直众说纷纭。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人类两条腿行走消耗的能量只有四肢着地行走的黑猩猩的四分之一,而且也省力得多。这也许解释了人类祖先为什么最终会选择两条腿的行进方式。

人类VS黑猩猩 步行更节能

据英国《独立报》7月17日报道,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机构的人类学家选取了4名人类志愿者以及5只黑猩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他们在跑步机上行进过程中消耗的氧气和运用的力量,计算他们各自所耗费的能量。结果发现人靠两足行走的步法比黑猩猩四肢行走的步法要节省75%的能量。

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人类直立行走方式的确立与能量消耗有关,而且这样所需要的食物也更少。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教授瑞希伦表示:“研究者已经为能耗在直立行走演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争论了几十年。但问题是过去几乎找不到有力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黑猩猩VS黑猩猩 迈大步更高效

科学家还对采用不同步态的黑猩猩的耗能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就总体而言,黑猩猩靠两条后肢走路或四肢着地行走所耗费的能量几乎没有差别,然而就个体而言,有的黑猩猩用两条后肢走路比四肢着地更节能,有的能耗相当,有的则耗能更多,而这又与它们的步幅大小有关,步伐越大越节能。

瑞希伦教授表示:“我们将黑猩猩的能耗与他们的骨骼结构联系起来,通过生物机械模型,发现了为什么有的黑猩猩两足行走时比同类更节能的原因……这种差异令人惊讶而且兴奋,因为在进化问题上,差异是最关键的,没有差异就没有进化。”

研究小组认为,这可以揭开早期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双腿逐渐变长的秘密。如果某个个体能以更节能的方式运动和狩猎,并省下更多的食物,根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新物种就会由此演化而生。这些实验和研究表明,能量学在两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直立行走对人体体质的形成还产生了什么影响视频

相关评论:
  • 13433417483人是怎么进化的?
    酆依码答:人的进化过程 恩格斯 人也是由分化产生的。不仅从个体方面来说是如此——从一个单独的卵细胞分化为自然界所产生的最复杂的有机体,而且从历史方面来说也是如此。经过多少万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脚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了,于是人就和猿区别开来,于是音节分明的语言的发展和头脑的巨大发展的基础...

  • 13433417483从猿演变成人的进化过程中,对人类体质变化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什么?
    酆依码答:森林古猿进化成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原因:为适应地面生活,森林古猿慢慢直立行走,把前肢解放出来,从会使用工具逐渐发展到制造工具,大脑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进化成了古人类。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的证据:(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有着许多相近的体质特征,说明二者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2)古...

  • 13433417483八年级上文科历史政治提纲(嘉兴桐乡)
    酆依码答:1、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P5 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脚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语言产生;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使视野开阔,促进脑的发育,人脑逐渐形成。 2、观察图1-3,比较猿“手”...

  • 13433417483人类社会的起源问题
    酆依码答:古猿在体质形态和群体结构上的变化,只是为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提供了自然前提。而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则是社会的生产劳动。正如恩格斯所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 13433417483八年级上册复习提纲问题回答,浙教版,历史与社会?
    酆依码答:4. 直立姿势对人体体质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1.直立使胸廓向两侧发展,胸腔扩大,使上肢的活动更加自如. 2.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的进化. 3.直立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促进脑的发育. 4.直立使脊柱发展为s型弯曲,全身重心向下移,保证行走的稳定性. 5. 人手和猿手的区别: 1.猿手同攀缘生活相...

  • 13433417483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酆依码答:从人类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不难看出:直立行走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空间;随着劳动水平的逐渐提高,脑结构和功能的分化日趋完善;语言的产生更给人类的发展带来了本质的变化。以上这些变化还不断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在上述过程中,人类社会逐渐发展起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http:/...

  • 13433417483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多长时间?
    酆依码答:在剧烈的生存斗争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体质特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下肢更适于直立行走,双手日益灵巧,脑量逐渐增大,终于萌发了意识,产生了语言,促使他们从使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过渡。在这段漫长的时间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属于灵长目人科。人科不同于猿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它...

  • 13433417483据说都有史前人类哦??
    酆依码答:3.人类进化在体质上与猿类的主要区别,在于人能够用两足直立行走,头颅变大,变圆,原始的犬齿变短,全部牙齿靠近在一起。于是有灵便的双手,敏锐的头脑和适宜咀嚼的牙齿,能够制造工具,杂食,语言交流,扩大活动范围等。这些功能又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发展。 4.人类与猿类更重要和本质的区别是人类出现了文化,群体社会不断...

  • 13433417483人类的起源到底是怎么回事
    酆依码答:在分类学上,现代人属于脊椎动物亚门的哺乳纲、灵长目。在灵长目动物中,人类与类人猿(包括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长臂猿)最相似。但是,人类也具有类人猿所没有的特征:如直立行走;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有发达的大脑,可以思考问题,解决困难;还有复杂的语言,可以进行交流;等等。那么,人类与类人猿具有怎样的关系?

  • 13433417483人类的起源(包括过程和原因)
    酆依码答:人类的起源: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结束后,人类的体质形态仍在继续发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人们把这一发展过程分为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由于化石材料的不断丰富和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一分期法已不合用,国外学者主要采用两种分期法。一是分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 3个阶段;智人又分为...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