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问题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佛教的核心思想~

你是站在唯物论的立场上,去看待佛法。
你认为:
时间是按照固定的顺序,在不断的流转。众生的轮回,也有着固定的时间顺序。

进而你认为:科技会越来越发达,宗教会越来越无用。
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于佛教徒的交往中,我曾经故意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今年是2013年,如果50年以后,我们死去,转世以后,是哪一年呢?
所有的人都回答:是2063年。

他们好像都认为,时间是有固定顺序的。
这种观念,还真的错了。
轮回,不是“随时间流转”,而是:“随业流转”。

例如:有人对“二战”,有强大的执着。那么,就完全有可能,
死后再轮回到“二战”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出生。

如果你有善业,那么,你完全可以驾驶米国战机,去击落日国航母。
如果你有恶业,那么,你完全可能驾驶日国航母,被米国战机击沉。

轮回,不是按照“时间”进行的,
而是,按照“随业流转”,这是佛法的基本理论。

世界是心的幻化,不是真实的。
楞严经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在佛法中,时间是可以倒流的。
众生在轮回的过程中,可能回到无限久远的过去,也可能进入到无限遥远的未来。

为什么呢?
因为并没有一种真实的时间存在,那仅仅是妄心的作用,而形成的错觉。

涅槃,不是外道所错解的,什么都没有。也更不是形神俱灭。
而是: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的一种状态。
在这种境界中,根本就不存在时间,也不存在世界。这叫做:超越轮回。

作为沙门思潮的一种,佛教与其它沙门派别既有共性,又有差别。一般说,早期佛教对当时沙门普遍关心的本体论问题不愿考虑。《杂阿含经》(卷34)载:当“外道”沙门向佛询问关于世间“常”还是“无常”,世间“有边”还是“无边”,如来死后是“有”还是“无”,身体与生命是“一”还是“异”等十四个问题时,佛陀不置可否,拒绝作明确的答复。他认为,当前最紧迫的是人生解脱问题,讨论本体论徒劳无益。譬如人中了箭,不是马上去拔箭治伤,而是先讨论箭是什么做的,弓是什么形状等,那就是本末倒置,走入歧途。佛陀及其弟子们关心的问题,集中在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解脱方面。佛教的全部学说,基本上是按照这一主题展开的,这一主题又集中凝聚在四谛说中。
四谛的这种组织结构,可能借鉴印度医生治病的“四侠”,早期佛教把人生本身就看作是一种病态。
1.苦谛
是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并以此判断为真理的教义。佛教把人的感受分为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切感受都是“苦”。社会人生原是一大“苦聚”,全无幸福欢乐之可言。这一教义,成了全部佛教的出发点。第一类生老病死,认为人生的自然过程是苦;第二类,优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把主观愿望不能满足说成是苦。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阴”是佛教对“人”的一种特殊称谓。“五盛阴”指对人生的爱恋和追求,以此为苦,也就是以人的存在本身为苦。这样,“苦”就具有普遍的性格,只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苦”就是必然的。以人生为苦的判断,以及由此带来的悲观厌世思想,从消极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生的离乱所造成的种种不幸,是早期佛教最大的偏见。它否认“苦”与“乐”的相对性及其界限,抹杀“苦”的社会阶级内容,攻击只有人类才能具有的苦乐观念和感情,这在常人和哲人中都是难以通过的,但在软弱的失意者和绝望者中间,却容易引起共鸣。早期佛教教义缺乏这种积极的充满进取的乐观精神,在僧侣中曾引起自戕、自杀和互杀的弊端。佛教“戒杀”的律文,最初就是为了制止这一弊端而制定的。后期佛典屡屡教训人身难逢,人生可贵,要求它的信徒利用这一机会好好修道积福,看来也是为了纠正早期的悲观情绪。

2.集谛
离开因缘,就没有世间的一切。在早期佛教学说中,“缘起”和“法”(佛法)是同位的格:所谓“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缘起”说等于佛法的本质规定。
  早期佛教的这一学说,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最普遍的存在状态,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但一旦具体运用于它的宗教观和人生观,立即显示出严重的缺陷来。首先,它把缘起说最终地归结为因果铁律:一切缘起现象都是因果关系,因而世上所有联系,唯有因果一种。这样,世界的一切事物,特别是人,统统被铸结到了一条因果链条上,几乎没有偶然和自由的任何可能。其次,是按照宗教的要求,臆造和杜撰,往往把两件毫无联系或只是偶然事件,强说成是因果关系,从而把因果律主观化、神秘化,最终导致业报轮回的教义,这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业报轮回”的理论基础;业报轮回是早期佛教的宗教核心。
早期佛教把人生和社会看作桎梏,“爱”等作为制造这一桎梏的原因,所以禁欲主义就成了必然的结论。作为人和社会最后本原的“痴”,是宣布人的全部正常认识为“颠倒”,社会人生是谬误的产物。据此,他们否定正常的思维活动和认识路线,从根本上动摇人们由正常的认识渠道获得真理的可能性,使人失去自我判断和独立生活的信心。
早期佛教的这些说法,反映了客观事物的部分真理,即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的方面,含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它否认相对稳定,否认整体有不同干部分的质,特别是否认人在改造物质世界上的能动作用,使这种辩证法导向屈从和悲观,是一种消极辩证法。哲学理论上的“无我”说,与宗教教义上需要有一个轮回的承担者,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无我”说可以使人对自己的行为完全不负责任,“业报”说则教人对自己的行为负全部责任。对这些矛盾,佛教内部进行过多种调解,但始终没有得到圆满的解决。
3.灭谛
在早期佛教的理论中,涅槃是熄灭了一切“烦恼”,从而超越时空、超越生死,与现实世界对立的一种境界。《杂阿含经》(卷18)说:“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是名涅槃。”把这种说法推向极端就是“灰身灭智”,身不再生,智识全无
早期佛典中大量的篇幅是强调达到涅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多方面修习的艰苦过程。通向涅槃的全部修习方法和途径,就叫做“道谛”。

4.道谛
早期戒律,侧重于禁欲和禁止聚积财物,这与以“生”为苦、以家庭私有财产为樊笼的原始教义是相应的。
它力图取消客观事物对主体的影响,遏制主体对客体的如实反映,由此形成的观念和方法系统,总是内省的,自我封闭的,同来自社会实践的认识处于对立的地位。由于佛教教条后来越出越多,内省体验各有不同,促使慧学特别发达,这是佛教哲学之所以丰富多采的原因之一。佛教自始至终着力于世界观的转变,与此传统也有关系。
修道的全部目的,都是为了“断惑”,即断灭感召三界果报的所有原因。
早期佛教依据断灭三界“惑业”的程度和仍须继续生死的处所、次数,设想出了四个阶段,四种果报,通称“道果”。得到这些道果的人,与凡人不同,被称作圣贤或贤人。他们是须陀洹(预流)、斯陀含(一来)、阿那含(不还)和阿罗汉。大体说,前二种断惑所得的道果,还要再到欲界降生;第三种道果,只会再生色界或无色界,而不会退还欲界。至最后断灭一切惑业的“阿罗汉”,已超脱三界,不再降生轮回。所以阿罗汉(略称罗汉)亦译作“杀贼”、“不生”,达到了“无余涅槃”,是早期佛教修持者的最高果位,又谓之“应供”。四果之说,更生动地反映了早期佛教浓厚的禁欲主义和出世主义色彩,尽管这完全是宗教上的虚构。作为早期沸教最高位阶的阿罗汉,可能是在后来才被神化了的。在佛陀活动时期,阿罗汉泛指受世间尊重的人或修行的完成者、圣者等,也应用于其他受尊重的沙门。佛陀的诸大弟子,就被通称作阿罗汉。由此可见,关于四果的神话,是佛教进一步宗教化的结果。

烦恼无尽,苦海无边,众生难渡。有机缘你可以读地藏经,读过你就明白了。
地藏菩萨因其母生前不信因果诋毁三宝堕落恶道,而后得度,才发此宏愿广设方便之门。
你可以先看下地藏经第一品
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蜜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来集会。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来集会。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否?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 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文殊师利,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子。时世有佛,号曰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时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倘来问佛,必知处所。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 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已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 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 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肢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方苏。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 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 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 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 无毒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 圣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否? 无毒答曰:实有地狱。 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 无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力。非此二事,终不能到。 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 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海东十万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三业恶因之所招感,共号业海,其处是也。 圣女又问鬼王无毒曰:地狱何在? 无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所谓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无量。次有千百,亦无量苦。 圣女又问大鬼王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魂神当至何趣? 鬼王问圣女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 圣女答曰:我母邪见,讥毁三宝。设或暂信,旋又不敬。死虽日浅,未知生处。 无毒问曰:菩萨之母,姓氏何等? 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种。父号尸罗善现,母号悦帝利。 无毒合掌启菩萨曰: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 鬼王言毕,合掌而退。 婆罗门女寻如梦归。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佛告文殊师利: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是否是恶人,是什么样的恶人,在我们看来,都是有一个评判标准,一个价值取向在的。
首先说慈悲心。严格说来,未成就之前,每个人都有恶的一边,这是业力的牵引造成的。但是,每个人也有善的一面。佛陀面对众生所产生的慈悲心和所发的宏愿,正如慈悲的医生看到重病的病人,一定要让病人脱离病痛一样。会刮骨疗毒,但不会放任病情。正如爱子的父母,就算孩子犯了再大的错误,也都不会舍弃一样。只会呵责,但不会放弃。这是佛陀的菩提心,慈悲心的力量。
再说因果。佛教确实讲究因果,不背因果,就连佛陀犯错误,也是逃不脱因果。人作恶业,如不忏悔必受恶报。因果不虚,这点毋庸置疑。这是从因果上讲的,与佛陀的慈悲心不相矛盾。
个人见解哦~偏颇之处,请原谅!

这个问题要从根本上讲起,佛说一切众生节本具佛性,毕竟成佛。为什么没成佛,那是因为迷了,被什么迷了?贪嗔痴三毒。那么为什么有善人和恶人,那是因为他们受毒害的程度不同。恶人受毒害太深,整天造恶业。佛说在六道之内皆是苦,做人本就很苦了,何况他做了很多恶事,以后堕三途,做了畜生、饿鬼,乃至到地狱受苦,实在是苦不堪言。想到他即将受到的这些苦,难道不应该有慈悲心吗?
造恶业受恶报确是理所应当,但菩萨慈悲,哪忍得众生受如此大苦呢?所以就想尽一切办法来渡众生,让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这个渡不是去简单的让他免于受报,而是想办法使众生生起惭愧心,忏悔心,能够向善,引导众生自己去消业障。菩萨纵有无量神通,替众生消业障是办不到的。

人之初,性本善。
在佛教和做人的道理中,你做错事情了,你知道错心生羞愧,去改正,那么你就是个好人。
菩萨是大慈悲,只要你愿意,只要你信,必然会救你。
我信佛,是因为人的道德标准和佛教的教理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再来,你说恶人做了坏事,他一定是要受业力影响的,种恶得恶,除非发大心知道自己错做很多很多事情去弥补,也许这样都逃不过业力。当他做完了,他就应该被度,不说菩萨,即使一般的人也因该去原谅这样的一个人呀。

其实,无量劫以来,我们六道众生因为贪嗔痴,堕在无明,无不是在身口意业上造尽杀盗淫妄罪业.
今世我们成人身,或许就是因为地藏菩萨的救赎,当然也有福报享尽的天人,也有退转的菩萨.
众生入什么道,不是地藏菩萨决定,也不是阎罗王决定,而是我们自己决定的.
佛家讲的因果,也不是别人造就,报在自己,业因是自己,无关乎他人.
佛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如同现代人所讲的,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如何把握?关键就在于`业`。
人此一生过后,将是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是善业,得善报,是恶业则得恶报.
佛说,善业的积累靠布施。当今,人们常说美好的生活靠自己劳动去创造,所谓辛苦赚来快活钱,其实就是内财布施,内财在现代经济学称为剩余价值。对于剩余价值,一种心态是主动奉献,另一种心态是被动榨取,而等价剩余价值付出,得到的是不同的收获,为何?心不同而已。佛说,财布施得财富.
佛还说,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像布施医药,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
当得度应得度者是在于他自己本人,而不是被人强加.像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信佛,佛菩萨对此等众生也只能是今生度不了,而再等来世的缘。一切随缘,就是这个道理,从不强求,没有说谁该不该的.无量无边的众生被得度者,全是在于缘.在于楔机.


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问题视频

相关评论:
  • 15860936245佛教理念的困惑
    元项枫众生平等是实相,因为众生在本体上没有差别。众生差别是表相,因为业力不同造成各种差别现象。就像父子,两个都是人,一个是父,一个是子。父子的身份是变化的。如果你相信事物的因果规律,就能理解,佛教也并不是对恶一味的忍让,要不然也不会现忿怒相,佛教也不是不争取,而是不为自己争取,是符合...

  • 15860936245释迦牟尼佛的思想体系里面有没有什么漏洞
    元项枫他们说的有错误,其实有一个巨大的漏洞 哲学告诉我们万事万物并非十全十美,那些找不到漏洞的人,只能说见识不高。万物可归一点,所以其中必有漏洞,而这个bug就是因为佛教的起点。佛教之所以信仰的人多,并且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因为它的起点,区别于上帝与神仙。上帝与神仙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

  • 15860936245关于佛教有一疑惑难解,求佛教高人解释,不明白的人不要乱答。
    元项枫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红尘无可留恋,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在于人。在于人与生俱来的弱点和本性。佛教将人生之苦分为八种,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其中前四种是自然的痛苦,难以避免。 后三种即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不合理的生活现实,而苦的总的...

  • 15860936245关于佛教的问题。佛教说万法为空,世间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包括人的身...
    元项枫空性确实是比较甚深的法门,指从字面意思上很难明白。因为万法实相的缘起性空之理,没有办法用一个准确的词来表述,因为那是超越一切语言的。而借用“空”这个最为接近的描述。如果真的明白“万法皆空”的这正意思,楼主就不会有这个疑惑了。要明白佛教万法皆空的道理,需要首先明白中观中“二谛”的...

  • 15860936245关于佛教思想的问题?
    元项枫如果人人不肯吃亏,都想占便宜,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你斗争我,我斗争你,那么什么才是个了解的时候呢?人人都充满着斗争的心,那是一定很累的,这世界也不会是一个和谐的世界的。人也不会快乐了。人能自在 快乐才是福。佛说;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怎还能对他们发脾气呢!宣化...

  • 15860936245关于佛教的3个疑问,一直在纠结,急想弄明白。
    元项枫1)恶人拿刀砍你,而你是无欲无求的那种所谓佛的境界,但这刀难道就看不着砍不伤你了吗?(一念入地狱,一悟逹天堂,一切皆有"业力"於世间,别人如何对你是"受",你如何看待它是"觉"!)2)想修成佛而脱离世间之苦,就是个极大的欲望啊?(誓言发於坐定之前的宏望,开悟是了脱生死後的回答:"原来...

  • 15860936245请教一个佛教问题:什么是心,心在何处?请各位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教我,谢...
    元项枫1,宇宙的一切均产生于识心,识心是宇宙一切的终极本原; 2,识心是不生不灭,无始无终,没有时间概念的; 3,识心是不增不减,无大无小,没有空间概念的;4,识心是没有人性的,它没有美丑、善恶、得失等所有人性化的概念;由此可知佛教并不承认有个人性化的终极主宰;5,每个生命都是识心...

  • 15860936245宣扬佛法的一个问题
    元项枫佛说:‘大疑才有大悟,小疑只有小悟,不疑就永远不悟。’佛也在最后的教诲时说:‘我没有想过你们弟子是我的,众生是我的...我不过是你们当中的一个,常常和你们大家在一起。...我从不压迫别人,也不会要人来服从我。’这是多么慈祥,多么感人的遗教啊!佛教这种准许以及鼓励信徒对教主本身...

  • 15860936245问个关于佛教真理的问题
    元项枫引用古德一个比喻:镜子。比如有一面很大的镜子,镜子里有你、有我、有大家,也有大地、天空……,但是如果把镜子打碎了,镜子里的一切就自然都不存在了。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那些镜子里的人物事物,都是因为镜子的作用,它们才会存在。如果镜子碎了,那些自然也就没有了。那么这里问你个问题:镜子里...

  • 15860936245有个佛教问题,关于因果的,一直没想明白,哪位菩萨可以指点一下,谢谢!
    元项枫8、回避任何可能会导致自己行为、思想不端的人、场所与事情。长期做下去,就可以得到佛菩萨,护法佛法加持,也积累了更多功德。把恶业比作盐,可把善业比作水,善业越多,水越多,自然可以稀释更多的盐,这样,业力也就不会让你觉得难受。一勺盐倒进一杯清水,当然很咸。一勺盐倒进一湖清水,那水是...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