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朱寰这个皇帝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正德帝平定一个王的叛乱,并且因而处死刘瑾,那场叛乱的经过?~

宁夏安化王之乱
大明朝武宗正德初年时,太监刘瑾专权,安化戾王寘鐇(庆靖王曾孙)素有逆谋,利用刘瑾专横跋扈引发的天下不满情绪,派生员孙景文联络宁夏都指挥周昂等一批军官,突然叛乱,起事后,叛军杀宁夏总兵姜汉,镇守太监李增,又派兵杀巡抚安惟学、少卿周东及一批执掌兵权的将领,然后占领镇城“放狱囚,焚宫府,劫库藏,夺河舟,大肆勒索庆府诸王,掠夺金币万计,充做军资。同时分封将弁,把守关隘,传檄文屡次历数刘瑾之罪状,与朝廷分庭抗礼!消息传来,“关中大震”。此时宁夏城中的将军仇钺佯装有病,闭门不出,暗中计划,在筹措与官军配合平定叛乱,于是他假装投降安化王,暗为内应。这时候安化王事变的消息传至陕西,陕西总兵急派官军至宁夏平叛。官军在黄河东岸设防,防止兵变向东扩张,又烧大坝、小坝所囤积的柴草,以防为叛军所用。这时仇钺向安化王建议加强黄河防守,这样就使城中的叛军主力调出,而城内防务空虚,这样仇饿乘机杀死叛军主将周昂及孙景文等叛军首领,轻 而易举擒获朱寘鐇,当叛军得知朱寘鐇被擒,部众溃散,河东官军渡河入宁夏镇城,安化王叛乱事变平息。

一种说法中国奴隶社会是夏商周
另一种说法是中国不存在奴隶社会

中国的封建制度,起源于何时?有文字记载的,黄帝时期就存在了。
《史记》记载说,“轩辕(黄帝)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
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黄帝)乃习用干戈,以征不
享,诸侯咸来宾从。”(《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此一记载,说明
“诸侯”早在神农氏统治时期就存在,在神农后期出现衰败,彼此互
相残杀,由黄帝拿起武器,征服了各诸侯。如依太史公的说法,中国
的封建社会制度,早在神农时期就建立了。到了尧、舜时代,史书亦
有记载舜当了天子后,封他同父异母的弟弟象去做一个诸侯国的王。
在《孟子》一书也有讲这件事,有人问孟子,象凶残傲慢,几次谋杀
舜不成功,舜还封他去做诸侯国的国王,舜还能称得上是圣人吗?孟
子答说,这是舜为了尽亲亲之义,正是圣人的行为。《史记》也记载
尧帝死后,舜让帝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
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
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舜帝。”(《史记.五帝本纪
第一》)从太史公说的“诸侯”、“中国”及舜“践天子位”等可以
看出,在尧、舜时期,封建制度已经作为一种常规的制度在实行。
“中国”名称的来由,就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中国,即天子的中央之
国,诸侯国分布于四周之谓。
毛泽东在文革时期,曾对其官员发出要“熟读唐人《封建论》”。这
就是说,唐朝柳宗元所作的《封建论》一文,就是对中国封建制度作
出界定的文章。以此来说,柳文所说的,对什么是“封建”,就具有
代表性意义了。
柳宗元在此文说的封建制度,是周朝的制度,柳文论述周朝如何实行
封建制度。他肯定周朝是实行封建制的,而没有说秦以后实行的是封
建制。柳宗元很明显地将周朝的封建制度与他所处的唐朝的制度区隔
开来。他说当年周王朝不是不想改变这个制度,是时势使然,他无法
改变。其反意也就是说,现在他这个朝代改了,也是时势使然。中国
的历史学家也多以秦朝作为一个历史分界线,认为先秦的“夏、商、
周”是一个历史线索,秦、汉以后又是另一个历史线索。很明显,秦
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其已废除了三皇五帝的封建制,以君临天下
的“郡县”制统治中国。柳宗元虽然没有说明他所处的唐朝是什么
制,但他肯定所实行的不是封建制。因为他认定封建制度在他那个时
代已是过时的产物。
那么,什么是封建制呢?柳宗元说,“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
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柳宗元
《封建论》)所谓的“封建”,即天朝的天子将其拥有的土地“裂土
田瓜而分之”,使所有的皇亲国戚和有功人员都得到一份奖赏的土
地。它是按照与天子亲属关系的远近以及功劳的大小来进行封建的。
封建设有五个等级:公、侯、伯、子、男。公的等级最大,分封的疆
土最多,侯次之,依次分封,男最小,所得的土地也最小。据史书记
载,在周成王时代,封建制度已经很成熟,其所分封给“公、侯、
伯、子、男”所建的国,都有严格的规定,即使是最大的“公”,其
国的疆土也不能超过天子的天朝中央国。太史公说,“殷以前尚矣,
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
百里。亲亲之义,褒有德也。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武
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
以辅卫王室。”(《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可以看出,
当年周王朝的封建,一是表“亲亲之义”,对皇亲国戚有所眷顾;二
是分封诸侯建国,以辅卫周王朝。故其疆土大小是有等级的,大的不
过400里(有史书说300里),小的只有30里。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
看,当年周王朝这个做法是很聪明的,他封建的土地有限,使诸侯国
不能过强过大,“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他天朝就好发号施令,
“轮运而辐集”了。
到了春秋时代,诸侯列强兴起,天子微弱,天朝不能话事,诸侯乱来
的事发生很多,鲁国季氏在其王室举行天朝的音乐会(八佾音乐,只
有天朝才能演奏),气得孔子大骂“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孔子认为季氏是在破坏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又有
孔子的学生冉有为季氏做事,被孔子骂为“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
之可也。”(《论语.先进》)为什么孔子那么生气呢?原因是季氏
是个诸侯国的一个国王,他的财产竟超过周天朝的周公,这在孔子看
来,季氏是在破坏原有的封建制度,是不可原宥的大罪。其实封建制
度不仅对分封土地有严格的要求,而对政治建设也有严格的制度。
《尚书.武成》说“列爵惟五(即上说的五等),分土惟三(三个等
级),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五常是也),惟食丧祭,享
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诸侯国与天朝的关系,它是有
一套规则来维系的:《国语.周语》说,“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
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
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就是说,在周朝邦内分封
的诸侯国,要每月在祖庙举行祭典礼,不忘先祖,向天子表示孝忠;
而邦外的侯服者每年举行一次祀典礼就可以了;而宾服者可以享受天
朝给予的种种优惠政策;至于要服者则是要向天朝进贡;而荒服者的
好处,就是得到天子的认可,名正言顺地作为王者。《国语》这段
话,太史公在《史记》中也有引用。他对此有进一步的阐述:“有不
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
修德,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于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
贡,告不王。于是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
命,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有不至,则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是
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史记.周本纪第四》)天朝与诸侯的
远近关系,有“祭、祀、享、贡、王”来维持,若有违反这些规则,
则检讨天朝有那些做得不妥,然后用“刑、伐、征、让、告”等不同
程度的惩罚来警告诸侯。天子三年内要去巡狩(即视察)一次诸侯
国,到泰山去敬拜上帝(封禅)。史书有记载黄帝、舜帝巡狩诸侯并
登泰山封禅之说,后来的秦始皇也学著先王(五帝)的做法,出巡登
泰山封禅,回来的路上病死了。可以说,秦、汉两朝,还带有许多周
朝封建制度的痕迹。汉高祖取得政权后,亦作了许多封建制措施。不
过他吸取了东周灭亡的经验,他封的诸侯国更小了。《史记.汉兴以
来诸侯王年表第五》说,“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
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
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
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
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
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
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厄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
尊俾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与周王朝不同的是,汉的“大国不过十
余城”,比起周400里的公、侯国更小了;而且还间杂着秦朝发明的
“郡”行政机构(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市)。这个“郡”的行政机
构,是秦灭诸侯国而设置的行政机构。汉初为了奖励有功人员,安抚
人心,虽也回潮采用一些周王朝的封建制做法,但其也多采用秦始皇
设置的郡制度,这说明汉以后就开始慢慢放弃封建制度了。而且汉代
君主权力过大,宫廷斗争非常激烈,经常废封,分封不久的诸侯很快
就被废掉。吕后掌权后,又封她的外戚,打破刘邦非刘姓不封的规
矩,几经折腾,极大地破坏了封建制度的稳定性。
到了唐代,柳宗元已完全看好秦始皇创立的这个君主制。他在《封建
论》里为君主制辩护,说周王朝不是不想改变这个封建制度,而是形
势使然,使他们不得不采取封建制的形式维持统治。其言下之意,就
是封建制在唐朝这个时代已完全过时了,皇帝没有必要采取这种制
度,设置郡县制度更适合君主专政。皇帝直接发号施令,没有诸侯国
坐大的后顾之忧。
如依柳宗元的说法来看中国的历史,夏、商、周就是封建制;秦汉至
清,就是君主制(当然中间亦间杂有封建制形式)。
封建制度的主要形式,就是将土地的所有权,封给某人去建立一个国
家。他完全拥有这块土地的使用权和设置他的行政机构。我们从春秋
战国的各国情况来看,诸侯国还拥有自己的军队。与现代定义的国家
所拥有的权力没有什么两样。天朝与诸侯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
的。天子很少、也很难直接干涉他的内政。有人分析商纣王荒淫无
度,是当时的物质文明很发达,而作为天子又无事可做。久而久之,
就物足思淫欲了。这从侧面说明封建社会的封建,是将生产资料真正
落实到个人身上,封这块土地给他建国,这国就是他的了,他拥有治
理这个国的一切权力。
秦汉以后的王朝就不同了。皇帝的权力很大,秦始皇设置的郡县,是
派官员去治理,而不是封建。一切疆土都是皇帝的。秦始皇灭六国
后,实行的君主专制,国就是一国:秦国;国王就是秦始皇。诸侯世
袭的王国就没有了。后来的中国历史,也有许多“诸侯并起”,如
“三国”、“五代十国”之类,但这些诸侯国,并非周朝时代的、真
正意义的“封建”国,是他们自立为王的诸侯国。又如历史所谓的
“藩王”,如唐朝的史思明、安禄山,明朝的宁王朱寰濠等,他们虽
然割据一方,拥有一个地方政权,但也不是真正意义的封建国。现代
中国大陆的教科书说北洋军阀“封建割据”是错误的,没有那个皇帝
封他们为王,是他们自己割据一方,根本谈不上“封建割据”。当今
大陆还将封建与迷信联系在一起,叫做“封建迷信”,这就有点不伦
不类了。封建是一种制度,而迷信是一种信仰程度,这完全是两回
事。执政当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画分中国的历史,说秦朝至清
朝是封建社会,而把“夏、商、周”定为奴隶社会,极大地错置了中
国的历史面貌。我们为什么要把秦、汉以前,有明显封建制度形式的
“夏、商、周”定为“奴隶制”?如果说中国有奴隶社会,只有秦始
皇的暴政短暂出现过。典型的欧洲奴隶制,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很难找
得到。
我们对中国封建制度作一粗略考察后,对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应该
有一初步的认知:中国的封建制度,并不是象共党宣传的那么可恶,
一无是处。中国文化灿烂辉煌时期,都是在封建社会下发达的。儒、
道两大中国文化哲学的发端,也是在封建社会下进行的。老子和孔
子,都是生活在封建社会时代。中国传统所称的“圣人”:黄帝、
尧、舜及孔子,没有一个是君主专制时代的人物,全都是诞生在中国
的封建社会。如果说,没有古希腊文明,就没有现代西方精神文明和
物质文明的发展,那么也可以说,没有中国早期的封建文明,也就没
有中国传统文明的儒、道文化发展。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人都知道,
中国文化有一历史界说,叫做“先秦文化”,即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
文化。其实这个“先秦文化”,就是封建文化,是在封建制度下生
成、发展起来的文化。至于秦汉以后的文化叫什么?在君主专制时代
下的文化,称之为“皇权文化”或许合适些。
如果我们将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作个概观,所谓的中国文化:儒、道
(释除外)两家,都是在封建社会下形成的。秦汉以后的王朝只不过
是继承、发展这个文化而已。故我们称三皇五帝的时代是中国高度文
明发展的时代,是圣哲聪明的时代。这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
发展,全赖于这个“封建制度”。
我们以中国封建制与君主制作个比较,封建制也优越于君主制:中国
三千多年的历史(或说五千年),封建社会和君主制社会时间大约各
占一半(以秦为分界线),封建社会只经三个朝代(夏、商、周。若
说五千年,追溯到神农氏时期,封建社会更长。),而君主制的朝代
就多达20几个。以长治久安而言,封建制比君主制更有合理性。君主
制是一人独裁,封建制是分而治之,封建制可以说更能发挥人的能动
性。如依现代的经济眼光来看,封建诸侯国就如现代法人独立的公
司,他经营好坏、赚多少钱都由他负责;而君主制的“郡”,相当于
现代的国营企业,这个管家的是皇帝派去的官员。两者谁属优劣,就
很分明了。当然,我们以现代民主制度来看封建制度,它是有缺陷
的。它以“亲亲之义”来分封诸侯,即以裙带关系来分封。这种世袭
爵禄是造成社会不公的一个最大弊病。中国人念念不忘的“龙生龙,
凤生凤,老鼠生来是打洞”的血统论观念至今还很流传。这一封建余
孽据说始作俑者乃夏禹的儿子启。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都是禅
让制,启做了天子后,就一直世袭了。可以说,当初的封建制,强调
的是以“德”来选拔人才,对世袭制也讲,但不是作为首选条件。这
一世袭制度,在君主制时代得到进一步加强。
清初学者顾亭林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
姓改号,谓之亡国。……”(《日知录.正始条》十卷)国已与种姓
紧密联系在一起。君主制国家,亡国即“易姓改号”,并非制度的改
变。可以说,君主制虽继承了封建礼教(儒教)的内容,但并无封建
制度的形式。我们仔细品味孙中山先生说中国历史上的战争都是为皇
帝一人而战就不无道理了:君主制的皇帝独揽大权,已堵死其他王子
发挥才能的路子(没有分而治之的封建制形式),宫廷斗争不激烈才
怪了。儒家两大礼教内容:亲亲杀和尊尊等,就成为儿戏了。没有达
成权力分享的制度,如何“思事亲”(《中庸》语),行亲亲之义?
因这个皇帝不是靠竞争、德性好得来的,这个“尊尊等”不就成为一
句空话了?“亲亲杀”和“尊尊等”,是在早期较为合理的封建权力
分配下所设的“礼”。尧舜时期,做天子的是靠德而立,谁的德性
好,诸侯就拥护他,他就成为天子。而后来发展为氏族传承制,几代
以后,其家族子孙还是坐享其成,这就造成极大的社会不公。春秋战
国,是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败时期,孔子记《春秋》:“杀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
本也。”(《史记.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后期的诸侯国,已没有封
建的本质(已不再封建),诸侯的子孙及臣子都在为争夺权力而互相
残杀,这个儒术的“亲亲杀”及“尊尊等”就得不到制度的保障了。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哪来“亲”?哪来“尊”?
汉武帝实行的是君主制,既用旧瓶装新酒,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建议,皇帝老子的尊严可能是立起来了,但“亲亲之
义”引发宫廷斗争更激烈了。荀子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看得是非常
清楚的。他对“礼制”十分重视,而他认为“礼”就是分。荀子说,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勤学》)又说
“故人道莫不有辩。辩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
相》)荀子看得非常清楚,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如此混乱,就是没有
“分”──职权不分,名不其实。他在《王制》一文说,“分均则不
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
国有制。”封建制的初衷,是为了“分均”。当年周公、成王创立的
封建制度以礼分立,各司其职,使社会井然有序,就是分封得很合理
(“分均”),没有偏差。由此我们也可看出封建制度的一个弊病:
就是初封建时是合理的,封建后传承到几代以后,其问题就来了。到
了其子孙后代,凭什么你就可以享受此国的所有资源呢?无非是靠以
前你的祖父辈被封的爵禄。就是说,他是靠祖辈的庇荫而得的好处,
这就呈现出不公了。再说诸侯国王有很多子女,为什么就由他继承王
位而不是另一个的他?这在其内部也不公。内外都不公,国就由此而
争乱。
由周公、成王建立完整的封建制到春秋战国时代,封建国已传承好多
代了,故说春秋战国时代已无封建的形式,只存在一个外壳而已。荀
子是看到这点的。他说当年周公、成王立71国,姬姓(周公、成王的
姓)居53人,而天下没有说不公平的。(见《荀子.儒效》)为什么
呢?按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天下是老子打下来的,老子爱怎么分就怎
么分,岂容你外人说三道四呢?但时间久了,后辈奋起,原来的封建
就不合情理了。汉武帝以及历代的皇帝不理解儒家的“亲亲杀、尊尊
等”是封建制度下的“分均”产物,而把它放在君主专政的制度下实
行,就有些名不其实了。而当今的X产政权,比君主皇朝又差一等,
而在实行“老子英雄儿好汉”的等级制度,由他们垄断所有的社
会资源,社会不公是显而易见的。

明朝没有朱寰这个皇帝。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明朝十六帝:

一、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在位31年,死于1398年,时年71岁。在位期间,废除行省制,打击贪官。朱元璋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二、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朱允炆(1377-1402),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是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即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在位5年,年号“建文”。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三、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6月1日—1424年8月12日),安徽凤阳人,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 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杀方孝孺等人,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他统治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由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死于1424年,时年65岁。在位23年。   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四、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为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仅十月,终年47岁。在位期间,立皇后皇后张氏。共有子十人,女七人。洪熙元年(1425)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献陵。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为仁宣之治的繁荣打下基础。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五、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汉族,建文元年年(1399年)二月初九[1]生于燕王府。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成祖征讨。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年号宣德,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听从阁臣杨士奇、杨荣等建议,停止对交阯用兵,与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宣德十年(1435)正月初三日,逝于乾清宫,享年38岁。   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六月二十一日葬于明十三陵之景陵。   

六、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以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 ,继续推行仁宣朝的各项政策,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成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被尊为太上皇,软禁于南宫。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   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七、明景帝朱祁钰   明景帝朱祁钰(1428-1457),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1449年),年号“景泰”,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在位9年时,年30岁。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庙号代宗,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八、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明英宗长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见浚。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初年为于谦平冤昭雪,恢复景帝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在位末年,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9岁的宫女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   庙号宪宗,谥曰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葬於明十三陵之茂陵。   

九、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年号“弘治”,宪宗皇帝第三子。1487年即位,在位期间,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史称“弘治中兴”, 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在位19年,享年36岁。   庙号孝宗,谥号“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葬泰陵   

十、明武宗朱厚照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公元1521年),年号“正德”,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母亲张皇后,公元1505年—公元1521年在位,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   庙号“武宗”,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十一、明世宗朱厚璁   明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宪宗孙,父兴献王。1521年即位,年号“嘉靖”,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在位46年,时年60岁。   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明十三陵之永陵。   

十二、明穆宗朱载垕   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世宗第三子,1566年即位,年号“隆庆”。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庙号穆宗,后被谥为庄皇帝,葬于北京昌平昭陵。   

十三、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穆宗第三子。1572年即位,即位时才10岁,年号“万历”,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在位48年,死于1620年,时年58岁,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十四、明光宗朱常洛   明光宗朱常洛(1582-1620),汉族,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1620年即位,在位一个月。明神宗万历帝长子,母王恭妃。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光宗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时年39岁。死后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庆陵。《谥法》云:“能绍前业曰光”。   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庆陵。   

十五、明熹宗朱由校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末皇帝,光宗长子,年号“天启”。1620年阴历九月—1627年阴历八月在位,年号天启(1621—1627年),故又称天启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父亲光宗在位仅29天便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的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在位7年,因嬉乐过度成病(一说曾落水,留下病根),于1627年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谥熹宗,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是明朝营建的最后一座皇陵。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天启帝有三男二女,无一长成。终无子,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皇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崇祯帝)。   熹宗好木工,即位之后不理朝政,魏忠贤等人擅权,朝政日益败坏。天启七年(1627年),落水生病的熹宗服用“仙药”身亡,享年二十三。葬于明十三陵之德陵。又称木工皇帝。   

十六、明思宗朱由检   思宗朱由检(1610-1644),光宗第五子,1627年即位,年号“崇祯”。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朱由检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思宗、毅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该文章《【明朝皇帝列表】明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图片、年号,历代皇帝列表》来源于出国留学网,网址:https://www.liuxue86.com/a/2297806.html



警察姐姐

没有。下面是明朝皇帝表
皇帝顺序表
明太祖朱元璋  --  明惠帝朱允炆 --  明成祖朱棣 --  明仁宗朱高炽 -- 明宣宗朱瞻基 --  明英宗朱祁镇

明代宗朱祁钰  -- 明宪宗朱见深 -- 明孝宗朱佑樘  -- 明武宗朱厚照 -- 明世宗朱厚熜 -- 明穆宗朱载垕

明神宗朱翊钧  -- 明光宗朱常洛 -- 明熹宗朱由校  -- 明思宗朱由检


明朝有朱寰这个皇帝吗视频

相关评论:
  • 13918675516后世说到明朝的皇帝,为何肯定不能错过明神宗朱翊钧?
    谈星刚答:据报道,朱鹮6月执政期间,国家经济景气,当时有万历中兴的年代称号。但是,随着朱鹮统治时期的延长,明朝逐渐被他破坏。朱钧,明朝的第十三个皇帝,我想很多人印象不太深,要说他是万历皇帝,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不仅很多人不知道朱鹮的读法,最难以想象的是朱鹮和张居正反恨,作为老...

  • 13918675516戴丽哈出演情感悬疑短剧《明月祭君心》,她在剧中饰演的是怎样的角色...
    谈星刚答:朱鹮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位皇子,与朱元璋最相似的皇子,但长子朱标还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在明代是著名人物,他是朱元璋的同乡,两人打天下,不胜其战。 徐达不仅是武将,教育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徐妙云是他最擅长的杰作。 徐达在国外征战多年,徐妙云为父亲处理府中的各种事务,兼顾照顾弟妹。这些经历...

  • 13918675516在靖难之役后,那些忠于建文帝的武将最后是什么结局?
    谈星刚答:明祖朱鹮 在《壬午之难》中,除朱棣文下令灭绝外,士大夫、商人死亡、许多妇女殉节的现象也很多,这种情况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 其原因主要与明朝理学思想的兴盛有关,儒家提倡的贞洁观念与忠君思想相结合,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精神工具,无论是在传统士大夫阶层还是下层百姓中间,这种封建忠孝观念根...

  • 13918675516经历了明初五朝,辅佐四代皇帝夏原吉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谈星刚答:夏元吉是明朝一代明臣,辅佐朱元璋至五代皇帝,并受到重用,在明朝历史上十分罕见。那么,这个看起来很受重用的夏元吉,他的下场如何呢?夏原吉出生的时候,还是元朝的结束。因为家里很穷,10多岁的时候在乡村补习班开始教书。其间烽烟四起,明朝代元朝统一天下。与夏原吉字维喆、祖籍江西德兴、明朝初年重臣...

  • 13918675516为何历史上对明穆宗的评价如此之高?
    谈星刚答:关于朱元璋的黑点什么也不说,例如,杀人始于万,过着锦衣卫这样的特务制度、养朱制度的创始人等,朱镫黑点还不错,但不少。 首先他是个强盗; 接着杀,例如惩罚十族等; 此外,将许多建文旧臣子女的家人打入贱籍,是中国历史上最恶心的制度之一,然后是东京工厂,这是明成祖第一次朱鹮,也是宦官政治...

  • 13918675516天子守国门,朱棣是怎么践行这一句话的?
    谈星刚答:明朝“天子守国门,王死社稷”的说法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看“天子守国门”,其实一开始并不是这样。 无论明祖朱鹮是出于什么动机,无论是平衡南北经济,还是迁往作为基础之地的北京,都可以用皇帝保卫北方边界,削减藩王的兵权。 总之朱鹮肯定还有另一层意思。 那就是“防守进攻”,就是自己保卫北方边界...

  • 13918675516朱标如果不死,他会不会成为朱棣的劲敌呢?
    谈星刚答:对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惯例,确立了朱印为皇太子。 作为明朝皇室嫡长子,朱标继承皇位可以说是无可争议的。 更重要的是,对于燕王朱允,朱标是朱元璋大力培养的储君,在文武百官中拥有极强的支持,这是建文帝朱允炆所没有的资源,也是朱允被朱允打败的原因之一。 史料...

  • 13918675516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是靠什么占胜朱允炆的?
    谈星刚答:朱允的《靖难之路》可以通过,其实决定了根本不是军事上的杀伐,要不是朱允的愚蠢,朱允在刚举兵的路上,已经成了渣。明明可以斩杀朱鹭,战争却结束了。 但朱允炆不挂,那么到底是谁在打仗? 谁不停止这场战斗? 似乎只有朱鹮的所谓“靖难成功”才能成为皇帝结束这场战斗! 否则,这场战斗将一直打...

  • 13918675516李世民与朱棣即位都不光彩,为何李世民的名声要好于朱棣?
    谈星刚答:李世民属于兄弟陟墙,在李建立先发制人的情况下被迫反抗。 朱棣属于谋反权的篡位,他没有和太子朱标夺权,而是在朱元璋传下朱棣侄子朱建文后,举兵篡位。 当然这里也有建文帝削藩的理由。 但是,李世民得到了李渊的传位诏,合法继承。 朱鹮感觉有点欺凌,得不到人民群众的同情。当然,如果朱鹭不举手,也...

  • 13918675516“朱”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谈星刚答:朱笔 朱丹 朱红 朱紘 朱卷 朱轮 朱门 朱墨 朱批 朱漆 朱砂 朱砂 朱文 朱弦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