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他的的小说取名为<<药>> ,有何意义?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鲁迅小说<<药>> 中的“药”有什么深刻含义~

唤醒广大人民群众不要再做愚昧的事情,革命者的血不能救一个病人,革命者的牺牲是为了唤醒沉睡的百姓共同革命,这才是血的药效。

《药》的题目含义深刻。主要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1.全文以华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为故事的开头,题中的“药”即蘸着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   2.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给麻木不仁的人民群众的一帖药,意在拯救他们的灵魂,医治他们的精神。   3.文章同样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药,指出革命不能脱离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药”的表层意思是人血馒头。   贫民华老栓夫妇拿出长期辛勤积攒而舍不得花的钱,为小栓治病买“药”——人血;在茶馆里,茶客都对“人血馒头”津津乐道。广大的下层老百姓都相信人血馒头是治肺痨病的“包好”的良“药”,但是小栓服了人血馒头却还是死了,可见,这所谓的“良药”其实是使人早日丧生的迷信之药。从这点来看,小说揭露了封建统治对人民群众思想的毒害,反映了广大民众迷信、愚昧和落后的社会现实。这样的主题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药》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小栓治病的馒头上,蘸的是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身上流出来的鲜血,这样,这味“药”,也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2、“药”第二层次的意思是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   夏瑜是为民众奋斗的革命者,革命者以不畏强权争取民主,赴汤蹈火甚至流血牺牲为“药”,去救治病入膏肓的旧社会,建设民主社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然而,就义之时,夏瑜却成为民众围观、取乐的对象;被害之后,本应“治国”的血却又成了拿来治痨病的“药”。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鲁迅先生二三事·药》)。华老栓们并不知道夏瑜的血是为他们而流的,所以才“潮一般向前赶”看杀人找乐子,所以才对夏瑜的死无动于衷而羡慕夏三爷赚了一笔,所以才为小栓能吃上夏瑜的血而庆幸不已。尤其可悲的是茶客中有个“二十多岁的人”,年纪与夏瑜相仿,按说青年人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但当康大叔说到夏瑜劝牢头造反,他第一个“现出气愤模样”,还附和众人说夏瑜骂阿义可怜是“发了疯了。”茶客从老到少,没有一个是夏瑜的知音,“我欲只手援祖国,奴种流传遍禹域。心死人人奈尔何?”(秋瑾《宝刀歌》)真是可悲!   “名曰同胞意未同,徒劳流血叹无功。”(秋瑾《吊吴烈士樾》)革命行动失败了,不能救国;夏瑜的死也不能唤醒民众的愚昧和麻木,而且华小栓服错了药,还贻误了治病。国家疾未治,民众病未医,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可说是一剂无效的“药”。   3、“药”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探讨“病态”的社会要什么“药”才有“疗救”的希望。   鲁迅曾远赴日本学医,他写这篇小说是不是为了宣传西医西药?当然不是。老百姓拿人血馒头治病,方法固然错误,更可怕的是,“人血馒头”事件所反映的集体的思想的愚昧。,鲁迅清醒的意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呐喊》自序)因此,即使使用先进的西药治好了肺病,但空有健壮的身驱,精神依然落后愚昧,也无助于国家民族的复兴。   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鲁迅赞赏其精神,但不认同其方法。夏瑜的进步思想和行为不被民众所理解,夏瑜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但是,“大清”是谁的,国家什么概念、政体如何变迁,是华老栓这样的小老百姓所不关心的,他们只关注实际地影响到他个人、家庭的具体的事件。所以,他在监狱里劝牢头造反,招来的是毒打;甚至,夏瑜自己的母亲都不理解儿子的革命壮举,她上坟时,“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

鲁迅善用象征手法,他常把自己对人生、对时代的思考,凝结成为一种耐人咀嚼的象征意象。《药》这个题目的选用就显现了这个特点。“药”本是治病的方剂,鲁迅用作小说的题目,我认为有三层含义:革命者以血去医治社会的苦难;国民却以他的血去医治自己儿子的疾病;作为革命文学家的鲁迅则是用这个可悲的故事去医治人们愚昧麻木的精神和思想。但是以上这三层含义的“药”都无法彻底救治人民的痛苦,应该寻找一种更有效的“药”,那就是:彻底打碎封建统治者加给人民的精神枷锁!

1.“药”是本文的中心。全篇都是围绕“药”来写的。
2.“药”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买药”、“吃药药”、“议药”、“药无效”来写的。
3.用“药”作题目,凸显小说的悲剧意义。全文明着写华老栓买药给儿子治病,暗线写的是夏瑜寻找济世之“药”。但是夏却囿于局限,他的行为、他的死不被“患者”——广大麻木的人民所理解。一个力求救民于水火的孤独的战士,他的血却被无知的人们拿来治病。这是一个悲剧,悲剧的原因在于人们思想的愚昧和麻木不仁。作者希望通过这个悲剧,来唤醒人们。引人思考:到底什么是拯救普罗大众的良药呢?

======================
个人理解。

有2种含义
1.寻找治疗病的血馒头的药
2.唤醒广大劳动群众愚昧及良知的药
==============================
以上是自己总结的

一种是浅意的所谓能治好人们的人血馒头。
更深的含义是指旧社会上人们思想的麻痹需要一种真正的药来解救

两层意思,表面上指医治痨病的人血馒头,实际上指当时国人的愚昧,迫切需要药来医治


鲁迅为他的的小说取名为<<药>> ,有何意义?视频

相关评论:
  • 15943935065鲁迅为什么要取《且介亭杂文》?
    孔厚张1935年,鲁迅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半租界”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命名为《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后又有《且介亭二编》、《且介亭末编》。《且介亭杂文》共三集,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同时出版。前两集由鲁迅亲自编定,后一集里部分...

  • 15943935065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孔厚张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集权专制社会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对集权专制社会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15943935065关于鲁迅《彷徨》《呐喊》里各篇主要人物及各篇中心思想和内容简介_百 ...
    孔厚张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 取名《呐喊》...

  • 15943935065为什么鲁迅的散文诗集取名为《野草》为什么鲁迅的小说集取名为《呐喊...
    孔厚张野草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

  • 15943935065鲁迅为何在<<孔乙已>>小说中,将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已?
    孔厚张鲁迅<<孔乙已>>小说中将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已,是因为过去描红纸上有"上大人孔乙已",以此取名,暗示主人公是个迂腐失意的读书人.

  • 15943935065鲁迅为什么说《祝福》“惜墨如金”?
    孔厚张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嘲讽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恶习。鲁迅说《祝福》惜笔墨连续两重复我真傻...

  • 15943935065鲁迅那篇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孔厚张《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是现代小说的开端。《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 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

  • 15943935065鲁迅的一些资料
    孔厚张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

  • 15943935065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孔厚张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虚伪的封建...

  • 15943935065鲁迅的选集名含义
    孔厚张1928年,就\\"革命文学\\"问题,鲁迅与创造社展开了论争。创作社成员成仿吾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一文中,指责\\"鲁迅先生坐在华盖之下正在抄他的小说旧闻\\",是\\"以趣味为中心\\",\\"它所暗示着的是一种在小天地里自己骗自己的自足,它所矜持着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针对这种指责,鲁迅反驳道:\\"成仿吾以...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