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盆纪是什么时候?有什么特点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泥盆纪古地理特征~

我国的泥盆系分布较为广泛,华南、东北、内蒙古、西北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及塔里木盆地边缘,滇西、西藏等地均有分布。华北地区仍继承了志留纪的特点,普遍缺失泥盆纪的沉积和志留纪一样为高出海面的剥蚀地区。其中华南区为我国泥盆系主要发育地区,岩相类型复杂,化石丰富,研究比较详细。
(一)华南区
加里东运动之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升,扬子主体上升为陆。因此在泥盆纪初期,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存在残余海槽和滇东一带见到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过渡外,华南其他地区均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从早泥盆世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泥盆纪华南总体处于一个张裂的构造背景下,自早泥盆世晚期开始,海盆中出现浅水碳酸盐台地(象州型)和条带状较深水硅、泥和泥灰质台槽(南丹型)的岩相及生物相分异。这种较深水台槽是受同沉积断裂控制的。位于中扬子地区的川东、鄂西、湘西北一带,海侵始于中泥盆世,因此仅见中、上泥盆统的海陆交互相及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地区仅见上泥盆统,总体以陆相沉积为主,但也发现海泛层。华南泥盆系沉积类型有3种:西南浅海相;湘赣、川鄂一带海陆交互相和东南一带内陆盆地陆相沉积。
1.西南浅海相
西南地区泥盆系主要分布于川西北、滇、黔、桂、粤北及湘中、南等地。一般都发育有下、中、上三统。下泥盆统主要为碎屑岩沉积,反映加里东运动后,地壳升降差异性较大,以机械风化、搬运的沉积为主,在露出海面的古陆边缘沉积陆相或大陆边缘的滨海相;中、上泥盆统以碳酸盐相沉积为主,反映地势比较平坦,地壳下降缓慢,海侵范围广泛,以化学沉积为主,含丰富的腕足类、珊瑚等化石,并在海进层位中含鲕状赤铁矿。
华南南部的南华海区是我国泥盆纪地层分布广泛、类型复杂、研究程度高的地区,可以分为象州型和南丹型。桂中地区泥盆纪系一直作为我国象州型泥盆系的对比标准,该区泥盆系剖面划分如下:下泥盆统自下而上为莲花山组、那高岭组、郁江组和四排组;中泥盆统为应堂组、东岗岭组;上泥盆统为谷闭组、融县组。该剖面代表南华海区正常滨岸-浅海沉积,即象州型沉积(图8-2)。

图8-2 华南地区泥盆系柱状对比图

(转引自刘本培等,1996,有修改)
1—砾岩、砂砾岩;2—砂岩;3—粉砂岩;泥(页)岩;4—灰岩、白云岩;5—硅质岩;6—赤铁矿
莲花山组与下伏中寒武统呈不整合接触,代表了早古生代后期的加里东(广西)运动。莲花山组以紫红色碎屑岩沉积为特色,向上粒度变细,局部夹灰岩。碎屑岩中见槽状交错层理,生物化石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虫为主,并见腕足类碎片等。反映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湖及滨岸沉积。那高岭组以细碎屑岩夹灰岩为主,含有腕足类、珊瑚等正常岩度的海相化石。郁江组总体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向上减少、粒度变细。四排组为厚层台地碳酸盐岩沉积。自莲花山组至四排组总体代表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旋回。
中泥盆统应堂组泥质沉积又趋增多,以滨浅海页岩泥灰岩、泥质灰岩为主。东岗岭组下部由浅还海相薄层泥灰岩、页岩向上变为台地相厚至巨厚层的生物碎屑灰岩,代表又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旋回。东岗岭组上部由下向上为薄层灰岩到灰岩夹硅质岩,代表一次新的海侵沉积。
上泥盆统谷闭组以厚层含生物化石灰岩为主,内富含腕足类、珊瑚及牙形石化石,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因此东岗岭组上部到谷闭组代表第四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旋回。融县组总体为一明显海退过程,但下部以含生物灰岩为主,底具角砾灰岩,中部为泥晶到粉晶灰岩,上部以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代表泥盆纪最后一次明显的海平面升降旋回。
桂中地区的“象州型”地层以台地碳酸盐岩为主。其沉积厚度巨大,常达数千米之巨。生物丰度高,分异性强,生物量巨大,尤其以腕足类、珊瑚、层孔虫、苔藓虫大量繁盛为特色,并有双壳类、腹足类、头足类、三叶虫、棘皮类、厚壳竹节石、介形虫、藻类等多门类化石。以有孔虫、复体四射珊瑚和层孔虫为主堆积而成的生物礁广泛分布。反映了“象州型O”沉积形成于清洁浅水、动荡富氧的条件。
2.川鄂、湘赣海陆交互相
川鄂、湘赣交界等地的泥盆纪沉积,同属于海陆交互相,只有中、上泥盆统。
川东、鄂西及湘西北统称为川鄂海盆地,北通南秦岭海槽,东连下扬子陆相沉积,南通滇、黔、桂海盆(图8-3)。鄂西地区泥盆系反映了川鄂滨海区的基本特征,中、上统均为海陆交互相,但厚度变化较大,东厚西薄,向西逐渐尖灭,其沉积物东部具较粗的石英砂岩,向西则变为页岩,说明其沉积物质主要来自东边古陆。海侵方向则由西北、西南向东止于武昌以西(图8-3)。
湘赣地区的泥盆系,分布在江南古陆以南,华夏古陆西侧,与西南浅海东侧相衔接的指状海湾地带。以湘东为代表的泥盆系,其生物群特征及地层划分基本与川鄂地区相同,只有中、上泥盆统。中泥盆统下部跳马涧组为陆相沉积,其底部砾岩层不整合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上部棋梓桥组为正常浅海相沉积。上泥盆统主要为浅海相沉积,由于海水进退频繁,以致一些地区形成海陆交互相沉积,在横向上也可看到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相互更替的现象,表明本地区是一海岸线曲折,地形复杂的指状海湾地带。本区上泥盆统中含重要的鲕状赤铁矿层,上部锡矿山组中的铁矿称“宁乡式铁矿”;下部佘田桥组中的铁矿,称“茶陵式铁矿”(图8-2)。
3.东南地区陆相泥盆系
我国东南地区泥盆系主要分布在赣北、皖南、浙西以及鄂东等地区。该区泥盆纪时为一古陆区,内部发育了一系列不同规模的凹陷盆地,接受了近于红色的陆相沉积。
江西南部之泥盆系“峡山群”,大多认为陆相沉积。最近在其上部发现有海相钙质页岩层,产Yunnanella(云南贝)、Cyrtospirifer(弓石燕)等化石,其层位和湘赣交界一带的上泥盆统相当。因此“峡山群”应为以陆相沉积沉积为主,夹海相沉积,属过渡区的海陆交互相。与上述湘赣交界地区相比较,表现出往东海相层递减;陆相层相对增多的相变规律。更东至苏、皖、浙、赣北一带则为纯陆相地区。
(二)其他地区
塔里木板块主体在泥盆纪呈古陆状态,位置处于北纬15°左右,长轴呈南北向延伸。板块仅在四周边缘地区有海陆交互和浅海沉积(图8-3)。

图8-3 中国晚泥盆世古地理图

(转引自刘本培等,1996)
塔里木-祁连-华北地块以北的天山-兴安地区,南天山泥盆系主要为厚度巨大的大理岩、灰岩、片岩及火山岩,含珊瑚及腕足类化石,和志留系为整合接触;为巨厚的、包括大量中基性、中酸性喷发岩的火山岩-碎屑沉积岩系,局部地区发育有礁灰岩、含腕足类、珊瑚及头足类等化石,岩相厚度变化显著,代表地壳强烈活动的地槽型沉积。属陆缘半深海至岛弧海区。
塔里木-祁连-华北地以南,柴达木盆地边缘发育有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的泥盆系碎屑岩系,属稳定的地台型沉积。与下伏下古生界为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地层常受轻度的区域变质作用,昆仑-秦岭区泥盆纪时仍属活动的海槽(图8-3)。

古生代属于显生宙,上一个代是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个纪(Period),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Cambrian 5.4亿年前)、奥陶纪(Ordovician 5亿年前)和志留纪(Silurian 4.35亿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Devonian 4.05亿年前)、石炭纪(Carboniferous 3.55亿年前)和二叠纪(Permian 2.95亿年前)。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泥盆纪以裸蕨植物为主。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中生代(英文名:Mesozoic Era;时间:距今约2.5亿年~距今约6500万年)显生宙第二个代,晚于古生代,早于新生代。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中生界。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是表示这个时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中间性质。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中生代时,爬行动物(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淡水无脊椎动物,随着陆地的不断扩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条件,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等大量发展,这些门类对陆相地层的划分、对比非常重要。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发生著名的生物绝灭事件,特别是恐龙类绝灭,菊石类全部绝灭。有人认为生物绝灭事件与地外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但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古生代时的盘古大陆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开始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但是没有完全分开。南部大陆开始分为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古生代末期,联合古陆的形成,使全球陆地面积扩大,陆相沉积分布广泛。中生代中、晚期,联合古陆逐渐解体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欧亚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和印度等独立陆块。并在其间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极海。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块漂移加速,在具有缓冲带的洋、陆壳的接触带上缓冲、挤压,导致著名的燕山运动(或称太平洋运动),形成规模宏大的环太平洋岩浆岩带、地体增生带和多种内生金属、非金属矿带。中生代气候总体处于温暖状态,通常只有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差异。

泥盆纪指的是4.19亿年前到3.59亿年前之间的6000万年。从泥盆纪开始,地球上的陆地面积扩大了起来,这得益于活跃的地壳运动。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陆地上不再是缺乏生命的不毛之地,随着陆地面积的扩大,适应陆地环境的植物开始大量生长,还有许多巨大的远古昆虫以及刚刚上岸的两栖动物。不过这时候只是陆地生物的起点,最繁盛的还是海洋生物,尤其是鱼类。在泥盆纪,鱼类遍布海洋,是当时海洋中的主宰者,所以泥盆纪也被称作“鱼类时代”。

↑泥盆纪大陆分布图

泥盆纪最繁盛的鱼类是盾皮鱼类,当时的海洋霸主就是属于盾皮鱼类的邓氏鱼。邓氏鱼拥有超强的咬合力,可以一口把鲨鱼咬成两半,理所当然站在当时食物链的顶端。

↑凶猛的邓氏鱼是泥盆纪的海洋霸主

泥盆纪晚期发生了地球史上的第二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导致当时75%的生物灭绝,海洋生物更是重灾区,邓氏鱼最终也没能逃过灾难,在泥盆纪晚期灭绝了。

↑泥盆纪大灭绝初期想象图

——以上内容参考米莱童书《生命简史》



古生代属于显生宙,上一个代是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x0d古生代(Paleozoic era)——地质年代的第3个代(第1、2个代分别是太古代和元古代).约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古生代共有6个纪(Period),一般分为早、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Cambrian 5.4亿年前)、奥陶纪(Ordovician 5亿年前)和志留纪(Silurian 4.35亿年前),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Devonian 4.05亿年前)、石炭纪(Carboniferous 3.55亿年前)和二叠纪(Permian 2.95亿年前).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泥盆纪以裸蕨植物为主.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x0d中生代(英文名:Mesozoic Era;时间:距今约2.5亿年~距今约6500万年)


泥盆纪是什么时候?有什么特点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