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杭州有什么遗迹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杭州有什么遗址?~


杭州游玩看这里

南海观音立像:海天佛国的象征 ·心字石:对佛诚心或友情的象征
·桃花岛:神仙美景令世人皆向往 ·不肯去观音院:最著名的观音道场
·南天门:离心之浮沉,得平等安详 ·法雨寺:宏大高远,气象超凡
·朝阳洞:旭日东升,先映此洞 ·秀山岛:蕴有很多优美的民间传说
·慧济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 ·岱山:古称蓬莱仙岛,历史悠久
·紫竹林:不肯去观音院于其中 ·六横列岛:海洋文化源远流长
·沈家门渔港:独特的海岛渔港景观 ·朱家尖岛:观音故事中的“佛渡岛
·梵音洞:膜拜观音菩萨现身名洞 ·嵊泗列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印山越国王陵文化旅游区
·曹娥庙:号称江南第一庙
·西施故里:展示古越文化
·鉴湖:江南最早的塘堰工程
·五泄:天然的山水画卷
·香林花雨风景区文化区
·周恩来祖居:爱国教育基地
·沈园:沈氏的私家花园
·东湖:浙江三大名湖之一
·柯桥古镇:著名水乡集镇
·吼山风景区:自然风光独特
·柯岩风景区:多种美景于一
·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私塾
·百草园:鲁迅童年的乐园
·鲁迅先生笔下的咸亨酒店
·鲁迅故居:重点文物保护单
·青藤书屋:前明徐渭故宅
·兰亭:非常有名的游览地
·杭州西湖十景之柳浪闻莺
·杭州西湖十景之花港观鱼
·杭州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
·杭州西湖十景之双峰插云
·杭州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
·杭州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
·杭州西湖十景之雷峰夕照
·杭州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
·杭州西湖十景之断桥残雪
·杭州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
·剡溪:九曲胜景天下闻名
·莫干湖:碧水蓝天,风景秀丽
·月湖:文人墨客憩息荟萃之地
·慈湖:四季水清如镜
·牛头山湖:浙江三大水库之一
·花溪:动物资源丰富
·双溪竹海漂流:江南第一漂
·南北湖:钱塘江畔璀璨明珠
·新安江:盘山绕岭,千回万转
·富春江:钱塘江的主要航道
·垂云通天河:苦乐奇险集一身
·千岛湖:最大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会稽山旅游度假区
·树木葱郁的北高峰
·金鸡山:壮丽的石头山
·划岩山:山水风景奇巧纤秀
·太和山:野餐郊游好地方
·落鹤山:自然景观绚丽多姿
·江南胜景仙华山
·九峰山:丹霞地貌结构
·金华山:度假的仙游胜地
·九龙山旅游度假区
·超山:堪称艺术胜地
·天目山:宛如双目仰望苍穹
·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
·飞来峰:极富传奇色彩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迟子建)

·湖山怀旧录(张恨水)

·游天台山日记(徐霞客)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叶圣陶)

·游子文化的现代性(张抗抗)

·除却雁荡不是山(舒婷)

·临平登山记(郁达夫)

·春日游杭记 (林语堂)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
·大陈岛:富有传奇色彩
·龙潭坑:又称龙潭溪
·大鹿岛:美丽的天然浴场
·仙居:风景秀,历史久
·桃源风景名胜区
·马岭:野味特浓的景区
·五指岩:被称为五指探云

·石鹅岩:天然成趣
·方岩风景名胜区
·满觉陇:充满文化底蕴
·桐庐:自然景色多姿多彩
·浙西大峡谷:知名度极高
·大清谷:天堂里的世外桃源
·临安风:一颗绿色明珠
·瑶琳洞:被誉为瑶琳仙境
·白娘子和许仙的经典传奇
·宗泽与金华火腿的故事
·粽子的由来和意义
·有关温州茶叶的民间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史量才与西子湖的情缘
·秦桧的恶臭和民间著名美食

·鸦片战争遗址公园
·孔庙:祭祀孔子的家庙
·太平天国侍王府
·规模庞大东阳卢宅
·“金庭观”王羲之墓
·诸暨城关西的西施殿
·天一阁:古老的私家藏书楼

·钱业会馆:园林式会馆
·白云庄:黄宗羲讲学的地方
·莫氏庄园:砖木结构建筑群
·陈阁老宅:当年的宰相府第
·上林湖越窑遗址
·马家浜文化遗址
·良渚古文明遗址
·蔡元培故居
·竺可桢故居
·秋瑾故居
·绍兴周恩来纪念馆
·宁波总工会纪念馆
·宁海县柔石故居
·浙江嘉兴茅盾故居
·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
·王国维故居
·龚自珍纪念馆
·清真禅寺
·舜王庙:著名的古建筑之
·嘉兴海神庙
·绍兴长庆寺
·大佛寺:称雄江南一带
·七塔寺:佛教古建筑群
·天童寺:建筑华丽宏伟
·国清寺:依清代官式营造
·阿育王寺:建筑规模恢宏
·保国寺:最古木结构建筑
·普济寺:轴线对称的格局
·宝成寺:内有麻曷葛刺造
·大善塔:省文物保护单位
·庆安会馆:即天后宫
·江南运河:京杭运河的南段
·它山堰:古老的水利工程
·优美的杭州武林广场
·京杭大运河:伟大的水利工程
·诸葛八卦村:布局十分奇巧
·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桥
·幽静典雅的陈阁老宅
·雷峰塔:西湖标志性景点

1.良渚文化

杭州北郊良渚镇,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良渚文化”在这里发生,延续了5000多年文脉。现有良渚文化博物馆(规划将要建设国家公园),从博物馆陈列的史料以及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为古都谱写的5000多年神韵,璀璨夺目,堪称中华文明瑰宝。

2.秦始皇的遗迹

秦始皇曾于公元前210年至钱唐,临江了望,见波涛险恶不敢渡江,西行二十里再过江。秦始皇站立过的那座山头从此名叫“秦望山”(现钱塘江边六和塔西面)。还有,西湖宝石山上有块大石头,传说曾是秦始皇的“缆船石”,后来被镌刻成大佛头,现在成了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3.汉代石碑 西泠生辉

西湖“湖山最胜处”的西泠印社,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泠印社有一“镇社之宝”——东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它被珍藏在印社顶巅的“汉三老石室”中。东汉石碑是杭州现存年代最早的碑刻,在秀丽的湖山闪烁着熠熠光辉。

4.湖上仙山 晋代古刹

1600年以前的晋代,宗教文化流入杭州,西湖北山来了一位道家葛洪(284~364),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药家、炼丹术家,杭州人称之“葛仙翁”。他在山上结庐(抱朴庐)炼丹,这座山从此称“葛岭”,葛洪炼丹的地方即今“抱朴道院”。

东晋咸和三年(328),印度僧慧理来杭,登灵鹫峰(今飞来峰),叹为“中天竺灵鹫山之小峰飞来”,并指为“仙灵所隐之处”,在山下创建灵隐寺。两年后又在天竺山创建翻经院(后改法镜寺),即下天竺。

5.隋建杭州 凤山奠基

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改钱唐为杭州(从此有“杭州”之名)。隋开皇十一年(591),将杭州县治由虎林山(后称灵隐山)下移至柳浦西(今凤凰山下江干一带),并依凤凰山筑城,周围15公里,是为最早的杭州城。美丽的凤凰山下,依江傍湖的杭州主城格局,一幅杭州的城池变迁图,还有自隋代开通大运河(自镇江京口至杭州八百里),从此京杭运河贯通南北,杭州经济文化大发展。

6.唐代水闸 白傅留诗

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剌史(最高行政长官)。任职期间,治理西湖,筑堤建闸,放水灌田,重修供民甘泉的六井。他开筑 “圣塘三闸”,引湖水灌溉农田,作《钱塘湖石记》说:“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田十五余顷。”离任时留诗:“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白居易当年筑的圣塘闸,至今尚在湖边。又因有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后人为纪念他,将白沙堤改名“白堤”。

7.雷峰宝塔 吴越遗韵

秀丽的西湖三面云山,南北对峙两座宝塔。都是北宋初年(吴越国末期)所建。南面夕照山雷峰上的雷峰塔,演绎了历史沧桑、民间传奇。北宋开宝八年(公元873年),在杭州的吴越国最后一任国王钱弘俶决心“纳土归宋”,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这时他宠爱的黄妃产子,为了庆贺并祈福,建造了这座宝塔,初名黄妃塔,后因地而名称雷峰塔。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24日倒坍。因伴有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故事,又是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遐迩闻名。2002年于原址重建,再现“雷峰夕照”佳景。

8.西湖太守 万古流芳

在杭州建城以后2200多年历史上,至少有过500多任地方行政长官,其中最受老百姓爱戴,至今还念念不忘的应数北宋时的苏东坡。

诗人苏东坡两次来杭州任地方行政长官。任期内,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在第二次出任时,见西湖淤塞荒芜几占面积之半,积葑约10公顷。他向朝廷上奏《乞开西湖状》,用工20万,取葑泥筑长堤,架六桥,植桃柳芙蓉,人称“苏堤”。湖中堆岛,外建三塔(座标),即今“三潭印月”。因诗人有绝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从此有了“西子湖”的美名。

9.白塔桥边 故宫遗梦

自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定都杭州,至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南宋王朝在凤凰山筑紫禁城,周长4.5公里。又筑外城高6.7 米,阔3.3米,城门13座。紫禁城内建起大殿13座,气势恢宏。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元兵攻入杭州,南宋亡。次年,因民宅失火延及,紫禁城内所有宫殿焚烧殆尽。只有白塔桥边的白(石)塔依然屹立。从白塔眺望凤凰山南宋故宫遗址,一片葱绿,通向御苑的古道石级直达凤凰山巅。

10.十景题名 古刹驻跸

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首次来杭州,游西湖。以后,康熙又4次南巡来杭州。其间在孤山筑行宫(今文澜阁),疏通市内河道涌金河(浣纱河)以通龙舟。最有影响的是为“西湖十景”题名,改其中的“曲院荷风”、“两峰插云”为“曲院风荷”,“双峰插云”。康熙每次来杭,都从城隍牌楼(巷)上吴山进香,当年上山的御道石阶尚在。还到西湖晋代古刹灵隐寺驻跸,题写“云林禅寺”匾额,至今犹存。

良渚遗址保护十年之路(一)

--------------------------------------------------------------------------------

作者: 来源: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 时间:2006-4-4

注重保护 营造和谐
良渚遗址保护十年经历的不平凡路

良渚遗址是我国和全世界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大遗址保护第一类第一号项目,省政府将其列为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杭州市将良渚遗址与浙大、西湖共视为城市的“金名片”,并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将“良渚遗址保护与开发”列入城市建设十大工程。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良渚遗址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作为遗址所在地的余杭区党委、政府对遗址保护工作更是不遗余力。199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发〔1995〕133号文件批准公布了《良渚遗址群保护规划》,良渚遗址保护自此走上了依规划管理的道路。由于良渚遗址分布面积达近40平方公里,面大点多、遗存密集而有规律,如此大面积的遗址的保护工作是世界性的难题,而对于地处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渚、瓶窑一带来说,要使这么大型的遗址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受破坏,更是一项极为困难而艰巨的任务。10年来,余杭区党委、政府以一种全新的视野不断在大遗址保护的道路上探索和前进,对良渚遗址既立足遗址本体的保护,又大力营造遗址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以极大的决心、巨大的投入和付出,换来了良渚遗址的安全。2001年9月,省政府批准划定良渚、瓶窑两镇242平方公里区域为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确立了“以保护为目的,以开发为手段,以适度开发实现真正保护”的工作思路,标志着一种全新的保护模式进入实践,由此拉开了良渚遗址保护崭新的一页。良渚遗址管委会成立后,与余杭区党委、政府一起,着力营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和谐共处、遗址保护与有效利用的和谐并举。三大和谐关系的营造,集中体现了过去10年中良渚遗址保护所经历的不平凡道路,也为今后更长期的保护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和谐环境:使良渚遗址区成为一道充满田园野趣的美景

环境与遗址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恶劣环境促使遗址早日消逝,优良环境助推遗址永续流传。地处城市近郊经济快速发展区的良渚遗址,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同样经历过环境不断恶化的阵痛期,天目山余脉在屏障良渚遗址几千年后,在上个世纪末转化为石头经济资源,在致富一方的同时却造成了遗址区北侧的满目疮痍;自莫干山路延伸而出的104国道横贯遗址区,其繁忙的交通对号称“良渚文化紫禁城”的莫角山中心遗址形成极大的综合性污染;活动于遗址区内的3.6万农民和170余家企事业单位使遗址经年累月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扭转遗址区环境恶化趋势,营造与遗址保护要求相协调的环境,余杭区和良渚遗址管委会在10年中作出了持续不懈的努力。
整治石头经济,还青山以绿,还遗址以静
良渚遗址区北侧的天目山余脉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石材,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石矿开采业在当地兴盛,至90年代中后期达到极致,遗址区附近分布的石矿达30家,固定资产2000多万,单个石矿的年产量从几十万吨至数百万吨不等。石矿开采的噪声、粉尘污染以及对自然山体的破坏成为遗址环境的最大危害,离矿区最近的重要遗址瑶山遗址被周围的6家石矿包围,山上的茶叶也因粉尘污染而无人采摘,当地群众戏称家中的桌椅半天不擦即可当黑板写字作画,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北大教授严文明对这一景象后提出了严厉批评,指称这一地区已“炮声隆隆如战场”。批评声不仅来源于文物界,省、市和当地各级各界都逐渐认识到了问题的危害性和严重性,2000年6月,省政协常委会在考察良渚遗址后,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关于切实加强良渚文化遗址保护的再次建议案》,指出“关闭采石矿是保护良渚遗址的重要环节,早关闭多一份保护,晚关闭多一份损失。”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以及时任副省长鲁松庭等领导多次进行了现场调研、作出批示,余杭区也制定了分期分批实施关停的策略,明确政策,加快了石矿关停的工作步伐。在省、市的重视和支持下,2000年10月,瑶山遗址附近的6家石矿首先完成关停,至2002年10月底,遗址区附近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家石矿安溪石料一厂完成关停。在石矿关停期间,余杭区克服了种种困难,做通、做好矿主和就业人员的思想,既关石矿,也避免了由此引发的不稳定事件,为石矿关停投入的补偿经费、劳动力转移和安置经费等直接和间接费用达1亿余元。
石矿关停后,自2003年开始,良渚遗址管委会逐步实施对矿区的绿化整治,通过人为干预加快石矿的绿化进程,投入150余万元对各矿区实施治理。2003年1月,对石矿开采后裸露岩面的绿化整治工作首先在紧邻瑶山遗址的安溪果园石矿拉开序幕,该宕口裸露岩面达10000余平方米,坡度几近垂直于地面,岩面寸土不存,复绿难度极大。经过技术人员10个月的努力,这一宕口的复绿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原本素面朝天的岩体终于重新披上了绿装。如今,瑶山遗址前面的矿区经整治后已成为接近自然的绿色坡地,西侧的安溪果园石矿岩面也已被生意盎然的绿色覆盖。
关停石矿,使遗址区从“炮声”中归于宁静;整治矿区,使青山得还绿色,这两项工作成为良渚遗址保护历史上最值得浓抹重书的工作之一。
南移国道,搬迁企业,让“宫殿”重归肃穆
大观山果园,这座始建于建国初期,之后以盛产桃梨而为世人所熟知的土地,在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曾经是良渚先民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地方。虽然当年地面上的壮观建筑今日早已不复存在,但其保留于地面之下的遗迹,已成为良渚文化发展高峰的最为重要的证据,考古学家称之为莫角山遗址。1977年,两位考古学界大家,苏秉琦和严文明,坐在大观山果园的一块坡地上进行了一段对话。
“你说良渚这个遗址怎么样?”(苏)
“很大,但是一下子看不很清楚。”(严)
“我是说,它很重要。你看重要在什么地方?它在历史上应该占一个什么位置?”(苏)
“我看很像是良渚文化的中心。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假如良渚文化是一个国家,良渚遗址就应当是它的首都。”(严)
“你说得也对。”苏说,“我本来是想说良渚是古杭州。……杭州应该是从这里起步的,后来才逐渐向钱塘江口靠近,到西湖边就扎住了。把良渚比喻成首都,也有道理。……”(苏)
几十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来自良渚遗址的考古学材料对“良渚乃古杭州也”提供了佐证,不仅如此,严文明在之后进一步指出的“莫角山遗址上曾经矗立的恢宏建筑,很有可能就是我国最早的宫殿。”的论断,也得到了学界的认同。
但是,这块我国最早的宫殿所在地,在沉静肃穆几千年后,在上个世纪里成为了被喧嚣包围的“孤岛”,104国道横穿莫角山遗址腹地,遗址周围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密集,一些企业把厂房直接建在了遗址上,繁忙的过境交通和企业生产使莫角山遗址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随着莫角山遗址重要性的不断显露,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活动的影响,保护好这段良渚文化时期最为重要的实物记忆,也成为当时余杭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一份长久期盼和牵挂。1996年11月28日,建于莫角山遗址上的余杭市长命印刷厂首先完成了外迁,余杭市政府为此投入300多万元资金,为莫角山遗址保护起好了头。但是,更艰巨的任务还摆在眼前,如何消除104国道大流量交通对遗址保护的影响,远比搬企几个企业难得多。转机出现在1997年,这一年的9月,为保护良渚遗址,省交通厅公路局主持对104国道彭公至祥符桥段改道工程可行性进行了会审,最后决定将国道南移,绕开良渚遗址区。至1999年2月23日,全长16公里的改建工程正式竣工通车,整个工程投入2.4亿元。根据测算,绕道改建工程比原路拓宽工程多投入1亿余元,从中折射出了各级政府保护良渚遗址的巨大决心。此事经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后,成为当地政府不遗余力保护古遗址的美谈。
2004年,某银行为主张债权,要求对位于莫角山遗址上的某企业实行拍卖,良渚遗址管委会闻风而动,对企业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取得余杭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出资380万元收购了该企业的土地及建筑,并在收购后对厂区进行了大规模建筑拆除、绿化整治,为莫角山遗址保护再添新色。
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谈及良渚遗址保护要达到的目标时,曾形象地作了个形容:野草丛生,野兔出没。经过余杭区和良渚遗址管委会的长期努力,良渚遗址已逐步摆脱工业化、城市化的威胁,众多遗址点散落于田间、地头、山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充满乡村田野气息。
但是,营造和谐的遗址环境自一开始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断取舍的过程。为了保护遗址及其环境风貌,多年来,余杭区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而且舍弃了众多的发展项目,良渚遗址管委会在近期正着手加大引导力度,使遗址区内新建、改建农居与遗址保护要求相协调,这对当地群众的审美观也是一次大跨度的挑战和转变。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像良渚这样的遗址,究竟需要在多大范围内对环境进行控制。从纯保护的角度,范围越大越有利于遗址的长期生存,但地处杭州近郊、历史上已形成众多人口和建筑的地理区域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要求,又使一味求大的环境控制策略变得难以实现,过大的建设控制区域将使保护工作不仅面临巨大的投入压力,而且影响地方今后长期的发展,失去来自不易的群众理解,最终将使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在大与小之间如何平衡和取舍,已成为良渚遗址保护中面临的一个极大难题。

在你心里,什么才叫遗迹啊~~虎丘算不算?秦桧的人像算不算??


急!杭州有什么遗迹吗?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