矜而不伐,和而不同,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关系真的很糟糕吗?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为何说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关系一辈子都是水火不容呢?~

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这四个人里面,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关系是特别紧张的,甚至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明争暗斗三十年,彼此攻讦直到死。
左宗棠(1812-1885)比李鸿章(1823-1901)大九岁,去世的也比较早,当时李鸿章送来挽联: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j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这里李鸿章用了“周旋三十年”五个字,已经是非常委婉的说出了两个人的关系了,实际上,二人的关系完全可以说得上是恶劣,糟糕至极。
这种恶劣的关系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随着很多事情一点点发展而出来的。
最早,二人同在曾国藩军中协助曾国藩,和太平天国战斗,等到后来,二人各自带兵出来,矛盾就出现了。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有几件极其重大的事件,成就了他的功名,在这每一件事情里,几乎都伴随着他和李鸿章的交恶。
第一件,在剿灭太平天国上。
1864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围攻天京,很久也没攻下来,清廷着急,命李鸿章带兵协助。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门生,是一个极为世故圆滑之人,他心里透亮,太平天国经过曾国荃的长期围锁,已经是强弩之末,就差最后一击了,他去不去,太平天国都必亡无疑,他去了就是抢功(人家围了两三年,为的不就是抢头功,占功劳么),于是乎,他先是装病,说感冒不能成行,后来被一再催促,就上书说浙江战事也很紧急,带兵跑浙江去了。(李鸿章给曾国荃的信这么说:“屡奉寄谕,饬派敝军会剿金陵。敝意我公两载辛劳,一篑未竟,不敢近禁脔而窥卧榻。”)
这一去不要紧,他和左宗棠的交恶正式开始了。
为什么呢?
这个时候,左宗棠是浙江总督,正在浙江围剿太平军呢,李鸿章一去,哗啦啦三下五除二,收复了浙江好几个地方,左宗棠自然火了,这个小李子呀,你是江苏巡抚,朝廷让你去南京,你跑我浙江来算咋回事啊!于是乎,上述朝廷,大骂李鸿章“越境掠功”。
李鸿章在浙江一面收复失地,一面掳掠财富,这正是触犯了左宗棠的根本利益,他写信给曾国藩给李鸿章穿小鞋:“湖丝盐利皆浙所应有者,则尽占之。嘉、杭富户及土匪地棍之曾充(此处指太平军)乡官者,则诱致而收其罚捐。”又说:“湖北协浙之饷,每月万两,官言奏拨江海关洋税为抵,已奉明旨,少荃(即李鸿章)亦置不顾。沪饷不欠一月,浙饷已欠一年,尚复专\挹注如此!岂浙亡而沪可独存耶?亦可哂矣!”
正所谓“断人财路,如杀父母。”李鸿章带兵入浙江,既抢功劳,又抢财源,当时带兵打仗最要紧的银子,左宗棠能不气么!何况他本来就性格暴躁,二人自此件事开始不和。
李鸿章算盘打得精,去南京得罪老师,去浙江得罪左宗棠,怎么看,得罪左宗棠也比得罪老师好哇!
此前左宗棠和李鸿章有没有不和,历史难以考证,但是左宗棠曾经在训练楚兵的时候,特意拿李鸿章的淮军作靶子打:“淮军以诈力相高,合肥(指李鸿章)又以牢笼驾驭为事,其意在取济一时,正虑流毒无穷。”可见左宗棠对李鸿章的淮军是很不以为然的。
李鸿章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说左宗棠:“湘人胸中有鳞甲。”显然也不喜欢左宗棠。
而曾国荃攻破南京城后,屠城烧杀,并告知曾国藩: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已经死亡。曾国藩以此上报朝廷。
左宗棠却已得知消息,幼主已经逃跑了,他在曾国藩不知道的情况下上书朝廷,说了这件事。
一个说死了,一个说没死,曾国藩和左宗棠坚持己见不松口,最后证明左宗棠是对的。清廷下令褒奖左宗棠,曾国藩非常生气,脸面无光,认为左宗棠这是暗地里捅他一刀子,曾国藩和左宗棠自此有八年不通书信,二人交恶。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弟子,自然是支持老师的,他和左宗棠不和也有这个因素。
李鸿章
第二件,在剿灭捻军的事情上。
1865年,李鸿章,左宗棠各自率军剿灭捻军。
李鸿章负责剿东捻军,左宗棠负责剿西捻军,可是西捻军一路奔跑,一直跑到北京去了,京师震惊,清廷斥责,将李鸿章也捎带了进去。
李鸿章气得写信给弟弟李鹤年,说:“左公(即左宗棠)放贼出山,殃及鄙人。若使办贼者获罪,何以激励将士?侍心如古井,恨不投劾归去,断不以目前荣辱介怀”。
这还不要紧,最大的矛盾发生于1868年。
其时西捻军被剿灭,李鸿章上书朝廷,说捻军首领张宗禹已经跳河自杀,左宗棠却不相信,他又和当初上报太平天国幼主的事情一样,不通知李鸿章,直接上奏说张宗禹没死,而是逃走了,而且他带着兵四处去追捕张宗禹。
李鸿章这个气呀,好你个左宗棠,我带兵剿匪,说张宗禹死了,都上报给朝廷了,你偏偏和我对着干,打我的脸呢,他写信给曾国藩,大骂左宗棠:“阿瞒本色,于此毕露!”
阿瞒是谁?曹操啊。李鸿章将左宗棠比作曹操,那真的是气急了。
因为那个时代曹操可是完全的一个大奸臣形象,何况左宗棠把自己看作是当世诸葛亮(他自喻“今亮”,即当今诸葛亮之意),李鸿章却骂他是曹操,互相厌恶二人组关系再度恶化。
左宗棠
第三件:塞防和海防之争。
当时的晚清,内忧外患,李鸿章为代表的大臣认为,英国等船坚炮利,是国家大患,应该全力把银子用在海防上,而新疆等地,并不值得特别关注(李鸿章原文:“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腹心智大患愈棘”),他建议“暂弃新疆,划界自守,将塞防经费挪作海防之用”。
左宗棠认为,新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丰。。实乃聚宝之盆”,“保新疆之所以保蒙古,保蒙古之所以卫京师”,最差也要“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当时以这两派为代表争论半年,最后左宗棠赢得争论,前往新疆,也为他赢得了后世人眼中最大的名声和功劳。
在左宗棠收复南疆等地后,李鸿章等上书朝廷,:“廷臣聚议,西征耗费巨款,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以休兵。”力图让左宗棠休兵,左宗棠上书力争,慈禧才同意他继续收复失地。
左宗棠和李鸿章二人在海防塞防的争论上,是完全撕破了脸,关系更加恶化。
第四件:私事交恶。
左宗棠虽然战功赫赫,但是却只考取了一个举人,李鸿章却是正宗的进士出身,这是自诩为今世诸葛亮的左宗棠的心中大痛,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这是文臣的最高荣誉了,左宗棠的举人身份是得不到这个谥号的,李鸿章讽刺他说:“刘仲?说燕王百年后,逃不过一个‘篡’字。我说左公(即左宗棠)百年后,逃过了一个‘文’字。”
左宗棠气恼万分,在去新疆打仗的时候忽然上书慈禧,说我要回京师考举人啦,慈禧也是人精啊,当然明白左宗棠的意思,这是借机敲诈呀,便下令说,左宗棠不必来考试了,直接赐给一个“同进士出身”,满足了左宗棠的愿望。
左宗棠因为收复新疆而被封为“二等恪靖候”,爵位上比李鸿章要高(李鸿章是一等肃毅伯,死后才封侯),以东阁大学士的身份入职军机处,李鸿章给他取了个外号,叫“破天荒相公”,意思是以左宗棠的功名,竟然能入阁,当军机大臣,实在是破天荒。
第五件:胡雪岩之死。
晚清末年,战事极多,内外都有,从曾国藩开始,地方打仗自筹银子,左宗棠一路打仗,靠的就是胡雪岩。
胡雪岩是个很聪明的商人,很会赚钱,靠着左宗棠的关系成了一代富商,然而,正因为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交恶,胡雪岩成了牺牲品。
当时盛宣怀是胡雪岩的经济对手,他依靠的又是李鸿章,李鸿章知道,要斗倒左宗棠,必须先断了他的钱袋子,于是和盛宣怀二人联手,一起整垮了胡雪岩。
左宗棠英勇善战,政治上却不善于为官。其时洪胡雪岩看中了电报的商机,请左宗棠上书朝廷建立电报线。
可是左宗棠直接上书,太过鲁莽,被大臣们反对,此时就搁下不提了。
李鸿章却和盛宣怀商议,先在天津架好一座电话点,请醇亲王等大臣参观,得到了大臣们的称赞,于是李鸿章上书请建立电报局,得到批准,盛宣怀成为负责电报局事务的人。
李鸿章和盛宣怀联手开始打击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借助电报的优势,胡雪岩的一切行动都被探知,很快就被整垮了。
等到左宗棠死后,胡雪岩更是直接被抄家,自此一代富商不复存在。
第六件: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里,左宗棠主战,李鸿章主和,二人政见再次相左。
左宗棠此时已经七十岁余,被委任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在其调拨之下,清军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然而此时李鸿章此时又如此说:“如在这时平心与法国议和,和款可无多大损害,否则兵祸又会接而起了”,接着被委任为全权大臣和法国议和。
此场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左宗棠怒极,大骂李鸿章“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最后,左宗棠抑郁而终。
纵观以上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交恶,主要是政见之争和利益之争,当然二人的性格因素也极大的影响了二人的关系。
左宗棠尚武,为人直接,性格火爆,李鸿章尚文,为人精明,性格深沉,两个人性格上就完全相反,难以相容,加上利益和政见不和,交恶是难免的事情。

原因如下:
历史记载,左宗棠出生于公元1812年,亡于公元1885年,享年74岁,而李鸿章出生于公元1823年,亡于公元1901年,享年79岁,左宗棠年长李鸿章12岁。虽然二人都出生于湘军,但是按照年龄而言,左宗棠似乎更应该资历老于李鸿章。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与左宗棠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年长的左宗棠出名更早。在1861年的时候,左宗棠已经是浙江巡抚了,而到了1862年,左宗棠已经升任闽浙总督,算是一方重臣了。此时的李鸿章却只是湘军头子曾国藩的幕僚而已,地位上与左宗棠差距十万八千里。
而在之后的战争中,李鸿章逐渐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1867年的时候已经升任湖广总督了,在地位上与此时左宗棠的陕甘总督平起平坐了。可能到了这里,左宗棠就觉得李鸿章不是池中之物,早晚会超越自己,但造成二人不和的,却不仅仅是如此。
众所周知,左宗棠收复新疆、平定回乱,为晚清江山的安定立下了汉马功劳,但这一切在开始的时候却不是那么顺利。左宗棠决意收复新疆的时候曾经详细给当时的同治皇帝与慈禧太后上疏,告知收复新疆对于“边塞防守”的重要性,左宗棠是主张“塞防”的代表人物。而当时朝中的李鸿章却持截然相反的态度,认为当时东部沿海才是重点防守的地方,坚持“海防”战略。
李鸿章与左宗棠为这件事闹得不可开交,最终还是慈禧太后出马,慈禧认为左宗棠更有道理,因此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而左宗棠最后也不辱使命,成功平复了新疆。
此时的李鸿章与左宗棠也因为政治上的见解不和而形同陌路,再加上左宗棠此人自视甚高(《清史稿》评价左宗棠自视甚高、傲物,所以门下不怎么出人才),对于李鸿章这样的“晚辈”更是不放在眼里,因此,之后二人更是越走越远。

扩展资料:

1、关于李鸿章的轶事典故
1896年李访英(实为访美),受到热情款待,李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样。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同时,天天西餐使李无胃口。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大杂烩。扑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李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李鸿章杂碎”。
这说明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无高下之分。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驯的日不落帝国人面前,没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不得不说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观念。
2、关于左宗棠的轶事典故
自比诸葛
左宗棠自负,自诩为诸葛亮,常以“今亮”、“老亮”(与被称为“新亮”的郭昆焘相对)等自称,时人也常以诸葛亮比之 。《清稗类钞》记载,左宗棠在陕甘总督任内,藩司为林寿图,能诗善饮,性极诙谐,二人常饮酒谈论。某日,林与宗棠正笑谈间,前方捷报至,林盛称宗棠妙算如神,佩服不已,宗棠拍案自夸道:“此诸葛之所以为亮也。”
随即二人又谈论人物,宗棠痛责时人自称诸葛者之多,林拍案道:“此葛亮之所以为诸(猪)也。”左宗棠以为林是在讽刺自己,二人由此结怨。虽好自夸,左宗棠也自知有“气质粗驳”的缺点,曾以“寡言,养静二条实下功夫,强勉用力”。
参考资料:人民网-湘骡子与徽骆驼:左宗棠和李鸿章30年恩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左宗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鸿章

在清朝晚期,英国第1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国家的经济有了明显的提升,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向英国学习工业革命的经验,这些国家迅速有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当时大清朝还是在慢慢的堕落。在战乱之中,也是人才辈出的时候,日益衰败的清朝也有着很多大臣们苦苦的支撑。

在列强以及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之下,清朝才能够勉强的维持下去。如果只靠当时慈禧的政策,大清早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当时的四大名臣分别是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下面来聊一聊李鸿章和左宗棠,在晚清那个时代,这两个人也做了很多的贡献。

但是这个人在朝廷上共同工作的30年之中,一直都是敌人的关系,两个人的性格很有差异,政治方面也有偏见,使得这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不好。后来从曾国藩和左宗棠来往的事情方面可以看得出来,左宗棠性格很高傲,也是这个性格使得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关系更加的不可调和。李鸿章在为人处事方面比左宗棠要圆滑许多。

在清朝朝廷的眼中,李鸿章受到的重用比左宗棠高一些。曾国藩虽然后来有了很大的功劳,但是清朝给了左宗棠很大的压力,再来看一下李鸿章,有这么大的功劳之后还能够在清朝稳稳压住左宗棠。李鸿章和左宗棠共事30年之中充满了矛盾,但是李鸿章一直压在左宗棠上面。



其实他们两个人的关系并不算很糟糕,只是在政见上有所不同而已,他们在各自分管的领域上表现出了很高的才能。

不是很糟糕吧,我觉得李鸿章是没办法的,其实他也是身不由己而已。

李鸿章和左宗棠关系说不上好,但也不能说是糟糕,只不过是国事上有分歧罢了。

事实证明,后来无论太平天国战争,还是收复新疆中,左宗棠确实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也正因才华过人,他非但看不上世故圆滑,一生主要办弱国外交的李鸿章,就连对其有知遇提携之恩的曾国藩,他都颇有微词,认为曾国藩显得过于谨慎迂腐。


矜而不伐,和而不同,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关系真的很糟糕吗?视频

相关评论:
  • 13039875390谈心笔记系列 009 欲望
    乐辰所和而不同,是一种境界。六、时不利兮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的这首《垓下歌》,道尽了英雄末路的无奈凄凉。我们欲望的达成,除了自身努力、人为因素外,环境时势也很关键,经历世事越多,就越觉得“尽人事,顺天意”绝不是一种托辞,而是知天命后的豁达;...

  • 13039875390左宗棠要参加会试,为何慈禧直接送他一个进士?
    乐辰所因为左宗棠参加会试还几次都没有考上进士,在晚清的的朝臣中数他是举人身份。无论官职做的再大还是有人拿这一点戳他的硬伤,所以即使他是封疆大吏,不免还有人瞧不上他,所以他的心里也憋着一口气。这不正是收复新疆的大好时机,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是要自己亲自积极的筹措,还要勤加训练士兵。

  • 13039875390曾左失和的背后,即是君子和而不同,也是两大顶级汉臣一生的默契_百度知 ...
    乐辰所而这两位晚清“国之柱石”之间的恩怨纠葛,到底是君子和而不同,还是个中另有隐情,却在后世引发了诸多遐思和猜测。 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安徽籍的李鸿章,虽与曾国藩有师生之谊,但此人却是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更在乎现实的利益而不是相互的感情,这种人让他为了曾国藩的“黄袍加身”去拼命...

  • 13039875390衰挽类对联大全?
    乐辰所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中大星沉。 ——左宗棠挽林则徐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李鸿章挽左宗棠 【512四川大地震对联精选】 上联:汶川一震惊天府...

  • 13039875390读懂这些对联,就能读懂乔家大院传奇200年
    乐辰所这块匾额悬挂于在中堂大门的阁楼上。“履中”原指走路脚不偏,这里意为遵循中庸之道。“蹈和”指处世待人平和诚恳。该匾意思是秉承中庸之道,以和为贵,中正谦和。宅院主人名字乔致庸与堂名“在中堂”皆取儒家核心思想“中庸”、“执两用中”之意。乔家以此治家,讲究忠厚和睦,不偏不倚,和而不同。

  • 13039875390左宗棠为何瞧不起曾国藩
    乐辰所左宗棠曾国藩二人演戏的成分很大,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左宗棠确实瞧不起曾国藩,二人龃龉多年却又惺惺相惜,彼此神交,左宗棠比曾国藩小一岁,但在给曾国藩的挽联上却自称晚生,足见左宗棠对曾国藩的钦佩。对于晚清三杰,人们有这样的评价,曾国藩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李鸿章会做官,曾左不和,应该是他们和而不...

  • 13039875390形容心地宽广的优美句子
    乐辰所名分相当,就合乎礼,也就是“正”,就是名正言顺,以身作则,不越位,不缺位。 5、中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求同存异,恰到好处。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昭公二十...

  • 13039875390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乐辰所2、提出“礼”。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他又强调以“礼”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号召“克己复礼”,即恢复理想中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实现社会稳定,同时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3、教育方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扩大...

  • 13039875390古代励志名言警句
    乐辰所古代名言警句有: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_国风_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_小雅_采薇》3.嘤其鸣矣,求其友声。4.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_小雅_鹤鸣》7.如切如磋,如琢如...

  • 13039875390为何明朝人会如此评价海瑞:“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呢?
    乐辰所在这点我就不得不在说两个人,一个是和海瑞同时代的张居正,一个就是我们熟悉的李鸿章。同样是面对明朝腐朽的局面,海瑞选择“骂皇上”、“洁身自好”这种极端行为来炒作自己的名声,然后除了自己的名声响了亮了,于国于民几乎毫无益处。而张居正则是选择和而不同,入乡随俗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