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都有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说出特点

来自:专题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是表示什么?修辞手法有一些?举例说明~

有人回答过,我觉得挺好的。你参考一下。语文修辞手法名称列举如下: 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 反问,设问。(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复喻(又名博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分正衬、反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无更换词语叫做叠句或重复(注意2者的区分)。
比喻
1.比喻: 1、定义 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比拟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 拟人修辞手法
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夸张
3.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3.夸张的用法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实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
排比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对偶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设问
6.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7.反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借代
8.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2.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3.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4.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作用:1)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2)行动描写: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3)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 4)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5)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B、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讲,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推动情节发展。6)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使人物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



修辞手法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7.设问:形式为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8.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常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比喻
⒈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⒉ 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⒊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拟人
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某某感情,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可以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夸张
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排比
(1)排比说理: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详尽,透彻严密,语气强烈,无可辩驳。
(2)排比抒情:使文章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并使文章音节铿锵,语势得到增强。
(3)叙事排比:使文章深刻细致,层次清楚,表述全面,有一气呵成之感。

对偶
使文章节奏刚强,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传颂记忆

反复
增强感情,加强语气,强调。

设问
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强调某某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有气势

反问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再说理文中能强调论点。

引用
(1)说明文:突出说明某某事物的某某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神话传说,则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2)议论文:有力的论证某某观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
(3)记叙文: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旨,或渲染某某情境,或增强某某的趣味性,或准确表达作者当时某某的心情。
对比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借代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反语
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顶针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通感
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博喻
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它的特点是:连续性

衬托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1)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2。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记叙文的四种记叙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分叙)。
记叙文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间接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
3,
要掌握运用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常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比喻
⒈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依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⒉ 对道理进行比喻: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⒊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拟人
使抽象事物具体化,使具体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某某感情,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答题格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写活了,使文章更生动,事物特点更突出; 可以形象地写出事物特征,并且可以使文章耐看,不枯燥无味使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感情,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夸张
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排比
(1)排比说理:使文章条理清晰,论述详尽,透彻严密,语气强烈,无可辩驳。
(2)排比抒情:使文章将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并使文章音节铿锵,语势得到增强。
(3)叙事排比:使文章深刻细致,层次清楚,表述全面,有一气呵成之感。

对偶
使文章节奏刚强,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传颂记忆

反复
增强感情,加强语气,强调。

设问
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强调某某内容,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有气势

反问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再说理文中能强调论点。

引用
(1)说明文:突出说明某某事物的某某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神话传说,则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2)议论文:有力的论证某某观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
(3)记叙文: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主旨,或渲染某某情境,或增强某某的趣味性,或准确表达作者当时某某的心情。
对比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借代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反语
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顶针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通感
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博喻
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它的特点是:连续性

衬托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1)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2。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等。

分辨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记叙文的四种记叙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分叙)。
记叙文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记叙文的间接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
3,
要掌握运用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比喻拟人等


语文中都有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说出特点视频

相关评论:
  • 19239829860语文中的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茅菲寇(3)夸张。其作用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发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4)排比。其作用为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便于充沛地表达情感。(5)反复。其作用为前后呼应,反复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6)对比。其作用为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7...

  • 19239829860有哪些修辞手法
    茅菲寇语文修辞手法列举如下: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反问,引用,等 特...

  • 19239829860语文中修辞手法都有什么?请说全点……谢
    茅菲寇修辞手法 ,比喻,夸张,对偶,排比,用典 ,反语 ,反诘 ,设问 ,借代 ,反复,层递 。(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

  • 19239829860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茅菲寇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8.夸张:极力的表现。

  • 19239829860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及其作用
    茅菲寇语文中的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等。其含义及作用列举如下:(1)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作用: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2)排比...

  • 19239829860修辞手法都有哪些?
    茅菲寇八种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借代。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 (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

  • 19239829860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茅菲寇修辞手法一般都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互文等。1、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

  • 19239829860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茅菲寇语文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等。一、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比较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以突出其相似之处。这种手法能帮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或事物。例如,“他的脸像苹果一样红”,这里用苹果来比喻脸红的状态,形象生动。二、拟人 拟...

  • 19239829860语文阅读中的八种修辞手法是什么啊?
    茅菲寇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

  • 19239829860语文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茅菲寇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这八种。 下面说说各修辞的特点: 比喻:构成比喻的三个条件是1.本体、喻体、比喻词;2.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本质的两类事物;3.两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的类型: 明喻:本体、喻体都在句子中出现,中间有比喻词“像、似、如、...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