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写了哪些诗词引发乌台诗案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是哪首诗?~

我觉得乌台诗案是这回事
五台诗案的起因是苏轼调任湖州时写了一篇《谢湖州上表》。有一些不满。当时的北宋政治斗争十分激烈。当时正在进行政治改革的王安石利用一批支持他的人与司马光等高官进行斗争。遗憾的是,王安石的人并不都是绅士,有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富足,有一种私欲。朝廷使节李鼎为了使官吏升迁,竞相隐瞒母亲去世的消息,做出了极大的不孝行为。苏轼曾经弹劾他,所以他痛恨不公。苏轼的贬谪是由于文学诗人的失落和消沉。他用“新来者”、“麻烦”等字眼刺伤了这些在改革中不断攀升的恶棍。他的表情引来仇恨,“眼中刺,肉中刺”。苏轼成为长期摆脱不了的“众矢之的”。
“老人70岁了,腰上有把镰刀。你闻到少杰忘了吗?你在三月吃盐。”《山村三首诗》是一部悲悯人民的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李鼎被诬陷“讽刺盐法”。另一个例子是“吴儿在八月十五观潮五景中长大”,吴儿在深水区长大,冒着生命危险,不自怜。如果东海知道他的想法,他应该教他把卤水变成良田。”只是遗憾的是,吴儿死于潮水。但是,它被认为是在攻击农田水利法。我不知道桑田在海上的悲伤!
文学天才苏轼的一生,都是由几根绳子和几名官兵护送到北京的。君子若被陷害,天地不可。只有那些在港口默默送行的人。我怎么知道他的心当时有多痛?
2、 监狱灾难,诗意?沮丧的?
苏轼,一个学者,不应该在这个监狱里呆一辈子。监狱又冷又湿,铁链断裂的声音和老鼠的断语声。他一生中从不睡觉的稻草,以及他从不吃的烂米剩饭。苏轼坐在角落里,不知道这个年纪是什么时候。朝廷使节想尽办法把苏轼处死,审问了他40多天。我不知道他用了酷刑。对没有恶人的折磨的想象总是丰富的。苏轼抬头望着铁窗,地上的月光如银一般明亮,但诗人的心理已接近极限。他很痛苦,很害怕,但突然他觉得自己还是一个诗人,他死后必须留下一些东西。
耶和华好像天上万物的泉源,小差役无知忘记自己。十个人无家更累。这是一座可以埋葬骨头的城堡。只有这场雨伤害了上帝。作为君主和世界的兄弟,我们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事业。”这位大胆奔放的诗人,在内心恐惧的那一刻,想到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生与死,恨与恨那可以说,“我家十口只能靠弟弟照顾。诗人的寄托,诗人的诗,都写在这失意的文字里,没有明天的诗,真的只能让人失望。
3、 我们怎么能失去我们的才能
世界上总有对立的东西。恶人当家,恶人骄傲。但总有聪明的绅士。朝廷使臣李定和宰相王毅在宋神宗身边窃窃私语,但朝廷的文武官员不怕惹麻烦,却不敢回避。张盾讽刺王辜吃御使书臣的口水;宰相吴冲劝道:“曹操的疑心还可以容忍你,但以尧舜为例的陛下不能容忍寿司?”仁宗太后临终遗言保护苏轼。退休到金陵的王安石写道:“你想为圣人而杀一个有才华的儿子吗?”
监牢里的苏轼患的是“白台寒霜夜凄凉,风吹,夜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生如鸡”的人生。监狱外的朝廷使节们因为正直人的辛勤努力而笑了起来。
宋神宗的笔触“放手”!一位贤才终于走出了寒冷潮湿,走出了五台诗案。

“乌台诗案”就是北宋年间一场罕见的文字狱,因为牵连到苏轼、苏辙、黄庭坚、司马光等著名人物而被人熟知。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以文立国、厚待士大夫的国策,所以北宋前期的政治氛围非常和谐的,官员批评君王,书生议论国政属于常态,“乌台诗案”中给苏轼定的罪名就有些牵强附会了。“乌台诗案”的爆发可以说是北宋政治氛围从和谐到激烈对抗这种变化的突出体现,目的完全是为了争权夺利。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依靠手中的军权篡夺了后周柴氏的江山。一方面是为了抑制武将干政;另一方面是自己得位不正,需要拉拢士大夫阶层,因此赵匡胤定下了文人统治,厚待士大夫的国策。因为宋太祖赵匡打下的基础,整个北宋的政治氛围比较和谐,没有出现其他朝代皇帝动辄杀戮朝臣的情况,皇帝在讨厌一个大臣,大臣的批评皇帝也得听着,官员的生命安全有了保障自然敢说话、敢议论朝政。

而且这种开明的政治氛围也使得北宋官员之间的矛盾基本集中在公事,没什么私仇,政治斗争并不激烈,即使有大臣因为什么事情遭到处罚、贬谪,过段时间还有复起的可能。比如宋仁宗年间的名臣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都有过因为朝堂争论离开中枢的经历,大不了去地方任职等待复起罢了;以廉洁公正、不畏权贵著称的包拯当官的时候得罪了多少皇亲国戚,换一个朝代早死了。但是这种政治氛围从王安石变法开始就慢慢消失了。



1067年,年轻的宋神宗赵顼继位,他是一位很有抱负的君主,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局,启用久负盛名的王安石主持变法,史称“熙宁变法”。凡是变法都会动荡朝局、影响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当时朝中的大多数大臣或出于公心,或为了私利纷纷反对变法,像韩琦、司马光、欧阳修等人都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为“旧党”。

虽然变法遭到皇亲国戚、朝中大臣等一大批人的反对,但是宋神宗赵顼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决心不会轻易动摇,为了改变王安石在朝中孤立无援的局面,推动变法的进行,宋神宗打破北宋原有的政治生态和规则,以君权的力量将大批“旧党”清出朝堂,破格提拔了一批支持变法的人入朝当职,这就是“新党”。

“旧党”觉得“新党”年轻识浅、不堪大用,“新党”觉得“旧党”顽固不化、因循守旧,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再加上有很多投机分子浑水摸鱼,慢慢的“旧党”和“新党”的辩论就从政见不同变成了人身攻击、争权夺利、排除异己,这样一来栽赃陷害、造谣生事等下作手段自然就有人使出来了。



再说回“乌台诗案”的主角苏轼,苏轼属于年少得志之人,二十二岁第一次进京赶考就榜上有名,文章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许而名扬天下;入朝做官后,苏轼也是政绩斐然,“三年京察”为“百年第一”,按理来说苏轼应该是仕途顺畅、官运亨通的人,可惜直率的性格使得他命运坎坷。

苏轼本人并不反对变法,但是反对以偏概全、急躁的去推动变法,再加上“新党”中确实充斥了大量为升官发财才支持变法的奸佞小人,因此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得罪了“新党”被赶出京城。从1071年到1079年,苏轼受到打压一直在地方任职,但苏轼毫不气馁,一方面结合当地情况革新除弊,因法便民,用自己的方式试行变法;另一方面不断写文章、上书指出“新党”变法中出现的问题,王安石两次罢相也证明苏轼的言论是有道理的。

王安石罢相后,宋神宗不甘心变法失败,亲自上阵主持新一轮变法,史称“元丰改制”,这也是“乌台诗案”爆发的时候。



北宋当时反对变法的人很多,为什么苏轼就摊上“乌台诗案”了呢?苏轼在当时虽然仕途不顺,但是他已经是文坛领袖,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引起读书人的热议和追捧,他对于变法以及“新党”部分官员的抨击让这些人如芒在背,这些人一直想找机会收拾苏轼。随着王安石的退隐,以及宋神宗为了推行新法而日趋强硬的手段,“新党”中的部分人趁机炮制出了“乌台诗案”。1079年,苏轼调任湖州,给宋神宗写了一篇例行公事的公文《湖州谢上表》,在这篇公文中苏轼不改书生本色,用隐晦的手法又批评了新法,一下子就被人抓住了把柄。

先是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挑《湖州谢上表》中的问题,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然后监察御史台里行舒亶又从苏轼的《山村五绝》、《八月十五日看潮》、《戏子由》等诗作中挑错,曲解附会说苏轼讥谤宋神宗;再之后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先后上书数落苏轼的“罪行”,请求宋神宗严办苏轼,事情一下就闹大了,苏轼以诗文讪谤朝廷的罪名被传唤进京。

苏轼在御史台受审,坦承了哪些诗作抨击了哪些变法措施,御史中丞李定上报宋神宗的时候就说“苏轼承认了全部罪名”,宋神宗大怒让严加审查看有没有其他涉案人员。御史台四处搜罗苏轼写给朋友的诗词一百多首,苏轼的朋友黄庭坚、王诜、司马光等三十九人受到牵连,“新党”人士李定、舒亶、王珪等人上奏宋神宗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但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善待士大夫的国策,再加上朝中元老、皇亲国戚、甚至于王安石等人为苏轼求情,最终宋神宗没有杀苏轼,将其贬谪到黄州。



“乌台诗案”既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更是北宋政坛的转折点。于苏轼来说,经过这次打击他有些心灰意冷,远离朝政,写的诗文也不再谈论时政、抨击官员,转而畅谈人生哲理。于北宋政坛来说,苏轼差点身死的经历激化了“新党”和“旧党”之间的矛盾,不论是哪一方掌权都不论缘由的排斥异己,恨不得将对方斩尽杀绝,新旧党争不断,使得朝纲不振、北宋国力每况愈下终至亡国。

苏轼“乌台诗案”,宋时即已流传,并有多种抄本、刊本记载。今所见几种刊本中,《涵海》本《东坡乌台诗案》、《忏花庵丛书》本《乌台诗案》为原案实录,基本保存了诗案原貌;《苔溪渔隐从话》本按编辑诗话的要求做过删改。\x0d\x0a苏轼“乌台诗案”即苏轼四十四岁时下御史台狱一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们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而且苏轼案情涉及诗文,故史称“乌台诗案”。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日,苏轼在知湖州任上,因朝中监察御史何大正、舒直、御史中从李正、国子博上李宜之等上札进状,举发其诗文“谤记朝政”,被自湖州追回,八月十八日,下御史台狱勘问,十三月二十七日结案,择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这就是“乌台诗案”的大致始末。\x0d\x0a————————————————————————\x0d\x0a至于是那些诗词引发了此案,说法不一,其实无外乎就是“文字诛心”和“牵强附会”而已。\x0d\x0a首先有版本说是苏轼改诗而得罪了王安石,大概过程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x0d\x0a但是作为当朝宰相的王大BOSS,会因为改了首诗就贬别人吗?NO,其实仇恨由来已久,根本原因就是苏轼苏先生反对王安石变法,政治敌人肯定要拼个你死我活。以神宗、王安石为首的政治实权集团倡言改革,实施新政;以司马光为首的一批元老旧臣,反对改革,抵制新法。苏轼却坚定地站在了司马光一边。\x0d\x0a熙宁三年(1070),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公开反对变法。接着,他又写了“再论”和“三论”,这就注定了他坷坎一生、颠沛流离的命运。\x0d\x0a熙宁四年(1071),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以后转任密州、徐州,元丰二年(1079),他被调任为湖州太守。\x0d\x0a然后,苏先生就开始嘲讽了,火力全开!苏轼调任湖州,照例应该写一份谢恩表,他在谢恩表上写道:“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是:您知道我又愚昧又不能适应形势,难以追陪那些新进的权贵;但又看到我年虽老,却不爱生事,就派我去管管小民??”\x0d\x0a当时朝廷的诏令奏章是要刊行的,称为“邸报”。苏轼的谢恩表在邸报上发表后,引起人们对变法派的无情嘲笑。\x0d\x0a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出,苏先生对王大BOOS的单体嘲讽已经扩张到群嘲了。御史大夫舒_向皇帝上了一本,说道:“苏轼的谢表讥切时事,搞得朝野轰动,争相传诵。他包藏祸心,怨望皇上,应口讥谤,讪渎谩骂而没有人臣之节,万死也不足以谢圣上。”\x0d\x0a他还从苏轼在杭州等地写的诗文中找出“讪上骂下”、“公为诋訾”的词句六十多条,连同搜获的《苏轼钱塘诗集》等四本诗集,作为罪证,一并进上。\x0d\x0a舒_还振振有词地说:“陛下发青苗钱,本来是接济贫民,他却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教群吏学习法令,他却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办水利,他却说‘造物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推行盐法,他却说‘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x0d\x0a诸位可以看出,这样的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真心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无论苏先生是否有这个意思,都已经够他喝一壶了。字字求心术,狠。案子发到御史台处理。苏轼被从湖州抓回京城,关进了御史台监狱。\x0d\x0a开始,苏轼只承认《山村绝句》等诗反映了一些民间疾苦,但绝无怨谤之心。但是,隔天一次的审讯、折磨,使他身心交瘁,最后,他只有对这些被指控的“罪诗”,按照主审官的意图,一一做出违心的解释,并屈认:“有此罪愆,甘伏朝典。”\x0d\x0a现在,重读这些诗和苏轼被逼招供的释诗“供词”,是很有意思的。它告诉我们,中国“字字求心术”的文字罗网,是何等严酷,而中国文人在文字罗网中的冲决、挣扎,又是何等的可笑和无力。\x0d\x0a比如,《山村绝句》第一首云:\x0d\x0a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苏轼的供词是:“此诗意言山中之人饥贫无食,虽老犹自采笋蕨充饥,时盐法峻急,僻远之人,无盐食用,动经数月??以讥盐法太急也。”又如,《山村绝句》第二首云:\x0d\x0a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苏轼的供词是:“此诗意言百姓请得青苗钱,立便于城中浮便使却??庄家小子弟多在城市不着次第,但学得城中人语音而已,以讥新法青苗助役不便也。”又如,《秋日牡丹》云:\x0d\x0a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花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苏轼的供词是:“??此诗讥当时执政,以花工比执政,以闲花比小民,言执政但欲出新意擘画,令小子不得暂闲也。”这些诗,忧国忧民,正合我国诗歌传统风雅讽谏之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但舒_、李定之流刻意挑剔,无限上纲,苏轼之罪就在所难免了。\x0d\x0a他们把罪状和供词编织就绪后呈给皇帝,只等皇帝批准杀头了。


苏东坡写了哪些诗词引发乌台诗案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3691191140苏轼喝醉之后写下的千古名篇,为何会吓到地方官?
    茹烟窦答:苏轼还未出川之时,就已经与佛道结缘了。他十九岁赴京应试,途经黾池的时候写下了《和子由黾池怀旧》,从中已经能看出他的“少年老成”了。自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投入大牢,差一点丢掉性命,从此以后,他的避世念头就更重了。元丰三年(公元1079年)春,苏轼和儿子先行...

  • 13691191140柏台霜气夜凄凄,让苏轼深陷囵圄的“乌台诗案”,到底所为何事呢?_百度...
    茹烟窦答:提起乌台诗案,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苏东坡了,初中学习苏东坡诗词,语文老师介绍苏东坡生平的时候,都会说到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事情,但是并没有过多的讲解乌台诗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许多人对这个疑问都心有不解,但也没有具体的深究,直至带着这个...

  • 13691191140苏东坡为那首诗闯诗祸
    茹烟窦答: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

  • 13691191140苏轼词两首文化常识
    茹烟窦答: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

  • 13691191140乌台诗案是哪首诗引起的
    茹烟窦答:御史中皿李定指出苏轼的四条罪状:一是 “估终不悔 ,其恶已著 ” ,二是 “傲悖之语 , 日闻中外”,三是 “言伪而辨 , ” “行伪而坚 ” ,四是 “陛下修明政事 , 怨己不用 ” 。而最狠毒的是监察御史舒亶,他在弹劾苏轼的奏疏中逐条分析苏轼的诗,据宋朋九万在《东坡乌台诗案》记载...

  • 13691191140为什么叫苏东坡
    茹烟窦答: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 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

  • 13691191140苏东坡给王安石写了哪句话导致被贬?
    茹烟窦答:据说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刚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

  • 13691191140求史上“”乌台诗案”讲析
    茹烟窦答:“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

  • 13691191140苏东坡写的哪些诗被流传下来?
    茹烟窦答:故事:因为乌台诗案(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新党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乌台诗案中,许多...

  • 13691191140影响了苏东坡一生的乌台诗案究竟是不是被沈括陷害的?
    茹烟窦答:苏轼曾写诗两首,名为《和苏州太守王规父侍太夫人观灯之什余时以刘道原见访滞留京口不及赴此会》,从诗中可以看出苏轼与刘恕见面的时间应该是熙宁六年前后的上元节,但这个时间与苏轼在杭州的熙宁五年(1072年)和乌台诗案发生的元丰二年(1079年)这两个时间似乎没有任何联系。况且刘恕于元丰元年(...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