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研究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摘要】 幼儿早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是各种适应能力建立的巩固的阶段。本文结合案例分析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幼儿一周内已经基本学会一日生活常规,而且情绪稳定。一个月后,幼儿已经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遵守游戏规则,初步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在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应该以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利的环境,幼儿园也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关键词 】幼儿 幼儿园 入园适应

   一、入园适应的重要性

  国内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幼儿早期的适应能力的强弱,将影响他将来对任何社会新环境的适应。中山大学广州北校区幼儿园教研组曾经研究并撰写了《3-6岁幼儿适应行为分析》,他们为了解幼儿适应行为发展水平,制订适合不同年龄组别幼儿的教学活动,进而为下一步开展幼儿挫折教育作理论与数据上的准备,对本园部分3-6岁幼儿的适应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论:3-6岁幼儿适应行为的发展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年龄越小百分比越高,反映了在此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适应性越差。

  由此可见,幼儿早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是各种适应能力建立的巩固的阶段。幼儿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园生活,就可能表现为哭闹,产生分离焦虑。美国一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症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因此应重视、加强和全面培养刚入园幼儿的适应能力,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和切实可行的训练机会,以促进和提高幼儿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入园适应的现状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很多孩子并不怎么哭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很多由妈妈带大的孩子从很小开始参加很多小朋友组成的游戏组,一周有好几次社会活动,适应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她们的入园准备很充分。

  而在当今,我国多数地区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很少,不习惯集体生活,易于形成孤僻、自私等不良性格。入园后,幼儿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内心的安全感被打破,心理上会产生种种不适应。

  其次,现在的"工作型"、"享乐型"父母越来越多,有的家长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提前入园,幼儿入园的年龄从3周岁变为2周岁,幼儿入园适应也变得愈加困难。幼儿入园的适应期让家长们更加烦心,于是好多家长使尽了一切"战术":物质引诱、精神恐吓,软硬兼施。有的家长常常骗着孩子去幼儿园或送到幼儿园后乘孩子不备,偷偷溜走。这样孩子只会大哭大闹,加剧他们内心的恐惧。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幼儿入园时过分焦虑,孩子哭了没有?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分离时,父母的难舍难分、焦虑的表情、担忧的目光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了幼儿。在陌生的情景中,幼儿对环境的判断更多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就导致了家长和幼儿的分离焦虑及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互相强化,造成恶性循环。

  其实,幼儿家长的焦虑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些幼儿教师对新入园幼儿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声称:"让他哭好了,哭够了就不会再哭了。"所以经常会在幼儿园的角落,看到那些哭得都喘不过气来的新生。但是我国许多发达地区的幼儿园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新生入园适应,并制定了相应的方案。例如有些幼儿园就有专门的新生入园适应方案,他们在幼儿园里特别划出一小区域,为新生适应区,并邀请新生家长与幼儿一起参观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等等。这一切都是与招生工作紧密结合,并有序开展的。我对本幼儿园的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在设计观察记录表、整理观察日记的基础上,也对案例进行了深入评析,展示了幼儿入园适应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教师采取的对策,希望从中找到更好的办法帮助幼儿快乐地度过入园适应期。

   三、个案分析:

  人物:陈家仪,女,出生于2003年5月10日简历:出生在苏州,一周岁后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仪被送到老家江苏海安,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时爷爷奶奶都顺着她,在家里比较娇气。但爷爷奶奶对家庭教育比较重视,比较注重对她自理能力的培养,所以小仪性格开朗,不爱哭闹,自理能力强,身体素质好。

  刚入园的小仪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哭闹,经过教师和家长一段时间的帮助和引导,她终于顺利地度过了入园适应期……第一周:逐渐熟悉环境第一天:惶恐、新奇案例:因为我园是常年招生,小仪是学期中途入园的。

  入园第一天是半日亲子活动。教师来园接待时蹲下身子与小仪交谈。她很快被活动室内各区域的活动吸引了注意力,但是当奶奶和妈妈消失在她的视线外时,她便会开始小声哭泣并急切地寻找。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了,教师牵着小仪的手与其他幼儿一起来到了户外大型器械旁,鼓励她与幼儿一起游戏。小仪很快投入进去,忘记去担心妈妈和奶奶的消失。十一点,小仪要离开了,教师和全体幼儿对她说:"拜拜,明天见."她也高兴地和教师他们说:"再见!"评析: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来看,孩子出生三个月以后到一周,虽然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并开始逐渐脱离自闭期,但作为独立人格的自我意识还没产生,感觉运动机能尚未成熟。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都需要父母的帮助,是依赖性很强的年龄期。




幼儿园小班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研究视频

相关评论:
  • 17622206069如何让小班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
    明姜鸿1. 认真慰问入园陌生感 每个人的性格侧重不同,有些小朋友刚入园就会依赖家长哭闹,认为幼儿园不太好玩。这个时候,老师要认真询问孩子陌生感来源,并根据孩子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引导,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环境。2. 积极引导新生认识周围小朋友 引导孩子融入集体,让他们和其他小朋友认识,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孩...

  • 17622206069如何帮助新小班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
    明姜鸿在幼儿园里,孩子将与其他幼儿一起生活和学习,这对于新小班幼儿来说可能会感到害羞和不安。这时候,家长和老师都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幼儿自信地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期内,家长要注意渐进式教育。首先要保证幼儿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随后再适当引导幼儿参与活动,慢慢进入常规学习生活。在幼儿进食、...

  • 17622206069入园前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明姜鸿提前适应: 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可以逐渐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使之符合幼儿园的日程安排。例如,调整午睡和进餐的时间,以便孩子能更容易地适应新的生活节奏。参观幼儿园: 在孩子正式入园前,带他们参观幼儿园,让他们熟悉即将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可以认识一下将来的老师和小朋友,减少陌生感。情感准备: 与孩...

  • 17622206069入园前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明姜鸿提前适应: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可以逐渐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使之与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吻合。例如,调整午睡和餐饮时间,让孩子习惯按时吃饭和睡觉。参观幼儿园:带孩子参观未来的幼儿园,熟悉环境,看看教室、游乐场、厕所等地方,减少陌生感。认识老师:如果可能,安排与未来老师的见面,建立亲切感。老师可以...

  • 17622206069如何解决小班入园焦虑
    明姜鸿小班入园焦虑是指幼儿在即将进入幼儿园时感到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针对解决小班入园焦虑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前适应:在入园之前,可以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规则,可以带幼儿去参观幼儿园,让他们熟悉幼儿园的场所和老师,有助于减少紧张感。2. 检查情绪:与幼儿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担忧,...

  • 17622206069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现状
    明姜鸿小班幼儿入园适应现状,相关内容如下:1、分离焦虑: 很多幼儿初次入园时会出现分离焦虑,对于他们而言,这是离开父母进入新环境的挑战。他们可能会哭闹、挽留,这是正常的反应。老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合作,在孩子适应期间提供额外的安慰和支持。2、适应环境: 幼儿可能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老师和同学。逐步...

  • 17622206069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明姜鸿一、一般说来,只要坚持送孩子入园,一、二周后孩子就可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但也有少数比较难适应,这部分孩子大多是平时饶膝于家长周围和外界接触太少,或是家长过于呵护、包办,使孩子各方面能力,特别是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二、家长首先要在家中注意克服那种呵护、包办的教养方式 三、其次要与班...

  • 17622206069幼儿入园适应性低有何对策?
    明姜鸿幼儿园 这些小班幼儿入园后不适应幼儿园环境的现象,严重限制了幼儿园小班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也对小班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正确认识小班幼儿入园后适应性不足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从而强化小班幼儿入园后的适应力,引导小班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 17622206069说课如何帮助小班幼儿适应学习环境?
    明姜鸿一、给幼儿无微不至的爱,让幼儿在园体验到“家”的感觉为了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我们首先要帮助他们克服由离开父母而产生的焦虑,让他们从依恋父母转变为依恋老师。因此,老师要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入园后,教师应以行动和语言满足他们情绪上的需要,用爱...

  • 17622206069怎样带好小班刚入园的孩子
    明姜鸿幼儿园小班带班技巧:1、消除紧张技巧。幼儿园教师的态度要亲切、自然,不强求幼儿。例如:宝宝刚入园时,家长一般抱着幼儿入园,教师要自然的与幼儿打招呼,如果宝宝不愿意叫老师、打招呼,就顺其自然,别强求。此外,幼儿教师还可经常抱抱幼儿,亲亲他们,这是与幼儿贴近的最好办法,同时也可消除幼儿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