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谁考科举考到死都没考上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古代有哪几人科举屡次不中但最终中举的或者考了几次才中举的?~

康熙三十八年,京师顺天府举行乡试,在京的广东贡生黄章参加考试,时黄已届百岁高龄。进入考场时,叫他的孙子在前引导,灯笼上大书“百岁观场”四个大字,传为一时佳话。从灯笼所写的内容来看,这位百岁考生,志不在中不中举,而在于显示自己如此高龄尚能入试,来看看场子,倒也是别具一番情趣。与黄章意在观场不同的,是康熙间一位叫姜宸英的名士的遭遇。姜是浙江慈溪人,很早就已成名,清初,他以布衣的身份被推荐到国史馆参加修撰明史,却一直没有科名。康熙帝对姜的文章极为推崇,每次科举发榜时,总要问,这次姜宸英取中没有?直到康熙二十六年,姜宸英已经70岁了,终于得了个探花(第三名)。姜氏文章名满天下,屡试不第,算是个屡败屡战的典型,最后总算是博了个进士及第。
黄章,广东顺德人,年近40才考中秀才,60岁补上廪生,83岁被选为贡生,100岁时参加乡试.从广东到北京应试,千里迢迢,一路由曾孙服侍照料.入考场时,黄章在灯笼上大书"百岁观场"四个字,曾孙在他前面引导.黄章以百岁高龄应乡试成了当时科场佳话,时康熙三十八年(1699).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又一广东人谢启祚百岁时参加会试,比起黄章算是进了一级了.此人三妻二妾,子23人,女12人,孙29人,曾孙38人,玄孙2人.这个五世同堂的人瑞,不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如此高龄,仍披挂上阵,征战乡试.实在令人哭笑不得.照例,这等年龄参加乡试,应由该省巡抚呈报礼部请皇帝恩赐举人,但谢启祚坚决推拒,他说: "科名有定数,我老手尚健,岂知我不能为老儒生们扬眉吐气? "果然一举考中,启发了谢启祚老骥伏枥的雄心壮志,遂作老女出嫁诗一首:"行年九十八,出嫁弗胜羞.照镜花生面,光生血白头.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倘真以此高龄出嫁,恐怕新郎也只能如同清朝科举这般古板的人了.本次和谢启祚同科举人之中有一12岁少年,少年得志者与大器晚成者成了同榜年谊,监考的巡抚看到此景,颇多感慨,在鹿鸣宴上以诗纪事,有"老人南极天边见,童子春风座上来."之句,又被当时的科场传颂一时.诸君可猜想谢启祚在与十二岁少年同座时必定春风得意,但那少年如何看待这位年近百岁的老翁,就不得而知了. 次年,谢启祚以99岁高龄入京会试,朝廷授给国子监司业衔.过了三年谢又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并晋升为鸿胪寺卿衔,得到御制诗额的荣宠.谢启祚活到快120岁死去,他要算中国科举史上会试高龄纪录名列前茅者了.
  乾隆35年(1770)庚寅科乡试,当时年龄最小的是两名顺天生员,一个11岁,一个13岁.年龄最大的,一个是江西生员李伟,99岁,一个是广东生员张次叔,94岁,李炜第二年接着参加辛卯科会试,恰好年满百岁。道光6年(1826)丙戌科会试,广东三水举人陆云从,年104岁。三场考毕,不第,道光帝钦赐他国子监司业的官衔。他还是高龄秀才的最高纪录保持者,进学时整整100岁,103岁以举人入人京会试,清廷按例赐以国子监司业衔.道光20年(1840)庚子科乡试,湖南长沙县监生余会来,也是104岁,但没有考中,钦赐举人。乾隆四年(1739),广州科举考场上(广东似颇多高龄考生),考官看到一位叫梁自适的考生后暗自吃惊,此翁年届百岁,但耳聪目明,才思敏捷,很快就交了卷,番禺人梁自适50岁时才中秀才,到了100岁还上考场。乾隆皇帝闻报后,下旨要地方官对这位全国最老的科举考生“格外加恩”,后来又颁旨称赞其“耄年好学”,特赐举人以示褒奖,赏银30两。

自从科举考试以来,涌现了许多有才华的读书人,唐太宗也曾经看着天下士子,激动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这正是“太宗一计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不过也有科举考试走不通的人,江湖列举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一一解读,来与诸君共勉:
其一,李白。中国古代李白的诗歌无疑代表了唐诗的新成就。“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是如此景仰李白,可惜李白未曾通过科举考试来弄个一官半职,据说李白的父亲是个商人,而当时的社会是重农轻商的,因此李白只希望别人的举荐,做梦想成为帝王师,走韩朝宗、玉真公主的门子,可惜仕途无捷径,皇帝虽然也认可了李白,不过是让他做了待诏翰林,类似于御用文人之类拍马屁的闲职,李白看不惯,最后只好过一种貌似无拘无束的生活,其实内心还是非常的抑郁。
其二,杜甫。被称为诗圣,这是古代和李白比肩的诗人,和李白一起并成为双子星座。他也是唐朝宰相杜审言的孙子,可惜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再加上恰逢奸相李林甫等弄权,当时李林甫说野无遗贤,居然那一年没有招取一个进士。不过杜甫那一颗为了江山社稷的心从来没有堕落,跟随着大唐皇帝九死一生,心里一直想着报效祖国。
其三,贾岛。贾岛早年也是屡试不中的。贾岛多次赴考,都名落孙山,有一次竟因“吟病蝉之句,以刺公卿”,不仅被黜落,而且还被扣上“考场十恶”的罪名,就是多次考试都考不中的笨蛋。更使他悲伤的是,他的好友孟郊于元和九年突发急病而死。至长庆四年,韩愈又病逝。而此时之贾岛却依然是一介白衣。直到贾岛垂老之年,贾岛才出任长江县主簿。开成五年,贾岛三年考满,迁任普州司仓参军。会昌三年七月二十八日,贾岛就染疾卒于任上。
其四,李贺。李贺是中国唐朝杰出的诗人,呕心沥血的故事就与他有关,可见他用心学习是如何的刻苦。李贺20岁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唐朝重视科举出身,因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试资格。
其五,孟浩然。孟浩然是唐朝田园诗人,可以与王维比肩,只可惜虽然饱读诗书,却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其六,张继。张继是唐朝诗人,不过作诗并不多,其成名作还是作于落第期间。当时月落乌啼,寒山寺外钟声袅袅,诗人夜不能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便成了千古佳作,当然其后也写了不少诗作,无疑这一首名留后世。
其七,唐伯虎。这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被称为诗书画三绝。可惜考中秀才考中第一名举人后,就去拜见程敏政。程敏政是当时主考官之一,唐伯虎几句恭维话,让程敏政欣喜不已。便去索要他的文章,这书呆子不懂瓜田李下之嫌,爽爽快快地就给了。不过,那唐伯虎是何等聪明之人,回去一揣摩,就把科场试题揣摩出了个八九不离十!更为不妙的是,书僮知道试题,高价卖给了江阴县的考生徐经。这样一来,唐、徐二生进场之前,预作之文也就与试题暗合。考试开始,试题公布出来,自然舆论哗然,说是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这时,朝中心怀不良,早就瞧上程大人少詹事这份美差,一心想要取而代之的顾瀚,叼唆那给事中华昶,不等正式发榜,急急忙忙奏上一本,说程敏政卖题受贿。皇帝倌儿一听,一道圣旨传下来,停止程大人阅卷,一律交由李东阳会同其他考官复看。唐伯虎耍小聪明遭此飞来横祸,一身伤痛回到苏州,昔日的故交好友避而不见,连老婆也对他翻白眼。人情冷落,世态炎凉。不得不去城外筑起座桃花庵,自号作“六如居士”,卖书卖画度日。这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也确实是穷途末路了。
有人这样说: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子。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考不上学未必是坏事,这样更可以历练自己。的确,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只要努力,自然可以做出一番成绩来。

楼上的错了,蒲松龄,范进后来考中了·
在历史上,考科举考到死没考上的人很多,连孟郊这样的大文豪都到50多岁才考中进士,考科举考到死没考上的人当然很多。

楼上的错了,范进后来考中了·

言归正传:在历史上,估计考科举考到死没考上的人多的去了,历史不可能一一给你记载,你大可随便编一个,谁知道是不是呢?

蒲松龄。。。
也许吧!!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蒲松龄。。。
也许吧!!

  范进
  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他在主试官周进的抬举下,应试及第。而他自己却由于喜不自胜而发疯。在恢复过来后,他的岳丈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巴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作为本书中的一个灵魂形象,他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让人读后难忘。
  范进形象特点: 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说明他中举后也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也会与其他统治者一样欺压百姓的。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
  范进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分析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所处时代。范进生活在清朝初年,清王朝正处在上升时期,封建制度充分发展,长达千年的科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全社会都沉浸在“科考热”中,所以在胡屠户的眼中,张乡绅是天上的文曲星,在众人的眼里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范进患的是富贵病,没有一个人敢说它是疯子。比较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那里面还有一个小男孩站出来说皇帝没有穿衣服呢。可以说中举的毒瘤漫及各个阶层,成为不治顽症,所以他的疯本不足为怪。


古代是谁考科举考到死都没考上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3159888171杜甫为什么没能考中进士,杜甫又是怎么死的?
    贡妮贵答:杜甫一生作诗无数,被后世之人称赞为诗圣,然而诗圣杜甫却在仕途上率受挫折,连进士都没有考中,唐朝的进士就有这么难考吗?还是杜甫的能力不行?杜甫没考中进士的原因有二:一是杜甫虽然作诗厉害,但科举又不是只看作诗;二是当时的宰相李林甫当权,将应试的考生全部淘汰了,其中就包括了杜甫。杜甫...

  • 13159888171古代有哪几人科举屡次不中但最终中举的或者考了几次才中举的?
    贡妮贵答:三场考毕,不第,道光帝钦赐他国子监司业的官衔。他还是高龄秀才的最高纪录保持者,进学时整整100岁,103岁以举人入人京会试,清廷按例赐以国子监司业衔.道光20年(1840)庚子科乡试,湖南长沙县监生余会来,也是104岁,但没有考中,钦赐举人。乾隆四年(1739),广州科举考场上(广东似颇多高龄考生),...

  • 13159888171古代时期公认的有才之人为何科举考试都没中呢?
    贡妮贵答:没有背景 众所周知,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上,虽然也算是一种比较公正的选官制度,但是难免会出现黑幕的情况。在宋朝时期,陆游就经历过黑幕事件,我们都读过陆游的诗,也领略到陆游的才华,但是在他参加科举考试时,奸臣秦桧的孙子也正好参加科举考试,而且会想让自己的孙子中磅,所以就暗箱操作了一番,...

  • 13159888171古代科举命丧考场轶事:清朝第一起科举舞弊大案
    贡妮贵答:一种制度的产生必是有利有弊。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消极的影响。如同现代的考试作弊,在古代科举舞弊这种现象也是经常发生的。在清朝的科举制度中,就有这样第一起的舞弊大案。这场舞弊答案的主角是谁呢?是考生作弊还是由考官主导的作弊呢?一起接着往下看。科举制...

  • 13159888171在古代,你知道考中进士到底有多难吗?
    贡妮贵答:自隋唐以来,古代的官员,尤其是文官,基本都是科举选拔上来的。但是在古代,能考上科举的人他们的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从他们入学到科考,中间要经过30年左右的时间。期间他们读遍了所有的《论语》,《孟子》,《尚书》,《诗经》,《左传》这一类型的四书五经。为了应付考试,他们要熟背这些文章,还要...

  • 13159888171和珅为何没考上举人 和珅考上举人了吗
    贡妮贵答:和珅参加过三次科举考试,两次考中,一次没考中,先是考童生,还算顺利过关,第二次是考中秀才,也没难到离谱,乾隆三十五年,20岁的和珅以秀才的身份参加过顺天府的乡试,但并没有考中举人,不但没考中,甚至在落榜生里面的排名都算排在老后面,此后和珅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科举考试,终其一生,和珅...

  • 13159888171中状元本是件无比荣耀的事,为何历史上却有一人因为高中榜首而惨死...
    贡妮贵答:但是一次科举考试中,大明朝一共选拔了51人人,但是巧的是这51个人全是南方人,当时南方富足安定,人才辈出,所以科举考试中南方人中榜之人多一些也正常,可是全是南方人就有点奇怪了,发榜之后,这些北方的考生便哗然,一起联名上书朱元璋,说考官也是南方人,有意偏袒南方学子,不给北方学子入仕的机会...

  • 13159888171古代书生进京赶考的历程是怎样的?很多都死在了半路上
    贡妮贵答:古代穷苦老百姓如果想要摆脱自己老百姓的身份,想要升官发财,那么第一步就是必须苦读,通过科举考试,因为这是能够出人头地最为快捷的方法了。不过在当时,科举考试只会在京城考试,所以想要科举考试的外省人就必须提前很久开始进京赶考了。而进京赶考的这个历程是非常危险且艰辛的,很多人都因此死在了路上...

  • 13159888171古代的科举考试,在哪些情况下会延期或取消?
    贡妮贵答:3、皇帝有事情 科举制主要分为三个考试阶段,分别是乡试、会试和殿试,最后一关是需要皇帝在场的。明朝时期有个正德皇帝,就因为自己没有在京城,而延期了当时的科举制。可当他回来的时候,已经意外死亡了,加上当时的正德皇帝没有子嗣,皇宫里还是比较乱的,也就没什么人管科举制的恢复,直到有了新...

  • 13159888171有关古代科举考试
    贡妮贵答: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