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心理学课》如何成为你自己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结构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将这个理论推广到国人性格上,他表现为全能自恋的本我、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继续往下退,大多数国人的性格可以总结为病态共生(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全能自恋的本我)、全能自恋和偏执分裂(全能自恋的本我,软塌塌的自我)。这些都是六个月前的婴儿普遍具有的性格,因此大部分国人都是 巨婴 从生理上我们是成年人,但是从心心理和性格特征角度上仍处于婴儿期 )。

巨婴是全能自恋的龙、全能自恋是国人各种问题的核心。全能自恋的龙,心情好时就想做神,心情不好时,就想毁掉一切的魔。我们社会中的集体主义和孝道文化等都是全能自恋的龙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压制其它全能自恋的龙。在集体社会中,争当集体的代言人是社会各个层面政治游戏的核心。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父母都要求子女放弃北上广的工作,回老家考公务员。虽然公务员无论是待遇还是上升通道都相对狭窄,但是特殊的工作性质代表着社会集体主义的核心政治地位。这是每个被压制的全能自恋的龙想通过子女实现自己的全能自恋梦的写照。究其原因被压抑的全能自恋处在集体的环境下,丧失了成熟而个性化的自我。那些处在核心政治地位的龙总觉得自己有资格教别人怎么做,而他们教导的内容,千篇一律乏善可陈。

全能自恋的龙很不好惹、很难相处,但是如果能被看见,这条龙就会被安抚。所以主动的带着主体感去做选择,很重要,这才最终塑造了你是谁。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点,一是在现实世界展开你的心,二是深度认识你自己,特别是那些让你恐惧的部分,最总你会发现,你真正恐惧的,是自己的内在。

讨好性格的根源
有些人每时每刻都在捕捉亲人甚至所有人的感受,然后主动迎合。讨其开心,以求对方给自己一个认可,只要有认可就无憾。一直以来总觉得这使文化的问题,后来明白这是由于我们社会普遍存在的浓烈的被抛弃感、集体主义与儒家文化,或许只是集体主义无意识之树上所结的果实。理论上,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一个良好的母婴关系。但真实的解决方案,是每个人自己的觉醒。你意识到了,你先觉醒,而不是觉得别人的问题太大了,然后逼着别人觉醒。

破碎人格者的凌乱罪行
为丈夫猎艳并杀害善良护士的谭蓓蓓
当事人的人格太脆弱,不能管理自己的渴望与匮乏。当有渴望的时候,如何满足自己,当有痛苦的时候,又如何化解。人格健全的人,他既是体验者,也是观察者和思考者,他能顾及细节也能看到全局。之所以能做到这两点,是因他对得到的爱有信心,也因承受欲求暂时得不到满足。

面子与里子
虚体自恋 - 面子
实体自恋 - 里子
实体自恋对应着核心自我的建立,这种"我是好的"的自恋感,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将关于自我的各种信息凝聚在一起。可以说,这种自恋是一种向心力。一旦核心自我诞生了,环境的变化,还会激起你的反应,但是不再能动摇你的根基。核心自我的形成,总是取决于一个人与周围关系的质量。若有一个温暖且良性互动的稳定关系,你会感觉到,心灵在迅速的成长。

拓宽你的心灵空间
人际关系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对别人的不同意见或负面情绪,自由有多大的容纳空间。因为度量产生的矛盾常见于夫妻关系,我做什么都看着你的脸色,生怕你不高兴;同样,你做什么我也紧盯着,我也容易就对你不开心。当两个人彼此高兴和不开心到了极致,彼此的扼杀也到了极致。结果是两个人都感到无比的委屈--我如此在意你考虑你,你还是不领情,同时又非常残酷的压制对方。
一个人能有多大容量,取决于,他心中多大成都住着一个人。而这一点又取决于他自己曾经在多大程度上住在另一个人的心理。作为养育着,父母去做一个好的容器,能容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与不同看法。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理解并接纳他们的存在,并让他们在关系中表达或是存在。

让一切流经你的心
一方发出的信息,特别是负面情绪,另一方需要将其接纳,然后消化,并转换为相对好的信息,在传递回去。譬如亲子关系中,孩子发出负面情绪后,父母需要接住容纳并消化,在转化为相对好的信息给孩子。
一切事物都在发出他们的呼喊,让这些能量流经你的心,他会读到这些信息是什么。

人性本身即是答案
真爱,源于真实。
真实,说说简单,做起来却很困难。没有品尝过真实可以被被爱人的接纳,会忍不住的讨好、付出与控制。
讨好者有这样一组矛盾:你不喜欢我,我生气,我这么努力你都不接受我。但你若是真接受我,我又会忍不住的想,这是我讨好成功的结果,而不是你真喜欢我。概括来说就是用假自我建立的关系,会觉得,自己是假的,自己以此构建的关系也是假的,因此想毁掉一切。

要想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人性的本身就是答案,生命的自身就是答案。宋明理学宣称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在龙场证悟到,天理即人欲。人都从合一的能量之流中而来,但他不断从人的感知与头脑中发展出复杂的二元对立。这些复杂的二元对立,需要被理解,被抽丝剥茧地一一认识到,而后不带二元对立地,看到这股生命之流。




《武志红心理学课》如何成为你自己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