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关于言语社区和社会方言的关系的文章(高分)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求一篇关于网络语言(言语社区理论)的论文~

“菜鸟”、“粉丝”、“BT”、“PK”、“雷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网络新词汇层出不穷。这些新词汇不止在网上盛行,有些甚至“跳”出了网络,出现在大众传媒上,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

面对这种网络语言的泛化,有人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语言词汇,应当促进其发展;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
是一些年轻网民自娱自乐,应任其自生自灭。但不管如何见仁见智,有一点是确凿的:这些网络新词一旦脱离了网络环境和特定的受众,就会让很多人不知所云。

网络语言的产生,既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带来的新事物、新观念的社会背景,也源于网民们追求标新立异,以及网络交流所需要的迅速、简单等特征。对网民们这种追求新颖时尚的自由,应予以尊重。但同时,也不应放任这种语言直接出现在孩子的作业、媒体的报道,甚至政府公文中。如果随便把一些奇怪费解的语言文字引进来,不仅很多人不懂,而且也会影响现代汉语的纯洁性。

试想,如果孩子们对网络语言比对标准的现代汉语都熟悉,不仅会让语言变得混乱,而且会产生新的文盲。这种现象给我们加强语言规范、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规范。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都会有新词新语涌现,只有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规范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新词新语,才会被吸收,纳入到语言体系中,进一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而那些不规范、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不符合社会需求的词语,只能是短期内在小范围内流传,转瞬即逝。

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标准现代汉语,是经多年的提炼和规范而发展成的。很多语汇甚至是经过千锤百炼才得以流传。千百年来,语言就是在这种发展——规范——发展中不断演进的。只有规范才能为语言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和平台,才能拓宽交流沟通的渠道,才能促使语言健康发展。任何语言词汇莫不遵循这个规律。网络的语言词汇同样如此。

面对网络时代语言中的不规范现象,要树立科学的语言规范观,正确认识新时代面临的新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加以引导和解决。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应根据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特点,及时制定新的规范和标准,对于新出现的失范现象及时加以规范和引导。充分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化的手段和平台,大力宣传倡导语言规范。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公文尤其要注意语言规范,对于字母词、外语词、异体字、繁体字、网络语言的使用应严格遵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媒体要做语言规范的表率。媒体承担着传播语言规范的功能,应通过加强自我规范,从而对全社会起到积极引导和示范作用;学校应当成为语言规范的主要阵地,积极推广普通话,使用规范字,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听说、书写能力,对出现在课堂上、作业中的网络语言文字等失范现象更要积极引导加以规范。(

  网络语言特征分析
  摘要:信息社会使人们的生活逐步进入了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状态。而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了独特的网络语言现象,那么网络与语言的结合对中国的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网络语言特征的分析,探讨这一语言现象与社会语境的深层关系。
  关键词:网络语言特征,语境,社会因素
  1.引言

  随着互联网络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交际这种全新的高科技交际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正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以BBS、网上论坛、虚拟社区、聊天室、ICQ、网络游戏为主要载体,网络交流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也在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网民为了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创造出大量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组合的新词汇,出现了一些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规范表达方式的网络语言。网络交际以互联网为交际媒体,这就决定了网络交际语言的独特语言方式和文体特征。这种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语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对语言所产生的极大影响和推动所造成的。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对网络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探讨。

  2.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
  语言是用来交际用的,网络语言就是使用因特网技术发展下人际交流的产物,是规范语言的变体。网络交际,是指通过网上聊天、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electronic forum(电子论坛)和E-message(短消息)等崭新的交际手段,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网络语言受其交际媒体(互联网)的制约而兼有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电传英语和传真英语的部分特征;网上聊天这种书面对话形式又决定了其具有书面英语和口头英语的双重性质。
  2.1 词汇特征
  作为非正式文体,网络语言偏爱使用缩写词、俚语等非正式词汇,甚至还随机杜撰某些词语,因此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特征。网络的使用是以时间为收费基准的,这就要求网络交际必须快捷高效。在此语境下,英汉两种语言兼收并用,大量使用简写词和各种缩略词就成为网络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其词汇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网络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易于输入和谐音的关系,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网络交际过程中为了加快交流的速度,在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时,一般不进行选择,而是在当前输入法默认的情况下就按了回车键,于是导致了一些有趣的谐音怪词的诞生,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而广泛流传开来。
  1)英语谐音:用同音字母代表一个单词或字母组合乃至句子。如:【r】=are,【b】=be/bee,【c】=see,【o】=oh,【oic】= (ooh, I See),【icq】=( I seek you ),等等 。
  2) 汉语谐音:【酱紫】这样子,【菌男】:即是俊男,【霉女】美女,班主/斑竹/版猪/版竹】:版主,即聊天站,网页或论坛的管理人员。【大虾】,大侠的戏称,指网络高手。
  3)数字谐音:,【7456】在网络语言中的意思是气死我了;【1573】一往情深,【360】想念你,【886】拜拜了;【3166】是“撒优那拉”(日本语),再见的意思,【775】亲亲我,【55555~】呜呜(他在哭),【8147】不要生气,【520】我爱你,【987】对不起,【9494】就是就是,等等。
  2.“网虫”们随机使用的但已被圈内公认的各种缩略词。
  这些缩略语的来源主要是公认的缩写词汇,电传、传真英语的缩略符号或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词。如:USA, HK(Hongkong), bf(boyfrtiend); gf(girlfriend); pls(please), Xmas(Christmas), F.O.C.(free of charge), stu(student)? L8R(later); b4(before), cu2(Seeyou, too); IMO(in my opinion)以我愚见;ROTFL(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笑得直不起腰来,一般用作旁注;PMFJI(pardon me for jumping in )请原谅我冒昧插入;TIA(thanks in advance)预先致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3.大量运用表情符号(emoticon)。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与人之间还不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谈,所以一些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的组合就被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等等情感。由于这些符号的组合形象生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在约定俗成以后,发展成为了网络语言中一个重要的补充体系。
  例如:表示肢体语言的符号,例如【T-T】代表流泪,【∧_∧】/代表欢呼,【:】】表示高兴,嘴巴向上翘着笑;【:()不开心,嘴巴向下弯着;等等。网络上还有表示言语行为的符号,如: 【//sigh】(叹气的动作)、【//admire】(羡慕的表情)、【//grin】(咧嘴笑)、【//comfort】(安慰)。在一个词前面加上“//”,就把该词变成了一种言语行为。
  2.2 语法特征
  从语法角度分析,网络英语的非正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色。尤其是充当主语的第二人称单数更是经常“缺席”。这从下面常用的问句中就可窥见一斑。1.offline ?2. busy?3.received my e-mail?4.leaving?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略句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交际价值。
  2.句首字母常小写。如:1.hi, friend. 2.uc? 3. ur name ?
  3.频繁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如:在催促对方回答问题时,“网虫”们大多喜欢连用几个甚至一大串问号。同样,在表示赞同或欣赏对方的观点时也常连用几个感叹号。尤其值得研究的是,为了制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有些高手常创造性地使用省略号。如女士在回答do u miss me?时,常巧妙地打出这样的字幕:I…
  4.网络高手经常运用双关、拟人、比喻、夸长、提喻等修辞格。如:
  —can I invite u 2 dance? —withpleasure.
  —can I hold u now ?—OK. 这里hold就是双关,因为它既有“牵手”之意,也有“拥抱”之意。
  5.从句型选择上看,网络英语多用简单句、并列句、祈使句,少用被动句和主从复合句。当然,句型的使用也并非一成不变。网络大侠在进行解释、说明或议论、说理时也常用复杂句。如: “IMO,u r not right,‘coze every sword has 2 blades”. ( In my opinion, you are not right, because every sword has two blades.)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变体,并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和繁殖能力而成为不可忽视的现代社会语言变化的主导力量。
  3.网络语言现象的语境分析
  语境(context)是社会语言学提出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语境指的是使用语言的情景场合,语言往往由于使用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境意义。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境(context)做过分析和研究,但他们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如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linoski,1923)把语境归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海姆斯(Hymes 1974)将其精辟地概括为SPEAKING一词:S代表Setting and scene(背景和场景),P代表participants,(会话参与者),E代表ends(会话目的及结果),A代表act sequence(信息的形式与内容),K代表key,(传递信息的方式),I 代表instrumentalities(使用什么语言),N代表norms of int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在不同情况下应遵守的规则),G代表genres(体裁)。而以韩礼德(Halliday,1973)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则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和话语方式(mode)。根据众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和网络语言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主要从情景语境来分析网络语言在特定的网上虚拟空间是如何进行交际的。

  情景语境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时间,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在交际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因为“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组。正是这些假定,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Sperber&Wilson,1986:107—108) 这句话用来描述网络这个特定的场合中的交际行为至为贴切,因为网上交际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人身上,多数时候是完全陌生的人在进行对话,而网上唯一可以了解对方的途径是查询个人资料,但几乎所有的资料都可能是虚构的。因而交际者的社会、文化或政治背景等个人因素在网络交际中几乎没有任何实质的影响。网络交际的主要场合是在以OICQ, ICQ,BBS和E-message等形式存在的网上虚拟空间。在网络交谈中,话语范围可以是任何话题,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网上的虚拟空间里有着各式各样的聊天室,你可以不停地从这个聊天室窜到另一个去。在聊天室中,可以是一对一交谈,一对二或多人互相交谈,也可以自言自语或者作为旁观者。可以说,在网络交际中,话语基调(tenor)是多样化的而且可以选择,只要不影响维持交际的目的。网络交谈的话语方式(mode)以非正式的口语为主,然而却用文字和符号的输入形式来叙述,也就是说,网络交谈的实质是口语的交谈,然而却是以一种书面的文字方式来呈现,而这种书面方式又是由各种文字代码(如中英文)和数字符号混合组成的。这是网络语言交际不同于其他话语方式的一大特征。

  在日常交往的人际交谈中,情景语境还包括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势 (gesture) 和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等非口头语言(non-verbal language),作为语言的一种补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网络语言巧妙地将这些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转化成用各种数字和符号组成的表情符号,使看似冷冰冰没有直接的感情交流的键盘交际变得充满人情味和生动有趣。

  4.网络语言现象:社会因素与语言的“边缘化”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2000:18)在其论著中所提出的:“语言不是社会意识形态,语言不属于社会结构的上层建筑,语言是——而且只能是—— 一种社会现象。” 网络语言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自身的鲜明特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当然社会方言的首要条件是有一个稳定的言语社团。而在中国,网络语言的言语社团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上网用户的日益增加而逐渐形成的。一些大学的学生已经达到了90%的上网率,大学里的bbs(电子布告栏)一天有上千人次访问,人们除了搜寻信息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互相聊天。那么,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必然会问:网络语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它是由哪些社会因素所决定的?这些语言的变化是如何传播的?新的语言变体对原有的语言结构和系统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变化?这些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面临的崭新课题和挑战。

  笔者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变体,是信息社会必然导致的产物,并随着电脑在中国的日渐普及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而横空出世。五花八门、标新立异的网络词汇正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心态的一种反射。网上交流通常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的,他们的文化背景可能相差甚远,对语言的感觉可能也很离谱。中英混合,数字和符号并用的网上新词汇的出现似乎在预告一个数码化时代将带来的语言变革。当“Internet”以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打破了国界的同时,也正在使英语成为一种垄断性的“中心语言”。据有关调查,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人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网络对英语普及的推动力超过了大英帝国的任何行动,每个新的上网者都必须学习某种版本的英语,如果他不想困在语言的"网络隔离区"内。在这个必须被格式化的以英语为中心的网络世界里,所有其他的语言和文字都在经历着自己的边缘化,都正在变成一种“方言”。以高科技和高信息所建立的网络帝国,在创造了空前效率的同时,也在所谓最“平等”的网络平面上,以难以想像的光速,用英语扫荡着所有的语言异类。

  5.结语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1996:115)曾明确指出:“在任何时候,同表面现象相反,语言都不能离开社会事实而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现象。它的社会性质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 网络社会是一个多语社会,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联上同一个站点,因此网络语言存在着明显的语言混合现象。在任何一个多语社会,通过频繁的语言接触都会产生这种语言混合的现象。新一代的网络人见面打招呼时说“hi,你好”;分别时说“bye,再见”;道谢时说“thanks”或“3x”。在这个言语社团里,并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创造新的用法。一旦一种语言的突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快就会在网上传递开来。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产生于自由网络空间的网络语言有着强大生命力,并很可能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

  语言正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展而在一个新的时空中延伸,人们的交际行为,语言方式和社会心理都在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信息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语言现象已经昭告了语言的变革,而中国的网络语言现象的这种现状正是边缘化的开始。


  我的这个最少200分 好就加分 你也不缺分 好就多给

一.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语言学概论》是高年级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以语言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指导英语教学与研究。通过系统讲授,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语言现象,解决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进行英汉对比,了解语言的历史演变及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揭示语言的共同规律。通过系统的语言学教学,使学生了解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促进语言学习,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或与语言有关的其它工作奠定语言学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Chapter 1. Introduction(2学时)

本章对语言学和语言进行了基本的定义。语言学通常被定义为对语言进行科学性研究的学科,它试图回答“语言是什么?”和“语言是如何工作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语言则是“用于人类交际的、具有任意性的语音符号系统。”本章还探讨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语言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区别,如:1)规定性与描写性(prescriptive vs. descriptive);2)共时性与历时性(synchronic vs. diachronic); 3)口语与书面语(speech and writing);4)语言与话语(langue and parole);5)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6)传统语法与现代语言学(traditional grammar and modern linguistics)。同时阐述了语言的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即:1)任意性(arbitrariness);2)能产性(productivity);3)双层性(duality);4)移位性(displacement);5)文化传承(cultural transmission)。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语言的本质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对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重点:1 掌握语言学和语言的基本定义。

2 了解语言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区别,如:1)规定性与描写性;2)共时性与历时性; 3)口语与书面语;4)语言与话语;5)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6)传统语法与现代语言学。

难点:掌握语言的识别特征。即:1)任意性;2)能产性;3)双层性;4)移位性;5)文化传承。

Chapter 2. Phonology(2学时)

本章主要论述了语音学(phonetics)和音位学(phonology)的定义及其一些基本概念。语音学是对语言的语音媒介的研究,它涉及所有出现在世界语言中的声音。而音位学虽然也涉及到语音,但其目的是发现一门语言中的语音是如何形成模式的,这些语音是如何在语言交际中用来传达意义的。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掌握语音学与音位学的基本定义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语音学的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听觉语音学(auditory phonetics);声学语音学位(acoustic phonetics);了解语音的正字表怔(orthographic representation)---严式和宽式标音(narrow and broad transcriptions);熟悉发音器官各部位,掌握英语元音、辅音分类及其发音要领;掌握音位学的基本概念和有关规则:音素(phone)、音位(phoneme)和音位变体allophone);音位对立(phonetic contrast)、互补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和最小对立体(minimal pair);序列规则(sequential rules);同化规则(assimilation rule);省略规则(deletion rule);超切分特征(suprasegmental features)---重音(stress)、音调(tone)、语调(intonation)。

重点:1 掌握语音学与音位学的基本定义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了解语音学的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听觉语音学;声学语音学位。

3 了解发音器官各部位,掌握英语元音、辅音分类及其发音要领。

难点:1 音素、音位和音位变体。

2 音位对立、互补分布和最小对立体。

3 音位学中的一些规则。如:序列规则;同化规则;省略规则。

4 超切分特征---重音、音调、语调。

Chapter 3. Morphology(2学时)

本章首先将英语的词汇分为两类:开放性词类(open class)和封闭性词类(closed class)。开放性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封闭性词类包括连词、介词、冠词和代词。然后从意义的最小单位—-词素(morphemes)入手,探讨了自由词素(free morphemes)、粘着词素(bound morphemes)、派生词素(derivational morphemes)和屈折词素(inflectional morphemes),进而揭示了构词法的词素音位规则。本章还探讨了复合词(compounds)的构成规则和特征。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构词法的一般规律,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

重点:1掌握单词的内部结构和构词法。

2 能分清自由词素、派生词素和屈折词素。

3 掌握复合词的构成规则。

难点:构词法的词素音位规则。

Chapter 4. Syntax(2学时)

句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词是如何被组合成句子的,以及支配句子构成的规则。本章主要通过介绍英语中的一些最为常见的词的范畴(category),以及支配这些范畴组成更大的结构单位的简单规则,探讨句子的构成。主要内容有:短语范畴和短语结构规则;XP规则;X标杆理论;S规则;转换等;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和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的转换等。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句子的结构有清晰的了解,并能运用有关规则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如画句子结构树形图(tree structure))。

重点:掌握句法学的有关概念,如:短语范畴(phrase categories)和短语结构规则(PS rules);XP规则;X标杆理论;S规则;转换等。

难点: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转换;句子结构树形图的画法。

Chapter 5. Semantic(4学时)

语义学是对意义(meaning)的研究。但什么是“意义”?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定义。本章首先阐述了有关意义研究的一些观点,如“命名论”(the naming theory)、“概念论”(the conceptualist view)、“语境论”(contextualism)、“行为主义论”( behaviorism),然后分别讨论了词汇意义和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最后介绍了意义分析的两种方法: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和述谓结构分析(predication analysis)。学习本章,要求学生在了

解“意义”的基础上,能对词汇意义和句子意义进行分析。

重点:1 了解有关意义研究的一些观点,如:命名论;概念论;语境论;行为主义论。

2 区分意义(sense)和指称(reference)二者的含义。

3 掌握主要的意义关系,如:同义现象;多义现象;同音异义;下义关系;反义现象。

难点:1 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如:X 与Y同义;X蕴含Y;X预设Y;X语义破格。

2 意义分析的两种方法:1)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

2)述谓结构分析(predication analysis)

Chapter 6. Pragmatics (4学时)

语用学也研究意义,和语义学不同的是,它将对意义的研究置于其语言使用的语境之中。因此,语境这个概念对于语用学来说至关重要。本章首先对语用学和语义学、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进行了区分,接着介绍了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s)以及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分类,最后阐述了会话原则。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语言交际中注意语境的作用,并学会推导会话含意。

重点:1 认识语境的重要性;区分语义学与语用学、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2 掌握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locutionary act, illocutionary act, perlocutionary act)以及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分类。

难点:会话原则诸准则的违反及其会话含意的推导。

Chapter 7. Language Change(2学时)

本章主要论述了语言在音位、形态、句法、词汇、语义和语法等方面的变化,并探讨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学习本章,要求学生对语言学习更加敏锐,特别是对新的词汇,要注意吸收和应用。

重点:1 了解语言在语音、形态、句法和词汇诸层面的变化。

2 掌握词义的变化:词义的扩大;意义的缩小;意义的转换。

3 熟知语言最近的发展趋势。

难点:探讨语言变化的诸多原因:科技发展;社会、政治变化;语法简化;记忆经济性;省力原理等。

Chapter 8. Language and Society (4学时)

本章内容主要涉及到社会语言学的范畴。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次领域,它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言的运用与语言使用者所在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本章首先介绍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如语言和社会的相关性;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 )和言语变体(speech variety)。接着论述了语言的变体(varieties)和标准方言(standard dialect),如:方言变体(dialectical varieties)、语域(register)和正式程度(degree of formality)。最后介绍了洋泾浜英语和克里奥耳语(Pidgin and Creole)、双语现象和双语(Bilingualism and diglossia)。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社会语言学有所了解。

重点:1 了解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1) 语言和社会的相关性

2) 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 )和言语变体(speech variety)

3)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两种方法

2 熟悉语言的变体(varieties)和标准方言(standard dialect)

1) 方言变体(dialectal varieties):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社会方言(sociolect);语言与性别(language and gender);语言与年龄(language and age);个人语言(idiolect);种族方言(ethnic dialect)

2) 语域(register)

3) 正程度(degree of formality)

难点:1 洋泾浜英语和克里奥耳语(Pidgin and Creole)

2 双语现象和双语(Bilingualism and diglossia)

Chapter 9. Language and Culture (4学时)

本章主要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概述什么是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有关文化差异证据的展示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理论的论述,揭示语言与认知相关,认知和文化背景相关,从而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重点:1 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 熟悉有关文化差异的语言证据

难点: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理论的理解

2 跨文化交际的实施

Chapter 10. Language Acquisition(4学时)

语言习得是指儿童对其母语的习得。本章主要探讨了儿童语言习得的有关理论,如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观;语法天生主义者的语言习得观;互动主义者的语言习得观;临界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和学习环境。同时简要阐述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几个阶段,如音位(phonological)、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tical)、语用(pragmatic)等的发展,以及儿童语言习得的非典型发展(atypical development)。

重点:1 熟悉儿童语言习得的有关理论

2 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因素以及儿童语言发展的几个阶段

难点:1 临界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和学习环境的理解和掌握

2 了解儿童语言习得的非典型发展(atypical development):听力受损hearing impairment);思维障碍(mental retardation);臆想症(autism);口吃(stuttering);失语症(aphasia);失读症(dyslexia)和书写困难症(dysgraphia)

Chapter 1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4学时)

第二语言习得(SLA)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习得母语之后是如何习得一门第二外语的系统研究。本章首先探讨了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联系,然后讨论了一些主要的习得概念和模式,如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介绍了有关二语习得的理论,如: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中介语(Interlanguage);本族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等,从而揭示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重点:1 了解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者在语言能力(language aptitude)、动机(motivation)、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个性(personality)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2 第二语言学习的模式和输入假说理论(Input Hypothesis)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掌握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如: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中介语等

Chapter 12. Language and Brain (2学时)

本章应用科技领域的新成就,探讨了语言学的两个分支---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和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神经语言学是对大脑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它通过探讨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大脑的方法和脑功能侧化(lateralization)的证据,阐述失语症(aphasia)的种类,即布罗卡失语症(Broca’s aphasia)和韦尼克失语症(Wernicke’s aphasia)。而心理语言学是对语言进行处理的研究。它涉及语言理解和产生的过程。本节主要介绍心理语言学家在探索思维中的语言表征和处理时所采用的一些方法、以及它和理论

语言学的相似之处,同时还介绍了列维特的语言产生模式(Levelt’s model of language production)。

重点:1 掌握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和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的有关理论和应用

2 了解列维特的语言产生模式(Levelt’s model of language production)

难点:对失语症(aphasia)的理解。即对布罗卡失语症(Broca’s aphasia)和韦尼克失语症(Wernicke’s aphasia)的理解.
不管好不好就把分给我了把.都没人回答了.求你拉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的一门学科。对这个定义,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此研究应以语言为重点,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研究语言的变异;有的学者认为是语言的社会学,研究语言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使用语言学的材料来描写和解释社会行为。我们比较倾向于前者。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言制(diglossia)、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
2)各种语言变体包括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或socialect)、标准语和土语(vernacular)、正式语体(formal style)和非正式语体(informal style)等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交谈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社会以及不同的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
5)由于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等。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是:

1)语言的变异(variation),并且联系社会因素来探讨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常常使用统计的方法和概率的模式来描写这些变异现象。这又被称为"微观社会语言学"(micro-sociolinguistics)或"小社会语言学";

2)社会中的语言问题,如上面提到的双语、语言接触、双方言,语言规范化问题等,这又被称为"宏观社会语言学"(macro-sociolinguistics);

3)研究人们怎样在实际环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及不同的社会、社团使用语言的差别,如某一社会阶层使用语言的不同习惯(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的不同,这被称为语言的社会变异),又如不同的性别、年龄、行业和经济地位等对个人言语的影响(这被称为个人语言变异)。

如果说,从索绪尔开始的结构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研究的是同质的(homogeneous)语言,那么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有序异质的(orderly heterogeneous)的语言,联系社会因素的作用来研究语言的结构。这是社会语言学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特征。
社会语言学现在已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随着6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对语言异质性的认识的加深,社会语言学又发展出交际民族志学、跨文化交际、交际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会话分析、语言变异研究等学派。

1) 交际民族志学主要从语言的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规律,它侧重于用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来描写语言的运用,尤其注重研究在不同的社团、组织、社区以及社会中因文化习俗的不同给言语运用所带来的限制性特征,如:特定社区的社会语言学资源、实际言谈活动中上述资源是如何被开发和利用的等等;
2) 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主要是探索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交际策略和具体差异;
3) 交际社会语言学注重研究一个种族内部的交际差异,例如同一种族内男女性别差异对交际策略的影响,不涉及跨文化和跨种族的交际策略;
4) 语言社会化和语言习得的研究把语言的本质看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因而儿童的语言习得就与他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5) 会话分析是一个专门的学派(在英文文献中常用大写的CA来替代),主要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的对话,为其他关心实际言谈的社会语言学派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的框架;
6) 语言变异研究则是以拉波夫为代表的"变异学派"。1966年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拉波夫发表了《纽约城英语的社会分层》(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一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精心调查了纽约市上中等级百货公司里职员的语音,并用一句包含fourth的句子作为调查手段。他发现,不同的r 发音,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人清楚地发r音,有人发得不清楚甚至基本不发。经过统计,他发现,上层和中层的职员,发r音的百分比比较高(分别为62%和51%),而下层的职员发的比例则相对低得多(只为20%)。

通过这个变异调查,拉波夫断定,不发r音是下层口音的标志,下层职员出于向上中层靠拢的心理,经常在顾客面前发r音。此后,变异研究不仅以语言变异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而且发展出了一整套调查语言社团、搜集语言素材并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虽然早期变异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语音方面,但目前已逐渐扩展到语法、语义、话语分析等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语言提出了一种更为细致的同时又更为广阔的概念,打破了索绪尔以来只研究语言内部同质系统的局限;2)对语言研究进行计量统计的分析;3)通过语言变异的研究在共时和历时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解决了共时和历时的矛盾。

hfhf


求 关于言语社区和社会方言的关系的文章(高分)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