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用的汉字和汉语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用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汉字的使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出土于战国魏安厘王墓的《逸周书·尝麦解》说:“昔天之初,〔爰〕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这《建典》该不会是口头约定罢?更不会是春秋时才盛行的歃血为盟!它应该是以书面形式记录的中国最早的《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律文书。我们看看它所记录的内容吧,《建典》规定:居住在东部的炎族与居住在西部的黄族实行民族分治。“二后”一个指赤族的蚩尤,世代掌管军权,驻守在山西汾河一带;另一个是轩辕氏,居住于陕西,黄河中上游。这“二后”也就是赤帝辖下的“二卿”。“赤帝”就是“炎帝”。这从《史记》与《大戴礼纪》得到证明。都描写“阪泉之战,司马氏就说打败炎帝榆罔,而后者则记打败赤帝榆罔。
文字究竟发源于何时何地?这也算一条线索吧。
另从我破解的十个甲骨文都出于《甲骨文编》有兴趣的朋友可到那里去查。
黎明堂敬上
古汉字的历史价值与教育意义
古老的汉字生生不息,从形成,发展,到成为文字体系的甲骨文,其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延绵至今,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汉字的书写方式——书法,也成为独立的艺术形态。伴随“读图时代”的来临,人们重新审视“视觉”这一认识事物的工具,以期通过视觉的形式和方法探悉事物的本质,获得知识,那么,当我们用眼睛去打量汉字古老的历史的时候,又能“看”到什么?当“看到”的时候,是不是又能“看懂”呢?汉字形成的过程及视觉外显对于信息时代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汉字的起源
汉字形成的社会背景
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汉字从原始萌芽到成熟的甲骨文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到战国这段时期。从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现,再到夏、商、西周,汉字形成了比较完备成熟的甲骨文体系。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图腾信仰、生殖崇拜和巫筮等都对原始的文化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老的文明形态合而不分,错综复杂。商周时期生活中的祭祀、征战、田渔、出入、收成、风雨、疾病等都要占卜,并且把占卜的时间,占卜者的姓名,占卜事情的结果、应验情况等用刀刻在龟甲或牛骨上面。因为多是与占卜有关的文字,因此甲骨文亦称“卜辞”或“龟甲”文字。
古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多种学说,影响比较大的有:结绳说、刻契说、八卦说、原始图画说、起“一”说等。现代的研究普遍认为,汉字起源是多源的,即汉字符号系统是在原始图画符号、结绳、八卦、算筹、契刻等原始记事方式中分离、转化而来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出于记载和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汉字的形成是自然而又必然的历史的选择
先秦时期文字的载体、形态和特征
文字载体:岩石、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
文字形态:依类象形。甲骨文是刀刻而成,刀的锐钝、骨质的硬软使文字的笔画粗细不一,笔画的连接处有所剥落,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字形刚劲瘦硬。金文则将字刻于泥模上,浇铸而成,故笔画粗圆,形体也较方正。
汉字的视觉外显与教育价值
教育回归生活——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现代科学使得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学工具被越来越多地使用,教学理论也越来越多。艺术、技术、人文在教育中独立发展而又相互分离,个人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三者在生活中的统一共合。教育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又高于生活,指导生活,而生活却不应该游离于教育之外,“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文字的诞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需要使汉字符号形式趋于统一,又加快了汉字体系的成熟。古汉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但对客观事物加以认识再现,而且图腾崇拜、占卜求神等生活的内容也出现在古汉字的形态里,成为汉字的来源,知识传达的工具形式生活化,从汉字“教”和“学”的来源即可窥见一斑。“爻”字甲骨文由两个“五”构成。“学(学)”字金文从子从 从 (五五六,相当于八卦中巽卦 ),象小孩两手摆弄一个八卦形,甲骨文则偏旁各有省略。“教”字金文作从学从攴的会意字“教学”二字的构形中采用了原始八卦数卜符号作为构字偏旁,表明在远古时代筮占是小学生教学的内容,从事教育者当为巫师。
体味历史——人文情感教育
现在是过去的继续,现在的发展是过去的否定之否定,故去的物态必定隐含着真理的内核。历史延伸至今,物非人非,如果仅凭文学或史事记载等对历史进行再现,历史失之于形象与生动,而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现实物象的束缚和历史认识的缺乏,甚至会使历史失去客观与真实。
先秦时期的古汉字载体——古穆狰狞的青铜器与残破暗白的龟甲兽骨,仅从文字书写的外在形式上就给人从眼睛到心灵的强烈的视觉震撼与冲击力,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以精神物化的载体得以真实重现。远古时代的蒙昧与杀戮,祖先对于血和火的简单认识和崇拜反映于甲骨刻板上文字的涂朱填墨,中华民族“尚红取黑”的久远传统由是一脉相承。
古汉字再现的历史告诉我们,历史时空的千差万别造就了人存在的唯一,所谓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实现或许只是为了追求本真的自我,人们总是在现在与过去的比较,历史的共性和个性之间寻找着自身存在的意义。
艺术价值
夏商周是书法艺术的初期阶段,甲骨文书写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已显示出人类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商、周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书、竹(木)简等文字形态已具有初步的审美意识,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从幼稚阶段逐趋完美,特定的原生态环境奠定了其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的特殊地位。久远的历史在艺术上留下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和谐中的和谐造就了艺术美的丰富意义。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启迪
现代教育技术是建立于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下,在传播学、信息论、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对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教育内在根本理念的不同,也决定了教育形式和教育实践各方面的差异,从而对教育技术有不相同的理解。历史的积淀对于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于今天信息时代的教育有什么启迪意义呢?
传统历史教育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融合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媒体的使用密不可分。如何利用现代电声、影象技术使其为教育服务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任务。影视技术具有穿越时空,呈现历史的传统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将传统的历史课程与影视技术整合,通过直观形象而又丰富生动的视觉呈现进行历史教育,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甚至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
多媒体技术不外乎声音与图象或者二者的结合体,汉字却恰恰统合了音、形,传达信息与意义,同为统合的整体,目的俱是为了传达信息,二者具有内在相通的必然性,这就为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又可靠的认识,教育技术也必能从中汲取合理的实践和理论的养分。
“观物取象”与视觉思维
电视、电影、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视觉思维的概念在时代发展的呼唤中凸显,人们是怎样通过视觉获取知识的呢?“观物象形”究竟暗涵了什么样的视觉规律?汉字的造字理据是“观物取象”,又不只是停留在具体的表象,而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加工,抽象化的过程,“立象而尽意”。汉字传播过程中的简化、统一等因素造成了汉字的符号化,“能指”与“所指”相分离,古老的甲骨文却是具有抽象性与概括性、能反映事物客观特征的形象思维的产物。汉字形成的规律对于视觉思维理论的再建构和延伸将会具有极丰富的意义。
知识可视化表征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双重编码理论”为知识可视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当今语言文字已经符号化,古老的象形文字只有汉字流传下来。汉字的最初形态是对知识的视觉化表征,对事物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表示。汉字构形取象具有视觉直观性,造字理据是对客观世界的描摹,事物象的组合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观物取象”又“立象尽意”。汉字象的不确定性、概括性、写意性,又使之具有人文意义的延伸。汉字几千年的绵延,大浪淘沙,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知识视觉表征资源,完整的知识视觉化表征实践和理论体系建立将大有可能。 对汉字从知识视觉化表征的角度去研究,我们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相比之下国外就没有这种优势。
结语
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形态如历史长河中磨砺的珍珠,历史的积淀只会使其更为耀眼!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定会沿着历史的轨迹,接受历史的选择,我辈后人须倍加努力,继往开来!

中华的来历

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虽然“华”、“中华”、“中华民族”这些族称之间小有差异,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即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华民族”的“华”肇始于中国历史上五帝时代之最后一帝舜的名字“华”。“五帝”时代是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部落联盟时代。五帝时代的“帝”即部落联盟首领。“舜”是谥号,即死后所进的尊号。《谥法》曰:“仁圣盛明曰舜。”“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称。“虞”本是帝尧时掌山之官,即部落联盟中负责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鸟兽的部落世袭公职名称。中国上古有“以官为氏”的习俗,即以其在部落联盟中所担任的公职名称为部落名称,故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在虞帝舜时,部落联盟向民族和国家发展。“虞”或“有虞氏”因此演变为朝代名称,如同夏后氏之称为夏朝。按先秦文献记载,有虞氏是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还带有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史书《尚书》,即以《虞书》为开篇。


我们自称是华夏儿女,有必要把华夏一词的来历搞清楚。有学者指出华即是花,但是没有说清楚花的起源和含义,没有说清楚华和夏的结合点。本节将从考古的角度对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华夏文明的零点坐标进行具体的探讨。


1 六千年前的大汶口自然地理状况

大汶口遗迹经六七千年的自然剥蚀和人工改造,昔日的森林草场不见了,原始的动植物群消失了,山也秃了,水也枯了,代之而起的是现代生产、生活、交通设施。
六千年前,鲁中南丘陵整个被森林覆盖,兽吟鸟鸣,小溪潺潺。丘陵以西,是鲁西平原。六千年前,鲁西平原中部是黄河故道,那时,黄河时而在鲁中南丘陵以南入黄海,时而在鲁中南丘陵以北入渤海,黄河故道在鲁西形成大泽,号称八百里水泊。
地形特点:(由东向西)丘陵——平原——大泽
地貌特征:(由东向西)森林——草原——湖泊
这里形成东高西低的小环境。汶水从鲁中南丘陵泰山南麓流出,穿过平原,注入八百里水泊。汶水即大汶河,流长约二百公里。大汶口正好在汶水的中间,这里正是森林和草原的、丘陵与平原的交界处。汶水汇集百川,水流平稳,常年不枯,下游及湖泊盛产莲藕菱角鱼虾,还有特产鸡头米。春夏季节,湖泊里的鱼类争先到上游森林小溪里寻找新鲜食物,秋冬季节,上游鱼类又纷纷游回湖泊越冬。一年四季,大汶口都是捕鱼的好地方。丘陵易于狩猎,草地易于农作养殖。先民们在这里选择繁衍生息地,真是独具慧眼。
“大汶口遗迹及其周围的地理环境数千年来虽然发生过许多变迁,自然风物和大地植被已经改观,但这一带迄今依然是一片沃壤肥土、水草茂盛,是一处产粮区。史前的一支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没有中断,不能不说同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无关系。”《大汶口续集》2页


2 大汶口历史上的人文环境

大汶口东北30公里是五岳独尊的历史文化名山——泰山,泰山封禅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帝王的习俗。大汶口西南50公里是万世师表孔子的故里,发明家鲁班也生长在这里。帝王泰山封禅始于何时?又是怎样的历史文化土壤养育了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发明家?我们将遵循这些线索去探索华夏文明的坐标。
在距今六千年前,大汶口社会进入一个微妙而又关键的时期,在这前后的三四百年里,大汶口社会完成了从母系氏族制到父系氏族家长制的转型。就墓葬分析: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的一期墓葬,距今6100年,应为母系氏族制社会,这时期的大墓主要是女性,如M2012、M2004,随葬品达十件,当时,男性墓随葬品不如女性墓随葬品多,如M 1001,随葬品仅有四件。
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的二期墓葬,反映的是距今6000前后的社会生活概况: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人们使用上整体磨光的石斧、石锛,陶器的种类增加,质量提高,男性的社会地位开始超过女性。这时,女性墓随葬品为四五十件,男性墓随葬品为七八十件。
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的三期墓葬,男性社会地位的优势更加明显,如M2005,随葬品超过百件。
随葬品的多寡基本上能够反映墓主社会地位的高低。在这三四百年的时间里,在这 一块小小的土地上,人类社会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成功的大变革。这次变革代表了全人类,在人类文明史上有开先河、倡导潮流的作用。指导这次变革的理论基础是太极文化的核心——阴阳变化,变革的成功又反过来促进了太极文化的发展。
登泰山,小天下,王天下。
距今6000年前,大汶口人物质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以后,有暇登上泰山,有机会体验登泰山“小天下”的感觉。登泰山,使他们产生了崇高的思想,启发出历史的思考:“天地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人生的思考:“我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哲学的思考:“万物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登泰山,使他们发现了宇宙运动的基本规律:阴阳是宇宙运动的基本矛盾,阴阳变化是宇宙运动的基本形式,阴阳交媾是产生新事物的基本法则。登泰山,使他们创作出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把宇宙运动的规律、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就产生了太极文化,用符号表现出来,就发明了文字。
阴阳泛指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也确指父性和母性,称父性为祖,称母性为妣;四象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也指四方和四季,也被用作新的姓氏;八卦是八种自然现象或八类物质,也被用作姓氏。看来,第一批文字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大汶口人就这样分配了人类的第一批精神硕果。
设计族徽。夏性艺术家把族徽设计成抽象的太阳,设计成白色的内四方外八角光芒四射的太阳。白色,表示炽热;内四方,表示四方和四季;外八角,表示八个季节和万物,夏历初期一年分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节。此族徽使用了两三千年,到夏朝时依然使用。在良渚文化遗迹出土的含山凌家滩玉版历法图上仍然有方心八角的太阳图案。设计太阳族徽和设计太极图一样,都是人类上古社会最伟大的艺术成就,大汶口人已经学会使用抽象思维。
据大汶口文化早期墓地二、三期发掘情况看,风姓和夏姓使用同一块墓地。风姓M2006墓和夏姓M2005墓距离不足30米,层次关系上相近,可以推测,在这一块土地上风夏两姓曾兄弟般和睦生活过。在这快墓地里,风字出现了一次,没有发现风姓的族徽;夏字出现了三次,方心八角的夏姓族徽出现了四次,夏姓大墓多随葬品也多。可见,夏姓较风姓兴旺发达。

3夏人西进

登泰山,“小天下”,“王天下”。崇高思想培育了夏人的求知欲、占有欲和冒险精神。夏姓的族徽是太阳,夏人就是太阳的子孙,太阳出生在大海,落到西山背后,夏人当然出生在大海,要向西山背后走去。从墓向上看,夏人和风姓都有头东脚西的习俗,头东脚西意味着他们来自东方,要向西方走去。这和太阳的轨迹是一致的。为了找到西山背后的太阳的落点,为了占有天下,在距今5800年前后大汶口夏人开始西进。
夏人西进的线路有两条:一条是黄河在鲁中南丘陵以南入黄海时,他们在黄河北岸到达河南濮阳;另一条是黄河在鲁中南丘陵以北入渤海时,他们从鲁西八百里水泊以南通过,到达河南商丘。河南是他们西进的第一站。夏人西进正处在人类社会的转型前期,夏人率先进入男系家长制社会,其他部落还处在母系氏族制的后期。母系氏族制的容纳性正好为夏人西进准备了广阔的进取空间。也就是说,夏人西进是以男性为主的,由于夏人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普遍地被母系氏族欢迎接纳,而后,夏人有按照男系家长制的社会制度改造了接纳他们的母系氏族,使母系氏族接受夏文化,使之成为新的夏人。夏人不战就迅速扩大了夏姓氏族,迅速扩大传播了夏文化,迅速占领了天下,这得益于历史机遇。夏人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
在距今5700年左右的时间里,夏人阶梯性西进,他们一旦找到新的合适的居住地,就把祖先的骸骨迁到该地,就地繁衍生息。他们在迁祖先的遗骨时,只迁头颅和上半身,膝盖以下部位还留在原先的墓穴里,意思是把“根”留在当地,表明他们不忘“根”,不忘“本”。如大汶口遗迹M2005墓等就是这种情况。夏人西进到达渭河、黄河的源头,有人曾到达沙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逐日”是对夏人不畏劳苦,不畏牺牲,执着追求的写照。夏人西进要翻过沙漠,越天山,到达西亚。大汶口、巴比伦和古埃及在一条直线上,都在北纬35度左右。
夏人西进虽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找到太阳的落点,却把夏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启动了世界文明*,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夏人的科学成就主要是发明夏历、十天干、十二地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创造干支数目字,进一不扩大丰富了文字;发明了原始的车船;发明了史前绝技蛋壳黑陶。
在夏姓西进的同时,风姓也努力向外扩展势力,在夏朝时代,风姓的势力中心在陵阳河一带,后来越过八百里水泊到达鲁西南地区,夏灭亡后,风姓由鲁西南迁往殷,建立了殷商王朝。殷商王朝继承发展了夏朝的历法,丰富发展了文字,创造了一批有风姓特征的字,如风、凤、商、龙、帝、丰、礼、鼓、喜、旁、方等。

4花的来历

赵国华在《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中认为花卉纹样是女阴的象征。我认为这样理解过于狭隘,我们的思维应该更开阔一些。花卉纹样应是女性的象征,包括气质、形态,及男性所不具备的音容笑貌。“姑娘好象花一样”,是对姑娘整体的赞美,绝不是局部的描述。
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中,共有五个墓穴出土了带有精美花卉纹样的彩陶,四个是女性,一个是二男性合葬墓。四个女性墓都是较大的墓,随葬品也多,最引人注目的最精美的是花卉纹样彩陶。其花卉纹勾联舒展,表现了女性温柔缠绵明净之美。这里的花卉纹样是女性的象征,不是局部的象征,是母系氏族制的象征,不是个别部落的象征。在这些女性墓葬里,有丰富精美的陶器,有整体磨光的石斧、石钺、石凿,还有罕见的石镯;M1013墓陶豆上有族徽和文字“夏”,M1018墓陶盆上有族徽。大汶口文化早期墓的花卉纹样虽然有待进一步考证其历史地位和价值,但她代表女性社会,代表母系氏族制这一点是肯定的。这样,花与夏最早的结合点也就找到了,华夏文明的零点坐标也就找到了。时间:距今6300年。地点:大汶口。


*注:“城市文明”“商业文明”等都是学者们提出的局部文明,只有文字才是世界文明的唯一标志。作者坚持“汉字启动了世界文明”这一观点。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文字就从夏商时的甲骨文演变而来.语言也是一脉相承.

楷书的话,从<<兰亭序>>才开始出现,之前一直以篆书为官方文字.

二楼,<<兰亭序>>是行书吧,而且汉时就不以篆书为官方文字了

要说汉语的使用时代,应该是很早很早的史前时代就有了,在我国的土地上,在群居和部落开始的时候出现的简单的语言交流即时汉语的前身。
古老的汉字在氏族公社就有了,即距今五六千年的彩陶文化时代留下的简单符号已被很多专家认为是汉字的前身。
真正意义上可识别的成熟的古没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由甲骨文到秦小篆时代是古汉字时代,由汉隶到魏碑是汉字的发展时代;到唐楷的成熟及广泛应用使汉字的规范使用达到鼎盛,到宋代活字印刷及宋体的出现使汉字进行写、印双向传播的全盛时期。
注:有汉一代之后,才出现汉人、汉族及近代词汇汉语、汉字。


现在用的汉字和汉语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用的?视频

相关评论:
  • 17824976950古时候各朝代的官方语言是什么?普通话为何成为现代标准汉语?
    巫婷兔答:普通话以北方官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现代的标准汉语。掌握了普通话,走遍全国也不会有沟通障碍。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但其普及程度并不像现代的普通话这么广泛,毕竟古代各城市之间的人群流动性较小。下面我们来揭示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是什么。在中国不同时代和地域,官方语言...

  • 17824976950汉朝以后各朝代的主要官方语言都是什么?都是现在的汉语吗?
    巫婷兔答:两晋与南北朝,以洛语为国语。隋唐时期使用长安官音。宋朝国语称“正音”、“雅音”。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明朝,以中原雅音为正,官话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清朝,清初开始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

  • 17824976950请问古汉语是哪个朝代的人发明的?
    巫婷兔答:远古时期就形成了 一开始只有语言,慢慢的发展出文字,然后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就变成了古汉语,又一直发展到现在,就成了现代汉语。在远古时期,还没有朝代的说法,朝代就是国号,是国家出现后的事情。我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这个时期不但有语言了,而且还有文字(没有考古实证)。但是考古学实证的汉语...

  • 17824976950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分别是什么?
    巫婷兔答: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古代的雅言(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

  • 17824976950为什么我们的民族叫汉族 语言叫汉语 文字叫汉字
    巫婷兔答:汉族作为一个族群,直到汉朝才有了“汉人”,“汉语”之名。其本意是指“汉朝之人,汉朝的语言”。秦统一以后,华夏的族称仍然沿用。但原属山东(崤山以东)六国之民,已同为秦朝“黔首”。秦虽国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诸族、匈奴至汉代仍称中原人为秦人。而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

  • 17824976950汉朝以后各朝代的主要官方语言都是什么?都是现在的汉语吗?
    巫婷兔答:历史上的宋朝的官方语言是汴梁官话和杭州官话。金朝的官方语言是女真语和汉语的结合体,由于历史上的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所以元朝的官方语言是蒙古语。元朝之后的明朝定都在我国的南京,所以明朝的官方语言是南京话。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当时的官方语言满语和蒙古语。

  • 17824976950当代人不用翻译能看懂到那个朝代的文字
    巫婷兔答:看你的文化水平,一般来说汉朝以后都可以,汉代用隶书,楷书也在这时候发展起来。但是要看你认不认识繁体字了。如果水平高,秦代的小篆也可以看懂一些。

  • 17824976950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哪一朝代
    巫婷兔答: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两者基本上一致。二、商朝的简介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

  • 17824976950“中国”一说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巫婷兔答:而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

  • 17824976950汉朝以后各朝代的主要官方语言都是什么?都是现在的汉语吗?
    巫婷兔答:金朝对汉语也进行了改变,称四声胡化汉语,这也证明汉语也是官方语言之一。元朝的官方语言。元朝的官方语言是蒙古语,主要使用者为蒙古人和色目人。汉语则是区域内的官方语言,继承之前王朝的中原河洛正音的胡化汉语,汉人占据主导地区专用这种语言,类似半官方语言。(蒙古语和汉语对照图)明朝的官方语言。...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