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俄争霸在太空领域还有没有意义了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初一阅读题......各位帮帮忙(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因为, 航天事业发展到今天,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科学探测。就如同面对大海,我们的心胸变得开阔一样,面对无垠的太空,人类的视野得到极大拓展,对自身家园、自身命运的思考多了一份理
性。
2‘是想从中来告诉我们,中国在历史上航天的历程。
3.因为多国对太空都还未完全的探索出其中的道理。
4.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中对太空的艰难探索。从而,引出下文中的对探月精神的赞叹。

美国:美国现在是太空俱乐部的领先者,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自太空探索起步至今已经过去了50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U.S.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缩写NASA)的宇航员完成了环绕地球飞行、登月行走、飞驾第一架航天飞机,以及建造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等一系列创举。
但这还不是全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在10月25日至26日于华盛顿举行的“太阳系探索50年”(Solar System Exploration @ 50)研讨会上指出,航空航天局还设计出机器人航天器,对太阳及其所有行星进行了观测,以多种波长拍摄了宇宙图像,并于八月让新型漫游车“好奇号”(Curiosity)在距离地球第二近的火星上成功着陆。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行星科学部主任詹姆斯•格林(James Green)在研讨会上指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名副其实地在1962年开创了行星科学。在此之前,我们掌握的有关行星科学的所有知识都是通过望远镜得到的。”
格林说,科学家如今“有机会近距离切身了解”太阳系中的许多天体。
1962年2月,宇航员约翰•格伦(John Glenn)乘坐“友谊7号”(Friendship 7)太空舱,由“水星号”(Mercury)飞船送入环地球轨道,完成了环绕地球飞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由此进入了通向更远大目标的航线。
1962年8月,“水手2号”(Mariner 2)传回了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金星——的珍贵大气信息。这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完成的星际使命。
载人登月
1965年和1966年间的10次“双子星座”(Gemini)双人太空飞行表明,人类能够在太空活动,从而为首次登月之旅铺平了道路。
在“双子星座”完成最后一次飞行短短3年后,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谱写历史新篇章,成为登月第一人。在该次“阿波罗11号”(Apollo 11)使命中,他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一历史成就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迄今,共有12个人踏足月球。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Columbia)升空,成为太空探索的又一重要进步。这表明有翼太空飞船能够垂直起飞,并以滑翔方式完成无动力着陆。不幸的是,1986年,“挑战者号”(Challenger)航天飞机在升空时发生爆炸。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副总裁詹姆斯•克罗克(James Crocker)表示,这次事故显示,太空科学家在探索太阳系的过程中“既有巨大的成功,也有巨大的失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其他两家公司已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签约,负责设计将于2025年投入使用的先进太空飞船。
国际空间站
另一项重大成就是国际空间站,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以及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成员国共同参与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前两个组件于1998年升空。2000年,首批乘员登上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的面积超过一个足球场,是人类连续居住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船,并在继续拓宽着太空研究的极限。
目前,国际空间站具有最先进的设备,能够支持物理学、遥感和蛋白质结晶实验,以及有关人类骨骼与肌肉、辐射、植物、流体等领域的研究。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邀请包括其他联邦机构和私营企业在内的其他组织参与太空计划。十月,苏妮塔•威廉斯(Sunita Williams)打开了国际空间站与太空探测技术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的“飞龙号”(Dragon)太空舱的对接舱口。“飞龙号”是第一艘抵达国际空间站的民营运货飞船。
旅行者计划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运行最久的太空飞船是“旅行者1号”(Voyager 1)和“旅行者2号”(Voyager 2),它们于1977年升空,目前仍然运转良好。“旅行者1号”即将离开太阳系,进入星际空间。“旅行者2号”先于“旅行者1号”发射,是唯一一艘用于探索天王星(Uranus)和海王星(Neptune)的太空飞船。
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历史学家彼得•维斯特维克(Peter Westwick)指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诸多技术进步,包括带有可快速修改的软件的数字计算机、纳米技术、微型航天器、数据管理技术,以及可用于日常领域的技术。此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研究还推动了地质学和气象学等科学知识的发展,并不断激励年轻人学习数学和科学。
前苏联(今俄罗斯):1961年4月12日苏联著名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周,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飞出

地球的人。
1971年4月苏联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发射上天;属于第三代的空间站"和平"号于1986年2月20日由"质

子"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轨道。
1988年11月15日莫斯科时间6时,苏联的拜科努尔航天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
1996年12月16日俄首次成功地在"和平"号轨道站培育并收获第一批太空小麦,这次实验采用的是墨西

哥矮小型杂交小麦,从播种到成熟仅用97天,与地球上的生长周期相同,这证明生物在太空是可以生长发。
中国:太空俱乐部的后来居上者。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5年10月长征火箭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号成功降落于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成功发射,并在飞行7天后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2008年9月27日下午,随着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舱门的徐徐开启,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穿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进入茫茫太空,并挥舞国旗向人们致意。太空舞动的五星红旗告诉世界:中国,正式成为第三个掌握出舱技术的国家。而此时,距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只有16年。
卫星: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起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了卫星从太空传回地面的《东方红》清晰的乐曲声,表明卫星上天后实现了“抓得住、测得准、看得见、听得着”的要求。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航天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5年11月26日至29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表明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和前苏联掌握卫星回收技术。迄今我国共成功地发射17颗返回式卫星,其中有16颗均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电致贺。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两颗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先后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成功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
43年来,我国共成功发射40颗不同类型的国产人造卫星,包括科学试验、国土普查、通信广播、气象观测等多种应用卫星,获得的遥感资料对国土普查、土地测量、地震预报、矿产资源勘探、农林水利开发、铁路航道选址、海洋研究、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探月: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升空;11月5日,嫦娥一号被月球捕获;11月26日,中国第一幅月球图像正式发布……像是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谈笑间,“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从梦想走进现实。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从此新增了一座闪光的里程碑,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而从工程立项到圆满成功,这个时间跨度在中国只经历了不到四年。
另外,欧盟、印度、日本在太空探索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现在争霸太空领域的主要是美、俄、中三国。

美俄争霸太空50年

美俄对太空的争夺,既耗费了大量资源,也产生了大量科技成果;既牵动了当事国的政治脉搏,更改变了世界的格局走向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寇立研发自北京 严格地说,美俄之间太空争霸的端倪始自二战后期。

当纳粹德国覆亡之际,西方和前苏联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抢夺火箭专家、技术资料和设备。这场“分遗产”活动中美国收获最大。美国人带走了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大批德国火箭技术专家和可以组装成100枚火箭的零部件,稍后抵达的英国则拿到了数枚火箭成品与半成品。苏联到达盟国协定中属苏联占领区后发现,大部分的零件与火箭资料已经被英美两国取走,对此十分不满,提出抗议未果,只好将工厂内剩下的生产线,以及附近与生产和研发火箭有关的德国家庭全数运往国内。

1946年,美国用缴获的德国V-2火箭发射了一个果蝇上天。尽管微不足道,但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第一次将生物送上太空。

第一回合:苏联卫星令美国既惊又妒

在美国获得冯·布劳恩之际,苏联将得了坏血病、屡遭毒打的杰出飞机设计师科罗廖夫从政治犯行列解放出来,并将之前抢到的德国专家与资料迅速汇集到科罗廖夫旗下。经过努力,1957年10月4日,苏联率先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这颗卫星被赋予了太多个第一的含义,美苏的太空争霸也由此正式开始。

科罗廖夫的成功让美国人以及冯·布劳恩坐卧不宁。美国人的科技自信与国家威望都受到严重打击,更重要的是,这颗人造卫星背后,是苏联拥有射程可达7000公里的导弹能力,美国本土不再安全了。

冯·布劳恩嘴上不服输,但直到第二年才费尽波折地将一颗卫星送上天。而苏联则在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仅仅一个月,又于1957年11月3日将一条狗“莱卡”送入预定轨道,不仅让美国的果蝇无地自容,而且真正证明了生命在太空也能存活。

在此后的几年内,苏联始终走在前面。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升空飞行了1小时48分钟,成为太空第一人。

苏联的一系列成就让美国航天界压力倍增:在冷战岁月,这种压力不亚于战场上的败军之将。

第二回合:美国登月成功,苏联人海龟绕月

为寻求主动,美国人在太空计划上加大投入,重点瞄准登月工程。苏联决策层不希望被美国击败,又不想过多耗费国力,几经摇摆,最终仍决定发展登月计划。他们为此大费周张,进行了两个梯队的火箭和飞行器设计,为做好充分准备,甚至于1968年9月使用探测器5号送一只海龟进行了绕月飞行。

然而,一系列问题还是出现了。

最大的挫折是科罗廖夫的逝世及联盟号飞船的失败。此后,苏联的登月计划搁浅。而美国人则在经历了无人探月落后的短暂低潮后,于1969年7月21日使用阿波罗11号将阿姆斯特朗送上了月球。

在美苏太空争霸攻守形势转化的同时,人类太空行为的性质发生了悄悄的变化。1960年8月,美国将一颗名为发现者13号的照相侦察卫星送入太空。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并顺利回收,标志着卫星在军事上的应用拉开了序幕。苏联类似的活动也在同期展开。 更重要的是,在这前后几年,以摧毁太空物体为目的的真正太空战活动走上历史舞台。1962年,美国在马绍尔上空进行了核弹摧毁卫星实验,并于其后秘密部署陆基核弹准备对付苏联低轨道卫星。而“阿波罗”系列飞船除登月外,还被赋予了“捉拿”苏联卫星的秘密实验任务。苏联在这个时期则发展了“卫星歼击机”计划,1967年10月发射的宇宙-185卫星,实际上就是一颗能够在轨道上歼击卫星的太空武器。

短暂休战:美国宇航员来到苏联太空站

当美苏的太空争霸从争科技领先的荣誉之战,发展为实际打击和摧毁能力较量的时候,太空活动变得火药味十足。在20世纪70年代,美苏由于在导弹、火箭和太空活动中投入过多,都感到国力疲惫。双方因此出现了某种缓和。与当时美苏就禁止核试验、限制反导系统等达成妥协相应的是,双方在太空领域也开始有了合作。

这时,登月之后的太空发展重点向太空站方向转化,美苏的合作就此开始。1975年,苏联制造的Soyuz-19在太空飞行到美国的阿波罗18号旁与之靠接,由允许对方宇航员从进入彼此的飞船参加合作实验开始,美苏的太空竞赛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第三回合:跨越冷战的星球大战

然而,美苏并没有真正在合作道路上走多远。1983年3月,美国时任总统里根提出了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其核心内容是:以各种手段攻击敌方的外太空洲际战略导弹和航天器,以防止敌对国家对美国及其盟国发动的核打击。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太空战计划,其亦真亦假的庞大规模成为拖垮苏联的重要因素之一。冷战结束后,尽管美俄关系曾一度亲密,但美国对星球大战计划并没有全面废弃。

美国充分运用太空优势打赢了海湾战争,既而将交叉其中的导弹防御计划不断推向现实,迄今已经初步建立了国家导弹防御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刚刚结束的摧毁失控卫星“表演秀”中,美国向全世界显露了其海基反导系统在打击卫星方面的精确性。俄罗斯也在国力恢复中不断加强太空战能力,定向能武器、杀伤卫星与“天雷”等太空战系统不时浮现。一场远未结束的太空争霸战正在继续进行着,而且将随着太空俱乐部的扩大,牵涉进更多的国家。

海湾战争:太空战端倪初现

海湾战争是美国首开的太空支援型作战,而之后美国引领的太空竞赛日益将太空变成了潜在战场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寇立研发自北京 1991年发生的海湾战争在人类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军事航天武器装备第一次全面支援了作战行动,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非对称作战、精确打击、战场直播、密集导弹攻防……陆、海、空传统作战力量在太空作战装备的整合下结成了一个大的作战体系,完全改变了人类常规战争画面。

“眼睛”打败铁甲雄师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科威特国小力弱,迅速战败。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并将科威特划归其第19个省。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议,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

然而,当时的伊拉克军力强盛,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虽尽力调兵遣将,到战前双方兵力对比仍有利于伊拉克,尤其是地面部队。联军远道而来,如何击败以逸待劳的伊拉克铁甲雄师?

美军的秘诀是“眼睛”--太空中的卫星。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共投入各类卫星100多颗。这些卫星为联军部队提供了全面的侦察、监视、通信、预警、导航、气象等重要的作战保障。由于掌握了制太空权,在卫星的指引下,美军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实施了不间断的精确打击。伊军在看不到敌人的情况下有劲无处使,只能被动挨打,甚至在美军的全天候监视下,无处藏身。据战后披露,当时美军卫星已经可以用0.1米的分辨率清点沙漠中伊军帐篷和坦克的数量。

从1991年1月17日至2月24日,在太空优势保障下,美军38天的空袭基本摧毁了伊军的抵抗能力和抵抗意志。随后美军仅进行了100小时地面作战就结束了这场高科技局部战争。

在美国“太空之眼”的强大威力下,伊军虽然占有数量优势,但最终却有42个师被击败,被俘人数高达8万至10万,3700辆坦克和军用车辆被摧毁。而美军只有79人在地面作战中死亡,各种作战中总计阵亡仅130人左右。美军在总结这场战争时认为,“海湾战争证明,空间武器系统无论在战略行动还是在战术行动上,都已成为现代作战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太空攻防初露端倪

如果说美军卫星在提供侦察和制导保障方面只是发挥了辅助作战功能,那么海湾战争中“爱国者”与“飞毛腿”导弹的对决则已开始显露出太空战的某些雏形。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为达到扩大战局,牵制美军的作用,分别向美国盟友,尤其是以色列等地发射了大量“飞毛腿”导弹。然而大多被美国的“爱国者”防空导弹拦截。虽然事后有多种质疑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爱国者”使得“飞毛腿”没有发挥出打击作用。

这场导弹战已经初具太空攻防性质。首先是太空装备参与了作战,“飞毛腿”发射后一分半至两分钟,即会被多国部队的弹道导弹预警卫星侦察发现,这为多国部队赢得了4至5分钟的预警时间,为“爱国者”的拦截作战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导弹攻防超出了传统的陆、海、空三军作战范畴,变为太空战的一部分。海湾战争以后几年,导弹防御问题愈演愈烈。不仅美国自身日益重视导弹攻防与卫星安全,其他一些国家也意识到,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导弹是致命威胁,卫星是致命弱点。一国要赢得战场主动,既需要具备防御对方导弹的能力,又需要干扰乃至摧毁对方“太空之眼”的能力。

海湾战争是美国首开的太空支援型作战,而之后美国继续引领的新世纪太空竞赛日益将太空变成了潜在战场
未来的太空战什么样?

随着航天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太空战的高级阶段将是航天飞机之间的对抗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俊发自北京 “太空战发展下去,最终将是宇航员驾驶航天飞机在外空交战。”在滕建群看来,如果太空技术一直这样无止境地发展下去而不加控制,对人类来说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而1991年海湾战争中对卫星的利用,只是太空战的雏形阶段,如今美国的实力已不仅于此。

从卫星制盲到航天飞机的较量

“第二阶段就是从地面破坏敌方的空间信息系统,反卫星就属于此列。”李大光说。

其实,2001年美国进行的“施里弗I”太空战演习,模拟的就是第二阶段。根据滕建群介绍,当时美国假定:一个大陆国家对与其相邻的岛国进行攻击,美国即向岛国提供包括外空资源在内的支援。具有外空能力的这个大陆国家于是转向攻击美国的外空资源,最终是大陆国家与美国发生冲突。“美军的这次太空战演习明显带有台海危机的背景。”滕建群说。

7年过后,美国这次反卫星试验的成功,意味着美国与别国进行太空战第二阶段的条件已基本具备。“美国可以通过自己的卫星将敌方的卫星‘制盲’,地面战打完之后再把敌方的卫星放回原处。”

而随着航天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太空战的高级阶段将是航天飞机之间的对抗。“ 至少50年以后才能实现。”李大光表示,如果从空间上来分,如今的太空战还仅仅在120~500公里的近地太空轨道进行,未来肯定将向月球深空轨道发展。

太空战能打起来吗?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太空计划,除了1967年联合国通过的《外空条约》之外,几乎没有法律约束这种行为。“何况美国想退出这样的条约随时就可以退出。”滕建群说。而在《外空条约》中,仅明文禁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用于太空,但并没有禁止常规武器,在防止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所以中俄才从2002年开始向联合国裁军委员会提出呼吁,早日制定禁止外空武器化的国际条约。

尽管美国一直予以拒绝,滕建群认为,世界各国还是不应该停止这一努力,而应继续呼吁制定新的国际条约压制美国。另一方面,中国自己也要大力发展航空航天技术,以求防御。当然,滕建群特别强调,在发展技术的同时,要警惕美国用高科技策略拖垮中国,当年苏联正是中了美国这一计。

当年美国率先拥有核武器之后,曾对别国研制核武器横加阻挠,而今核技术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技术被许多国家所掌握。在李大光看来,若干年后,太空技术也将出现这样的情形。

“太空系统集成制造技术跟上了,太空理论都不是特别难的问题。”李大光表示,就像现在没有出现大规模核危机一样,届时,大家所担心的太空战或许也不会出现。“相信人类的智慧会化解在太空中的冲突。希望各国的太空探索最终为人类造福。”


现在美俄争霸在太空领域还有没有意义了视频

相关评论:
  • 17384893555关于美俄争霸时期的战争电影?出动海军和空军!还有使用导弹部队轰炸的...
    茅崔韦《惊天核网》算是一个吧,其实是个动作剧情片,是同名经典小说改编的,电影里有个镜头是苏联空军出动 图22轰炸机用远程反舰导弹把美国航母给炸了

  • 17384893555总结九年级上下册英美俄苏联的历史事件
    茅崔韦失败的根本原因: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经济改革的重点是重工业,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势力有所提高(在美苏争霸中占主动),但他的改革仍没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②苏联的解体 1985年...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