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越来越难吃,猪肉也不香了,儿时的味道为啥消失了?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记得小时候,尤其是过年最爱吃的就是妈妈炖的红烧肉了。
还没到家,远远地在巷子口就能闻见炖肉的香味儿,还没吃口水就已经流到嘴边了,吃上一口那味道真是回味无穷。
还有夏天的时候,顶着日头回到家,掰开一个西红柿,沙瓤又多汁,真解暑呀。
可慢慢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突然发现西红柿虽然还叫西红柿,但是味道却变了,变得越来越没有西红柿的味儿了。
不仅口感生硬寡淡,也没有沙瓤了。
而猪肉呢,也不香了,变得油腻腻肥囊囊的,儿时的味道就这样消失了。
有人说,过去日子紧,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红烧肉,自然很稀罕。
现在生活好了,天天吃肉,早就没有那份心情了。
这也有道理,有时候吃饭也确实讲究个心情,但是儿时味道的消失可不全是因为心情的缘故,因为它们确实“变味”了。
为啥就变味儿了呢?
首先,这和人们的审美有很大关系。
人们往往很在乎颜值,就像大家都喜欢看美女一样,对于西红柿也不例外,都喜欢那些个大又红又美的。
既然人们喜欢,那么生产者也就开始投其所好了。
于是在品种筛选过程中,那些小的、丑的就首先被淘汰了,然后就是颜色不均匀的、不鲜艳的也陆续被淘汰这么一来二去,剩下的就是又红又大的了。
但是又红又大和口味却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甚至有时候还是矛盾的。
因为在西红柿的改良过程中,番茄基因丢失了。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基因与西红柿香味的形成有重要关系。
再比如,还有一些改良的基因虽然能使西红柿的颜色看起来更鲜艳、更均匀,但是却影响糖分的含量,糖分减少了,西红柿自然也甜不起来。
其次,生产周期与耐保存是生产者首要考虑的,而非口感。
在西红柿逐渐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种植者们往往更看重它的生产周期和耐储性以及抗磕碰性,以便于减少损耗。
这么一来,口味就又被排在后面了。
第三个原因则是西红柿也存在早采的现象。
从田间地头到终端市场中间要经过好几个环节,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为了保证西红柿到市场上时颜色鲜红好看,往往在柿子还半青的时候就提前采摘了。
而西红柿的沙瓤与其成熟度是紧密相关的,半青的柿子采摘下来以后经过冷链运输、冷库保存,自然无法形成沙瓤,那么口感也自然美味不了。
那么,现在还有没有好吃的西红柿呢?
这个也是有的,但是这样的西红柿并不多,而且往往价格也不菲,对大多数家庭来说,顶多尝个鲜罢了,不能作为常吃的品种。
西红柿不甜了,那猪肉为啥也不香了呢?
第一个原因是现在的生猪品种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农村几乎家家养猪,而养殖的品种多以黑猪、草猪等国产品种为主。
但是这些猪的生长周期比较长,随着近些年市场对于猪肉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显然这些猪就有点跟不上脚步了,于是慢慢地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外的品种,比如我们常说的外三元,杜洛克、长白和大白,合称为“杜长大”,分别源自美国、英国和丹麦。
这些品种的猪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也高,因此很快就在生猪养殖中占有重要比重。
目前我国生猪品种中近90%以上都是“杜长大”,品种单一,自然猪肉的味道也就更加趋同。
其次,喂养的方式变了。
以前农村养猪,猪吃的比较杂,长得也慢,而且脂肪含量比较高,我们所说的肉香味往往就是从脂肪上来的。
但现在养猪统一喂饲料,不仅猪长得快,脂肪含量也没那么高了,所以味道自然也就变了。
所以不少人感叹,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很多吃的却没有以前好吃了,这确实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在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受利益驱动,生产者们往往会选择经济效益较大的品种。
但是农业的发展很多时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能同步,而有时候社会效益可能具有更大的价值。
比如农村的生态,过去有一些地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过度改革破坏了生态,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这个道理放在农产品上也是一样的。
农业发展一方面是如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而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农业的社会效益及价值,这也是农业发展需要平衡的问题。
希望那些“儿时的味道”不要都成为了回忆。



西红柿越来越难吃,猪肉也不香了,儿时的味道为啥消失了?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