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促进就业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政府促进就业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了促进就业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措施。
第一,全面准确把握新的就业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并要求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新的就业方针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市场、政府在促进就业中应发挥的作用,必须全面准确把握。
第二,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就业的重大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促进就业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及时充实和完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的协调,加大公共财政对促进就业的投入,完善促进就业的税收和金融扶持政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第三,加强对重点群体就业的扶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解决好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是保持我国就业局势稳定的重要任务。
第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不断适应新的职业变化,增强就业稳定性,必须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注重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第五,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要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以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全国就业信息网络。
第六,全面发挥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通过实行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和就业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吸纳失业人员就业,构建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完善相关法律,健全各项制度
大力发展经济,提供多种选择
加强宣传新的择业就业观
重视教育,科技人才的培养
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

为切实解决好就业这个重大民生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并将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

第一,全面准确把握新的就业方针。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我国就业的方针,在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基础上,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并强调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新的就业方针明确了劳动者、市场、政府在促进就业中应发挥的作用。自主就业体现了劳动者在就业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选择就业的权利;

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是调节就业的基础平台;

政府则通过制定就业扶持政策、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发挥促进就业的作用;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显着,需要采取鼓励创业的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强创业培训和服务。

第二,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就业的重大政策措施。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将促进就业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重点的变化,及时充实和完善各项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的协调。

加大公共财政对促进就业的资金投入,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着力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

第三,加强对重点群体就业的扶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的重点任务。

要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畅通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之间的职业通道,积极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要坚持城乡统筹,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支持返乡创业,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

要健全对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制度,完善各项就业援助政策,形成援助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做好城镇困难人员就业工作。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及时有效的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岗位信息等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退役军人尽快实现就业。

第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不断适应新的职业变化,增强就业稳定性,必须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注重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要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切实落实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订单式定向培训等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五,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要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以基层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全国就业信息网络。

第六,全面发挥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失业保险具有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三大功能,而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只发挥保障基本生活的作用。

要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通过实行失业保险基金支付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和就业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吸纳失业人员就业,构建稳定就业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扩展资料: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就业工作的基本要求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高度关注就业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就业目标,即“就业更加充分”;

将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提出了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即“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强调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从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参考资料:人民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促进就业尤其是实现充分就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针对这一难题,许多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大胆尝试,其中以立法促进长效就业,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促进就业立法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以期对我国的促进就业立法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促进就业立法同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及立法习惯和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总括来看,国外的促进就业法规既有其鲜明的个性,也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在立法宗旨上都是一致的,即旨在促进充分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对国外促进就业立法有关问题的研究与分析。

  立法模式

  从大多数国家的实践看,就业促进立法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综合立法,即在综合性劳动立法或劳动与社会法典之中列入促进就业的条款。例如德国在《联邦社会法典》中列入了《联邦就业促进法》,并把其作为该法典的第三部分独立成法。法国、越南等国在其《劳动法典》中也列入了许多有关促进就业的章节和条款。

  专项立法,即对促进就业进行专门立法。例如《俄罗斯联邦居民就业法》(1996年)、《美国充分就业和(经济)平衡增长法》(1978年)、《日本职业安定法》(1947年)、《波兰就业与失业法》(1993年)、《秘鲁就业促进法》(1993年)和韩国的《基本就业政策法》(1993年)等。这种立法方式便于把相对较多的就业或促进就业内容纳入其中。

  分散立法,即将就业或促进就业的相关内容分别立法,但又使这些单项法规彼此呼应、互相配套、相互制约,共同发挥其促进就业的作用。日本是采取这种立法方式的一个典型国家,它围绕促进就业主题分别制订了《就业安定法》(1947年)、《紧急失业对策法》(1949年)、《退役军人转业临时措施法》(1958年)、《煤矿工人转业暂行措施法》(1959年)、《残疾人就业促进法》(1960年)、《人力资源开发促进法》(1969年)、《稳定老年人就业法》(1971年)、《保障男女平等就业法》(1972年)、《雇用保险法》(1974年)、《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法》(1999年)等。

  混合立法,也就是采取以上三种或其中两种方式相结合的立法模式。例如德国和法国采取的是第一种和第三种相结合的立法方式。德国除在《联邦德国社会法典》中制定《就业促进法》外,还制定了《联邦增加就业岗位法》、《联邦残疾人康复法》和《联邦促进老年工人临时工作法》等法规。法国除《劳动法典》中列入促进就业条款外,也制定了其他有关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方面的单项法规。美国和英国采取的则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相结合的立法方式。例如美国除制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平衡增长法》(1978年)以外,还制定了《紧急就业法》(1971年)、《康复法》(1973年)、《综合就业与培训法》(1980年)、《工作培训伙伴法》(1982年)、《职业恢复和教育规定》(1983年)、《就业年龄歧视法》、(1986年修订)、《家庭支持法》(1988年)、《劳动力投资法(最后规定)》(2000年)等与促进就业相关的法规。

  国外在促进就业立法方面的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国家采取的是混合立法模式,而进行专项促进就业立法的国家相对较少,即便是采用专项立法的国家,也制定了大量的其他单项配套法规。

  立法目标

  国外促进就业立法在确立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方面也比较接近。这些目标一般包括:(1)开发劳动力资源,使从业人员有平等选择就业的机会;(2)创造条件,保障公民体面地生活和个人的自由发展;(3)避免失业和低劣性就业;(4)防止劳动力出现短缺;(5)保障和改善从业人员的职业合理流动;(6)防止、减轻或消除因技术发展或经济结构变化给从业人员带来的不良影响;(7)促进身体、精神或心理残疾人员的职业安置;(8)为就业特别困难的长期失业者提供倾斜性保护,预防大规模失业,减少1年以上的长期失业者;(9)反对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确保就业机会均等;(10)鼓励雇主维持现有的工作岗位并创造新的工作岗位;(11)改善地区和行业的就业结构;(12)严厉打击非法职介,杜绝非法就业,维护劳动力市场正常秩序。

  立法考虑的相关因素

  各国的促进就业立法虽然侧重点各不相同,但立法所需要考虑的共同因素大致有:(1)受益人能从事工作的时间;(2)受益人的技能水平;(3)社会可以提供或创造的适应青年、妇女、残疾人和大龄长期失业人员等特困群体技能水平的工作类型;(4)可提供就业服务的可能性和程度;(5)社会保险制度,尤其是失业保险同促进就业的关联性;(6)在社会、经济以及市场需求波动的情况下,就业的稳定性;(7)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同就业制度的衔接;(8)就业促进政策与其他经济和社会政策,包括投资和产业结构政策、财政政策、社会保障政策、调节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政策、防止通货膨胀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性等。

  法规中列出的主要促进就业措施

  各国在有关促进就业的法律中规定的主要促进措施,概括起来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取综合性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岗位;(2)对各类企业实行工资补贴或减免某些税赋和社会保险费,以鼓励雇佣失业者;(3)对微小型企业给予银行小额贷款或贷款担保,帮助失业者实现自谋职业;(4)实行灵活或弹性就业制度,扩大就业容量;(5)对夕阳产业和就业困难地区实行财政、税收、金融、培训等一揽子保持和创造就业岗位援助措施,帮助成批量的下岗和失业人员再就业;(6)对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疫病或其他各种灾难在短期内造成的突发性大批失业人员,实行综合性优惠就业政策和措施;(7)对残疾人,特别是重残失业人员实行庇护性安置和按比例安置的特殊就业援助政策;(8)创办公共工程项目和社区临时工作岗位,安置青年、妇女和老年长期失业者特困群体临时就业;(9)为求职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等一站式就业服务;(10)改革单纯保障失业者生活的失业保险制度,降低给付期限和金额,促使失业者积极找工作,并将部分失业金用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项目。

  实施促进就业法的相关组织机构

  各国负责促进就业法规实施和监督的部门一般为劳工部或就业部。但是由于就业问题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许多国家都根据相关法律建立了国家促进就业委员会或国家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制度。这类就业委员会或联席会议的牵头人一般由内阁主管副总理或总理直接兼任,成员由政府各相关部门、工会、雇主组织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和有关专家担任,其主要职责是进行就业政策协调和咨询。办事处或秘书处一般设在劳工部或就业部。

  各国具体负责执行促进就业任务的机构,一般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这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名称、组织结构和隶属关系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由劳动部或就业部向其下达任务;(2)事业经费由政府财政足额拨款;(3)其任务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接受劳工部和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或监管;(4)其工作人员均为政府公务员或国家公职人员;(5)主要职责包括:参与制订和执行促进就业政策,并保持其连续性。为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高度透明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并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开发、实施和管理公共工程或社区就业项目,安排特困群体再就业。负责失业登记和管理失业保险金,并运用部分失业金促进再就业。纠正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缺陷,促进劳动力流动,促进劳动生产力和经济的增长。

  就业或再就业经费来源

  各国的就业和促进就业经费一般都是由政府财政拨款。具体办法是由劳工部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年度或双年度预算方案,然后提交议会和行政首脑审议、批准,由财政部拨付并监督使用情况。尽管这种模式已成为惯例,但有些国家,比如德国、俄罗斯等仍在法律中对就业经费的来源作出明确规定。近年来,一些新兴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采用不同方式增加了对就业经费的投入。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失业率大幅度上升的时期,许多国家除及时调整和补充财政对就业经费的投入外,还调拨失业保险金用于支持促进就业的各项工作,调拨幅度一般占失业保险金总额的1/3左右,有些国家甚至还要高。

  政府、雇主(组织)和工会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与作用

  各国在促进就业法规中明确规定了政府、雇主(组织)、工会和求职者个人在促进就业方面各自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俄罗斯《居民就业法》规定,政府应承担的职责和义务:(1)对居民就业状况进行评估和预测,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2)制定和实施联邦和地方的就业计划,包括对弱势群体的就业促进计划;(3)帮助公民寻找合适的工作,协助雇主挑选所需要的职工;(4)为失业人员组织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转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免费提供就业促进服务;(5)依法向失业者发放社会补贴。

  对雇主或雇主组织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的规定:(1)遵守俄罗斯联邦法律和调节劳动关系的劳动合同和协议;(2)在停产和解雇职工时,采取俄罗斯劳动法和集体合同规定的措施保护劳动者;(3)利用自由资金和其他雇主的资金,帮助即将被解雇的职工再就业和参加职业培训,以及提供法律规定以外的物质帮助;(4)为职工参加职业培训、转业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提供经费支持,并在核定企业应纳税利润中扣除这笔费用;(5)制定并实施旨在保持和合理利用职工潜力,提供社会保护,改善劳动条件以及其他优惠的计划;(6)遵守安置残疾人就业配额的规定;(7)安置特别需要社会保护的人员就业,或者保留部分工作,以安置有关人员就业;(8)在作出企业倒闭、缩减人员或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时,雇主要在实施该决定前2个月以书面形式通知就业机构;(9)雇主有义务每月向就业机构提供企业进入破产程序的情况、为残疾人恢复职业能力和促进其就业所必需的信息,提供空岗和完成残疾人就业配额的信息;(10)在无正当理由拒绝聘用已经同意接收的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情况下,雇主应当向联邦预算缴纳相当于该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专项缴费;(11)如果雇主聘用了就业机构介绍的人员时,应在5日内返还就业机构的介绍信,并注明聘用日期。如果拒绝聘用就业机构介绍的人员时,雇主应在就业机构的介绍信上注明拒聘理由,并将介绍信返还给前来应聘的人员。

  对工会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的规定:(1)参与制定就业政策,建议地方政府推迟大规模解雇职工的时间或暂停执行解雇的决定,要求雇主在大规模解雇职工时,必须提前3个月以上书面通知工会;(2)有权与雇主组织就工会就业问题相互咨询,并签订有关就业促进措施的协议;(3)工会有权要求雇主在集体合同中规定保障就业的具体措施。

  促进就业法和劳动法的关系

  从国外就业促进法和劳动法的立法进程和内容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立法的历史角度看,劳动立法先于就业促进立法。从立法的内容上来看,劳动立法宽于就业促进立法。从立法的目的和出发点来看,劳动法的着眼点在于全面保护劳动者的基本就业权利、劳动者在劳动场所的职业安全和退出劳动力市场之后的生活保障的基本权利。而就业促进法则重点强调,政府如何进行宏观调控、发展经济、创造和扩大就业岗位;如何控制和降低失业率;如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求职者尤其是特困群体尽快实现就业或再就业,以减轻失业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国内法律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若批准了国际劳工组织或其他组织的某项就业公约或条约,其国家的促进就业法律内容应同其批准的国际劳动标准保持协调一致。

  国外促进就业立法对我国促进就业立法的启示与思考

  制订促进就业法,必须以三个代表精神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制订促进就业法,是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完善劳动就业法律体系建设的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这对于我国实现较为充分的就业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协调发展,对于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以及国家的整体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因此,负责起草和制订这样一部既关系到千家万户老百姓切身利益,又广泛涉及和深刻影响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战略的重要法律的部门,使命极其崇高,责任极为重大。有关参与人员必须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跳出任何部门之见;必须从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出发,摒弃任何狭隘的部门利益;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听取和吸收各方面专家和群众的意见,集思广议,上下结合,起草出一部融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大家都较为满意的专项促进就业法。

  制订促进就业法,应坚持促进较为充分的就业和经济稳步持续增长相协调发展的立法取向

  国外的经验表明,要实现较为充分的就业,保持经济的稳步、持续增长与发展是最大的前提条件之一。没有稳步、持续的经济增长,就业岗位的增长就难以实现。同样,较为充分的就业目标得不到实现,经济也难以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国外在促进就业立法中,都充分体现了坚持二者和谐发展的理念。因此,我们在制订促进就业法的过程中也应学习和借鉴二者兼顾、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思路。

  制订促进就业法,应贯彻以人为本、反对各种就业歧视的基本原则

  在各国促进实现充分就业的实践中,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条件不公平的歧视现象屡见不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当前所反映出来的就业歧视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这同我们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和实现人的机会均等的目标是相抵触的。许多国家的就业法律中都旗帜鲜明地体现了反对和消除就业歧视的内容,国际劳工组织也制定了《1951年同酬公约》(第100号)和《1958年(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我国政府于1990年批准了第100号国际劳工公约,并于2001年批准了《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条约》。因此,在我国正在进行的促进就业立法中,体现出这一基本原则,既能更好地实施国际公约,同国际接轨,又能极大地推动我国劳动领域的基本人权的进步。

  借鉴国外经验,把三方机制、长效机制和其他体制性、制度性的内容列入我国的促进就业法之中

  所谓三方机制是指国际劳工组织和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在劳动就业领域所坚持的一项卓有成效的重要制度和原则,比如一些国家的就业委员会或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就体现了这一原则。所谓长效机制,是指对促进就业发挥长期作用的制度、体制或措施,比如设立国家的就业委员会;确立劳工部负责促进就业的主体地位及相关政府部门对促进就业的责任;确立政府财政对就业经费的足额拨款,建立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失业控制和确立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等长效机制和制度。我们应把国内外的成功做法都吸收并纳入到我国正在制订的促进就业法之中,以使其体现国家的意志,发挥刚性的长效作用。同时,对于一些不便列入法律,却又行之有效的灵活的临时性促进就业措施,则仍应以政策方式随时出台,以便使其保持和发挥刚性法律所不便发挥的作用。

  从国外就业立法经验和我国的劳动立法体系现状看,我国的促进就业立法应考虑选择以中度综合性的专项立法模式为宜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国的促进就业法拟应涵盖以下主要内容:第一,应确立就业作为宏观经济四大调控目标之一的重要地位,并明确将促进就业和实现较为充分的就业目标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长期和中期规划。确立促进实现较为充分的就业和经济稳步持续增长协调发展的机制;第二,应把近年来实施的具有长效作用的积极的就业政策,尤其是鼓励开发和保持就业岗位、提供一站式优良高效就业服务以及鼓励灵活就业的政策和措施纳入到该法之中;第三,应确立各级党政机关,尤其是一把手的责任,以及工会、雇主(组织)和求职者个人在促进就业中的责任和义务;第四,应确立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执行促就业法、建立和管理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和权威性,并相应规定其他各有关行政部门应担负的责任;第五,应明确规定就业经费的来源和其应占国内生产总值或财政预算的比例,并相应规定就业经费的使用、管理和审计办法;第六,应明确失业保险金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同时拨付部分资金用于促进就业项目,并明确其占失业金总规模的大致比例;第七,应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制度,并明确规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体系的性质、地位、职能、作用和事业经费的开支来源;第八,应确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和谐发展的机制和措施;第九;应鼓励公民通过合法途径到境外就业和外籍专家来华就业,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第十,应确立城乡就业协调发展的方向和机制,首先建立统一的城市劳动力市场制度,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以便最终建立统一的全国劳动力市场体系;第十一,应明确禁止就业歧视行为,并把促进就业的总体战略确定为和国际标准接轨的、充分的、生产性的和自由选择的就业;第十二,应明确界定就业和失业的定义,实行科学、规范的劳动统计和调研方法,建立严谨、统一和科学的劳动指标体系。


我国促进就业的主要措施是什么视频

相关评论:
  • 13326399277我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哪些
    谷爽虏我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包括: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这些政策旨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具体包括: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 13326399277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主要措施有
    谷爽虏首先,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联动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创新和创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政府可以出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建设基础设施、...

  • 13326399277我国稳就业政策在促进就业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的举措有什么
    谷爽虏四、实施创业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发展与就业协同。我国通过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新创业,支持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这不仅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总之,我国在稳就业政策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就业与产业协同发展。这些措施包括优化...

  • 13326399277我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哪些
    谷爽虏例如,针对大学生群体,可以通过校园招聘、实习实训等方式促进他们与企业的对接;针对农民工群体,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针对退役军人群体,可以通过定向招聘和优惠政策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转型。综上所述,我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涵盖了政策制定、机制建设、质量提升和重点群体...

  • 13326399277谈一谈我国就业优先战略的具体措施
    谷爽虏4. 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针对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制定专门的就业政策,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例如,扩大实习见习规模、提供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大学生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援助等措施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稳定性。综上,我国就业优先战略的具体措施涉及政策制定、机制建设、...

  • 13326399277劳动就业的原则包括哪些
    谷爽虏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促进就业的原则、平等就业和双向选择原则和照顾特殊群体就业原则等。国家促进就业的原则:我国《劳动法》对促进就业作了专门的规定。国家促进就业的措施主要有: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

  • 13326399277我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
    谷爽虏我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多元化的措施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并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首先,为了促进就业,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通过减税降费、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同时,还针对重点群体如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制定了专门...

  • 13326399277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主要举措有
    谷爽虏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主要举措有: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以及强化人力资源市场监管。首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要求将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

  • 13326399277请简述我国为实现就业优先战略做了哪些努力
    谷爽虏我国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不仅注重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更着眼于长远的就业市场建设。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政府鼓励创业,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此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政府通过减税降费、提供融资支持等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扩大规模,从而创造...

  • 13326399277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主要举措有
    谷爽虏我国采取了多方位的就业优先战略,以确保就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首先,经济发展被明确导向就业,政策制定时会优先考虑对就业的影响,选择那些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措施。其次,政府积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提升劳动力的技能和创业能力。例如,设立职业培训体系,为劳动者...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