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刘备、周瑜的评价啊?急求 100···200字的

来自:有爱分享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评价刘备 100字左右~

对于刘备,我是这样看其一生的。前半辈子,撕下他“仁义”的面具可以清楚的看清楚“枭雄”这两个字是怎么写的。后半生,雄心已失,壮志不再,老骥伏枥也只想着偏安四川了。综观一生,政治军事上的才能是很不突出的,惟有用人的长处,“甚得众心”,才成为了一国之主,得天下三分之一,不过蜀国历史实际上是由诸葛亮写出来的。备用人学得其祖刘季八成,不过运气忒背,与曹操、孙权同分一组,实乃死亡之组,抽了个下下签。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大人物小时候都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备小时候家门口有一桑树,备高兴时就会说“他日吾为天子,当以此为盖”。如果您也想表现出一点与众不同的大志,大可效仿刘备,指着什么东西他日怎么怎么di,当以此为马桶,万一您要是真的名留了史册,就会留下“是儿少有异志……什么什么马桶云云”。反正刘备就是少有大志的人。

刘备,人中豪杰,能识人,用人。除此之外,他还有着极其出众的个人魅力,年轻时的刘备,不爱读书,却喜欢结交豪侠,“年少争附之”,而且虽然他曾经历过一段穷困潦倒的时光,但他手下的许多人都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关羽在得到他的消息后,甚至从千里之外的曹营赶回他的身边;夷陵之战后,黄权因无路可走而降魏,而在听到了刘备的死讯后,却毫不避讳地在魏文帝面前露出悲伤的神色;曹操进攻荆州时,有数十万的民众和官员出城追随刘备... ...其得人心如此。
刘备的另一大优点便是百折不挠,而且能够压抑自己的情绪,“喜怒不形于色”。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仍不丧失信心,最终打下了一片天地。不过,刘备虽有着极其高超的政治技巧及个人魅力,但在其他方面能力实在不高,除了在汉中曾击败曹操,其余几乎逢战必败,因此,他的长处在于“聚人”,陈寿评论他“有高祖(即刘邦)之风”,是很有道理的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建安十三年”社区集体整理

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三国·刘备

公瑾有王佐之资,今忽短命,孤何赖哉?——三国·孙权

孤非周公瑾,不帝也!——三国·孙权

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三国·孙权

吾得卿,谐也。——三国·孙策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三国·孙策

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程普

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三国·诸葛瑾、步骘

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三国·蒋干

谋无不成,规无不细。——三国·王朗

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西晋·陈寿

饬法修师,则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江东盖多士矣。——西晋·陆机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东晋·袁宏《三国名臣赞序》

呜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拓荆州,因欲进取巴蜀,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而还据襄阳以蹙之,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孙权之称号也,顾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南宋·陈亮《史论·酌古论·吕蒙》?

规图荆、益,及制曹、刘之策,着着机先,真英物也。——清·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清·李安溪《三国志集解》

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民国·卢弼《三国志集解》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毛泽东《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

周瑜以弱者而具有“横行天下”的气概,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敢以数万敌百万”(毛泽东对《南史·韦睿传》的批注。他在该传记叙南朝梁将韦睿率兵兼程参加钟离之战的文旁批注道: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的思想、并获得成功的突出代表。——当代·军事科学院《中国军事史》

三国荆州之争中小说对周瑜的描写,就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这是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与历史真实性大相径庭最突出的例子。历史上的周瑜,当然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也根本不存在“三气周瑜”的任何蛛丝马迹。若从周瑜与孔明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们俩在赤壁之战前后的政治地位、历史作用看,真正的赢家倒是周瑜而不是孔明。才华横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实际上远远盖过了初出茅芦的孔明。——当代·荆州市三国演义研究会名誉会长雪年《周瑜---孔明没有比赢的三国英杰》

好周瑜!这‘操自送死’四个字,是何等的雄壮!周瑜,你真不愧为周瑜!当时,整个江东,整个中国,有没有另一个人,敢能说,曹操是来送死的呢?——当代·华人学者黎东方《细说三国》

关公这样的义士也有不少,诸葛亮还有一个庞统对着,但综观三国百余年,只有周郎一人空前绝后,国士无双!——当代·韩唐《三国十讲》

孙子说:“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司马法》:“新气胜旧气”。周公瑾正是有一股朝气或新气。曹孟德在不战而得荆州之后,则是一股惰气杂以骄气。而张子布则是头巾气未除,加上一股暮气。故闻“谁步八十万”之虚声恫吓,便自茫然无措,从表面现象来立论。而周公瑾在强敌之假象前,神志不为之摇,剖析敌情,入木三分。“进住夏口”,先占地利心细于发,气壮如山。孙伯符谓之“英俊异才”,刘玄德叹为“文武筹略,万人之英”洵不虚也。以“枭雄”目刘备,以“熊虎”目关、张,品题恰到好处。而“徙备置吴”,娱以“宫室”“美女”,拆开关、张。“挟与攻战”之计,老谋深算,何等可畏。郭奉孝、程仲德辈,何曾想到这一层,只是劝曹孟德动刀耳!人之高下,计之短长,其相去又岂可以道里计哉!“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此绝妙谈辞,又五言佳句也。公瑾平生精意音乐,又安知不能诗耶?——当代·刘季高·《东汉三国时期的谈论》

他们一个个或醉心宦达,夙怀青云之志,或自比管仲,乐毅,或谓仕可进至刺史郡守,何尝有半点甘于淡泊的思想?以后他们以退为进,冠冕堂皇的自白,只能是自欺欺人。周瑜是三国时期文物兼备的军事人才,运筹帷幄,决胜疆场,一身系东吴安危,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将领。平心而论,诸葛亮在军事方面远不及周瑜。——当代·雍国泰·《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

想想看吧,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家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那是不可能的。————当代·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


谁有关于刘备、周瑜的评价啊?急求 100···200字的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