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解释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古诗文解释 赏析~

对酒(闲愁如飞雪)
对酒 宋/陆游

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

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住往成衰翁。

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

【注释】

1、闲愁:闲暇的忧愁。

2、流莺:鸣声园转的莺(即黄莺)。

3、酒徒:嗜酒者。

4、往往:常常。

5、衰翁:衰弱的老者。

【译文】

闲来的忧愁像飞雪一样,落入酒杯中就自然消融。美丽的花朵像故人一样,一阵欢笑酒杯就自然而空。婉转的黄莺似乎有情地眷恋我,从早到晚鸣叫在柳树边的春风中。居住长安还不到四十年,嗜酒者常常变成了老翁。纵然有权贵的宝带光芒照大地,还不如挽留您痛饮个双颊绯红!

【鉴赏】

这一首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春,陆游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的幕僚时。首写其为消愁而饮酒,是饮酒之因;再写其饮酒之好处,复写其功名富贵之不足炫耀,及时行乐乃为当务。本诗乃饮酒时一时兴会之作,其中饱含作者雄心壮志未能实现的牢骚和不满,读者当于字里行间领悟其言外之旨,方不失作者之真正用心。

“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开头两句写愁与酒的关系:闲愁就如飞雪,入酒就能消融,是说酒能解愁化愁。“酒能销愁”是诗人们不知道说过多少遍的话了,而陆游却借助于“飞雪”进入热酒即被消融作为比喻,便显得新奇而与众不同。以愁比雪,文不多见;飞雪入酒,事亦少有;通过“雪”把“愁”与“酒”连结起来,便有神思飞来之感。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写完愁与酒的关系,诗人又写“花”与酒的关系:漂亮的“花”就如故人,只要对着你一笑,你的杯中之酒就会一饮而尽。对着“好花”可助酒兴,说来还觉平常,把“花”比为“故人”便马上使人备感它的助饮力之大,因为对着好友自然容易敞怀畅饮;通过“故人”,把“好花”与“空杯”连结起来,便有力量备增之感。这两个比喻的运用,新鲜、贴切而又曲折,表现了诗人极丰富的想像力,它使诗带上了一种新奇而又真切动人的情态。

“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这两句为第二层,补足上文,意在说明自然景物使人“对酒”想饮之意,实际是再写饮酒,并为下层作过渡:飞来飞去的黄莺似乎也时时念想着我,它们整天在柳树边上对着春风歌唱——— “流莺有情”,故方才在“柳边”的“春风”中啼叫,这两句承接上文“好花”,显示出一幅花红柳绿、风暖莺歌的大好春光。因为春光愈好,便愈动人酒兴,故写景实是再围绕“对酒”这一主题。这一层写景细腻、秀丽,笔调又有变化。

“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住往成衰翁”这两句主写人事,再写“对酒”想饮之故。长安,指代南宋的首都临安。自隆兴元年(1163)陆游三十九岁时被免去枢密院编修官离开临安,到写诗之时,已历十四年了,故说“长安不到十四载”。第二句不怀念首都的权贵,而只怀念失意纵饮的“酒徒”,则诗人眼中人物的轻重可知。

这些“酒徒”,当然也包括了作者众多的“故人”。诗人身离首都,“酒徒”、“故人”转眼成为“衰翁”,这“衰翁”之叹,自然包括自己。“酒徒”中也不乏壮志难酬、辜负好身手的人,他们无缘无故成为“衰翁”,显然包含着朝廷不用人才、浪费人才的意思。这句话表面无关紧要,但内涵深刻。

“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如果说以上两句在闲淡中出以深沉的感慨,这两句就在感慨的基础上发出激昂的抗议之声了。“九环宝带”,语出《北史·李德林传》,言隋文帝以李德林等修律令有功,赐他们九环带。《唐书·舆服志》载:隋代贵臣多用九环带,并唐太宗也曾用过。“光照地”,用唐敬宗时臣下进贡夜明犀,制为宝带,“光照百步”的典故———“九环带”、“光照地”,表明的意象是贵族身份的光辉显耀,但作者语气一转,突结以“不如留君双颊红”——— 言外之意是说,这些贵族的身份,富贵荣华的象征,不值一钱,远不如饮酒那样痛快淋漓,因为“饮酒”,留得双颊绯红,色彩绚丽,足以夺“九环宝带”之光,可使“衰翁”显示壮心不老!两相照应,后者更富力量,又饶神韵。

陆游写饮酒的诗篇很多,有侧重写因感慨世事而痛饮的,如《饮酒》、《池上醉歌》等;有侧重因愤激于报国壮志难酬而痛饮的,如《长歌行》、《夏夜大醉醒后有感》、《楼上醉书》等;有想借酒挽回壮志的,如《岁晚书怀》之“梦移乡国近,酒挽壮心回”。本诗则侧重蔑视权贵而痛饮。开头奇突豪放,中间细致优美,结尾以壮气表沉痛,笔调灵活多变,而以豪壮为基调。清范大士《历代诗发》据此评该诗:“始终极颂酒德,亦是放翁寄托之词”,认为其诗“起有奇气”。可谓抓住了其中的要害。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或陆地上的草木及花,受人喜欢者特别的繁多。东晋陶渊明偏爱于菊;自李唐王朝以来,世上的人都特别的喜欢牡丹;可是我独独喜爱莲花的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它内心通达而外形刚直,不像藤蔓四处蔓延,也不像枝干四处纵横。香气远而清纯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亵玩也。

我比喻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之人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人也。而莲花呢?是花中的君子也。噫!(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爱菊之人,陶渊明死后很少听到。爱莲之人,与我同样所好的又有几人?(几人又作何人)而爱牡丹之人呢,适合于大多数人也。
望采纳!

出自《中庸》,"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强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意思是说,除非不学习,学习了还没能掌握,一定不罢休。除非不追问,追问了还没能理解,一定不罢休。除非不思考,思考了还不能得出结果,一定不罢休。除非不分析,分析了还不明白,一定不罢休。除非不实行,实行了还不切实,一定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力能做到的,自己就加上百倍的力;别人用十分力能做到的,自己就加上千倍的力。如果能用这个办法,即使是愚笨的人也必定会变为明智,即使是软弱的人也必定会变得刚强。

这里明确地指出,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决定于个人主观的努力而不决定于他的天资。《中庸》这个思想十分深刻。

.「人一能之己百之」,别人一次就做到了,没关系,我们不气馁,勤能补拙,他一次做到了,我有做一百次也要做到的决心,「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做十次做到了,没关系,我做一千次也要把它做到。当人有这样的决心求学问了,「果能此道矣」,虽然愚笨也会明白,开智能;虽然软弱也必能变成一个刚强、一个很有行事原则的人,所以这段话提供我们很重要的修学态度。

「人一能之己百之」,别人一次就做到了,没关系,我们不气馁,勤能补拙,他一次做到了,我有做一百次也要做到的决心,「人十能之己千之」,人家做十次做到了,没关系,我做一千次也要把它做到。当人有这样的决心求学问了,「果能此道矣」,虽然愚笨也会明白,开智能;虽然软弱也必能变成一个刚强、一个很有行事原则的人,所以这段话提供我们很重要的修学态度。


古诗文解释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