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大学生应该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你认为大学生应该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重点理解:科学发展,改进发展方式。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会影响某些传统行业的规模扩张,进而影响这些行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到,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在“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将会是某些国家部门的工作重点,很多小规模的煤厂、电厂、水泥厂、造纸厂等将会被关停。这将加重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第二,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发展,这也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负面影响。“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与此相关的内容是,“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在过去的2010年中,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行业的影响已经凸显出来,服装、玩具、机电类产品的出口形势越来越严峻。如果资本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完全放开的话,人民币将会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这是大学生就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的一个较大挑战。 第三,金融部门的对外开放可能会压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扩大金融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众所周知,金融部门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阵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将从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影响。 首先,外资金融部门的进入会挤占国内金融部门的市场份额,从而缩减国内金融部门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数量。其次,外资金融部门的经营效率较高,它们进入国内市场会迫使国内金融部门提高效率、裁减冗员,这也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在金融部门的就业。 从总体形势来看,笔者认为,“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从专业结构来看,社会保障、劳动关系、民法及跟节能环保、新能源相关的专业面临的机遇较多;金融、外语及跟传统制造业相关的专业面临的挑战较多。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

《建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既是对以往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发展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对我国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发展科学才能全面推进各项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使发展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抗击频繁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实现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了科学发展。

其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也是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客观判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基本国情没有变,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没有变。同时,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

第三,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标志着我党对发展规律、发展理论认识的升华,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分开来,摒弃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同时又进一步把发展升华到了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上实现了发展手段和发展目的的有机统一,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理论、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进一步升华。

第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在未来五年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具有鲜明的现实特征。《建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四个“更加注重”,凸显了“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其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同时,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基础,仍然要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没有发展什么问题也无法解决。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议》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其要求是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发展方式的落后是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根源之一。国际金融危机提醒我们,不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难以在世界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和国际激烈竞争中占领先机。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那种靠高投入、高能耗取得的增长,已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现代经济比拼的是科技和创新,追求的是高端和低碳,仍然走以前的老路,就会被发展的潮流甩下。由此可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客观规律使然,人民意愿使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使然,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为此,《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这“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在发展方向上,要做结构上的战略调整;在发展理念上,要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发展目标上,要关注民生、注重保障;在发展重心上,要把节能减排、环境协调作为突破口;在发展动力上,要坚持改革开放。这“五个坚持”,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我们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迫切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一是投资高、效率低、难循环。从投资来看,投资率一直很高,大约为世界平均投资率的一倍,但是长期高投资必然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从经济效率来看,全要素生产率远远低于不少发达国家水平,经济效率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从经济循环程度来看,绝大多数资源还没有实现循环利用。二是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了投资和出口依赖症。从要素消耗来看,更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贡献率还比较低。从产业带动来看,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在过去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受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水、空气、土壤等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甚至直接威胁到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这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四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分配的不公平,特别是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往往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实践证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科学发展的关键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具有科学性、主线具有创新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主题是“核心”,抓住核心才能发展。发展必须“科学”。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线是“纲”,“纲举”才能“目张”。“纲”就是“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就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发展的“纲”。转变发展方式既有以往建设理念的一脉相承,又与以往的转型不同,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科学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当前,要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要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结构不合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二是,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要支撑。三是,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息息相关。只有科学发展,才能解决改革过程中的一切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是,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瓶颈。建设“两型”社会,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五是,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成通过改革促进开放,通过开放带动改革,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地把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为“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基调。
“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如下:
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从47.5%提高到51.5%。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良性互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稳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支持政策,着力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加强人才培养,努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至10%,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必须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必须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等

一、正确认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观国际国内形势,世情和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变化孕育着机遇,也伴随着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国际环境的新趋势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发展模式、供需关系、治理结构调整变化,外部环境更趋复杂,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方面影响。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各国经济复苏仍不均衡,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不振,房地产、金融等支柱产业在危机中受到重创,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形成。一些国家政府负债过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其潜在危害和影响不容小视。特别是一些主要经济体为刺激本国经济复苏,持续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大量投放流动性,可能会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推动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热钱的涌入也会对新兴经济体发展带来冲击。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重组引人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倡导储蓄、鼓励出口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试图解决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过高、经济“虚拟化”等问题。有的发达国家还实施扩大出口战略,推行产业回归和制造业再造,力求改善贸易失衡状况。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形成新的压力,也对我们在内需和外需的平衡中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新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世界可能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绿色发展成为一大趋势。不少发达国家在应对危机中提出“绿色新政”,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领域创新发展。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有些领域,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要我们把握趋势、应对得当,就可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推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否则,就会贻误时机,难以实现赶超,甚至陷于被动和落后。 三是国际治理结构出现新调整。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国际社会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结构和金融监管制度改革。通过改进和完善已有架构,形成一个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全球治理体系,以反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已成为各方共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治理结构调整已经实施或正在推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有所增强。各国围绕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合作与博弈强化,牵动着国际关系调整演变和国际力量分化组合。如何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利避害,有所作为,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二)国内环境的新特征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继续发生新变化。 一是经济社会结构变化呈现新特点。2009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00美元,2010年有望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期间将向更高水平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对我国而言,在这个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在快速增长变动中,经济结构升级的约束增多,社会结构平衡的难度加大,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存在不少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亟待加强和改善社会建设。 二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新挑战。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但人均国民收入仍排在世界百位左右。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推进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先例。在经济持续发展中瓶颈制约也明显加大,传统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消费率偏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受土地、水、自然灾害等多重制约,主要农产品稳产增产难度较大,加上市场流动性较多、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保持国内价格稳定、管理通胀预期的压力加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三是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新期待。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明显增强。近些年来,尽管我国社会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总体上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仍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焦点问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仍然不够。社会主体的多元性、独立性、选择性增强,而社会建设还不到位,经验缺乏,人才也不足。这些都与人民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有较大差距。 (三)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提出,新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提出,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我们党重要战略机遇期思想的进一步阐述,是指导我们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战略判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关起门来搞建设转向通过开放促发展,由传统计划经济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新世纪以来,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迈出坚实步伐。 应当看到,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我国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发展的回旋余地广阔,物质技术基础日益增强,产业体系比较完整,资金、劳动、科技等生产要素组合具有综合优势,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过近些年的磨砺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在许多方面又积累了新的经验、铸造了新的优势。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形势长期保持下去。还应看到,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仍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国内外两个大局互动加深,相互联系更为紧密,为我国在全球范围提高配置资源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机遇;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和产业整体跃升创造了条件;国际经济体系和治理结构进入调整期,发展理念和模式的多样性更加受到重视,为构建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我们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可能。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战略机遇十分宝贵,时不我待,稍纵即逝。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形势发展变化中捕捉新机遇,在国际国内相互影响中把握主动权,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继续紧紧抓住并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主要任务包括: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八)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成为全党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就要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十二五”的主题和主线上下工夫。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

《建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既是对以往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发展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对我国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发展科学才能全面推进各项建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使发展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抗击频繁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实现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了科学发展。

其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也是对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客观判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基本国情没有变,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没有变。同时,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正在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

第三,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标志着我党对发展规律、发展理论认识的升华,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特征。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区分开来,摒弃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同时又进一步把发展升华到了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上实现了发展手段和发展目的的有机统一,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理论、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进一步升华。

第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在未来五年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具有鲜明的现实特征。《建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四个“更加注重”,凸显了“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了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其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更加突出的意义。同时,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的基础,仍然要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没有发展什么问题也无法解决。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议》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其要求是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发展方式的落后是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根源之一。国际金融危机提醒我们,不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难以在世界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和国际激烈竞争中占领先机。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那种靠高投入、高能耗取得的增长,已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现代经济比拼的是科技和创新,追求的是高端和低碳,仍然走以前的老路,就会被发展的潮流甩下。由此可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客观规律使然,人民意愿使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使然,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为此,《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这“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在发展方向上,要做结构上的战略调整;在发展理念上,要有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发展目标上,要关注民生、注重保障;在发展重心上,要把节能减排、环境协调作为突破口;在发展动力上,要坚持改革开放。这“五个坚持”,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我们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迫切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一是投资高、效率低、难循环。从投资来看,投资率一直很高,大约为世界平均投资率的一倍,但是长期高投资必然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从经济效率来看,全要素生产率远远低于不少发达国家水平,经济效率低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从经济循环程度来看,绝大多数资源还没有实现循环利用。二是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了投资和出口依赖症。从要素消耗来看,更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贡献率还比较低。从产业带动来看,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在过去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受到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水、空气、土壤等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甚至直接威胁到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这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四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分配的不公平,特别是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往往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实践证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科学发展的关键

“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具有科学性、主线具有创新性,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主题是“核心”,抓住核心才能发展。发展必须“科学”。只有科学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线是“纲”,“纲举”才能“目张”。“纲”就是“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就是“十二五”时期各项发展的“纲”。转变发展方式既有以往建设理念的一脉相承,又与以往的转型不同,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科学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当前,要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要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结构不合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二是,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要支撑。三是,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息息相关。只有科学发展,才能解决改革过程中的一切问题,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是,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瓶颈。建设“两型”社会,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五是,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成通过改革促进开放,通过开放带动改革,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我们也是这个题哦

呵呵 大家都来啊 我们是明天交 不会写啊啊!


你认为大学生应该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视频

相关评论:
  • 17745443511你怎么理解“大学生”这个词语?
    穆文殃首先,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他们知道要努力学习和奋斗。然而,与初中和高中不同,大学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初中和高中的基础学习,他们一般被动地学习,而大学生需要主动地吸收知识。此外,大学生的学习内容是高度专业化的,他们申请的大学专业应该经过自己的仔细考虑,因此,他们...

  • 17745443511你认为大学生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穆文殃大学生我们从官方的概念理解: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基础高等教育和专业高等教育还未毕业或受过高等教育已经毕业走进社会的一群人。但是如果参与一些个人情感的话,我认为大学生首先是一个成年人,何为成年人?成年人需要承担起一些特别的责任,需要有特别的勇气,比如:面对生活的勇气,面对苦难的勇气,面对权威...

  • 17745443511怎样理解大学生?
    穆文殃第一,大学生学习能力都是很强的,更加知道刻苦学习奋斗。但是大学不同于初高中,大学需要学生有很强的自控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初高中的基础学习,一般都是被动学习的,而大学生就需要自己主动去汲取知识,而且大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专业性都很强,而且在上大学报考的专业应该都是经过了自己深思熟虑的,...

  • 17745443511你怎样理解大学生这一称谓?
    穆文殃大学生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作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凸显自学能力,走出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 17745443511你是怎样理解“大学生”的?
    穆文殃1. 学习机会更多。大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全方位的学习,这是其他身份难以具备的优势。这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加扎实的知识积累。2. 智力发展空间大。大学生阶段的人生尚未进入社会,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智力的发展与开拓中。这一时期的学识、思维能力与眼界的提高,会为整个人生都产生积极影响。3.社交圈子更广。

  • 17745443511如何理解大学生应该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穆文殃大学生要做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有的时代新人。1、有理想。培养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理想有助于塑造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追求,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关注社会问题和全球议题,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去,为自己的理想事业贡献力量。2、有担当。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己的学业、...

  • 17745443511你所理解的大学生是怎么样的?学生干部是怎么样的?
    穆文殃在我看来所谓的大学生是,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各种社会常识。而这些也要靠学生干部的支撑与帮助,所以学生干部也是帮助自己与他人体验生活的学生。

  • 17745443511你所理解的大学生是怎么样的群体?
    穆文殃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即在大学注册入学和接受教育的群体统称,包括全日制和在职业余学习两类,通常为在校生,不含自考生。各类高等学校毕业生一般称大学学历。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学历层次。拥有三级四等:(三级:预科大学-...

  • 17745443511你所理解的大学生是怎样的?学生干部是怎样的?来谈谈吧?
    穆文殃都很努力,每个人都聪明,每个人都谦虚,每个人都有激情,每个人都很友善。学生干部就是有困难就会帮助别人的,各种忙不完的工作。

  • 17745443511怎样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穆文殃3、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可以被认为是真正的人才。否则,即使拥有高科学水平,缺乏道德心,也无法造福社会,甚至可能对社会和人民安全构成威胁。这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4、大学生应当拥有健康的体质。健康的身体是投入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当前社会,提倡全民健身和体育事业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