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发展的资料。要有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历史文化。

来自:痛风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中国西部民俗风情~

1、我国的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

3、西藏:农奴制度下的王权统治、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唐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宋代的吐蕃国、清朝的宗教分化、清廷对藏的管理。喇嘛教文化 )

4、藏族的礼仪是多种多样的,礼俗与佛教也有密切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礼仪: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

5、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

扩展资料: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来说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面积占42%,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
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在有50人以下,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参考资料:中国西部-百度百科

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差异比较研究

张克让


世纪之交,我国西部迎来了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值此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西移之际,冷静地分析和比较西部与东部经济崛起在时机上的差异性,客观地认识和把握西部经济腾飞的现实起点和基础,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选择发展战略、实现追赶目标的基本前提和现实要求。

一、东西部发展时机的差异性分析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出于缩小国内地区发展差距必须服从于缩小与世界发展差距的大局需要,从效率优先的角度,果断地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先机。20年后的今天,西部地区终于迎来了大开发的历史机遇。2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极短的瞬间,但它却营造了东西部大发展在时机上不可忽视的差异性。
1.市场环境差异——“短缺经济”与“过剩经济”
历时20年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实国大为增强,以“短缺”为特征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当年东部所面临的那种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不仅使外部资源要素在高市场回报率的驱动下源源东流,而且使国家投资方向转向效率目标而与市场要素的流向趋同。有关统计资料显示,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东部地区新批外资项目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占全国81%和87%,1992年仅西北地区银行就有20~50%贷款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5%集中于东部地区。国内外资源要素的高度集聚与东部地区原有禀赋结合所产生的“极化效应”,使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富活力的热点地区。20年后的今天,我国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有效需求不足首次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国内市场商品供过于求,粮食等战略性商品充裕,社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物价和银行利率连续三年走低,这就是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以“过剩”为特征的市场环境。它使大批依靠相对封闭环境维持生存的企业面临更大困难,西部经济发展也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
2.技术环境差异——资源(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
众所周知,我国东部是伴随着20年的改革开放走过其工业化进程的。工业经济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内容上,主要以物质资源要素的持续投入为特征,以提供丰富廉价的物质产品为宗旨,来满足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物质资源要素投入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权数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当我国东部经济开始腾飞之时,物质资源并非它的地区优势,但计划体制下国家拥有大规模调配资源的能力,加之“短缺”市场的有效需求,国家发展战略重点东倾,东西部产业布局呈典型的“资源—加工型”垂直分布,致使西部的能、矿、林、牧等资源规模东流,成为东部经济高速增长、经久不衰的强大支持。今天,当西部迎来大开发机遇之时,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经济时代已向我们走来。它以人为本,以知识和智能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特征,使知识技术创新及其在生产中的集约运用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说当年东部地区工业经济的技术环境能够允许物质资源的高投入带动经济高速增长与发展,那末20年后的今天,在西部大开发中试图以自身的地缘优势,继续无度地实施资源战略来求得大发展,无论是知识经济的技术环境,还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都将是不合时宜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同时孕育着严峻的挑战。本来物质资源富集的区位优势,在未来发展中,其作用相对下降,而恰恰自身欠具备的智能化资源要素,其作用将与日俱增,从而置西部地区于“有者欠用,用者欠有”的两难境地。
3.政策环境差异——规范经济与欠规范经济
20年的改革开放,既是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可以说,当年东部经济是在计划经济或“双轨经济”体制框架中实现腾飞的。而如今西部经济却必须在市场体制框架内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东西部大发展在时机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种体制对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上,规范与欠规范政策环境所产生的“厚东薄西”作用显而易见。第一,当年东部大之时,国家是投资主体并掌握着资源分配权力,在政策“东倾”的行政干预下,使各种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入东部地区。如今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已不可能直接成为西部开发的主体,同时也已不具备计划体制下大规模直接调配资源的能力。中央政府的直接投资只是西部大开发的先导,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西部的宏观投资环境。而西部经济的实质性发展,只有依赖自身努力。第二,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加之体制变轨转型中政策上的漏洞和法规的不健全,缺乏应有的规范约束,给东部地区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利可图、有机可乘的时机和条件。如,加工性产品与基础性产品比价扭曲及其价格放开的时间差,造成东西部交换关系的不平等;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不健全而导致东部许多地区曾走过“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等等。今天,市场经济体制虽不能说已完全建立,但基本框架已经成形,各种规范相继确立。任何地区的发展都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那种试图通过非市场因素作用,在政策法规空隙中以求生存和发展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所以,西部大开发从开始就注定是一个艰苦奋斗、厚积薄发的过程。第三,始于东部大之初的改革开放政策,至今仍为西部大开发所必须坚持,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和国际环境所致,它给东西部营造的政策环境及其作用却迥然有别。事实上,我国的改革开放既是时间概念,又是空间概念,即是有梯度地自东向西渐进式推进的。所以,对东西部发展所产生的实际效应,明显地存在着时间、速度、程度上的差别,加之东部“沿海开放”的优势和条件是西部“沿边开放”所无法引进或移植的,而营造本地区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又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西部大开发的今天,要借助于对外开放来推动地区的发展,必将受到较大的限制。

二、东西部社会基础条件差异

我国西部是老、少、边、穷多重区位叠合的地区。与东部相比,有十分复杂的特殊区位基础条件。历史地和辩证地分析这些差异性,是西部确立正确发展战略和选择区际特色发展道路的基本出发点和现实背景。应当说,东西部的差异是全方位,相比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总量差异
地区间社会基础差异最直接地表现在经济总量的差距上。它是西部大开发现实起点和基础的宏观展示,如表1所示。

表1 经济总量比较


国土
面积
占全国
(%) 人口
占全国
(%) 近年来的
GDP占
全国比率
(%) 80年代以来
占国家基建投资
与贷款总量
的比例
(%) GNP
比率
(%) 1979~1995
年均经济
增长率
(%) 城镇社区
服务设施
占全国比例
(%) 农村社会
保障网络
占全国比例
(%) 1998年国企
专业技术人员
占职工队伍
比例
(%)
东部 15 41 65 60 60.1 12.8 45 45 51
西部 56.9 22 15 20 13.95 8.7 20 12 17

注:资源来源《经济日报》2000年4月

2.技术创新差异
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东西部经济总量差异,尽管原因十分复杂,但科技创新落后作为重要原因是不争的事实,如表2所示。

表2 科技发展状况比较


R&D
机构
数量 R&D
投入
(千元) 技术市场
合同成交
额(万元) 国内专利
代理机构
数量 专利
授权量 进口设备
所占比重
(%) 1998年从业
人员中大专
以上学历
人数比重
(%) 已安装进口
设备新旧
程度(%) 大中型企业
R&D经费
投入(千元)
80年代后 80年代前
全国 5421 45236663 2683447 521 41248 3.6 9067680
东部 46.8% 61.3% 62.1% 291 23855 54.8 6.0 47.5 17.4 50.6%
西部 20.6% 18.65% 13.9% 93 4694 14.9 3.05 27.5 37.4 24.3%

注:(1)资源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6):《兰州晨报》2000年3月23日;(2)未注明年份的项目均为1995年统计数据;(3)东部共11个省市,未计广西。

3.地理条件差异
我国的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略分三级,与三大经济带划分在空间上基本叠合。东部以冲积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水土资源匹配较好,而西部地区多为山地、丘陵和沙漠。西南缺土,西北缺水,非耕地资源约占总面积的96%。除四川成都平原和陕西关中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山地灾害频繁,土地生产力低下,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使西部改善交通通讯状况的难度极大中的交通运输线路密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全国铁路和公路、内河航运里程,西部只占1/3和1/7。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必然使经济活动成本飙升,限制各种要素资本流入。深居内陆腹地的地理区位,使西部无航海之利可用,也限制了与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这些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曾是历史上形成东西差距的重要原因,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它仍将从多方面继续限制西部经济的发展。
4.产业结构差异
与东部相比,在全国区域分工与区际竞争中,西部地区明显存在着相对不利的产业结构,其特征是:第一,“一大二小”,即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小;第二,“重重轻轻”,即重工业比重太重,轻工业比重太轻;第三,“上多下少”,即生产上游产品的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偏多,生产下游产品的加工工业偏少。这种不利的产业结构,导致资源转换效率不高,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较小。“重重轻轻”的工业结构,由于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长期以来对国家投资的依赖性强。当国家投资主体身份改变之后,其投资移出的边际影响要远远超过东部地区,势必对西部那些依赖国家投资的资源省区发展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相反,东部的主体产业是轻加工业,它容易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产品消费弹性系数大,且民间资本和外资相对容易进入,经济活力较强,加之国家“出口导向战略”的推动,使其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地区经济的腾飞。而“上多下少”的产业特征,由于价格因素的影响,所得实惠较少,利益流失较多,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在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的过程中作用十分有限。至于“一大二小”的产业特征,由于第一产业内部,传统种植业比重较大,人均农业产值远远低于东部,加之对农牧产品加工的非公有经济、乡镇企业发展严重滞后,致使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东部低14.7%。
5.文化环境差异
文化环境是地区经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强西弱、东富西穷的经济格局,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环境的格局。以教育为例,199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文盲、半文盲比重为15.88%,西部除新疆外,9省区均高于全国水平。相关论证表明:东部在业人员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指数与人均GNP的指数动态比约为1∶1.99,足见其文化教育对经济发展作用之大;而西部地区除陕西和新疆外,其余省区这一比重指数均排在全国倒数10位之列。
从地理区位上看,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的西岸,毗邻港澳地区和日本,东南亚,与美、加、澳、新隔海相望。历史上,它最早接触西方工业文明,是民族工业的发祥地。这里人民具有同华侨、华人、华裔广泛的海外联系和交往的本领,养成了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开放观念。80年代以来,当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时,东部地区能够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利用范围范围内的产业、资金、技术、贸易等经济转移,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地处内陆腹地的西部地区,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1978年农村工业化系数仅为20.2%),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铸就了保守封闭的“内陆意识”,致使制度创新滞后。加之文化教育水平不高,宗教和民族因素的制约,与周边国家关系尚未改变等等,终未使地区经济走出大山,融入世界。即使沿边开放格局已经形成的今天,也因此毗邻多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资源禀赋类同,产业结构相似,经济互补性不强。所以,通过对外开放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有限的。
民族问题,也是东西部差异性的突出表现,说到底它仍是文化环境问题。在全国56个民族中,西部地区占了50多个,分布着占全国61%的少数民族人口,基本受佛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文化圈的洗礼。西部大开发中何以使少数民族融入地区发展的中心,努力使其人文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充分利用宗教文化,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把经济增长与少数民族发展结合起来,是西部有别于东部的特殊发展目标。

三、西部大开发的比较优势

当我们从比较中揭示西部地区差距的时候,也应当看到它的优势和潜力。这同样构成西部大开发的现实基础,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1.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区,特别是能源、矿产、生物等资源,是东部无法比拟的。西部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人均优势度”、“总丰度”三项指标均居全国前12位,其中“总丰度”是东部的4.17倍。这既是西部大开发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后备资源。西部人口密度小而地域辽阔,人均耕地高于东部,国土资源类型多样,各种地形分布齐全,水热条件空间组合的区际差异显著。这都为西部大开发、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大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选择空间。
2.地缘优势
我国西部地处西北和西南边陲,是多民族的聚居区。陆地边境1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为西部对外开放奠定了国际政治基础,“沿边开放”在全国开放格局中愈显其独特的地缘优势。西部地区有20多个民族与邻国属于同一民族,语言文字相同,风俗习惯相近,族缘关系悠久,也构成与周边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的社会人文基础。随着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从长远看,向外发展的优势将不断显现出来。
3.劳动力成本优势
东部经过2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成本不断升高,致使投资边际效益大大降低。原本轻型结构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由于大量使用了外来的廉价劳动力而使其产品具有竞争力。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外来劳动力的动态变化,这种优势逐渐丧失。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仍具有劳动力廉价、供给充足的特点,潜藏了巨大的投资商机,这就为吸引外资、调整原有工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4.旅游资源优势
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文物古迹遍布,风景名胜众多,山川壮美,风光奇特。特别是少数民族独特的人文资源,更是东部地区所少有。在全国84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62个历史名城中,西部就占有38处和23个,尚未发现的潜在资源还相当丰富。它们人同构成西部旅游资源的庞大体系。西部民族地区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民俗风情、歌舞服饰,正在为旅游市场提供着丰富多彩的旅游环境和内容。其特色和魅力使西部旅游产业开发的前景更加广阔。
5.后发优势
这是落后地区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来的比较优势,是相对后进性在积极意义上的理解。第一,现阶段西部地区产业技术形态与东部相比总体上属低势位的,以原始、初级、中间技术质态为主体,与新技术革命所创造的先进技术、尖端技术存在着较大的落差。按照技术梯度演进规律,在技术体系中,越是排列在低势位的技术形态,向高技术形态跨越的幅度和潜力就越大。第二,新技术革命积累和创造了丰厚的技术资源,促使特定技术生命周期日渐缩短、加速淘汰,不仅为西部产业技术升级换代提供了技术选择的较大余地,而且也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成本。相反,东部地区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适应我国即将加入WTO后的市场需求,却面临着经济结构重大调整而带来的成本和风险的双重压力。第三,前发达国 地区在发展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和挫折教训,可为后来者提供借鉴,促使西部大开发中增强预见性,少走弯路,以享受“别人缴学费,自己长见识”的优待。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穷则思变会给西部大开发带来更强烈与更持久的社会需求动力,促进地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结语

特殊矛盾决定着事物的特殊本质,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根据。东西部发展时机的差异性表明,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中潜藏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西部地区绝不能把自身锁定在“跟进式”的发展轨道上,而必须另辟蹊径,选择新的发展战略。同时,东西部经济起飞的社会基础性条件优劣表明,必须从西部大开发的现实起点和基础出发,以求新精神和务实的态度来寻求西部崛起之路。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各省(市)区之间的区际性差异较大。探寻西部崛起之路,不仅有别于东部地区,而且各省(市)区之间也各有殊别。因此,要想选择西部地区普遍适用的具体发展模式是不现实的。在这里,我们只能从宏观上提出以下若干普适性较强的战略原则,为西部省(市)区探索各自具有区际特色的发展模式提供大致思路。
1.跨越式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必须绕开东部发展的老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其战略定位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为农牧业跨越发展的突破口,以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为地方工业跨越的着力点,以直接植入高新技术带动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追赶目标,否则,将永远受制于人。
2.产业绿色化战略
西部地区处于我国大江大河的上游,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平衡的关键“源头”,直接制约着全国生态环境的发展。而且西部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面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地质灾害三大环境问题。因此,必须果断放弃掠夺式开发资源的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将开发与环保结合起来,实现绿色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双重跨越。这是关系自身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生存条件的重大现实问题。
3.技术导向型战略
西部经济落后是产业落后的必然结果。因此,西部大开发不在摊子铺得大、项目上得多,不可重蹈盲目攀比、重复建设、粗放式发展的覆辙,而必须以项目开发为载体,提高技术含量,重在集约经营,以技术开发和引进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地区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4.公平与效率双优先战略
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区别国家投资与企业投资行为。国家投资侧重社会公平、营造开发环境;而企业投资应遵循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主要以效率为目标,求得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以此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相互促进。
5.以人为本的资源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迫切需要各类合格人力资源的投入。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分布疏密差异很大,结构不尽合理,教育水平落后,稳定和吸引人才的环境欠佳。因此,西部大开发,首要的是人力资源大开发,它对其它物质资源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部崛起之路,是一条缩小“教育差距�技术差距�经济差距”之路。

(责任编辑 王宏章)

张克让(兰州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兰州 730070)

1、自然环境:

(1)和东部相对应的地方。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在这里。 例如中国西部,是世界上最大,范围最广的,它在世界上排第一。

(2)特指中国西部地区。中国按东西方向可以划分为东部和西部或东、中、西三个部分中国西部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包括中国的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除四川盆地和关中平原等少数精华部分外,其余地区人口较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

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多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 82.5%,已开发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7%,但开发利用尚不足1%。

其矿产资源的储量十分可观,西部地区的煤炭占全国60%,石油占45%,天然气占53%。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有 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的前茅。

西部地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如此之长的陆地边境线,无疑为西部地区发展边境贸易展现了诱人的前景,有历史上穿越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曾是中国对外交流的第一条通道,也有用汗水和智慧修建的天路——青藏铁路。

今日的西部地区定然会伴随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日益繁华。西部不仅有许多历史文化,还有美丽的大草原,如今也因为这些美丽的景色,西部的大部分地区都被世界称赞,获得不少的荣誉。

西部开发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

2、民俗风情:

我国的西部民族众多、地域广袤,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态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

西藏:农奴制度下的王权统治、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唐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宋代的吐蕃国、清朝的宗教分化、清廷对藏的管理。喇嘛教文化 )。

3、历史文化:

西汉:翻开历史画轴,中国汉、唐、元、清几朝政府,均对西部尤其是如今的新疆、西藏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追踪先辈开拓者的足迹作一番历史的巡游,将给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带来一些启示。

西汉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它是中西交通开拓的标志,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了中国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的西域设置“都护”,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在此前后,西汉王朝为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

屯恳戍边。组织汉族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是汉代经营西域的一项基本政策。据史料记载,西汉开发西域地区的100多年时间里,屯田军民共开荒50余万亩,不但解决了军粮问题,而且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驻扎军队,修建国防及交通设施。为保证西部边境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西汉政府在西域各商道上修筑了许多城堡和连绵不断的烽隧亭障,并部署军队戍守,兼管西域的交通。

因俗而治,实施宽松的民族政策。与匈奴奴隶主对西域各国横征暴敛相比,西汉朝廷实施了宽抚政策,基本上不向当地各族人民征收赋税。

西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开发治理,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新疆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唐代西部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范围上看,以往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南疆地区,而唐代在西域共建立了11个大的屯垦区,几乎遍布今天新疆的各个地区。从时间上看,唐朝在新疆的开发延续了161年,为以往任何朝代所不及。

从人数上看,西汉时期新疆地区屯田军队约2万人,此后历朝都只有数千人,而唐代新疆的屯田官兵达到5万余人。唐朝开发新疆地区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是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军政管理机构。这不仅保证了中央政令的贯彻实施,也有利于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着眼于综合开发,使各方面建设相辅相成。因地制宜,既然推行屯田制,又对招募的屯民实行租佃制和分成制。

军事上推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使驻军很好地担负起屯垦戍边的双重职责;三是尊重各民族的权益,不搞民族歧视。正是以上这些措施和政策,使新疆地区的开发在唐代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元朝:元朝统治者对西部的开发和治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西域实施全方位的经济开发。在农业方面,实行军屯、民屯,开垦荒地达150万亩。

手工业方面,设立了行业管理机构,促进了冶炼业、织染业的发展;交通方面,先后设立驿站60多所,保证了中央号令的畅通无阻和西域军情的快速传递;金融方面,统一了西域货币,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赋税方面,实行薄赋政策,限制官吏的盘剥,减轻人民的负担;重用少数民族人才。西部人才得到元朝中央政府的重视和重用,这一时期畏兀尔族(今维吾尔族)中出现了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清朝:清朝统治者,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均将维系和开发西部提到攸关社稷安危的高度加以重视,从而迎来了历史上西部开发的又一个高潮。

在国防建设方面,清朝于重要战略方向和地域设立城堡,沿边关隘、山口设置卡伦(哨所),在交通要道建立驿站、军台、西部形成较完善的防御和通讯系统。

在经济方面,清政府将开发的重点放在新疆地区,以军屯、民屯、犯屯等形式大规模开发荒地,发展农业经济。据统计,从1716年至1911年,清朝官方在新疆建立的垦区达24个,投入劳力12.67万人,开垦荒地301.9万亩,无论从时间还是规模、效益来讲,均为历朝历代之最。

清朝还十分重视在新疆地区发展商业,重点发展官方商业,同时积极发展民间商业,以低关税政策吸引外商到新疆从事贸易,并撤除传统关卡,鼓励新疆商人到内地经商。

扩展资料:

从地理角度看,中国西部由四川省、陕西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重庆市、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成。

从经济角度看,西部又包括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自治州。

由于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这个概念渐渐明晰。

按西部大开发计划既定以及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协调的范围,西部由四川、陕西、云南、贵州、西藏、重庆、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广西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构成。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西部

百度百科-中国西部



众所周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洪涝灾害、沙尘暴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重大制约因素,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遭受着更为严重的危害。经研究,人们发现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西部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而恶化的原因在于过度开发。过度开发的原因一是因为穷,二是因为科技不发达。西部老百姓只有通过对自然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大规模的初级开发来获取利益,既没有能力没有技术也没有意识去改善已受破坏的环境问题。当洪水、沙尘暴时不时袭击首都北京、武汉等中国的重要城市时,国家意识到必须尽快解决环境问题。西部地区无力自行解决,只有中央政府来解决。就环境问题而言,西部大开发的确是一项大战略。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就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显著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山川秀美”一词被广泛运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大规模推进,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

西部建设
2000 年,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开工了“十大工程”,即宁西铁路、渝怀铁路、西部公路建设、西部机场建设、重庆轻轨、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青海 30 万吨钾肥工程、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紫坪铺水利枢纽等。
青藏铁路长达 1118 公里,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而成为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的大通道。
“西电东送”是西部建设的又一重要项目。

西部风俗
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西部教育
一、西部教育发展迅猛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通过国家不断增加教育投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倾斜,群众集资,有识之士捐赠,厂矿企业捐助多种方式,使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通过“贫三”项目,一期、二期信息技术教育工程,义务教育项目,贷款、赠款项目、普九项目、农村住宿制学校项目,以及一些中外合作项目等,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进行人员培训,使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们的教育观念,学校的办学水平获得了跨越式发展。走到好些地方你会看到楼房林立、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建学校。从党政、媒体、社团的每一个地方你都会看到对教育的关切。
二、西部教育欠账大,发展不平衡
当然西部教育的落后现状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是因地方文化和经济的长期落后状况造成的,发展经济,改变观念,不是说变就能变的。由于欠账大,西部教育在发展的同时,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情况也时发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西部内也普遍存在。特别在一些偏远地区和文化特别落后的地区,教育的现状还是十分令人担忧的。也不是大家在媒体上了解到的西部教育现状,大多数是这些地方的状况,需要指出的是,媒体和人们一般都以这种落后来代表西部教育,我想这是不公平的。我们既要看到落后的一面,又要看到西部教育迅猛发展的主流。不能抹杀党和国家特别是西部各级党政与人民群众艰苦努力,兴办教育的实绩和决心。
三、认识差距、寻找方法、更大发展。
发现东西部教育的差距,认识西部教育的不足,总结西部教育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寻找发展西部教育的更佳突破口和更多的途径是我们应抱的态度和要做的工作。
四、西部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一方面大喊缺少缺少人才,一方面自己土生土长的人才又存在着大量浪费现象,实际工作中不重视人才,更谈不上人才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西部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即有钱的问题,又有体制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观念问题,在于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整体观念。
★农科教结合不是不够而是近于空白。在人们看来,读了初中,读了高中,所学知识一走上社会就再也没有用处了。这样升大学无望的孩子,读书也就没有关心了,只得及早缀学去打工了。人们根本就考虑不到甚至不考虑也不相信,整个社会文化层次(直观地说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的提高,会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效益。
★改变西部教育的现状,最主要的是改变观念,观念改变了,体制和经济问题就会随之而动,在措施上,最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从抓政府办学做起,党政的真抓实干是关键的因素。在人力资源方面,首先要把当地的人才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
★发达地区教育的发展即有自上而下的政策和措施,也有从家长群众而来的自下而上的动力措施,因此,进入了一个高效的循环期,发展势头正迅猛。

西部发展
1.“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2.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五年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陆续新开工60个重大建设工程,投资总规模约8500亿元。交通干线、水利枢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通信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人畜饮水、沼气利用、节水灌溉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3.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西部退耕还林7350多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570多万亩,退牧还草1.9亿亩。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峡库区国土整治及水污染治理、江河源头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全面展开,取得明显成效。
4.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技体制创新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增强。科研基地和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取得初步成果。重点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学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加强,7000多所中小学危房得到改造。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国家支持建设260所贫困县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取得进展。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工作逐步展开。

西部的生活条件恶劣!

g


关于西部发展的资料。要有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视频

相关评论:
  • 15539232693有关西部大开发的故事和资料
    山顺俭答:【落实科学发展观---西部大开发】青海:盐湖引水的故事 盐湖、石油和天然气使青海柴达木盆地成为资源的“聚宝盆”,今天手捧“聚宝盆”的柴达木人,不仅重视开采资源,而且还懂得了补养资源的重要性。记者现场: 这里是青海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河,千百年来河水一直是沿着过去这条河道流向不毛之地的盆地深处...

  • 15539232693急急急!!!收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有关资料!!
    山顺俭答: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 江泽民同志还提出了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总原则,即“把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把西部发展同实现全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在国家财力稳定增长的前提...

  • 15539232693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山顺俭答:三是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是我国通往亚欧一些国家的重要通道,具有发展周边经济贸易合作的区位优势。四是长期建设形成的老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集中了一批专门人才,初步有了产业发展和协作配套的条件。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 15539232693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资料300字以内
    山顺俭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有重点、有步骤地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把西部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政策支持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

  • 15539232693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山顺俭答: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2003年 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

  • 15539232693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急!
    山顺俭答:也许你是从众多的招商会、研讨会以及媒体上各种文章中了解西部大开发有关情况的;也许你还没有切身感受到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其实,西部大开发“雷声”大,“雨点”也大。让我们来看一看西部地区正在实施的重大工程:2000 年,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开工了“十大工程”,即宁西铁路、渝怀铁路、西部...

  • 15539232693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山顺俭答: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15539232693关于西部大开发的作文(五百字)
    山顺俭答:西部大开发 这个学期的语文第一单元,是关于西部的。在这之前,我对于西部并不了解,知之甚少。但是通过了学习与搜集资料,使我对西部有了一些了解,也知道了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与重要性。通过学习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才发现西部是那么美丽,与我想象中的相差甚远。真正的西部,是有着湛蓝、可爱的...

  • 15539232693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山顺俭答: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

  • 15539232693关于走进西部的资料
    山顺俭答:中国西部地区位于北欧大陆西部,包括美国的西南地区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除信封盆地和关中高原等少数精华部分外,人口较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于该地区,它也是我国多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其水能蕴藏总量占全国的 82.5%...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