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文明什么时候消亡的?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玛雅文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的? 对于玛雅文明为什么会消失,现在有何定论?~

玛雅是玛雅人、玛雅语和玛雅文明的统称和简称。
玛雅文明是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巴西、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
玛雅文明在物质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很大成就。

玛雅文明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公元3~9世纪为繁盛期,15世纪衰落,最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此后长期湮没在热带丛林中。


18世纪末开始引起学术界注意,19世纪末发掘一批重要遗址,开始了玛雅文明的现代考古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研究进展较快,形成专门的玛雅学,是世界考古学及历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玛雅文明的发展阶段,学者间说法不一。据美国考古学家N.哈蒙德的划分,可分为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3个阶段。
前古典期即玛雅文化形成期,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在尤卡坦半岛中央佩滕盆地及其周围山谷已出现定居的农业生活,玉米和豆类是主要的作物;由土台、祭坛等组成的早期祭祀中心也已建立,此后出现国家萌芽,并出现象形文字。
古典期(约公元250~900)玛雅文化进入盛期,各地较大规模的城市和居民点数以百计,都是据地自立的城邦小国,尚未形成统一国家。各邦使用共同的象形文字和历法,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生产水平也大体一致。主要遗址大多分布在中部热带雨林区,蒂卡尔、瓦哈克通、彼德拉斯内格拉斯、帕伦克、科潘、基里瓜等祭祀中心已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蒂卡尔遗址由数以百计的大小金字塔式台庙组成,气象宏伟,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估计居民有4万左右。此时出现大量刻纪年碑铭的石柱,一般每隔5年、10年或20年建立一座,成为独特的记时柱。800~900年左右,这些祭祀中心突然废弃,玛雅文明急剧衰落。11世纪以后,玛雅文明中心开始逐渐移向北部的石灰岩低地平原。
后古典期(约1000~1520)的文化有浓厚的墨西哥风格。从墨西哥南下的托尔特克人征服尤卡坦,并以奇琴伊察为都城。建筑中出现石廊柱群及以活人为祭品的“圣井”、球场,还有观察天象的天文台和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高大的金字塔式台庙,崇拜羽蛇神魁扎尔科亚特尔。此后北部的玛雅潘取代奇琴伊察成为后古典期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的陶器和雕刻艺术都较粗糙,世俗文化兴起,并带来好战之风。玛雅潘的统治者与其他城邦结成联盟,用武力建立起自己的统治。1450年,大概由于内部叛乱,玛雅科潘被焚毁,此后百年中文化趋于衰落。1523~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乘虚而入,从墨西哥南下,占领尤卡坦半岛,玛雅文明被彻底破坏。
玛雅文明基本上属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工具、武器全为石制和木制,黄金和铜在古典期之末才开始使用,一直不知用铁。农业技术简单,耕作粗放,不施肥,亦无家畜,后期有水利灌溉。手工制品有各种陶器、棉纺织品等。不同村落和地区间有贸易交换关系。玛雅人的建筑工程达到古代世界高度水平,能对坚硬的石料进行雕镂加工。建筑以布局严谨、结构宏伟著称,其金字塔式台庙内以废弃物和土堆成,外铺石板或土坯,设有石砌梯道通往塔顶。其雕刻、彩陶、壁画等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著名的博南帕克壁画表现贵族仪仗、战争与凯旋等,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世界壁画艺术的宝藏之一。
玛雅文明的天文、数学达到很高成就。通过长期观测天象,已掌握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等运行规律,约在前古典期之末已创制出圣年历和太阳历两种历法,前者一年13个月,每月20天,全年260天;后者一年18个月,每月20天,另加5天忌日,全年365天,每4年加闰1天。每天都记两历日月名称,每52年重复一周,其精确度超过同代希腊、罗马所用历法(后被阿兹特克人采用为他们的历法)。数学方面,玛雅人使用“0”的概念比中国人早800余年,比欧洲人早1000余年,计数使用二十进位制。玛雅文明的另一独特创造是象形文字体系,其文字以复杂的图形组成,一般刻在石建筑物如祭台、梯道、石柱等之上,刻、写需经长期训练。现已知字符约800余,但除年代符号及少数人名、器物名外,多未释读成功。当时还用树皮纸和鹿皮写书,内容主要是历史、科学和仪典,至今尚无法释读。
玛雅文明的早期阶段围绕祭祀中心形成居民点,古典期形成城邦式国家,各城邦均有自己的王朝。社会的统治阶级是祭司和贵族,国王世袭,掌管宗教礼仪,规定农事日期。公社的下层成员为普通的农业劳动者和各业工匠。社会最下层是奴隶,一般来自战俘、罪犯和负债者,可以自由买卖。玛雅诸邦在社会发展上与古代世界的初级奴隶制国家相近,但具体情况尚无详细资料说明。
玛雅人笃信宗教,文化生活均富于宗教色彩。他们崇拜太阳神、雨神、五谷神、死神、战神、风神、玉米神等神,其中太阳神居于诸神之上。另外,行祖先崇拜,相信灵魂不灭。玛雅国家兼管宗教事务。首都即为宗教中心。并且在节日时通常有活人供奉。
公元1502年,哥伦布最后一次远航美洲,距离他第一次发现“新大陆”恰好10年。船在洪都拉斯湾靠岸,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兴奋地踏上久违的葱茏陆地。在当地的市场上,一种制作精美的陶盆吸引住他的目光,卖主告诉他,这漂亮的陶盆来自“玛雅”。这个神奇的名字,第一次传入了欧洲人的耳朵。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Hernan Cortez)率领西班牙军队横扫墨西哥,征服正处于文明鼎盛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铲除一个文化,如同路人随手折下路边一朵向日葵”。此时,玛雅文明已近尾声,但在尤卡坦半岛上,还残存着一些玛雅小邦。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前往尤卡坦,试图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并强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玛雅人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游击战,直到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飞烟灭。
玛雅文字最早出现于西元前后,但出土的第一块记载着日期的石碑却是西元二九二年的产物,发现于提卡尔。从此以于,玛雅文字只流传于以贝登和提卡尔为中心的小范围地区。五世纪中叶,玛雅文字才普及到整个玛雅地区,当时的商业交易路线已经确立,玛雅文字就是循着这条路线传播到各地。
玛雅人所使用的八百个象形文字,已有四分之一左右为语文学家解译出来。这些文字主要代表一周各天和月份的名称、数目字、方位、颜色以及神祇的名称。大多记载在石碑、木板、陶器和书籍上。书籍的纸张以植物纤维制造,先以石灰水浸泡,再置于阳光下晒干,因而纸上留下一层石灰。虽然现代还有二百万人在说玛雅语,而且其文字中一部分象形和谐音字很像古埃及文字和日本文字,可能可以比较探讨出其中的异同来,但我们对整个玛雅文字的解译,依然力有未逮。
然而,一九六三年,苏俄语言学者瑞.克洛鲁夫,成功地将碑文分门别类,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从这些不同的类别中,归纳出相同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不像英文那样用二十六个罗马字组成,而是文字每个字都有四个音节。克洛鲁夫终于成功地看懂了几个文字。按着,苏俄数学研究所的斯尔.索伯夫和巴基.由斯基洛夫,使用电脑,利用庞大的资料文字(约十万字)成功的解读了一篇文章。德勒斯基的古文书有月食、星星的运行、结婚等记载;马德里的古文书中有农耕、狩猎和雕刻等记录;巴黎的古文书则记载历史的真相。总之,基本的内容有宗教仪式、气象现象和农作物等。
玛雅人认为52年则为一个周期[1]

详情可见百度百科:玛雅http://baike.baidu.com/view/13615.htm

玛雅文明是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约形成于公元前1500年,玛雅人创造了辉煌的玛雅文明。
玛雅文明,是现代分布于现今墨西哥东南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伯利兹国家的丛林文明。虽然处于新石器时代,却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极高成就。
玛雅文明与印加帝国及阿兹特克帝国并列为美洲三大文明(阿兹特克帝国与玛雅文明位于中美洲;印加帝国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
依据中美洲编年,玛雅历史分成前古典期、古典期及后古典期。前古典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300年)也称形成期,历法及文字的发明、纪念碑的设立及建筑的兴建均在此时期;古典期是全盛期(约4世纪-9世纪),此时期文字的使用、纪念碑的设立、建筑的兴建及艺术的发挥均在此时期达于极盛;后古典期(约9世纪-16世纪 ),此时期北部兴起奇琴·伊察及乌斯马尔等城邦兴起,文化也逐渐式微(衰弱)。玛雅从来不像中国、埃及等文明拥有一个统一的强大帝国,全盛期的玛雅地区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然而玛雅各邦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及习俗传统上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16世纪时,玛雅文化的传承者阿兹特克帝国被西班牙帝国消灭。

  大约1 000年前,在如今的危地马拉境内有一座名为蒂卡尔的城池。这座拥有6万居民以及发达的贸易网络和繁荣昌盛的艺术文化的古城是大名鼎鼎的玛雅文明的中心。数千年前,从墨西哥南部到洪都拉斯的大片土地曾经是玛雅文明纵横驰骋的天下。玛雅文明发展了天文学、象形文字以及复杂的历法体系,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文明。然而,奇怪的是,辉煌灿烂的玛雅文明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当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踏上中美洲大陆时,曾经极度繁荣的玛雅世界已是一片荒芜,留给人们的只有一个个未解之谜。
  尽管多年来科学界对于玛雅文明为何突然从人间蒸发的原因提出过诸如饥荒、战乱、气候变化、传染病、大屠杀等各种各样的假设,但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最近,美国的两位考古学家——克利夫德·布朗和沃尔特·维彻认为,他们或许已经找到了一种有望破解这一谜团的方法。
  布朗和维彻通过对玛雅城镇的地理分布进行分析后认为,经过长期的发展,玛雅社会已处于一种极其危险的临界状态,它的最终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布朗和维彻在研究中发现,玛雅人定居点的布局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分形图案。分形图案是指一种通过缩小比例的方法不断地重复自身的图形。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蕨类植物就是分形图案的一个典型例子:组成某一蕨类植物的枝干本身就是这一蕨类植物的微型翻版,也就是说,任何一株独立的蕨类植物都是由与其外观相似的小分枝组成的。
  布朗和维彻发现,分形图案不仅有助于对玛雅人定居点的布局模式进行具体的量化,而且还能揭示造成这种布局模式的社会背景。
  鉴于许多玛雅时期的人类遗址现在都已经隐没于茂密的丛林之下,要获得大范围的玛雅城镇布局数据很困难。因此,布朗和维彻只得选择目前勘探最充分、位于墨西哥尤卡坦省境内的玛雅遗址区作为研究的重点。他们将公元800年至公元1 000年间这一区域内的1 000多个玛雅人定居点罗列成一张清单,并标出这些定居点所在的具体方位。然后,他们根据计算机程序制作的一张数字化地图计算出了每个定居点的规模大小。在获得了定居点的方位与大小方面的数据后,他们开始着手计算这一地区的分形维数数值。
  分形维数是指在某一区域内自相似图形按比例放大的速度。如果区域内自相似图形之间的密集度越高,这一区域的分形维数越大。比如,著名的分形图案——谢尔宾斯基三角的分形维数为1.58。而布朗和维彻最终得出,墨西哥尤卡坦地区玛雅人定居点的分形维数为1.51。正是在这一数值的引导下,两人对玛雅文明消亡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新的假设。
  布朗和维彻发现,其他的一些现象,比如由战争或森林大火引发的灾难也可用分形维数来描述。而森林大火、雪崩、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又都与一种被称为“自组织临界性”的行为模式有着密切的关联。
  自组织临界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稳定性会逐渐削弱,直至最后突然崩塌,回到起初的某种更加稳定的状态。不断增加沙粒的沙堆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临界系统:随着沙粒的堆积,沙堆的斜率会不断增大,在此期间可能会有数次小规模的崩塌使得沙堆的斜率略有减小,直至最后沙堆不堪重负,在一颗小沙粒的作用下彻底坍塌,重又回到起始状态。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自组织临界系统中,即使看来无足轻重的因素也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玛雅文明的衰落或许也是如此。
  经过进一步研究,布朗和维彻还发现,不仅玛雅人定居点的布局模式体现出这种自组织临界性,这些定居点内的建筑物也都具有组织临界性的特点。
  通过对一些玛雅古城中房屋、庭院、庙宇、宫殿等建筑物的大小和方位的仔细测量,布朗和维彻证明了玛雅建筑物独特的外观其实也是一种分形图案,并计算出其分形维数为1.35。这一数值又和其他自组织临界系统的分形维数不谋而合。
  布朗和维彻并不是最早提出自组织临界性可能是导致玛雅社会崩溃的科学家。在此之前也有一些研究人员提出过与此相似的观点。长期从事玛雅文明研究的美国人类学家乔伊斯·马克斯曾认为,玛雅文明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地区的崛起和瓦解这一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布朗和维彻称,他们所得出的相关分形维数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循环过程的反映,而马克斯对于玛雅文明的描述也与自组织临界系统的特征相符。
  此外,有研究表明,玛雅文明时期,从小规模的袭击到城邦间的激烈冲突等各种各样的战争曾经接连不断。在布朗和维彻看来,这一点也是自组织临界系统所具有的不稳定性的一种表现。
  如果玛雅社会诚如布朗和维彻所说是一种自组织临界系统,那么导致其像沙堆一样坍塌的内在驱动力又是什么呢?一种可能的答案就是社会的进步。
  有科学家发现,分形维数的数值似乎与社会资源利用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比如一个社会系统的分形维数较低,就意味着该社会系统内的土地、贸易、政府机械以及劳动力等诸多资源的利用率还远没达到优化的标准,整个系统内还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
  英国诺丁汉大学考古学家和数学家对位于斯巴达城东部的古希腊遗址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研究人员发现,在公元前600年至公元600年间,该地区土地利用率的分形维数基本保持在0.7左右。而在此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的分形维数数值不断增长,最终达到了1。研究人员得出了以下的结论:某一社会系统的分形维数数值越大就意味着政治越稳定、经济结构越合理、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也越高。
  但是,对于一种自组织临界系统来说,其分形维数不可能保持无止境的增长。分形维数一旦超过某一临界值,将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比如,对于典型的自组织临界系统——由不断掉落的沙粒堆积而成的沙堆来说,一旦沙堆的斜率超过某个极限值,整个沙堆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坍塌。
  与此相似,作为自组织临界系统一种的人类社会,随着其内部各种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利用率逐步提高,它总有一天也会达到一个临界点。到那时,即使所有可供利用的土地都被用于农业生产和建造房屋,也无法满足人们对于食物和住房的需求。社会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就容易爆发战争、饥荒等灾难,甚至走向灭亡。
  而在布朗和维彻看来,玛雅文明的覆灭可能正是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不稳定造成的恶果。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玛雅社会也许经受了战乱、饥荒等种种灾难的打击,直至最后不堪重负彻底崩溃。布朗认为,促使玛雅文明瓦解的导火索不一定非得是某些重大事件,对于一个已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的社会体系来说,即使是很小的干扰,对它来说也可能是致命的。
  就像一个无足轻重的小雪团可以造成大规模的雪崩那样,某些相对平凡的事件,比如一场普通的战争、一次不合时宜的政变或经济衰退等都有可能成为曾经辉煌灿烂的玛雅文明的终结者。如果玛雅社会长期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也不排除其最终的消亡是由一系列不幸事件,比如战乱加上收成欠佳共同作用的结果。
  也有一些科学家对布朗和维彻的观点表示了异议。某些人类学家指出,将分形维数作为一种工具来研究玛雅文明似乎不妥。他们认为,一些表面看来有着某种关联的事物彼此之间并不一定真的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在用分形法研究古代文明时特别需要保持谨慎,不要一不小心陷入伪科学或鬼怪学说的泥潭中。
  布朗和维彻对此表示赞同,并强调指出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只是为未来对玛雅文明更加深入的考古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由于许多玛雅文明的遗址都已湮没于丛林和沙土之下,他们所能获得的玛雅城镇布局方面的数据还是很不理想。这给布朗和维彻证明玛雅社会是一种自组织临界系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尽管如此,有些科学家还是坚信,在拥有可靠的考古学证据的前提下,分形法仍不失为一种研究古代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历史的有效方法。

1450年,大概由于内部叛乱,玛雅潘被焚毁,此后百年中文化趋于衰落。1523~1524年,西班牙殖民者乘虚而入,从墨西哥南下,占领尤卡坦半岛,玛雅文明被彻底破坏。

在公元750~950年间,玛雅文明经历了一次漫长的旱季,中间发生过三次持续时间3~9年的大旱灾,这些灾害给予玛雅这个早已濒临绝境的文明最后一击,使其彻底崩溃。

  在公元750年左右,玛雅文明达到了顶峰。当时其供养的人口在三百万~一千三百万之间。其后,玛雅文明逐渐走向衰落。


玛雅文明什么时候消亡的?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