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 “然” “之” 是什么意思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古文中 “然” “之” 是什么意思~

然,对的意思。1.生出,滋长。《说文·之部》:“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 徐灏 注笺:“之之言滋也,艸木滋長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祖句兹 字 子之 。”按,兹,同“ 滋”。参见“ 之而 ”。2.往;至。《诗·鄘风·载驰》:“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汉书·高后纪》:“足下不急之國守藩,乃爲上將將兵留此,爲諸大臣所疑。” 颜师古 注:“之,往也。”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其行道爲學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清 黄宗羲 《两异人传》:“之死而不悔。”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颇拟决去府校,而尚无可之之地也。”3.用;取。《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長,之其所短, 堯 亦有所不及矣。” 高诱 注:“之,猶用也。” 章炳麟 《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則猶捨重而之輕也。”4.是。《管子·权修》:“天下者,國之本也;國者,鄉之本也;鄉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 郭沫若 等集校:“‘天下者國之本也’等六‘之’均與‘是’同。”清 唐甄 《潜书·悦入》:“蓋人之生也,爲質不齊,而爲疾亦異。或之剛之柔,不以相濟;或好名好利,用心不壹。” 章炳麟 《程师》:“若然,誰令 平 以經術大師屈身爲輇材下,縱復受賞,猶之辱也。”5.代词。这;这个。《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 郑玄 笺:“之人,是人也。”唐 柳宗元 《捕蛇者说》:“故爲之説,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元 张可久 《朝天子·读孝女卢氏传》曲:“男子狂圖,不養父母,反不如之二女。” 林纾 《程太宜人六十寿言》:“之三子者,則皆友之矣。”6.代词。他(她,它);他们。《书·臯陶谟》:“安民則惠,黎民懷之。” 三国 蜀 诸葛亮 《出师表》:“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唐 柳宗元 《三戒·黔之驴》:“驢不勝怒,蹄之。”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女啜泣不食,求去。 朱懼,又委曲承順之。” 叶圣陶 《穷愁》:“警吏追之,逸其三。”7.代词。其,他的。《韩非子·扬权》:“探其懷,奪之威。” 陈奇猷 集释引 高亨 曰:“之,猶其也。”《武王伐纣平话》卷中:“ 紂王 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禮還之夫家。”8.代词。用于自称或对称。《左传·成公三年》:“若從君之惠而免之,以賜君之外臣 首,首 其請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史记·魏公子列传》:“臣迺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帝曰:‘今故告之,反怒爲!殊不可曉也。’” 颜师古 注:“故以 許美人 産子告汝,何爲反怒?”9.代词。指代处所。《左传·隐公元年》:“請京 ,使居之。”《礼记·中庸》:“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商君书·开塞》:“天地設而民生之。”《史记·货殖列传》:“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10.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书·盘庚上》:“紹復先王之大業。”唐 韩愈 《师说》:“古之學者必有師。”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序言》:“ 中國 之小説自來無史。”11.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书·西伯戡黎》:“殷 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自 魏其 、 武安 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唐 韩愈 《殿中侍御史李君墓志铭》:“宰相 武公 元衡 之出 劍南 ,奏奪爲觀察推官。”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孔夫子 之在 中国 ,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12.助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左传·定公十三年》:“富而不驕者鮮,吾唯子之見。”《韩诗外传》卷十:“使吾君固壽,金玉之賤,人民是寶。”宋 刘斧 《青琐高议後集·韩魏公》:“汝誤也,非故也,何罪之有?”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見卿如獲異寶,何憎之云!”13.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提顿,没有实在意义。古代也常用于姓名之间。《诗·小雅·正月》:“亦孔之將。”《史记·陈涉世家》:“悵恨久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頃之,又領 益州 牧。”《百喻经·斫树取果喻》:“此之樹上將生美果。”清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久之,聞 左公 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晉侯 賞從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礼记·射仪》:“ 公罔之裘 。” 郑玄 注:“之,發聲也。”14.介词。相当于“于”。《礼记·大学》:“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 朱熹 集注:“之,猶於也。”汉 刘向 《说苑·权谋》:“防事之未萌,避難於無形。”《明史·熊廷弼传》:“遼 已轉危爲安,臣且之生致死。”15.介词。相当于“諸”,之于。《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孟子·滕文公上》:“禹 疏九河,瀹濟漯 而注諸海;決汝漢 ,排淮泗 而注之 江。”《史记·吴太伯世家》:“於是 伍員 知光 有他志,乃求勇士 專諸 ,見之 光。”16.介词。相当于“以”。《晏子春秋·杂上二六》:“然吾失此,何之有也?”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晏子二》:“按:之猶以也。”《淮南子·缪称训》:“吴鐸以聲自毁,膏燭以明自鑠,虎豹之文來射,猨狖之捷來措。”唐 韩愈 《许国公神道碑铭》:“大臣不可以暑行,其秋之待。”17.连词。与;和。《书·立政》:“惟有司之牧夫。”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之,猶‘與’也。”《左传·文公十一年》:“ 皇父 之二子死焉。” 杜预 注:“ 皇父 與 穀甥 及 牛父 皆死。”《孟子·万章上》:“得之不得曰有命。”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燿神景於中沚,被輕縠之纖羅。”18.连词。相当于“而”。《老子》:“玄之又玄。”《荀子·劝学》:“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説。”《淮南子·原道训》:“待而後生,莫之知德;待之後死,莫之能怨。”19.连词。相当于“則”。《诗·鄘风·鹑之奔奔》:“鶉之奔奔,鵲之彊彊。”毛传:“鶉則奔奔,鵲則彊彊然。”《左传·僖公九年》:“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吕氏春秋·功名》:“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20.姓。 汉 代有 之马宇 ,明 代有 之辅 。 苦雪烹茶

困顿虚弱貌。_然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chuòrán,是指困顿虚弱。解释:困顿虚弱貌。《魏书·司马_传》:“不谓疾患遂至於此,今者_然,势不复久。”《太平广记》卷三二一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韦氏》:“韦曰:‘今虽免虑,而体气_然,未有气力。’”《南史·荀伯玉传》:“比出,二人饥乏,气息_然,切齿形于声貌。”宋·周密《齐东野语·宜兴梅冢》:“既而气息_然,疲_不可治文书。”

然:
1.……的样子。如: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2.指示代词,“这样”、“那样”。如: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
3.做动词,“是的”、“对的”、“认为……是对的”。如:吴广以为然。乃行卜。
4.转折关系的连词:“但”、“但是”、“可是”、“然而”等。如: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之:
1.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如: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如:公将鼓之。
4.结构助词,译作“的” 。如: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5.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如: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6.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如: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走向它)。

之—— 一般用作助词,的。如:一国之君;还有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的。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如: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作代词用,如: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走向它)。
然——
1.……的样子。
2.指示代词,“这样”、“那样”。
3.做动词,“是的”、“对的”、“认为……是对的”。
4.转折关系的连词:“但”、“但是”、“可是”、“然而”等


古文中 “然” “之” 是什么意思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