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性格特征🌻

来自:营养健康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 第一个方面,孔子是一个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充满着信念的人。

《论语.泰伯篇》中曾经记载过,孔子这样说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信好学"中"好学"是我们体验过的。孔子自打年轻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学习,勤奋的学习,后来经过自己的学习,有了自己的思想,一生一直坚持这个理想。"笃信"就是坚定自己的信念。用一生的生命来守护这个信念。所以我们说,孔夫子是一个有坚定信念的人。这种信念一旦树立了以后,哪怕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也在所不辞。就是《论语.泰伯篇》中所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里的"仁以为己任",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曾在叙述自己的一生中说到"三十而立"的"立",是孔夫子确定了自己的思想。这个思想的主要内涵就是,孔子在沿袭前代礼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的思想,就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仁"有多种内涵,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仁爱。这种仁爱,孔夫子想进一步推行到治理国家的层面上。所以实行仁,作为自己一生的任重要信念。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责任,哪怕是为了完成这样一个重任,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是在所不惜的。孔夫子进一步说,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里有一个成语叫"任重道远",那么这个"任重"就是"以仁以为己任","道远"就是"死而后已"。

《论语.卫灵公篇》中,曾经记载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人以诚人者也。有理想的仁人志士,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也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理想。所以有所谓"杀身成仁",为了维护自己的信念,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哪怕是朝闻道夕死也可。这是孔子性格的第一个方面,就是坚定的信念。

第二个方面,是孔子的一生,充满了一种乐观主义的情怀。我们可以把这种乐观主义的情怀称之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论语.述尔篇》中曾经记载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就是说,叶公曾经向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你们的老师是怎样一个人?当时子路没有理会他。后来,子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老师孔子。孔子跟他说了你可以这样回答他。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夫子对自我的形象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这句话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在《论语》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这种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内涵。它指的是什么?

《论语.述而篇》中曾讲过,这种发愤忘食的情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前面这几句话就说清楚了,孔夫子平常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饿了,只能吃一些粗糙的食物;渴了,只能喝几口凉水;困了,只能够把自己的手臂弯曲一下,姑且当做枕头。这个生活看起来是比较艰苦的,但是夫子说,只要能实现我的理想,这也是一种快乐。他说,乐在其中了。如果通过不义的手段获得了富贵,那么那种富贵对我来说,是一片浮云,没有什么用。孔子的弟子颜回,大概最是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一个代表人物。

在《论语.雍也篇》中,曾经记载过,孔夫子高度评价他的弟子颜回。为什么颜回在众多的弟子中得到孔子如许高的评价呢?看来就是在发奋忘食、乐以忘忧这点上,颜回能够做到和他的老师夫子一样。

《论语.雍也篇》中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中颜回的乐,也是生活贫困之中的一种乐。吃的、住的、喝的都相对贫困,但是颜回和他的老师夫子一样,也能够在这种相对贫困的条件下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后人所反复要体验的,所谓孔颜的乐处。孔子、颜回的乐不是生活改善以后的乐,也不是生活无忧中的一种快乐。实际上是一种苦中的乐,是一种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在后来也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普通人性格中的一种情怀。我们看到孔夫子自己在他的生活中面对到苦难的时候,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够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夫子是一个圣人,当然他能够忍受我们一般人所不能够忍受的,那种苦痛的生活。现实中每每遇到挫折的时候,夫子也有自己的怨言。他有时候说,他在中原地区周游列国,是如此的不顺。没有一个国君能够接纳他。所以他说我想到遥远的地方去居住了。欲居九夷,甚至还说过,他想乘着一条小船下海去了。但是,我们看到夫子最终没有到九夷,也没有下海。所以夫子就是那样,一个乐以忘忧,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他是一个乐观情怀的人。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这一点和孔子在他的一生中最主要的贡献是息息相关的。孔子是一个师长。他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的师长风格,大力兴办教育私学。

《论语.述尔篇》中说,孔夫子对于当时人称他为圣人,他不敢接受。他说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人。说到这句话的时候,孔子的弟子公西华反思自己,就是因为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本来就应该学,却不能够好好的学习。

作为一个师长,它的前提条件先得要有学识。我们对孔子的学,可以做比较细致的分析。通过《论语》,可以看到在学这个层面之上。孔子可以达到四个层次,可以把它概括为勤学、善学、博学和活学。这四个层次。

首先从论语中我们看到勤学。学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多达64次。可以看到,学在记载孔子的生平之中,是一个重要的内涵。

《论语》开篇就是《学而篇》。里面就是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述而篇》中所说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泰伯篇》中说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一个非常勤学好问的人。这是后来成为至圣先师的一个先决条件。从学习本身的角度来说,我们首先就应该做到勤奋学习。在《论语雍也》篇中,夫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论语.公冶长篇》中,也说到了自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从学习角度第一个境界或第一个层次,就是勤学好问。

其次,在勤学好问的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的提升为善学,就是善于学习。学习的时候要讲究方法。勤学是一个先决条件,如果不讲究方法学习的效果,有时候恐怕也是不太好的。我们从《论语》中看到孔子不仅勤学,而且善学。

就是说,夫子是一个非常讲究学习方法的学习的人。这里有哪些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的呢?在《论语.为政篇》中说,惠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为政篇》中还记载过孔子这样的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我们后人所概括的,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思结合是我们中国古代教育教学中非常宝贵的办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将学习和思考问题结合起来,只有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卫灵公》中也这样说道,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里讲,思考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是在那里空空的想着,而不去努力学习各种知识,那么这种思考也是没有什么益处的。这里同样也是在讲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述尔篇》中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期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就告诉我们学习,还要和广泛的结交朋友相结合。这里的结交朋友指的是,结交那些比自己知识更渊博的、有能力的一些朋友。所以叫择善而从。

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儒家的教育传统中,总是把学习和交朋友结合起来。在英国的学者培根那里,也有这样的思想。培根在《论学问》中就说过,读书要和交朋友相结合。在儒家的代表孟子这也,提到过这样的事情。孟子曾经说过"尚友"这个观念,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这里的"天下之善事"中的"善事",就是让我们这些读书人要和交朋友相结合。在和朋友的交往之中,来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这就是"学习"和"尚友"相结合。

然后,是博学。通过勤奋的学习和讲究学习方法,也就是善于学习,才能够达到博学的境界。博学是孔夫子重要的一个知识境界。作为一个读书人,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在《论语》中,我们看到孔夫子在别人的眼光中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论语.子罕篇》中说,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这是博学多能,又通过达巷这个地方一个老乡的话说,孔子真是伟大呀,他好像什么都知道。我们很难把它称之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所以博学而无所成名,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之中,有好几个场景记载了孔子博学的故事。这是孔子学习的第三个境界是博学的境界。

最后,就是孔子达到活学的境界。《孟子》中,对孔夫子进行高度的评价,把他和前面的几个大圣人进行比较。孔子与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相比较,孔子是一个集大成的人。这个集大成的人就是圣之时者也。这里的"时"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我们今天讲与时俱进,《庄子》中讲与时俱化。就告诉我们学习是对前人知识的一种接受,但是仅仅接受这个知识,还是不行的。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叫学以致用。而且要活学活用。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要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

所以,我们在这里就是从学习的层次或角度来说,孔子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可以说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他的学习有四层境界,也就是:勤学、善学、博学、活学,这四个境界。


🐌孔子的性格特征🌻视频

相关评论: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