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朝代的佛像都有什么特点?

来自:络知识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各个朝代服装的特点?~

中国古代服装,在世界上自成一系,其结构与款式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变化。中国古代服饰这么多,哪个朝代的“衣裳”最合你心意呢?

公元二至三世纪之间,在新疆拜城修建的克孜尔千佛洞,是我国境内第一座石窟寺。从这个时候起,佛像开始逐渐在佛教的伽蓝中普遍地供奉起来。并由大月氏经过疏勒、高昌、于阗、龟兹等地逐渐地传到河西四郡(敦煌、张掖、武威、酒泉)和中国内地。当时,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细眼、薄唇。这种俨然是洋人的容貌特征,同古代新疆土著居民典型的蒙古利亚脸型显然是不同的,这说明了我国的佛教是个外来的宗教。

当佛教东进阳关以后,逐渐地被汉族地区的文化所融合。随着佛教逐渐中国化,佛的面庞也逐渐汉族化了,鼻梁的造型逐渐低了下来,耳轮越来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汉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现在善男信女们的面前。这种转变过程在敦煌,云冈和龙门三个石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同时,由于制作的年代、地区不同,制作者的需求、素养各异,同样的一尊佛或一尊菩萨,却有许多不同的形象,这就是佛、菩萨有所谓千万「化身」的来历。
在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供奉者和制作匠人把他们的精神寄托,对来生的向往,以及他们认为的神圣形象,都凝聚在佛像上。这在云冈石窟中也得到了明显的反映。在第二十窟中,有一座巨大的坐佛,两眼目光锐利,俯视尘世,嘴角凝结着一丝令人莫测高深的微笑。这座佛像高达十三.四六米,作入定坐式,是国内罕见的大佛。此佛已完全脱去了犍陀罗时期穿的希腊式服装,他褒衣博带,俨然是两汉以后士大夫的礼服。这当然不是因为佛要追求时髦打扮,而是制作人的宗教意识和审美观点在艺术上的反映。
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政治上推行汉化政策,在雕刻的佛、菩萨身上也得到了反映。这一时期制作的佛像,都是短衫长裙,同汉人的服饰一样了。由于鲜卑族文化落后,人数较少,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公元四九三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并下诏禁止穿胡服说胡语,把鲜卑姓改成汉姓。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汉化措施,从这一时代塑造的佛、菩萨身上所穿的短衫长裙服装上也得到了反映。
到了唐代,洛阳龙门营造佛像的活动达到了高潮。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像便是代表作。佛像高达一七.一四米,头高四米,耳长一.九米。头部圆满而秀丽,既有男性的庄严,又略带女性的慈和。这已不像普渡众生的佛教偶像,而是大唐帝王的化身。武则天为了替自己歌功颂德,广造寺庙佛像。主持营造工程的和尚以佛像美化武则天。
  当佛教传到中国汉民族地区后,汉文化的传统观念也通过佛像制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饰上,因此在汉地的寺庙中出现了众多的丰颊广颐、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福相」的佛和菩萨塑像。

一、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二、北魏时期雕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三、北魏后期雕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四、北齐时期雕像特征

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五、北周时期雕像特征
  

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六、隋朝雕像特征
  

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七、唐代雕像特征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八、宋代雕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九、元代雕像特征
  

1、脸型丰满圆润,面相清秀靓丽,表情恬淡柔和。
  

2、肉髻高耸,多为带三叶或五叶宝冠。

十、清代雕像特征
  

1、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
  

2、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1、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2、北魏时期佛像特征:

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3、北齐时期佛像特征:

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4、北周时期佛像特征:

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衣纹线条简洁流畅。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5、隋朝佛像特征:

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缺少飘逸的动态美。佛像头顶肉髻,螺发;菩萨多戴花冠,璎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缯带和帔帛向两侧低垂。

6、唐代佛像特征:

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7、宋辽金时期佛像特征:

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罗汉造像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形体刻画完美。姿态随意活泼,富有个性,具时代风格。

8、辽代佛像特征:

佛像肉髻较为低平,螺发中央多有髻珠。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式,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状或是俯莲;佛座平面盛行方形,圆形和六出花口形,方台上的铺布中间呈半圆形,两侧下垂呈三角形,有明显的图案化倾向。

9、元代佛像特征:

菩萨袒露上身,胸佩璎珞,璎珞的颗粒较大;下身着裙,纹络简洁。面部为倒置的梯形,五官紧凑,具元代特征。元代佛像蜂腰长身,姿态妩媚,菩萨则高乳丰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风格。

10、明代佛像特征:

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

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11、清代佛像特征:

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宽大。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莲瓣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具时代特色。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是清乾隆造像特点。

扩展资料:

印度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大、小乘并存,显(宗)密(宗)同在。严格地说,佛教起始于尼泊尔,发展在中国,又远传于日本、韩国。

而佛教在印度本土由于受到印度教及后来传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的排挤,约在公元八、九百年左右,在印度本土消失。而能保留佛教并发展佛教的中国就成了当今世界佛教的真正故乡。

中国佛教的特色就是以“大众部佛教”为主,中国西南与“上座部佛教”盛行国家相邻的云南则是传承着与泰国一样的“上座部佛教”。中国内地汉族居住地则祝主要信奉“大众部佛教”。中国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信奉密传佛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佛教



1、十六国时期特征:

大多是青铜佛像。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2、北魏时期特征:

佛像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北魏后期特征:

佛像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4、北齐时期特征:

佛像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形。

5、北周时期特征:

佛像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6、隋朝特征:

佛像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7、唐代特征:

佛像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8、宋辽金时期特征:

佛像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9、辽代特征:

佛像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菩萨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面颊圆润,眉毛修长,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洒自然。

10、金代特征:

佛像躯体壮硕,宽肩阔胸,写实性强,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缛。

11、元代特征:

佛像脸型丰满圆润,面相清秀靓丽,表情恬淡柔和。肉髻高耸,多为带三叶或五叶宝冠。躯体健硕,肩宽,腰细,胸部丰满。

12、明代特征:

佛像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13、清代特征:

佛像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扩展资料

公元二至三世纪之间,新疆拜城修建的克孜尔千佛洞,是我国境内第一座石窟寺。从这个时候起,佛像开始逐渐在佛教的伽蓝中普遍地供奉起来。并由大月氏经过疏勒、高昌、于阗、龟兹等地逐渐地传到河西四郡(敦煌、张掖、武威、酒泉)和中国内地。

当时,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征:高鼻、细眼、薄唇。这种俨然是洋人的容貌特征,同古代新疆土著居民典型的蒙古利亚脸型显然是不同的,这说明了我国的佛教是个外来的宗教。

当佛教东进阳关以后,逐渐地被汉族地区的文化所融合。

随着佛教逐渐中国化,佛的面庞也逐渐汉族化了,鼻梁的造型逐渐低了下来,耳轮越来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汉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现在善男信女们的面前。这种转变过程在敦煌,云冈和龙门三个石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当佛教传到中国汉民族地区后,汉文化的传统观念也通过佛像制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饰上,因此在汉地的寺庙中出现了众多的丰颊广颐、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福相」的佛和菩萨塑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像-中国佛像



  佛像的时代特征
  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
  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年的传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出现了法相宗、天台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三论宗等几大宗派,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
  中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以下是中国各个时期的佛像特征:
  (一) 十六国时期佛像特征
  1.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遗留至今的多为金铜佛像,并且大多是青铜。
  2.佛像头部为束发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无发纹;大型佛像多为分绺式,并且有分组状发纹。
  3.背光一般为同心圆形。
  4.眼大横长呈杏仁状,目光平视,鼻梁高挺。容貌端庄清秀,神情平静温雅。佛座一般为造型简单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须弥座。
  (二) 北魏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头部多为磨光式或分绺式肉髻。
  2.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3.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U型或V型对称分布,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4.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5.头光为圆形,外面莲瓣一周。
  菩萨像特征
  1.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2.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3.神情安详,姿态自然。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
  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
  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
  菩萨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2.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
  3.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上卷处呈折角状,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
  (三)北齐时期雕像特征:
  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头部肉髻较为平缓,多数不刻发纹,即使有也是浅雕式的螺型发纹。
  2.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3.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
  4.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
  5.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立像多身躯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菩萨像特征
  1.面相丰润,端庄秀丽,头戴化佛冠或花冠,宝缯下垂至肩,但不外飘。
  2.帔帛下垂交叉处多不再用环,而是发展成一个饰物,裙褶处细密流畅。
  (四)北周时期雕像特征
  1.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2.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3.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4.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五)隋朝雕像特征
  1.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2.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3.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前倾。
  4.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5.佛像头顶肉髻,螺发;菩萨多戴花冠,璎珞粗大下垂至膝部,束冠缯带和帔帛向两侧低垂。
  (六)唐代雕像特征
  佛像 特征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菩萨像特征
  1.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
  3.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
  弟子像特征
  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
  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征
  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
  飞天像特征
  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
  (七)宋辽金时期雕像特征
  宋辽金时代佛像具有浓厚得人间烟火气息。写实性较强。这时期石雕衰落,木雕则异军突起,尤其木雕观音最为出色。
  宋代佛像特征
  1.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爱详和,佛像头顶肉髻,呈螺式发型,但肉髻趋于平缓,螺发与肉髻之间的髻珠更加明显。
  2.身材匀称,服饰的衣褶流畅,凹凸有致。
  3.罗汉造像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形体刻画完美。
  4.姿态随意活泼,富有个性,具时代风格。
  辽代佛像特征
  佛像肉髻较为低平,螺发中央多有髻珠。
  1.两肩宽厚,体态丰满厚实,上身偏长,下身略短。
  2.菩萨头戴高冠或三叶形宝冠,面颊圆润,眉毛修长,两眼似闭未闭,鼻挺唇薄。上身袒露,项挂璎珞,帔帛绕肘;下身着裙,线条流畅,衣饰飘洒自然。
  3.莲座盛行束腰大仰莲式,莲瓣肥硕,尖端略向外翘起,下层多为三层台阶状或是俯莲;佛座平面盛行方形,圆形和六出花口形,方台上的铺布中间呈半圆形,两侧下垂呈三角形,有明显的图案化倾向。
  金代佛像特征
  造像躯体壮硕,宽肩阔胸,写实性强,施彩敷色讲究华丽繁缛。
  (八)元代雕像特征
  1.脸型丰满圆润,面相清秀靓丽,表情恬淡柔和。
  2.肉髻高耸,多为带三叶或五叶宝冠。
  3.躯体健硕,肩宽,腰细,胸部丰满。
  4.菩萨袒露上身,胸佩璎珞,璎珞的颗粒较大;下身着裙,纹络简洁。
  5.莲花台座的莲瓣肥大饱满,底沿外卷
  6.面部为倒置的梯形,五官紧凑,具元代特征。
  7.元代佛像蜂腰长身,姿态妩媚,菩萨则高乳丰臀,具有印度巴拉王朝造像风格
  (九)明代佛像特征
  1.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
  2.身材比较匀称协调,衣着轻薄贴身,线条流动柔和,衣褶转折自若。
  3.菩萨肩宽腰细,袒露上身,身资婀娜,呈S型,璎珞,佩饰精密繁复。
  4.宝冠叶片作镂空状,正中叶片呈弯月形,为明代特点。
  5.台座为束腰式仰覆莲座,造型宽大,莲瓣宽肥,呈一周对称分布,具典型时代特征。
  6.细部表现较充分,衣服边缘刻细碎的花纹,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莲座,边缘连珠纹一周,莲瓣圆润,底沿外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8.金水成色足,黄中泛红,为明代标准色。
  9.衣纹流畅,生动曲折,腿部装饰略呈椭圆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甲衣及绊甲丝绦均较写实生动,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点。
  (十)清代雕像特征
  1.脸型方圆丰润,丰颐宽额,五官精致,双眼传神。
  2.身体比例协调,造型优美。
  3.多着汉式衣服,衣纹呈放射状,衣褶曲折生动,帔帛较宽大。
  4.胸前所饰的璎珞,串珠,雕刻的极为精美细腻,华贵高雅。
  5.莲座底沿明显外撇,莲瓣规整,莲瓣扁平,一般只围大半,具时代特色。
  6.度母眼线为一波三折式,间距较宽,是清乾龙造像特点。
  7.冠叶呈平板状,不镂空,制作教粗率。
  (十一)藏传佛像佛像特征
  藏传佛像主要以青铜像为主,佛陀头顶高肉髻,菩萨头戴花冠或三叶冠。他们都面相方圆,颧骨略显突出;躯体粗壮,肩宽腰细,高乳大臀,姿势呈三折枝式,衣着背光则显简洁。


各个朝代的佛像都有什么特点?视频

相关评论:
  • 17372685637怎样分辨各朝代的佛,各时期的佛有什么特征吗,怎样能分便是真,还是赝品...
    程俭吕唐以前的佛像,上身是倒三角,腰细,,,宋朝以前的佛像,比较瘦(辽金佛像带耳饰),,明清时期的佛像体型和现在的差不多 我只知道大概,具体区别有待高人,,LZ多去那些XX石窟之类的地方,看看当地佛像和工艺品就能知道大体区别,,辨别真假就不清楚了 ...

  • 17372685637古代的石雕佛像有什么特点
    程俭吕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如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魏晋雕塑的健朗和潇洒,唐宋的丰富、端丽等。中国古代雕塑也充满了写意传神的特点,认真追究起来,很少有像古希腊作品那样符合现实中的真实标准...

  • 17372685637明清时期佛像鉴定有什么技巧
    程俭吕鉴定一个朝代石雕佛像的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熟悉并了解当时社会现状,石雕佛像特征可以很好的帮助你进行鉴别。清代石雕佛像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时期,上承唐宋时期佛像文化的巅峰时期,下接现代石雕佛像精致的工艺巅峰时期。这两个过程中,清代石雕佛像的特点非常鲜明起来:整体构造紧凑,工艺完善,作品丰富,款式多样...

  • 17372685637中国木雕佛像从什么朝代兴起
    程俭吕中国木雕佛像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唐朝,并在宋元时期达到兴盛。木雕佛像的雕刻技术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6世纪传入中国,当时的佛像多为泥塑,雕塑技法相对较差。随着在中国的传播,佛像的造型日趋成熟,雕塑技法也越来越精湛。盛唐时期,佛像多为木雕,而且雕工精美,造型优美,十分具有艺术价值。...

  • 17372685637如何鉴别佛像
    程俭吕再次是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最后是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

  • 17372685637中国古代那个朝代有小型的金的佛像,现在市场价格大概多少?知道告诉
    程俭吕每个朝代都有,但大部分出现在佛教传入以后,也就是东汉以后,南北朝一直到清朝,都有不同造型,不同风格的小型佛像,价钱不等,但也不是那么便宜。

  • 17372685637什么朝代的佛像最值钱
    程俭吕明清金铜佛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艺术形式,代表了佛教造像成熟的艺术特点,无论是工艺,还是材质,都十分讲究,也具有观赏性。资料显示,明代时期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饱满、造型优美,艺术水平极高。到了清代,造像则继承了明代的风气,做工...

  • 17372685637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有什么特点?
    程俭吕石窟艺术在中国雕塑中很有代表性,如东晋时期的戴逵,擅长雕刻和铸造佛像,他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玉躯佛像,与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图》和狮子园的玉像被称为“瓦棺寺三绝”。这个时期的雕塑特点为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

  • 17372685637佛像的收藏与鉴赏方法
    程俭吕首先,所谓标识和坐骑、佛像的手印、坐姿都是有定规的,只要仔细观察和对照,就可正确地为一件造像定名,分清是佛还是菩萨,究竟是哪尊佛哪尊菩萨。正确的定名是正确鉴定的前提。 再者,佛像的面相与体型,是鉴定佛像的关键。它包括面部的五官、身材的比例、肌肉的表现、整体的风格等等,哪怕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很...

  • 17372685637中国木雕佛像从什么朝代兴起?
    程俭吕随着木雕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和其他雕刻工艺一样,不可疲免地应用到佛教传播领域。南北朝重要的特点是佛教艺术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交流传入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木雕工艺的发展。木雕佛像的保养:1、木雕工艺品不宜长时间放在烈日下暴晒而开裂。木雕工艺品就像人一样,暴晒,容易“中暑”的。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