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丰功伟绩

来自:    更新日期:早些时候
秦始皇的丰功伟绩?~


统一华夏,结束分裂内战,建立皇帝制度,实行郡县制度,不贵诸子,结束封土建国的封建制,这是一制度创举,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轨距,修筑道路,促进华夏发展,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稳定北国边境,向南灭亡楚国后继续南下开拓疆土,不好的地方过于使用民力,民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法律过于严苛,过于重视暴力,没有发展文化,总的来说嬴政是想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的人,有些为民的思想,想开创一个新的时代,也相信会有人理解自己。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一说赵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说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出生后,姓赵。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时年13岁。相国吕不韦掌握实权。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加冕亲政。这年,宦官嫪毒发动宫廷政变,秦始皇派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围剿长信侯嫪毒,并悬赏说:“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史记·秦始皇本纪》)。将把叛乱者一网打尽。第二年,又借嫪毒事件,免去“仲父”吕不韦的相国职务,把朝政大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又听从李斯之议,继续重用客卿,定下金帛利诱与武力打击相结合的方略,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参见秦灭六国的战争)。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乘赵攻燕之机,遣军由南北两路攻赵,夺占赵国大片地区。十三年,桓齮攻赵国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十四年,在攻平阳,取宜安,破赵军,杀赵将。桓齮定平阳、武城。十七年,派内史腾灭韩,俘韩王安(参见秦灭韩之战)。将韩国设为颍川郡。

十八年,用计离间赵国君臣,除去曾两次大败秦军(参见肥之战、番吾之战)的赵国良将李牧。十九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太行山以东)。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四北),自立为王。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于赵地设邯郸郡。代地赵军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二十一年(前227年)又为秦军击败。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彻底灭亡(参见秦灭赵之战)。

二十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被秦王发现,将荆轲体解。秦王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出兵攻秦军,秦军在易水之西破燕军。二十一年,王贲攻蓟(今北京西南),破燕太子军,夺取蓟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今辽宁辽阳)。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浑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军主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但鉴于燕、赵的残余势力已不足为患,为集中兵力攻魏、楚,故暂停进攻(参见秦灭燕之战)。

二十二年,秦王遣王贲攻魏,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参见秦灭魏之战)。

同年,秦将李信和蒙武在楚地被楚将项燕打败,遭到重创。二十三年,秦王亲自登名将王翦之门谢过,请其出征。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楚国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参见秦灭楚之战)。

同年,在灭楚、魏之后,秦王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二十六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参见秦灭齐之战)。

秦王政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西周末年以来诸侯长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自称皇帝,追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始皇称帝后,频繁用兵,开疆拓地。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调发数十万人,三攻岭南,占领百越之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又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军队北击匈奴(参见秦攻匈奴之战),收复被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迫匈奴退往阴山以北。为了防止匈奴的侵扰,他把昔日秦、赵、燕所筑的长城加以修缮,连接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秦始皇又南征百越,设置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傍)阴山至辽东”。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加强手中的权力,秦始皇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体,否定了丞相王绾提出的恢复分封制的主张,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又增至40多郡。郡置郡守,县置县令,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事务。这一政治体制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控制,开创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为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

为巩固中央统治,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兵器,并将六国贵族和豪富12万户迁到咸阳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同时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两条驰道:一条东通海边;一条南入吴楚,以便一旦发生叛乱,迅速调动军队镇压。秦始皇还多次到各地巡游,以“威服海内”。

在经济上,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发布命令,“使黔首自实田”,确认土地私有制度,又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以加强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在思想领域,秦始皇为了打击儒生淳于越等反对郡县制的言论,稳定民心,维护皇帝的权威,他采纳了李斯的主张,下令除了医药、卜筮、种植(指农业)之书、秦国史书和博士官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外,其它书籍一律烧毁。次年,又因为方士侯生、卢生违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结果活埋400多名儒生,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陵墓。仅阿房宫和骊山墓两项工程,就动用了70余万人力,给劳动人民带来繁赋重役和饥寒交迫,激起人民起来反抗,为秦朝的迅速灭亡种下祸根。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患病,七月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东北)。死后不入,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参见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

点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与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但却二世而亡。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创立了“皇帝”的尊号,称始皇帝。
统一中国、修筑长城 、集权统治 ......

秦始皇何功之有

古往今来,不管读书还是不读书,恐怕很少有人不眼红令天下仰慕的权势和荣华富贵。古今也有许多人,为自己能够升官发财,不惜颠倒黑白,出卖正义,泯灭人格,认贼做父,卖身投靠,坑蒙拐骗,杀人放火,用无数大众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

比如古今不少文人替秦王卖力,鼓动三寸不烂之舌,摇头晃脑,说秦始皇之专制残暴,也是夺权所需,不得已而为之。他们说秦始皇结束了周王朝的奴隶制社会,使得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时期,是一种社会进步。他们说秦始皇结束战乱,统一天下,从而统一中国文字,统一度量衡,建立起郡县结构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对于中国历史都有很大贡献。

如此卖力地评述秦始皇的丰功伟绩,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对历史一知半解而做出的草率结论。

最基本的常识,周王朝本已是个统一国家,多元共存的联邦制统一国家。秦始皇战胜诸侯而独坐天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统一国家的功劳,倒将中国拖入中央集权独裁专制。秦家族,连自己的姓也是因为替周孝王养马有功而受赐为嬴,并赐一小块土地为生。秦始皇知恩不报,竟然推翻周王,自立朝廷,已属不仁不义。

有史家说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煞有介事,引经据典,摘出一句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为证,骗天下百姓。

这条后世许多人挂在嘴边,替秦始皇歌功颂德的文章,出自《中庸》右第二十七章,所谓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此《中庸》一书,乃由孔老夫子之孙子思所著,传为四书经典之一。孔老夫子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就算他的孙儿子思异常长寿,竟然晚过他祖父六十年,最迟也只可能活到公元前四百二十年左右。那还是战国初期,比秦始皇横扫六合独霸天下早出二百余年。

那么就算子思是在他死前最后一年写出这句话来,文中那个今天下之语,也只能是指战国初期,不可能是其后两百国年的秦始皇时期。事实上也有充分理由认为,子思所讲书同文和车同轨的那个今天下,指的确是从春秋到战国近千年的时间。中国文字与度量衡之统一,绝不是秦始皇的功劳。什么样的史家,出于何种目的,竟敢如此欺瞒天下,明目张胆把周朝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安到秦始皇头上,不知天下羞耻二字,替暴君涂脂抹粉。

治史,是绝对不能断章取义的,否则遗误后世,罪责难恕。明明也就在《中庸》右第二十七章,接著今天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那句话的后面,又清清楚楚记录孔老夫子的另一句教诲: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这里先师又用一个今字,而且说在今天下,用的是周礼,不是秦制。对于哪个时代开始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还需要更多证据么?孔子虽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但他明确说明,他学周礼,从周礼。周礼核心,是敬天保民,敬德保民。孔子学到,用做儒家学说基础,发展为序次,亲和,德政,保民的种种思想。

众所周知,孔子对周文王极为崇拜,对周文化极高评价,对周礼极为感佩。他几乎一生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希望天下恢覆到西周的时代,他认为那是最理想的社会。他很渴望去看看文王圣地周原,可是至死未行。他不是去不了,那时候没有户口限制,也不用政府开路条,他可以随便到任何地方去。但是他不去,坚决西行不过秦,而周原在秦之腹地。孔子为什么西行不过秦?因为他痛恨秦制度,痛恨秦文化。他认为商鞅变法,背叛周礼,礼崩乐坏,他与秦势不两立,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孔子发现,自己对周王功绩的赞颂,两千年后竟被用来夸奖他所深恶痛绝的秦王,先师不知会对后人做如何感想。

根据孔子和子思的总结,至迟在周朝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字已经得到基本统一。秦以前的文献如《易经》、《尚书》、《论语》、《诗经》、《中庸》等等,以及许多后来出土的先秦竹简和金石铭文,其字符和文法上确实基本统一,也证明了这个结论。否则秦后之人,岂非完全无法阅读和研究先秦史料了么。

如果秦之前诸战国文字不统一,我想问问,秦国统一的文字,是秦文字还是楚文字?中国古代书法上讲的小篆,大篆,隶书,都是战国时期的文字,属于哪一国的?如果秦以本国文字为基准,统一中国文字的话,楚国史官记录的文字,怎么得以保存?楚有三户,灭秦必楚,秦王能允许楚国文字继续生存么?我相信,照秦王的思想和行为,如果诸战国各有文字的话,他一定是巴不得把其他六国文字全部斩草除根,可是他做不到,因为那时虽诸国交战,文字却是统一的,他无法消灭中国文字。

再退一步说,秦始皇从建国到死,总共十一年,加上二世,也才十三年,这么短的时间,能够统一得了文字么?而且是统一数十个国家的数十种不同文字,延续了上千年之久的不同文字,可能吗?想想看,中共从五十年代开始,推行简体字,至今是什么结果?那还是在已经统一了的文字基础上,略加修改而已。

战国时期,各国人忠君,如果自有本国不同文字,岂可轻易放弃,至少那些诸国文人,是绝不会在短短十三年里就忘记自己文字的,起码楚霸王绝不会,他的志愿是消灭秦王。那么就算秦始皇强行统一文字,他十三年而终,各国文人岂不会重新兴起自己的本国文字来。于是文字还是统一不了,至今纷乱烦躁。事实上,秦王一意孤行的措施,到了汉朝,大多都被推翻了,怎么可能只有文字这一条,得以保留。

结论是,秦始皇没有统一中国文字。中国文字早在秦国横扫六合之前,就已经统一了,所以秦国灭亡之后,文字仍然存在,记录了他的残暴。

周天子治下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的度量衡实际上基本统一。据史料记载,周朝已经统一车辆轨道的宽度,在诸侯国之间大修驰道。周王朝主持修筑的全国性道路,叫做周道或者周行。收编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民歌的《诗经》,早过秦始皇至少五百年,已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四牡□□,周道委迟的诗句,可见周朝国家道路之平,之直,之宽,四马并列,飞奔如风,可比现今四条车线的高速公路。

古书里还有记载,周朝交通制度有很具体的规定,如道路两旁种树,每十里路要设小店,供应饮食。每三十里,要设客店,供路人夜宿。每五十里设市集,有高级旅馆,储存充足的生活物资。

先于秦朝的《尚书》等著作,还记载了西周时期的贡道,以黄河为干,九州通航,水路运输也相当发达。《史记》更具体记录:周朝时期,一条引黄河水的鸿沟运河,连接了汝、齐、淮、蔡、曹、卫等多国的水上交通。这种巨大工程,没有统一国家的协调安排,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制度,绝对是无法想像,无法实现的。

从种种史料记载看来,周王朝确实已是天下统一的国家。天子之下,诸侯割据,但大家相互间文字统一,道路统一,文化观念和宗法制度方面,也基本统一。而且史载,春秋时期周王朝已经实施郡县制度,郡县长官已非世袭,改由上级委任。所以虽然诸侯割据,但行政管理制度,还是天子治下,一脉相承,相当统一的。

如此确凿史实,何以被无视,而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这句描绘周朝社会情况的文章,变成一只美丽桂冠,戴到暴君秦始皇头上。如果有某一史家,居心叵测,或迫于淫威,不得不为,难道天下史家,无一正直,竟都没有读过《中庸》右第二十七章,不知张冠李戴之误,或是知道此误出自强权,都不敢声张,任由谬种流传。一叶知秋,可想今日中国之历史研究,虽印书千万,有几行字可信。

还曾有人提出,秦朝以封建制度替代周朝奴隶制度,推动社会进步。此一论述中,所谓周王朝是奴隶制社会,此前提本身就值得讨论。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型态,并不必须要套进西方某社会史学家创造的理论模式,比如划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等,再因此非把周朝归为奴隶制度社会型态不可。

远古周王朝,绝非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无可否认。事实上人人平等的社会,至今还没有在世界上出现过。周王朝时代,社会上有王室,有贵族,有平民,有奴隶等不同阶层,可以肯定,并且有史料记载。但周朝的刑罚,相较于后来许多王朝如秦的残酷,还是相当宽松。比如周刑罚制度规定:只有杀人者才偿命,其他罪并非必死。周穆王甚至明文规定:犯了罪可以用罚款来代替受刑。远古时代就制定这样的刑判,实在是相当先进,不会不得人心。周穆王在位,不仅减轻刑罚,而且几十年不用刑罚,社会反倒安定繁荣。

周朝时代,受了刑罚的罪犯,也非终生打入另册,死不了活不成。周制规定:受到刻面刑罚的罪犯,可以得到守门的工作。受到割鼻刑罚的罪犯,可以守卫关口。受到宫刑的罪犯,可以守卫内宫。受到割足刑罚的罪犯,可以守卫园林等等。总之罪犯受罚后,还有重新作人的机会,可以工作,至少得以生存。而且周朝刑罚规定,八岁以下的儿童和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受刑罚,也可不做奴隶。

相比而论,秦朝是不是比周王朝进步的社会,或者是不是所谓封建社会型态,不能不提出很大的疑问。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规定五种人必须强制服劳役,成为变相奴隶,如果不是比周朝倒退,至少不比周朝进步。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当政十二年,包括发动战争,修筑骊山等,前前后后总估役使了五百多万人。据估算,当时中国人口共两千万左右,按其中三分之一为男女壮年,不过六百余万。六百万能够劳动的男女壮年中,竟有五百万被当做奴隶而服役。

远古时期,奴隶主死后确实用活人陪葬,古代中国如此,古代外国也一样。可这种做法,还在春秋时期之前,就被周王朝明文废除。虽然事实上,当时许多贵族死后,仍用活人陪葬,但从周朝制度上说,活人陪葬是不被允许的。春秋时代鲁国的孔老夫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说他活著的那个时候,已经有专业工匠,制作木俑和陶俑。什么是俑?就是做成人型的模具,用来代替活人入墓陪葬。

而秦始皇死了以后呢?据史料记载,傧妃、宫女,以及服役造墓的工匠,三万余人,一同活活埋进墓穴,做了秦始皇的陪葬。从这史实记载中,实在看不出秦始皇统治下的社会形态,比周王或春秋战国时代诸侯治下的社会,有哪一点进步。

读《周书》记载:农民不种地,粮食就缺乏,工人不做工,物品就不足,商贾不经营,市场交流就断绝,矿工不采矿,资源就减少。也就是说,周王朝千年之间,一直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同时也很注重工商业。周王先人,本出自尧时的农官,自然知道发展农业的重要。

东周时代战国初期魏文侯的相国李悝,曾记录过一个五口农家的生活状况:耕田百亩,平均每亩收粮一石五斗,共得一百五十石口粮。交纳过十分之一的租税,还余一百三十五石。每人每月平均吃一石半,全家五口一年共吃粮九十石,尚可余四十五石。每石余粮卖钱三十,共可得钱一千三百五十。祭祀赛会用钱三百,余下一千零五十。每人一年穿衣用钱三百,五人共一千五百,还有余钱四百五十。这是仅粮食一项算的帐,家里还有女人纺织,喂养家畜,补充家用和收入,普通之家要做到温饱,看来是不难的。

再想想秦朝时代,农民生活怎样?既然极大比例的男女劳动力,都被秦王朝役使,离开家园,田地由谁来耕种?衣物由谁来编织?家畜由谁来喂养?房屋由谁来建造?儿女由谁来抚养?秦朝十三年间,中国农民百姓生活情景,绝不至好过战国时期魏文侯纪录,不难想像。

正如有的史家总结,历史的发展,并非永远直线上升。社会演变,有的时候是进步,有的时候是倒退。有的时候是进步战胜落后,有的时候则是野蛮征服文明。周王朝多元共存联邦型统一制度的断绝,楚国的灭亡,屈原的投江,秦始皇的坐天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倒退,是野蛮征服文明的一幕大惨剧,并且遗害两千年。

民族要生存,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幸福,别无选择,必须从彻底否定秦始皇,彻底否定独裁暴君,彻底否定专制制度开始。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表面的,局部的,虚假的,经不住历史考验。有人说,中国人在秦始皇式的独裁暴政统治下,渡过了两千余年曲辱和苦难的生活,或许会继续同样地渡过再一个两千年。这是对中华民族的轻视、亵渎、污辱,正直的中国人都绝不会接受。只是由于处在封闭的黑暗中,独裁才得以残存。当世界开放以后,专制就必然在明亮的阳光照射下枯萎和灭亡。不论多么的艰难,总会有一天,独裁暴君秦始皇要被中华民族彻底否定。


秦始皇的丰功伟绩视频

相关评论:
  • 15862226527秦始皇有哪些功绩?
    寿是善一、秦始皇的丰功伟绩:1、消除了战国时期的战乱局面,统一了全国。2、废除了封建宗法制管理模式,实行封建专制管理模式。他吸取周朝的历史教训,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宗室子弟1也不再分封诸侯王,只给予称为君的虚衔。以防止诸侯割据、战乱不断的局面。这不亲亲,难能可贵。3、同一度量衡...

  • 15862226527秦始皇执政后都做了哪些利国利民的丰功伟绩?
    寿是善千古一帝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功高至伟,举世无双。但秦始皇也是个极具争议的人物,尤其是后世撰写史料的汉朝史官。记录了很多秦始皇残暴,挥霍无度的事件。但拨开云雾,分析秦始皇那段历史,他也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为后世留下宝贵经验,及巨大财富。一,修建秦直道,连通北疆 著名的秦直道,...

  • 15862226527秦始皇的丰功伟绩?
    寿是善1、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提出“皇帝”称谓;2、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3、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创立宰相,兵部、户部等官职,历时数千年之久;4、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大大便利国内商业和文化交流;5、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

  • 15862226527关于秦始皇的丰功伟绩?
    寿是善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

  • 15862226527秦始皇生平都有哪些丰功伟绩
    寿是善秦始皇的功绩主要有:1: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这主要表现在他统一六国上面。战国末年,从诸侯割据向全国统一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当时,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和宦官缪毐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平定缪毐的叛乱,免除吕不韦的...

  • 15862226527秦始皇的功和过是什么?
    寿是善秦始皇的功体现在灭六国,统一度量衡等,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开创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格局;他的过集中体现在他的暴政。

  • 15862226527中国的第一任皇帝是谁?他有什么丰功伟绩?
    寿是善中国的第一任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嬴政。嬴政的丰功伟绩包括但不限于率领秦国军民消灭了其他六国,对全国的货币、文字等制定了统一标准,在消除边境隐患的同时还大力修建工程。嬴政的身上总是有着许多的争论,但不管怎么去评价他的功与过,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传奇的帝王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

  • 15862226527用一两句话概括“秦皇”“汉武”的丰功伟绩。
    寿是善回答:秦始皇统一并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的多民族国家,汉武帝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 15862226527秦始皇的功绩和过失
    寿是善秦始皇既有丰功伟绩,也有滔天罪恶,好处就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废除了中法制管理模式,实行封建专制管理模式,他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同时也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车辆与道路宽窄、开凿灵渠和建设长城,但在修建长城过程中,动用了太多平民百姓,是百姓家中缺少劳动力。同时,...

  • 15862226527秦始皇除了灭六国,他还做过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寿是善秦始皇的功劳不仅仅是单纯的统一六国而已,他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与钱币让各国之间的经济沟通更加的便捷,同时其他的制度也让皇位更加的崇高性。对于后世的君王们权力的使用是一个好的典范,只不过秦始皇并没有继续这种英明的做法,在大局稳定下来之后就开始寻找长生不老药,并开始修建陵墓,搞得民众苦不堪言,...

  • 相关主题精彩

    版权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内容来自于网络投稿和网络,若有相关事宜,请联系管理员

    Copyright © 喜物网